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兒童僅0.43位兒科醫生 別讓兒科淪為「小兒科」

2020-12-19 環球健康

兒科醫生究竟有多緊缺?平均每1000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生,與全國平均每千人配備2.06名醫師水平相比相去甚遠。23日,在南京醫科大學舉行的兒科醫學院發展研討會上,多位專家認為,隨著二孩政策的落實,我國兒科醫生將更加緊缺,恢復兒科院系,不是簡單地多培養幾個學生,而是要在生命科學基礎上重新規劃發展兒童醫學。(3月26日《科技日報》)

●觀察

正視兒科醫生荒

與其他專科相比,醫院裡的兒科的確不太受重視,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一配備的專業醫生少,醫院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其二由於利潤增長點並不在這一塊,因而門診不會設得很大,醫院對各專科的投入就會顧此失彼。

由於兒科醫生緊缺,導致很多醫院兒科門診量連年上升,門庭若市,家長帶著患兒不得不排隊就診,好不容易輪到了,醫生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認真診療。運動量的減少與營養攝入量的增加,致使不少孩子得了「成人病」甚至「富貴病」。

不可否認,給孩子看病,醫院承擔了很大的社會責任,因為真正創收的重點並不在這裡,兒科醫生的待遇自然也就每況愈下,長此以往,沒有哪一個醫生會對兒科感興趣。與之相反的是,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門診及其配備的醫生並沒有擴充,也就難怪老百姓感到不方便了。

可見,兒科問題已成為最現實的民生焦慮,作為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培養兒科醫生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決不能將兒科當成「小兒科」,使民間流行的「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老話真正得到改寫。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所在,確保孩子健康成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每一所醫院必須配備足夠的力量,確保每一個孩子及時就診,有條件的學校乃至社區也應開設兒科診所,就近方便孩子看病,如此才是百姓之幸。

李忠卿

●析因

兒科醫生缺乏價值認同

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和社會地位,提升他們的崗位吸引力,減輕其工作壓力,又會反過來激勵更多醫生進入兒科,進而形成良性循環。這是化解兒科難題的首要路徑,也是當前的普遍做法。

但如何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和地位,是個不太好付諸實施的難題。常見的措施是,給兒科醫生發放崗位津貼,讓他們得到的績效工資更多一些,在職稱評審時給予優先等。將來還可減免兒科專業學生的學費,在兒科醫生入職時發放一定的補貼……每一樣措施都會產生相應的效果,多措施結合,就有望累積起兒科醫生較高的待遇和地位。

問題在於,給予兒科醫生的這些優惠,仍沒能離開醫生個人價值認同的大環境。醫院看待一名醫生的貢獻大小以及計發醫生個人待遇時,主要的參考依據是他能為醫院帶來多少收益,眼科和外科屬於醫院的重點創收科室,兒科往往是醫院的虧損科室。只要這個大環境不改變,給予兒科醫生的任何好處,都會被當成是一種「施捨」。

這個大環境形成的原因是,公立醫院對待利潤的態度,決定了他們看待醫生的態度,受此價值觀的影響,當前醫院給予兒科醫生一些好處,多半只是出於政策壓力,既難持續保持,更無法轉化成兒科醫生的職業榮譽感。只要價值認同是扭曲的,即使兒科醫生拿著較高的收入,但在同行面前,仍會有佔人便宜之感。

只有當公立醫院衡量醫生貢獻大小的標準從「會不會賺錢」,轉變成「看了多少病」、「能力有多強」、「工作量有多大」等指標,評價體系才會趨於正常,到那時,不必醫院在待遇方面為兒科醫生「開小灶」,醫療系統和整個社會也會給予兒科醫生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待遇。

可見,化解兒科醫生荒,最徹底的辦法是重構醫療系統的價值認同體系,並根據這個體系推行薪酬制度改革。公立醫院不再以賺錢為目的,並普遍看重醫生的社會效益,兒科醫生的貢獻才會得到進一步凸顯,他們才會真正被同行和民眾高看一眼,給他們更高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就不再是一種照顧,而是個人價值的真實體現,兒科醫生緊缺現象就有望從根源上得到化解。

羅志華

●評判

尋求破解刻不容緩

由於壓力大、委屈多、收入少,不少兒科醫生選擇了轉崗或者放棄職業,這使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更加雪上加霜;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兒童就醫將迎來又一高峰,未來幾年兒科醫生短缺的現象會更突出。

為什麼醫生都選擇遠離兒科?因為兒科被稱為「啞科」,給孩子看病,醫生和患兒通常很難直接交流,而家長的描述也未必準確,這就給確診帶來了風險,使得診療工作尤為困難和繁瑣,接診一個患兒的工作量相當於兩個內科成人病人。因此,要求兒科醫生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加之相應職業保障的不足,讓兒科「這口飯不容易吃」。除此之外,兒科專業曾於1999年起停止招生。儘管有很多人認為,國外醫學院也沒有專門的兒科專業,但是中國兒科專業被取消後,新的兒科醫生的培養機制遲遲建立不起來,也始終沒有一個培養兒科醫生的規劃,造成了近20年的人才斷檔。

兒科「醫生荒」已到了最嚴峻的時刻,尋求破解之道刻不容緩。怎麼應對兒科醫生短缺帶來的壓力和挑戰?筆者認為,一是要適當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鼓勵有條件的醫生向兒科轉崗,從而穩定和發展兒科醫生隊伍,同時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醫學院校兒科專業擴大招生,通過一系列培養激勵機制來加快兒科醫生的培養,為醫療機構兒科輸送後備醫生。二是有關部門要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優先投資舉辦兒科相關的醫療機構,允許社會力量與公立醫院以特許經營委託管理等方式新建兒童醫院。三是要放寬兒科醫院的編制限制,否則外面的醫生很難進去,隊伍也難以完善等。唯如此,兒科看病難才有解決的希望。

童其君

●建議

開好方抓對藥

「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這話雖是一句調侃,但真實反映出了兒科目前所面臨的尷尬現狀。沒有醫生願意幹,再加上兒童醫學的不受重視,那麼,兒科醫生荒的問題當然就會逐步顯現並且日益加重。而且,如若不能及時化解,甚至還有可能會長期存在下去。

小兒科為什麼會令醫生感到如此「恐慌」呢?筆者以為,除了專家所說的不受重視以外,其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此前媒體所報導過的心理壓力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承擔責任過重、收入水平過低以及醫患矛盾更容易激化等。

那麼,到底要如何才能有效緩解兒科醫生荒這一既現實又急迫的難題呢?依筆者看來,非「開好方」與「抓對藥」並行不可。

所謂「開好方」,就是要不斷加大兒科醫生的培養力度。一是在滿足條件的醫學院校中,儘可能多地招收和培養兒科畢業生,並將他們儘快充實到專科門診尤其是基層一線去。二是可以採取「定向培養」方式,由醫學類院校或專科醫院為基層尤其是邊遠地區醫療機構定向培養專職兒科醫生,使普通病患能夠就近醫治,以此來減少大醫院特別是專科醫院的就診壓力。

而所謂的「抓對藥」,則是要求醫療衛生管理部門儘快出臺改革措施,並且在條件允許範圍內,儘可能地提高兒科醫生的各項福利待遇及收入水平,使他們的收入能夠與付出相匹配,以免因為付出多、回報少的問題繼續挫傷兒科醫生的積極性。

其實,筆者所說的「開好方」與「抓對藥」也許恰恰就是醫學診斷與治療上所講究的「對症下藥」。也唯有開出了「好方」,抓對了「好藥」,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兒科醫生荒問題才有可能逐步得到真正妥善地化解。

喬英傑

●三言兩語

如果說充足的公共財政投入是保障兒科醫療不至於「無米下炊」的基本前提,那麼讓兒科醫生擁有執業尊嚴則是確保其不流失的關鍵一環。

——王恩奎

兒科醫生緊缺是該領域多種矛盾集中凸顯的結果,破解之道,不能僅靠某個方面的單兵突進,還須在深化供給側改革方面久久為功。

——何珏

兒科醫生再緊缺也不能拉郎配,而是寧缺毋濫。沒有經過任何兒科培訓的醫生到兒童醫院當藥師,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張智全

破解兒科醫生荒需要打好「組合拳」,通過出臺兒科醫療服務激勵機制、兒科醫生補助資助制度,提高兒科醫生福利待遇,完善兒科醫生培養和培訓辦法,穩定和優化兒科醫師隊伍。加強兒科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環境,實行「分級診療」等。

——文魁

相關焦點

  • 每千名兒童不足一位兒科醫生:別把兒科視為"小兒科"
    「到兒童醫院工作的藥師,沒有經過任何兒科的培訓,如何監督兒童臨床用藥?」日前,一次學術會議上,原北京市衛生局局長、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名譽會長朱宗涵的發問,讓會場陷入沉寂。專家稱,我國兒科醫生緊缺,平均每千名兒童不足一位兒科醫生。
  • 切莫把兒科視為「小兒科」
    專家稱,我國兒科醫生緊缺,平均每千名兒童不足一位兒科醫生。(《科技日報》3月26日)    兒科醫生到底有多緊缺?感性的認識是,每到病毒性流感高發季節,幾乎所有醫院的兒科門診都是人滿為患。因為患者太多,醫生直到下午兩點鐘才得空扒兩口飯;醫生一出診室就被圍上,上趟洗手間都不得不先道歉;為了減少上廁所次數,嗓子發炎也不敢多喝水……如此高強度之下,兒科醫生病倒的情況也比較常見。
  • 中青報:切莫把兒科視為「小兒科」
    原標題:切莫把兒科視為「小兒科」   與最難、最累相對應的應該是更合理的薪酬待遇、更高的社會認同。在這一點上,醫療機構也好,家長們也好,都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到兒童醫院工作的藥師,沒有經過任何兒科的培訓,如何監督兒童臨床用藥?」
  • 探究兒科超負荷運轉背後:兒科醫生荒不是「小兒科」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兒科醫生徐東用「不停地看病」來形容自己的工作狀態,忙時甚至連上廁所、喝水的時間都沒有。徐東直言,其所在的急診科長期處於高位運轉狀態,他本人每月平均得診治2000多名患兒。
  • 黃浦中心醫院停止兒科夜班急診 醫院:招不到兒科醫生
    很難想像,這家二級綜合醫院的兒科只有3名醫生:一個是今年已經退休的小兒科醫生,醫院極力挽留返聘留下;一個是明年即將退休的小兒科醫生;兒科主任最近生病了,讓本來就很艱難的小兒科愈加捉襟見肘,小兒科主任不得不每周帶病來幫忙看病一次。  「我們每年都在招小兒科醫生,可是招不到。」
  • 圍城中的兒科醫生
    文丨顯微故事 ,作者丨少校,編輯丨萬芳醫生圈裡有這樣一句話:「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兒科醫生收入低、累、醫鬧概率高,已成了全行業公認的事實。但兒科醫生往往又是最有耐心、最累的一群人。孩子們的配合度低、總愛用大哭來宣洩自己的情緒。這使得診治一名兒童要比一名成人要花費更多精力。他們不僅是兒科醫生,也是安撫孩子的幼師、從蛛絲馬跡中推理病情的偵探。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孩子,還有那些焦慮的孩子家長——很少有人能在自己親生骨肉患病的情況下保持理智。
  • 兒科醫生缺口大 有科室七年招不到人
    同樣在廣州,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教授、主任醫師宋元宗說,本月早些時候,科室內有一名急診醫生在同事臨時調班而找不到人替班的情況下,只能連續工作24小時,總共看了305名病人。一方面是在職兒科醫生不堪重負,另一方面醫院正在經歷「招聘危機」。上海市兒童醫院人力資源部主任高春輝表示,近四年來,其門診量從以前的96萬增長到去年的173萬,增長了近一倍。
  • 兒科停診不是「小兒科」
    近日,天津海河醫院發布公告,因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即日起兒科不得不停診。海河醫院兒科有3名醫生,其中王醫生因惡性腫瘤住院治療;尚在哺乳期的劉醫生患上了乳腺炎,高燒39度不退;感冒的謝醫生把家人都傳染了,孩子目前已入院。
  • 盤點合肥最好評的兒科醫生和兒童醫院
    安徽商報 合肥網訊   春季到了,合肥各家醫院的兒科又開始人多了起來,咳嗽感冒的小孩越來越多,季節交替就是生病的高峰期,家長們都十分關心合肥究竟哪些醫院的兒科最好,哪些醫生又是最靠譜的呢?小編盤點了合肥最被家長信賴的醫院和最好評的兒科醫生,趕快收一份!
  • 圍城中的兒科醫生:被家長揪頭髮、收入全醫院最低...
    中國每1000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數量僅為0.53名,為什麼? 醫生圈裡有這樣一句話: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 兒科醫生收入低、累、醫鬧概率高,已成了全行業公認的事實。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兒科醫生了不起,電視劇卻不行!
    「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假如身邊有當醫生的,你應該聽過這句話,這是中國200多萬執業醫生面臨的就業困境。為什麼?為什麼小兒科這麼不受待見?多苦多累,咱先不說。這不僅讓大人們抓瞎,兒科醫生也冒冷汗,因為「望聞問切」之中很重要的「問」,沒有「答」。這還不算,誰家的孩子不是寶貝疙瘩,醫治不好、或者處理不當,首先家長不願意,本來我國的隱患關係就挺緊張的,誰還願意往前衝?長此以往,醫生不願當兒科醫生,使兒科醫生的壓力更大。
  • 收入不如其他科室 兒科醫生短板誰來補?
    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數僅為0.53,遠低於發達國家的0.85—1.3,兒科醫生缺口很大。目前,我國兒科醫生供給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很多醫學生不願選擇兒科專業,畢業後不願去兒科工作,兒科醫生流失率較高。兒童看病究竟有多難?兒科醫生為啥供不應求?如何破解兒童看病難?從今天起,我們推出「追蹤兒童看病難」專題報導,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
  • 千兒半醫 如何拯救兒科醫生荒
    我國每千名0至14歲兒童兒科執業醫師數為0.53人千兒半醫 如何拯救兒科醫生荒  國家衛生計生委24日公布的數字顯示,我國每千名0-14歲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落地,兒科醫療保健的「供需矛盾」正逐漸凸顯。拯救兒科醫生「荒」的關鍵在於建立能衡量實際醫療服務付出的價格激勵機制,保障兒科醫生薪酬,提升職業吸引力,留住轉身離開的兒科醫生。
  • 圍城中的兒科醫生:被家長揪頭髮,我還要留下來嗎?
    原創 顯微故事編輯部 顯微故事 收錄於話題#醫生1#兒科1#職場4醫生圈裡有這樣一句話:「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兒科醫生收入低、累、醫鬧概率高,已成了全行業公認的事實。但兒科醫生往往又是最有耐心、最累的一群人。
  • 94歲的兒科醫生
    94歲的兒科專家張金哲對兒童患者有著自己的理解:「把孩子當人,把家長當服務對象!」     10月29日,北京又是一個霧霾天。一大早兒,北京兒童醫院就診樓裡擠滿了帶著口罩的患兒和家長。張金哲院士換好白大褂,在同事的攙扶下來到腫瘤病房查房。
  • 兒科醫生緊缺,這個「病症」咋治
    5月11日,湖南省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成立,兒科醫學「大咖」雲集一堂,共商如何把「小兒科」做成「大文章」,不因「兒科醫生荒」導致家長「慌」,以緩解兒童看病難的問題。   兒童看病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什麼應對之策?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記者調查走訪了長沙多家醫院及相關職能部門。
  • 破解兒科「醫生荒」 四川提高兒科醫生薪酬待遇
    國家衛生計生委2016年初公布的數字顯示,我國共有兒童醫院99所,設置兒科的醫療機構共有35950個。醫療機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11.8萬人,每千名0至14歲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3人,而美國的這一數字是1.46人。  兒醫為何荒?
  • 在中國,每1587名兒童分一位醫生|有理數
    前不久,國家衛健委在北京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到,截至2017年底,全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15.4萬名,每千名兒童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63名。也就是說,在中國,每1587名兒童能分到一位兒科醫生。事實上這樣的配比,已經比往年好一些了。要知道,五年前,每2174名兒童才能分到一位兒科醫生。
  • 中國兒科醫生之困
    縱相新聞 丁一涵/攝)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兒科的就診人數都有大幅下降。僅以上海為例,各大兒科醫院因呼吸道疾病前來就診的患兒就診量基本都下降了30%左右,在復旦附屬兒科醫院,內科、感染科門診量同比下降50%左右。工作量變少卻並不意味著兒科醫生們身上的擔子更輕鬆。接診量、治療費等與績效掛鈎,患兒少,醫生收入就低,兒科長期以來的問題被更直接地暴露出來。
  • 1.5萬名兒科醫生消失,北上廣兒科門診關停,生病的寶寶誰在乎
    根據《2014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全國範圍內每千名兒童的醫師配比僅為0.53人,而歐美等發達國家這一數字為0.85~1.3,其中美國更是達到了1.6的兒科醫生與患者比。兒科醫生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