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醫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每當冬季流感爆發,兒科醫生的短缺就會再次凸顯,成了年年相似的應季話題。唯一不同的可能是,在全面二孩時代,這樣的問題還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前不久,國家衛健委在北京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到,截至2017年底,全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15.4萬名,每千名兒童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63名。也就是說,在中國,每1587名兒童能分到一位兒科醫生。事實上這樣的配比,已經比往年好一些了。要知道,五年前,每2174名兒童才能分到一位兒科醫生。
但相比於每千人口配有2.44位執業(助理)醫師,兒童可能還是要比成人慘上一些。針對兒科醫生配比過低這一情況,《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提出目標,到2020年每千名兒童要擁有0.69名兒科醫生。而據《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2014年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每千名兒童的醫師配比」已達到0.85至1.3人,美國更是達到了1.6人。
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由來已久。相關報導稱,從1999年到2015年,我國兒科醫生在15年間僅增加了約5000人。中國每年有80萬醫科生畢業,成為醫生的只有2.2萬人,而成為兒科醫生的只有300多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0醫院原院長高春芳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兒科專業的特殊性以及壓力大、風險高、待遇低等是兒科醫生短缺的主要原因。「兒科患者病情複雜、變化快,一旦病情加重就會危及生命,而患者年齡小、無法清楚表達使得醫生需憑藉經驗診療,被稱為『啞醫』。」孩子身體不適時,父母第一選擇往往是送醫,直接增加了兒科的工作量。而且送醫時陪護人員多,兒科診室內經常人滿為患。遭誤解、受委屈,甚至成了兒科醫生的「家常便飯」。
《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顯示,2016年我國兒童醫院醫師日均負擔診療人次高達14.1,工作強度在各類專科醫院中位居前列。但此前曾有相關調查稱,兒科醫生收入僅為非兒科醫生的四分之三。
事實上,兒科醫療服務供給的失衡,不僅體現在兒科用醫荒,還體現在兒童醫院、兒科床位的缺乏,以及地區分布不均。
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483288張兒科床位,僅佔床位總數的6.52%。而同一時間,我國0-14歲的兒童數量佔總人口比重的16.7%。兒童醫院病床使用率達96.9%,處於滿負荷狀態。
此外,各地兒科醫療水平上也存在一定差距。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117家兒童醫院,其中91家位於城市,26家位於農村地區,而僅北京一城就有12家兒童醫院,這或多或少會造成兒童就醫的集中化。
國家衛健委官方數據顯示,各地兒科的門急診人次與床位數比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2016年,上海兒科門急診人次數達1227.8萬人次,但兒科床位僅有3939張,與其門急診人次接近的河北省則有18954張兒科床位。
但就算在醫療水平較高的城市,給孩子看病同樣很難。
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醫學會兒科學分會2014年的相關調查,80%左右的兒科資源都集中在三級醫院,18%左右分布在二級醫院,一級醫院擁有不到2%;80%左右的兒科醫療資源包括優質的資源集中在城區,郊區只擁有20%左右。每千名兒童床位數在城區可達4.10張,兒科醫師2.45人,郊區每千名兒童床位數1.18張,兒科醫師0.81人。
雖然城區的指標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標準,但相關調查顯示,較大規模的北京兒科專科醫院如北京兒童醫院,有71.4%住院患者來自京外,其醫療資源不僅服務於北京本地患兒,更多的資源是面對全國,這也導致了北京市兒科醫療資源尤其是疑難病和住院床位資源的短缺。
事實上,為緩解兒科用醫荒,我們也下了不小的工夫。
2016年,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要求「十三五」期間,制定實施兒科醫務人員培養規劃,增加兒科醫務人員數量,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完善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現區域兒童醫療衛生資源均衡發展。
各地衛生部門也都開始採取措施鼓勵兒科。2017年,我國新建了19家兒童醫院,增加了2萬張兒科床位,全國28所高等院校增設或者恢復本科兒科學專業。
數據新聞編輯 李媛 新媒體設計 陳冬 校對 範錦春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