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科醫師缺口20萬 破「荒」需多管齊下

2020-12-20 環球網

在醫學界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2016年年初,全國兒科急診全線「爆棚」,一些醫院甚至瀕臨「崩潰」。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兒科醫師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兒科醫療資源愈發力不從心。

兒科醫師缺口達20萬

2015年,首都兒科研究所的三百多名醫生診治了216.97萬名患兒;北京兒童醫院的就診人次則達到317萬。這兩家兒童專科醫院的工作強度折射出兒科醫生的巨大缺口。

國家衛計委的數字也顯示,在中國,0-14歲的兒童約佔總人口的20%,而目前兒童專科醫院僅有99家,佔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0.01%。2014年,每1000人擁有執業醫師為2.12人,而每1000名兒童僅擁有0.53名兒科醫生。目前兒科醫師僅有11.8萬人,這意味著中國兒科醫生的缺口已達到20萬人。

兒科醫生的學歷層次和分布也讓人擔憂。相關數據顯示,本科以上學歷的兒科醫生集中在大城市專科醫院和大型綜合醫院的兒科,鄉鎮衛生院僅佔3.9%。鄉鎮衛生院中,大專學歷的兒科醫生佔28.8%,中專學歷的有54.2%,還有相當一部分醫療單位沒有兒科醫生,由成人的內外科醫生兼顧診治兒科患者。

此外,我國醫療機構兒科床位數匱乏也日益嚴重。據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與護理處處長李大川介紹,我國兒科床位2005年佔全國總床位比例為5.6%,2013年也是5.6%,而我國14歲以下兒童佔人口比例是16.5%。兒科床位雖然說這些年有增加,但是佔的比重始終是5.6%的水平。我國兒童醫療機構資源分布也不合理,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東部有兒童醫院54所,佔全國兒童醫院的60.7%,中部有16所,西部有19所,分別佔18.0%和21.3%,廣西、西藏、甘肅和寧夏4個省(區)沒有兒童醫院。

首都兒研所宣傳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首都兒研所年門診量已突破200萬,高峰期日門診量近萬人,但醫院的床位數僅400張,經常會出現排隊等床位的現象。

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王雲峰表示,兒科疾病還有明顯「淡旺季」,每當季節轉換,氣溫突變、寒暑假等特殊季節,兒科內就會出現擁擠場面,也加重了兒科診療的供需矛盾。全面二孩後,兒科醫師緊缺及兒科醫療資源的緊張問題將越來越嚴重。

兒科醫師連軸轉收入低

「這個工作就是累,幾乎每天都是連軸轉,我們醫生一個月大概只有三四天能休息。」首都兒科研究所內分泌科主任陳曉波介紹,接診任務重、超負荷工作、沒時間休息已成為兒科醫生的「家常便飯」。出專家門診,陳曉波半天要看30—40名患兒,周末人多還要加號,往往從早忙到黑。有時白天還有教學、科研任務。此外,還得查房、值夜班等。

兒科醫生工作這麼辛苦,但付出和回報卻不成正比。中日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王雲峰介紹說,兒科和成人科室有很大區別,兒童常見疾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兒童用藥量和品種比成人少很多,兒科醫生「高風險低收入」非常明顯。兒童用藥簡單、量少,很少拍片檢查,且多數醫生都會儘量給家長省錢,能開便

宜藥絕不開貴藥。但醫生獎金的主要構成卻是藥費和檢查費,這樣一來,兒科醫生獎金很少、收入太低,導致很多人跳槽、轉崗、辭職。「我們常常笑稱兒科醫師是體力勞動者,一些成人門診看一天可能只看十幾個或幾十個,我們兒科專家號一天要看60人以上,年輕的大夫基本是一天要看160個患兒。」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北京三甲醫院兒科專家表示,他們醫院兒科醫生的收入和其他科室醫生相差不少,醫生流失嚴重。「現在留下來的幾乎都是女同志,男同志很少乾兒科。兒科大夫也是人,也得養家餬口啊。」

不僅僅是活多錢少,兒科醫生還經常受到患兒家長的無端指責,甚至謾罵。王雲峰介紹,有時一個孩子生病,一大家子都來陪診。有些家長不了解孩子病情,往往要求過度治療或忽視病情,醫患溝通稍不留神,就可能招來質疑、謾罵。另外,由於患兒難以表達自身不適,兒科常被稱為「啞科」,醫生只能依靠經驗、檢查診斷病情,確診難度大,再加上小孩病情來得急、變化快,醫生診療風險很高。

王雲峰介紹,各個年齡段的兒科醫生都在流失。不論是「出國熱」還是「改科室熱」,王雲峰身邊總不乏轉行的人。與其他科室相比,相同的競爭標準讓兒科醫生「很受傷」。「兒科不僅需要愛心和耐心,更得耐得住寂寞。孩子看病吵吵鬧鬧,很多年輕的醫師一看就頭大,都不願意來兒科。我們大學兒科專業畢業的60多個畢業生,現在留在兒科的只有一半。」

社區醫院兒科冷冷清清

大醫院兒科或兒童醫院一個醫生一天要看百個左右的病號,但前往社區醫院就診的兒童寥寥無幾。王雲峰介紹,許多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兒,根本沒必要到大醫院兒科甚至專門的兒童醫院來治療,更不需要住院,在基層醫院就可以看好。

「我家寶寶生病,都是去大醫院,大醫院正規又保險,小醫院和社區醫院出了事誰負責。」家住昌平的吳女士道出很多家長的心態。

醫院管理專家王健康表示,70%到80%的患兒應該由社區醫院來承擔。家長逢病必去大醫院,兒童就醫數量激增,加劇兒科醫師的緊缺,也拉大醫療服務能力的「斷層」。

據了解,目前我國政策限制大型醫院盲目擴張,要開拓更多滿足就醫需求的「新土地」,只能依託於社區醫院。美國約有80%的兒科醫師在社區看病,只有小部分疑難重症患兒才轉診到兒童醫院。

「在大醫院看病拿藥,回社區醫院打針。」王健康坦言,目前大部分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少數醫院,優秀的兒科醫師往往不願「下沉」到基層,社區醫院全科醫生居多,專業的兒科大夫少之又少,導致資源配置的失衡。

面對一些新的症狀,社區醫生能力有限,就很難再挽回家長信任。專家建議,社區醫生需要不斷通過自學、參加學術會議或選修課程等進行專業「充電」。同時,要實現兒童醫院、大醫院與社區醫院的「聯合轉診」,兒科醫護人員和病床緊張的程度將能得到緩解,還能將更寶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重症患兒。

重開兒科專業遠水解不了近渴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未來中國每年平均新增的新生兒規模預計在250萬左右。與此同時,兒科的人才面臨成熟人才流失與後續人才培養不足的窘境,兒科醫師缺乏的現狀無疑將會雪上加霜。

據了解,兒科本科專業從1983年開始設立,而在1998年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大調整中,卻被合併進了其他專業,兒科專業也自此取消,這意味著兒科醫生從此失去專業培養的源泉,而要看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中誰「自願」來從事這工作。

王健康介紹,當年取消大學本科中的兒科專業,原因之一就是醫生是一個博學的行業,知識基底要寬,兒科更是如此。但是,考慮到收入、工作強度等原因,本科取消兒科專業後,到研究生階段願意選擇兒科方向的學生又很少,經常需要通過調劑才能增加兒科方向學生數量。

王健康表示,由於本科沒有了兒科專業,兒科就處於劣勢地位,甚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都取消了兒科目錄,學科發展受到了影響。兒科醫生要想成為名醫相對更難,職業上升空間有限。「兒科實際上是針對小孩群體的大綜合科室,要求醫生知識技能非常全面,但是同時又不需要像其他專科醫生那樣有特別深入的鑽研。這樣一來,兒科醫生在論文發表、職稱評定方面都處於劣勢。」

針對兒科醫師來源少的問題,近日,教育部發布消息稱,為解決兒科醫生荒問題,教育部將兒科學專業化教育前移,力爭到2020年每省(區、市)至少有一所高校舉辦兒科學本科層次專業教育;此外,還將進一步擴大兒科醫學專業研究生招生規模,爭取到2020年達到在校生1萬人。這是時隔近17年後重啟兒科本科的招生。

恢復兒科本科專業的做法能否徹底解決兒科醫生緊缺的問題?「我們等不及,學校恢復兒科專業後,最少本科畢業還有五年,再經過專科醫師培養,然後再在臨床上成為一位有經驗的、合格的、能夠獨當一面的兒科醫生,十多年就過去了。」王雲峰認為,想辦法讓現有的兒科醫生穩住很重要,同時,可以讓現在的醫學生們在規範化培訓中投向兒科專業。

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破解「兒醫荒」

如何緩解兒科醫師「荒」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時值兩會期間,不少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紛紛支招。

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鄭小燕表示,各地近年來也採取了不少措施,如新建兒童專科醫院、恢復綜合性醫院兒科門診、高校逐漸恢復兒科系等,但收效甚微。要緩解兒科醫生荒,必須要出臺強有力的相關政策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實實在在的措施有效提高兒科醫生待遇。

鄭小燕建議,各級財政設立「兒科發展專項補貼資金」,重點用於對兒科醫生的補貼,增強兒科吸引力,逐步完善我國各級兒童醫療服務體系,滿足日益增長的兒科醫療服務需求。

「儘管恢復本科招生可以儲備兒科後備軍,但是破解兒科醫師荒,根本之策還是要建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的醫學人才培養供需平衡體系,改善現有不合理的兒科醫護待遇,穩定現有隊伍,不斷吸引新的人才補充。」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生物信號傳導研究室主任醫師王紅陽在聚焦兒科困境時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考慮到兒科醫生在病人身上花費的時間、耐心和精力都要比成人多得多,全國政協委員、北大第一醫院副院長丁潔表示,建議適當上調兒童診療費,增加的部分通過擴大兒童醫保報銷範圍、提高報銷比例等措施來彌補,同時制訂針對兒童醫院、設有兒科的綜合性醫院的專門補償機制,緩解當前兒科「虧本經營」的窘境。

王雲峰也表示,解決兒醫短缺要開源節流,要在兒科醫師晉升職稱時給予傾斜,提高兒科醫生的基本待遇,改善兒科醫生執業環境,留住更多的人才。同時還得下大力氣提升基層社區醫院的醫護人員質量,建立分級醫療,減輕大醫院的醫療負擔,如建立兒童醫聯體,醫聯體內部三級醫院間、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和社區服務中心間建立雙向轉診機制。

A要帶好備用物品

寶寶一生病,很多家長就著急忙慌,不少家長到了醫院才發現忘記帶這個忘記帶那個。王雲峰貼心地列出了一個物品清單,這樣可以有效節省就醫時間,並應對寶寶的一些突發情況。

1.診療卡、社保卡等;

2.適量的現金、銀行卡;

3.標本(大便、小便等),如果寶寶拉肚子,請用塑料瓶等清潔容器裝好標本帶去醫院化驗;

4.如果是複診,需要帶上病歷、檢驗報告,正在服用藥物的清單,以便醫生參考;

5.候診時間可能很長,喝配方奶的寶寶需要帶上奶瓶、奶粉;

6.水杯、毛巾、尿布、溼紙巾、垃圾袋等常用物品及備用的替換衣物、小毯子;

7.擁擠的環境、打針的疼痛以及其他寶寶的哭鬧等容易給孩子帶來不良的體驗,準備些寶寶喜歡的玩具,及時用玩具分散注意力能夠減少寶寶的不適。看病的時候,醫生會掀開衣服摸摸小肚子,預先解釋說明會讓寶寶有心理準備,不至於被陌生的情景嚇壞。

B家長要懂得溝通

帶寶寶候診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心煩意亂,可等輪到自己的寶貝看病了,才發現有很多準備工作沒做好。專家表示,候診的時候可以做好以下幾件事。

1.測體溫,發熱的孩子應該先給孩子試個體溫表,記錄下孩子當前的體溫。

2.稱體重,兒科好多用藥是根據孩子的體重來計算的(一般兒科護士站都會有體溫計和體重秤)。

3.了解過敏史,孩子以前的用藥情況要了解清楚,特別是有無藥物過敏史。

同時,很多兒科醫生每天要看上百個患兒,分配到每個寶寶身上只有短短幾分鐘。王雲峰建議,就診時間很寶貴,家長要多了解醫療常識,還要學會與醫生溝通。要有問有答,直截了當,對於醫生提的問題最好是給予直接鮮明的回覆。

相關焦點

  • 醫院遭遇"醫生荒" 兒科、婦產科醫生缺口最多
    呂鵬說,進到醫院只能算住院醫師,不可能獨立看病,三四年的時間可以晉升為主治醫生,「先當三四年的廉價勞動力,而即便是成為主治醫師,能獨立坐門診的機會也並不多。」  最讓呂鵬不能忍受的是,不是漫長的學習等待時間,而是可憐的薪水和「坎坷」的晉升之路。「研究生畢業一個月只能拿到三千來塊錢的工資,而因為你不能獨立看門診,開不了檢查、藥品,給科室創不了收,每月的獎金也很少。」
  • 兒科醫生荒,新型兒科診所出路幾何
    發達國家每千人口的兒科醫生數量一般為0.85-1.6,美國平均每千名兒童則擁有1.46位兒科醫師。參照美國兒童醫師人均比例,中國兒科醫師的缺口至少為20萬。中國兒科醫師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培養機制長期缺失。兒科醫生數量稀缺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國家在1999年,盲目參照國際做法,取消兒科專業。
  • 千兒半醫 如何拯救兒科醫生荒
    我國每千名0至14歲兒童兒科執業醫師數為0.53人千兒半醫 如何拯救兒科醫生荒  國家衛生計生委24日公布的數字顯示,我國每千名0-14歲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3人,低於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兒科執業(助理)醫師存在較大缺口。
  • 「兒科醫生荒」調查
    曾經在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工作的範珍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醫生全部病倒,兒科暫停接診!」近年來,全國多地多家醫院出現由於兒科醫生資源緊缺,兒科不得不停診的情況。兒科醫生人才流失,已經從特殊現象變成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 中國兒科醫生缺口達20萬,醫師資格考試要「降分錄取」?
    兒童醫院就醫難,兒科醫生短缺已成為社會一大難題。國家衛計委在7月27日下發的《關於醫師資格考試短線醫學專業加試專業內容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再次引起社會對兒科醫生短缺問題的關注。中國兒科醫生缺口達20萬早上8點左右,南京市兒童醫院的顯示屏上,很多專家號早已無剩餘,普通門診號等候數已到一百多號。在醫院門診二樓,20間門診室門口總是有父母排隊等候著,醫生被六、七位等待看病的人包圍著。「等待了很久才拿到普通號。」
  • 每千名兒童不足一位兒科醫生:別把兒科視為"小兒科"
    「到兒童醫院工作的藥師,沒有經過任何兒科的培訓,如何監督兒童臨床用藥?」日前,一次學術會議上,原北京市衛生局局長、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名譽會長朱宗涵的發問,讓會場陷入沉寂。專家稱,我國兒科醫生緊缺,平均每千名兒童不足一位兒科醫生。
  • 這些專業嚴重缺人,未來執業醫師前景如何?
    1 兒科醫師缺口近9萬 兒科醫師缺口近9萬,招生不足5000,中國0~18歲的兒童近2.8億,而全國兒科醫生的數量僅13萬。我國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僅為0.49人。
  • 切莫把兒科視為「小兒科」
    ------------------------------------------------    「到兒童醫院工作的藥師,沒有經過任何兒科的培訓,如何監督兒童臨床用藥?」日前,一次學術會議上,原北京市衛生局局長、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名譽會長朱宗涵的發問,讓會場陷入沉寂。
  • 執業醫師嚴重缺人!告訴你,這些專業前途如何?
    我國的醫療環境大家都清楚,資源匱乏比較嚴重,尤其是下面幾個專業,缺口十分的大,而這些都和臨床有關!兒科醫師缺口近9萬兒科醫師缺口近9萬,招生不足5000,中國0~18歲的兒童近2.8億,而全國兒科醫生的數量僅13萬。我國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僅為0.49人。
  • 中青報:切莫把兒科視為「小兒科」
    日前,一次學術會議上,原北京市衛生局局長、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名譽會長朱宗涵的發問,讓會場陷入沉寂。專家稱,我國兒科醫生緊缺,平均每千名兒童不足一位兒科醫生。(《科技日報》3月26日)   兒科醫生到底有多緊缺?感性的認識是,每到病毒性流感高發季節,幾乎所有醫院的兒科門診都是人滿為患。
  • 兒科醫生有前途嗎 要不要學兒科 兒科醫生有多缺
    ­  「近15年,我們學校一共培養了兒科方向畢業生3000餘人。」全國人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院院長李秋看到記者對這個數字不以為然,她又接著說,「近15年,按照每年的招生計劃,全國醫科院校培養兒科方向畢業生只有6000餘人,我們佔了一半。」記者愕然。­  「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為何這麼少?
  • 海南兒科醫生遭「用人荒」 壓力大、委屈多、收入少
    海南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的背後,是目前醫療系統面臨的一個全國性現象:兒科醫生荒。  據《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鑑》的數據,近5年來,中國兒科醫生總數從10.5萬人下降到10萬人,平均每1000名兒童只有0.43名兒科醫生。兒科醫生緊缺,成為從業界到普通百姓的痛點。  全面兩孩政策放開後,兒科醫生的緊缺將進一步加劇。
  • 破解兒科「醫生荒」 四川提高兒科醫生薪酬待遇
    知道一下  兒醫有多荒?  國家衛生計生委2016年初公布的數字顯示,我國共有兒童醫院99所,設置兒科的醫療機構共有35950個。醫療機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11.8萬人,每千名0至14歲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3人,而美國的這一數字是1.46人。  兒醫為何荒?
  • 臺灣出現醫師荒 「白色巨塔」接近崩潰?
    臺灣出現醫師荒 「白色巨塔」接近崩潰? 2012年06月06日 09:19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兒科醫學 學業不是小兒科 就業或成大熱點
    數月前,從中央電視臺到微信朋友圈,關於「多地醫院兒科癱瘓」「兒科醫生荒」的話題佔據了各類媒體的顯要位置。國家衛生計生委和教育部近日發布消息稱,將採取多項措施恢復兒科本科招生,支持中國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8所高校重開兒科學本科專業。這也讓「學兒科」成為今年高考報名的熱點話題。
  • 省政協委員、華西附二院兒科醫生母得志:四川應在更多大學開設兒科...
    此事在網上再次掀起「兒科醫生荒」的討論。數據顯示,在2016年,四川每千名兒童擁有兒科執業(助理)醫師的數量為0.31名。這個數據不僅低於全國水平,更遠遠低於先進國家水平。實際上,根據《關於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加強兒科醫務人員隊伍建設,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69 名。要實現這個目標,四川還需要下大工夫。「兒科醫生荒」該如何破題?1月25日,記者對話了省政協委員、華西附二院兒科醫生母得志。
  • 半月談|兒科「病人荒」,醫生心慌慌
    兒科「病人荒」,醫生心慌慌半月談記者 徐弘毅安徽省宿松縣人民醫院兒科10名醫護人員,因績效考核過低,以科室名義聯名打報告,要求集體轉崗,引發輿論關注。有兒科醫生反映,基層兒科醫生多年老問題仍然存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又疊加「病人荒」的新情況,令績效收入本就不高的兒科醫生境遇「雪上加霜」。
  • 高考志願丨兒科醫學 學業不是小兒科 就業或成大熱點
    數月前,從中央電視臺到微信朋友圈,關於「多地醫院兒科癱瘓」「兒科醫生荒」的話題佔據了各類媒體的顯要位置。
  • 省政協委員鄧紹平為緩解「兒科醫生荒」開處方:尊重+提高待遇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訊(記者 劉秋鳳)今年,「兒科醫生荒」再次成為政協委員們討論的話題。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兒科醫生緊缺不僅表現在基層醫院,大醫院也不例外。四川省政協委員、省人民醫院院長鄧紹平坦承,省人民醫院的兒科醫生缺口也很大。
  • 兒科"醫生荒"一年之變 成都85家醫療機構開設兒科夜間門診
    近年來,我國多地面臨兒科醫生短缺的現狀。在全面二孩時代,緩解兒科「醫生荒」已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去年省兩會期間,省政協委員劉文英率先提出要解決兒科「醫生荒」的建議,華西都市報邀請省政協委員討論,為緩解兒科醫生荒支招。本報的深度、持續報導引起了國家衛計委、教育部高度重視,兩部委攜手出臺了一系列緩解兒科「醫生荒」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