醫院遭遇"醫生荒" 兒科、婦產科醫生缺口最多

2020-12-20 半島網官網

  治病救人,或許還帶有救死扶傷的光環 ,每一位從醫者最初或多或少都有著這樣的想法 ,在患者生命遭遇威脅時享受力挽狂瀾的喜悅。可真正從醫以後卻發現自己的工作遠沒有那麼簡單,十年苦讀才換取體制內的一席之地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近乎冰點的醫患關係、以藥養醫、寫不完的論文、漫長的職稱評審……逼迫一些80後糾結著要不要「逃離」體制。

  醫生荒

,缺人成了各大

醫院

面臨的共同問題。近一個月的時間,市衛計委組織「島城媒體看醫院」的活動。談到醫護人員配備,無論是三甲大型綜合醫院還是二三級醫院都缺人。而每年招聘時卻總有很多崗位因報名人數不足而被取消。人難找還留不住,原先眾人千方百計要「擠」進去的體制緣何失去誘惑?  

不走是無望,走了確實也不舍

  本科五年、研究生兩年,呂鵬(化名)在學校苦讀7年以後,順利考上了本市某知名三甲醫院的事業編制。他跟記者說,當時自己能考進現在的醫院在學校裡都算佼佼者,在同學眼中也是無比幸運的。「當年我們趕上了招聘大年,醫院帶編的就招了60多個,不過應聘的也很多。」

  順利考入全市最好的三甲醫院,呂鵬也是滿懷欣喜,最初也是憋著一股勁一定要好好幹,可有了三四年的從業經歷以後,他發現自己錯了。「不是你想幹醫院就給你機會的,尤其是在三甲醫院,雖然病號每天都排隊,可他們等候的都是專家。」呂鵬說,進到醫院只能算住院醫師,不可能獨立看病,三四年的時間可以晉升為主治醫生,「先當三四年的廉價勞動力,而即便是成為主治醫師,能獨立坐門診的機會也並不多。」

  最讓呂鵬不能忍受的是,不是漫長的學習等待時間,而是可憐的薪水和「坎坷」的晉升之路。「研究生畢業一個月只能拿到三千來塊錢的工資,而因為你不能獨立看門診,開不了檢查、藥品,給科室創不了收,每月的獎金也很少。」呂鵬說,他同專業同學一共17人,畢業之初基本都在醫院工作,但現在已經有不少轉行的,「有個同學轉行做醫療器械銷售,一年幾十萬的收入。」

  對目前狀況有抱怨,對他人生活羨慕,但呂鵬還沒有下定決心跳出去。「畢竟我是在三甲醫院,還有編制,關鍵是『內功』也還沒練好 ,這樣即便將來跳槽也有更多的談判資本。」  

醫生荒,三甲醫院同樣缺人

  「逃跑醫生」,80後醫生現逃離體制潮。近日,媒體曝出,跳槽醫生增多,讓醫院的部分科室出現「用工荒」,甚至導致一些科室因無人可用而不能正常運轉。

  醫生荒的情況在青島同樣存在。8月利用近一個月的時間,市衛計委組織島城媒體看醫院活動,看過去一年各大醫院在改善醫療環境、為患者提供更好服務方面所做的工作。通過實地走訪,記者發現,每家醫院在實施「三增一禁」方面確實做了很多工作,增加更多的看病時間,讓患者能夠得到更及時的門診。但與提供更多優質醫療服務相對的是 ,各大醫療集團醫務人員人手不足,缺人成了各大醫院面臨的共同問題。

  「現在哪個醫院都缺人,像我們醫院幾乎每個科室都缺人。現在患者越來越多,需要的醫護人員也是越來越多。但市裡每年的招聘名額都是有限制的,即便這些有限的名額還不一定能招滿。」青島市第九人民醫院人事科的張燕主任說,現在醫學畢業生還是願意扎堆大醫院,醫院在招聘時常會有崗位達不到規定的報名人數而被迫取消,「醫院確實迫切需要人才,而且從院長到各科主任對於新招聘的人才在培養上都非常盡力,有不少傾斜的政策,這些在三甲醫院可能根本享受不到。但現在畢業生還是願意報名大醫院 。」

  同樣缺人的是各專科醫院 。記者在走訪青島市傳染病醫院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青島市胸科醫院等時,對於醫護人員的嚴重不足也很是無奈。一個護士要看十幾張床位,一個醫生要身兼數職,「青島市現在在規劃新院區,將來床位增多需要更多的醫護人員,醫院迫切需要人才,但因為工作環境、傳統認知等方面的原因,在人才引進方面確實有困難。」一家醫院的院長說,醫院好不容易申請到的崗位編制,卻因招不到人而閒置,確實很無奈。

  相比較之下,三甲醫院醫護人員招聘更容易,但記者了解到,醫院部分科室同樣人員緊張。「婦產科、兒科醫院就非常緊張,B超今年也沒招夠。」海慈醫院相關負責人說。「哪有醫院不缺人的?現在三甲醫院情況還可以,下一步缺醫的現象會更嚴重。」八醫一位業務副院長表示。  

兒科、婦產科醫生缺口最多

  「醫生荒也是相對而言,有的科室不僅不缺,反而人滿為患。有的科室就很緊缺。」採訪中 ,一位醫院負責人跟記者分析說,像神經科、骨科、普外科、心腦血管等大科室人才招聘還是比較好招的,每年報名的人數都很多。而像婦科、產科、兒科、B超、急診科、介入科等科室的醫務人員都比較緊張。記者採訪了解到,兒科、婦產科醫生缺口是最大的,幾乎每家綜合性醫院都缺人。也正因為如此,今年手足口病高發的季節,實在忙不過來的市婦兒醫院還申請從市立、海慈、中心、八醫等醫院「借」了部分醫生、護士幫忙給患者看病。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醫學人才的培養跟醫院實際需求脫鉤有關,另一個跟眼下的大環境有關。」上述醫院負責人跟記者說,現在醫患關係讓醫生變成了一個高風險的行業,而缺醫生的科室都是高風險的科室,「近幾年全國出名的醫療糾紛事件不少跟婦產科、兒科等有關。雖然現在醫療水平發展,讓剖腹產已變成簡單手術,可還是不能保證萬無一失。但家屬容忍不了出現死亡的概率。」

  「還有兒科醫生,面臨的都是最焦急的家長們,他們恨不得看完醫生立馬藥到病除。一旦病情不好 ,就把排隊等候等積攢的怨氣發洩到醫生身上。」該負責人說,說得功利一些,婦產科、兒科用藥比較少,在以藥養醫的體制下,他們的收入也會受影響。幹最累的活、擔最大的風險卻拿著低於他人的收入,沒人願意幹也就是正常現象。同樣的道理也存在於急診科醫生,本身他們面對的都是急症病人,出現死亡的概率很高,高強度的勞動加上高風險的工作性質,讓醫護人員都缺。「再有婦產科也是民營醫院主攻的市場,他們有更靈活的薪酬制度,高薪『挖』人才。」  

探因體制外醫生有更多選擇

  201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77.7% 的醫生有或曾有改行的想法。在調查中,48.05%的醫生感覺「非常累」,有80.2%的醫生認為目前醫患關係緊張。在走訪醫院時,記者趁機跟多家醫院的相關負責人交流過,之所以出現眼下「醫生荒」的現狀,一是跟眼下的大背景有關。病患增多,青島市也不斷加大對醫療的投入,近幾年多家醫院進行擴建。科室、床位的增多必然需要更多的醫護人員。

  與人員需求增多相對的是,現在的醫學人才卻不足。「每年畢業的醫學學生可能不少,甚至還在增多,但是符合醫院要求的卻不多,研究生畢業不會解剖標本這不是個別現象,教學和實踐脫鉤比較嚴重。」某三甲醫院一位姓張的副院長說,還有現在醫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爭「大」棄「小」,缺乏從基層做起的耐心。

  再有就是現在幾乎降至冰點的醫患關係。讓醫生不僅缺少原有的從業榮譽感,甚至每天要背負著很大的壓力工作。承受不了這份壓力,再加上公立醫院急需改革的薪酬分配和職稱評定等制度,讓醫生尤其是一些80後醫生開始謀劃著「密室逃脫」。原本更多專注於返聘公立醫院退休老專家的民營醫院也開始吸收更多年輕醫生。「民營醫院有更激勵人的績效工資,醫生可得到更多的收入。而且雖然提供不了三甲醫院的名頭,但可以提供更廣的平臺。」島城某整形美容醫院一位張姓副院長說,因為定位不同,整形美容在公立醫院都不是主要科室,醫院在投入上都不會很大,而民營醫院投入更專業的設備儀器以及更多出國進修的機會,再加上更高的薪酬構成了對年輕醫生的吸引。文/圖  記者 尚青龍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張珍珍]

相關焦點

  • 半月談|兒科「病人荒」,醫生心慌慌
    兒科「病人荒」,醫生心慌慌半月談記者 徐弘毅安徽省宿松縣人民醫院兒科10名醫護人員,因績效考核過低,以科室名義聯名打報告,要求集體轉崗,引發輿論關注。有兒科醫生反映,基層兒科醫生多年老問題仍然存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又疊加「病人荒」的新情況,令績效收入本就不高的兒科醫生境遇「雪上加霜」。
  • 「兒科醫生荒」調查
    與此同時,國家衛健委、教育部等多部門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從人才培養、待遇提高、政策傾斜等多維度力圖緩解兒科醫生荒。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國兒科醫生數量總體有所提高,兒童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醫生資源缺口仍未完全填補。
  • 破解兒科「醫生荒」 四川提高兒科醫生薪酬待遇
    國家衛生計生委2016年初公布的數字顯示,我國共有兒童醫院99所,設置兒科的醫療機構共有35950個。醫療機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11.8萬人,每千名0至14歲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3人,而美國的這一數字是1.46人。  兒醫為何荒?
  • 醫院最累的6大科室醫生生存現狀,兒科婦產科也太慘了!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金眼科,銀外科,累死累活婦產科,膩膩歪歪大內科,一錢不值小兒科,死都不去急診科。」 可見兒科、急診科已成為醫院中苦累和窘境的代名詞,聞之色變。綜合現今的狀況,我們整理出了醫生眼中的六大最累科室。
  • 千兒半醫 如何拯救兒科醫生荒
    我國每千名0至14歲兒童兒科執業醫師數為0.53人千兒半醫 如何拯救兒科醫生荒  國家衛生計生委24日公布的數字顯示,我國每千名0-14歲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3人,低於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兒科執業(助理)醫師存在較大缺口。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
    「做醫生的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講述了新一代年輕人在「兒科醫生」這個特殊崗位上成長與奮鬥的故事。
  • 省政協委員鄧紹平為緩解「兒科醫生荒」開處方:尊重+提高待遇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訊(記者 劉秋鳳)今年,「兒科醫生荒」再次成為政協委員們討論的話題。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兒科醫生緊缺不僅表現在基層醫院,大醫院也不例外。四川省政協委員、省人民醫院院長鄧紹平坦承,省人民醫院的兒科醫生缺口也很大。
  • 每千名兒童不足一位兒科醫生:別把兒科視為"小兒科"
    「到兒童醫院工作的藥師,沒有經過任何兒科的培訓,如何監督兒童臨床用藥?」日前,一次學術會議上,原北京市衛生局局長、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名譽會長朱宗涵的發問,讓會場陷入沉寂。專家稱,我國兒科醫生緊缺,平均每千名兒童不足一位兒科醫生。
  • 省政協委員、華西附二院兒科醫生母得志:四川應在更多大學開設兒科...
    如何破解「兒科醫生荒」?省政協委員、華西附二院兒科醫生母得志:四川應在更多大學開設兒科專業近日,天津海河醫院貼出的一則通知刷爆了朋友圈,這所醫院三名兒科醫生因為超負荷工作,全都病倒了,造成該院兒科不得不停診。
  • 中國兒科醫師缺口20萬 破「荒」需多管齊下
    在醫學界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2016年年初,全國兒科急診全線「爆棚」,一些醫院甚至瀕臨「崩潰」。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兒科醫師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兒科醫療資源愈發力不從心。
  • 兒科醫生有前途嗎 要不要學兒科 兒科醫生有多缺
    ­  1998年7月,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兒科醫學專業被以「專業劃分過細,專業範圍過窄」為由列入調整範圍。從1999年起,大多數醫學院校停止招生,只有重慶醫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新華醫院、山西醫科大學等5所醫學院校還在招收兒科學本科專業學生。
  • 「醫院急診兒科白天暫時停診」 兒科醫生多緊缺?
    近日,海口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張貼出關於該醫院急診兒科白天暫時停診、複診通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兒科醫生緊缺」這一話題,也再次成為焦點。連日來,記者先後走訪海南省中醫院、海南省人民醫院、海口市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了解到,超負荷工作、工作壓力大等成為兒科醫生緊缺的主要原因。
  • 兒科醫生荒,新型兒科診所出路幾何
    兒童醫院數量不足我國兒童專科醫院總體供給量不足。據衛健委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兒童專科醫院達到228所,比2016年末僅增加19所,佔全國3萬醫院數量的0.9%。據統計,全國兒科床位大約26萬張,僅佔全國醫院總床位數的6.4%。
  • 重開本科也難解兒科醫生荒 擴大了招生就有美好前景嗎?
    2016年3月22日訊,兒科醫生荒有多嚴重?據統計,我國目前的兒科醫生缺口有20萬,每千名0至14歲兒童對應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僅為0.53人,也就是一千個兒童對應半個醫生。近日的一次衛計委新聞發布會上,高教司官員曾表明,2016年將在部分院校恢復兒科專業的本科招生,到2020年預計達到在校生1萬人……數字帶來了美好的前景,但擴大了招生,兒科醫生荒就真能緩解嗎?
  • 海南兒科醫生遭「用人荒」 壓力大、委屈多、收入少
    海南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的背後,是目前醫療系統面臨的一個全國性現象:兒科醫生荒。  據《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鑑》的數據,近5年來,中國兒科醫生總數從10.5萬人下降到10萬人,平均每1000名兒童只有0.43名兒科醫生。兒科醫生緊缺,成為從業界到普通百姓的痛點。  全面兩孩政策放開後,兒科醫生的緊缺將進一步加劇。
  • 兒科醫生緊缺,這個「病症」咋治
    5月11日,湖南省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成立,兒科醫學「大咖」雲集一堂,共商如何把「小兒科」做成「大文章」,不因「兒科醫生荒」導致家長「慌」,以緩解兒童看病難的問題。   兒童看病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什麼應對之策?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記者調查走訪了長沙多家醫院及相關職能部門。
  • 千名兒童僅0.43位兒科醫生 別讓兒科淪為「小兒科」
    (3月26日《科技日報》)●觀察正視兒科醫生荒與其他專科相比,醫院裡的兒科的確不太受重視,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一配備的專業醫生少,醫院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其二由於利潤增長點並不在這一塊,因而門診不會設得很大,醫院對各專科的投入就會顧此失彼。
  • 兒科醫生缺口仍在,該用什麼留住青年醫生?
    縱相新聞 丁一涵/攝) 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兒科的就診人數都有大幅下降。僅以上海為例,各大兒科醫院因呼吸道疾病前來就診的患兒就診量基本都下降了30%左右,在復旦附屬兒科醫院,內科、感染科門診量同比下降50%左右。 工作量變少卻並不意味著兒科醫生們身上的擔子更輕鬆。
  • 黃浦中心醫院停止兒科夜班急診 醫院:招不到兒科醫生
    醫院貼錢讓小兒科存在  在重慶南路上的盧灣區中心醫院,兩三年前就關閉了兒科急診,理由同樣是兒科醫生嚴重不足。說起小兒科,盧灣區中心醫院醫務科負責人一聲嘆息:招不到小兒科醫生原因很多,一方面小兒科醫生很少,另外一方面是兒科醫生不願意到二級醫院來,「我們這裡的小病人不多,每天就附近的幾十個小朋友,都是看常見病。周邊的孩子得了病家長還是直接抱著奔去兒科醫院、兒童醫院。年輕的兒科醫生尋求不到成長的空間。」  和三大兒童專科醫院及新華醫院兒科的爆棚相比,這裡顯得比較冷清,不用排隊,沒有擁擠。
  • 擴招能填補兒科缺口嗎?醫生:根本原因還是沒錢
    國務院日前發布文件稱,2020年大幅度擴大四類醫學研究生招生規模,其中就包括兒科。兒科醫護長期「缺口大」的問題,能通過擴招解決嗎?為此,觀察者網採訪了「上海某三甲級兒科專科醫院」兒外科凌醫生和兒內科李醫生(均為化姓)。她們認為擴招能解決一定問題,但認為,更根本的舉措在於提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