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海河醫院發布公告,因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即日起兒科不得不停診。海河醫院兒科有3名醫生,其中王醫生因惡性腫瘤住院治療;尚在哺乳期的劉醫生患上了乳腺炎,高燒39度不退;感冒的謝醫生把家人都傳染了,孩子目前已入院。(1月9日《北京青年報》)
在流感肆虐的當下,求助於醫生是很多患兒家長的「最後一招」,如今卻遭遇兒科停診,家長們的失望可想而知,無疑也會給其他醫院增加更多壓力。
不過,停診也是醫院的無奈之舉,醫生也是人,也有正常的休息權利,況且帶病工作也可能將病毒再傳染給患兒。然而,一所直轄市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兒科只有3名醫生,也是足夠令人吃驚,且不說現在是流感高發季,即使放在平時,「拉不開栓」的情況恐怕也是經常出現。因此,真正的問題不是三名醫生集中抱恙,小概率事件之所以能夠造成大影響,歸根結底還是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即使兒科沒有停診的醫院,同樣不堪重負。
兒科醫生短缺問題,至少已經持續了四五年,但一直沒有得到系統解決,甚至這一「供需矛盾」還愈發突出。據統計,我國0-14歲兒童總人數約2.3億,目前平均1800多個兒童只有一個兒科醫生。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數字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比如美國兒科醫生比例達到1.6/1000。尤其是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對兒科醫生的需求猛增,而與此同時,造成兒科醫生流失的原因雖然早就擺在那裡,卻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學醫的人熟悉一句話,叫「金眼科、銀外科,一錢不值小兒科」。簡而言之,兒科的職業風險高、工作負擔重,然而待遇卻很低。舉例來說,幼兒的病情進展快、家長的期待高,然而由於幼兒很難準確主述病情,家長又反感各種檢查(很多也不適合),使得兒科醫生的工作壓力非常大。而在待遇方面,兒科醫生並不會受到特別優待,更由於用藥劑量小、輔助檢查少、手術少,兒科醫生的灰色收入也十分有限。當付出與回報長期不相稱時,從業人員流失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
解決之道,根本還在於大幅提高兒科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讓醫學生在選專業和擇業時就明確一點——兒科是辛苦,但待遇也較其他科室明顯更高,唯此才能逐漸扭轉兒科式微的局面。同時,也要對公立醫院的兒科建設有標準化要求,決不允許以盈利能力作為醫生績效考核的主要依據,進而對兒科醫生的流失採取放任和默許的態度;另一方面,家庭醫生制度需要儘快落地,將更多簡單的基礎性疾病診治在基層完成,而不必稍有頭疼腦熱就往三甲醫院跑,從而起到分流的作用。
兒科醫生短缺,不僅反映了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老問題,更是打破「以藥養醫」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難題。讓供求關係決定資源配置,讓付出更多者收穫應有的回報,這既是兒科醫生短缺問題的解決之道,也是決定醫改進入深水區後成敗與否的試金石。
文/宋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