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5000字,預計閱讀15分鐘
本文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
微信公眾號-theDennisCode 作者-Dennis Liu
在文思枯竭數月之後,Den同學又和大家見面了。這期我們聊聊「有理數」這個數學概念的翻譯。當年Den同學的老師講解有理數和無理數時,提到了畢達哥拉斯學派弟子希伯斯的傳說。相傳希伯斯無意間發現了無理數的存在。而該學派的信念是「一切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整數的比值」。所以在傳說的後半段,由於與學派相悖,倒黴蛋希伯斯被丟進了大海。[5]
而好巧不巧的是,Den同學在調研「理性」在西方世界的發展時,也發現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蹤影。根據一篇大學講義的內容,畢達哥拉斯本人認為「數學的法則既是萬物的法則,萬物皆可由數表達」,他甚至把數字和事務進行了一一對應(比如他把「正義」安排給了數字「4」)。[6]由於在畢達哥拉斯的體系中,數學既是理性,比例成就數字,所以在他的時代,理性和成比例似乎沒有什麼區別。而希伯斯那不成比例的神奇數字,自然是無理得很了。
在得到了英文方面的初步結論之後,Den同學又去搜索了一下有理數的中文來源。根據知乎上一位老師的說法,無理數的翻譯很可能來源於明朝利瑪竇和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這個翻譯漂洋過海去了日本,最後又從日本舶回。[7] 維基百科中也談到這個來源。為此,Den同學在網上找到了利瑪竇版《幾何原本》的電子版,在搜索了所有帶「理」字的句段之後,Den同學發現了這樣的語句:「比例者 兩幾何以幾何相比之理 兩幾何者 或兩數 或兩線 或兩面 或兩體 各以同類大小相比 謂之比例 若線與面 或數與線相比 此異類 不為比例 又若白線與黒線 熱線與冷線 相比雖同類 不以幾何相比 亦不為比例也」 [8]比例是兩個幾何物相比的「理」,兩個幾何物,比如兩個數,兩條線,兩個面,兩個體,兩兩同類大小的比稱為比例。如果是線和面,或者數和線相比,由於雙方不一樣的類別,所以不成比例。又比如白線和黑線比,熱線和冷線比,雖然是同類,但是由於不是幾何物,所以也不是比例。「兩比例之理相似 為 同理之比例 兩幾何相比謂之比例 兩比例相比謂之同理之比 例如甲與乙兩幾何之比例 偕丙與丁兩幾何之比例 其理相似 為同理之比 ...凡同理之比例有三種 有數之比例 有量法之比例 有樂律之比例 」[9]兩個比例的「理」相似的話,則是「同理之比例」。兩個幾何物的比叫比例,那兩個比例的比則稱為同理的比。如甲和乙兩個幾何物的比例,同丙和丁兩個幾何物的比例,他們的「理」相似,就是同理之比。... 同理之比有三種:數的比例,測量的比例,樂律的比例。乍一看這裡的理似乎是「規律,屬性」的意思。為了究其含義,Den同學又找來了上面第一段《幾何原本》對應的英文版如下:「a ratio is a certain type of condition with respect to size of two magnitudes of the same kind.」[10]其中與中文「理」對應的部分,確實是「condition」(狀態)了。如果我們再看第二段的對應英文版,會發現事情變得有趣了起來:Magnitudes are said to be in the same ratio,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to the fourth, when equal multiples of the first and the third either both exceed, are both...[10]幾個大小幅度成比例是指,如果比例一邊是第一個和第二個數(甲乙),另一邊是第三個,第四個數(丙丁),在第一和第三上同時乘相同的數,...這裡不僅順序和中文版不大一樣,內容也發生了變化。英文版是我們常見的長難句定義,而中文版不僅先進行了歸納,用「相似」概括了英文版的企圖,還舉了音律,測量的例子以方便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時中文的「理」並沒有直接的對應,更像是利瑪竇歸納的一種解釋。在進一步的研究時,Den同學偶然發現了一個知乎用戶對「有理數」的考證。(引用的章節和本文相似,但提到了古希臘語原文。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互相參考)[11]在這篇文章的提示下,Den同學了解到利瑪竇版《幾何原本》中其實是有提及「有理數」的:
凡比例有二種 有大合 有小合 以數可明者為大合 如二十尺之線比十尺之線是也 其非數可明者為小合 如直角方形之兩邊 與其對角線可以相比 而非數可明者是也
比例分兩種:大合、小合。可以用數字表示清楚的是大合,比如二十尺的線和十尺的線相比。不能用數字清楚表示的是小合,比如直角方形(矩形)的兩條邊,和對角線可以相比,但是無法用數字表示它們的比。
可見「有理數」最早的翻譯竟然是「大合」!
而後,[11]的文章提到,李善蘭版的《幾何原本》續作中將有理數譯為了有比例數。由於李善蘭版本較為罕見,本校圖書館雖有館藏,但是無奈圖書館閉館,Den同學也無法一窺其真面目。
幸運的是,Den同學找到了一篇引用《幾何原本》的學位論文[12]。這篇文章引用了李善蘭版《幾何原本》的數段,可以看到其中有「無比例」和「無等」兩種稱呼,且有「則乙丙與丁己亦有等之理」的語句。
更加意外的是,論文[12]引用的主要著作,成書於1906年的《無比例線新解》,出現了「無法化之為有理」的說法。此書同時也使用「無等」和「無比例」的稱呼。
由此可見,「有理數」的稱呼應該大致成型於1906年之前,李善蘭(1866年出版《幾何原本》續作)之後。考慮到徐光啟利瑪竇版《幾何原本》中有「屬理」,「同理」,「反理」等各種比例的情況,因而,「無理」極有可能被後人用作「無比」的同義詞。
雖然我們沒有找到「有理數」的直接來源,但是對於「理」和「比例」的概念在中文和英文中的詞義都進行了探索。因此,Den同學關於有理數的「理」也有了一個自己的看法:在現代西方文化的遠祖古希臘文化中,理性和數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彼時的數學,各種比例佔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比例和理性的用詞表達有重複之處也不必驚訝。自然,發端於古希臘文化的「有理數」和「無理數」概念,參雜了「比例」和「理性」的雙重含義也就不奇怪了。而在現代社會,由於「理性」涵蓋的內容大大豐富,數學的內容也增加了許多,「有理數」和「理性」的聯繫自然也不如古希臘那麼緊密。這時候,有理數的意義也就回歸本源,成為「比例」的數。這也就是通過詞綴和「ratio」的方式分析「有理數」英文單詞的好處。在中文世界,或許是因為《幾何原本》的巧合,「理」字和「比例」建立起了聯繫。從這個角度,我們仍然可以通過語言本身,在「有理數」的中文翻譯中窺探到必達哥斯拉學派思想的奧秘。但是,「有理數」這個概念畢竟不是中文本土概念,加上現代漢語也不再以「理」表示比例的意思,因而,「有理數」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就有點陌生了。從有理數概念的發展過程來說,Den同學覺得「有理數」這個翻譯沒有錯(雖然在寫這篇文章之前Den同學對這個翻譯抱怨連連),一些地方推薦的「可比數」這個翻譯也沒有問題。但是,不管是保留「有理數」,還是改成「可比數」,都是巨大的工程。前者需要所有數學老師都對「有理數」的脈絡以及翻譯的由來有個直觀的認識,這樣才能解除學生的疑惑;後者則需要修改大量的典籍文章。不過大體看來,修改面臨的困難可能要更大一點。因此,「有理數」的概念大概率還是會繼續留在中文語境中。今天這個文章應該是Den同學公眾號史上最長了。寫到這裡,江湖慣例不能忘,Den同學還是來來談談自己得到的啟示。從翻譯的角度,Den同學一直持有的觀點是,科技類翻譯,概念的傳達、理解才是最重要。如果「有理數」是一個最近傳入的新詞的話,Den同學積極贊同譯為「可比數」。從一般讀者的角度,Den同學重複一下之前發布的《小學語文vs高中英語》中的觀點:大家要意識到語言和思想、文化的關係,有意識地修煉自己的語言,在抓住舶來文化的來龍去脈的同時,努力對漢語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產出更多我們首創的概念。最後,Den同學想引用一個近期看到的「科技袁人」節目的視頻收尾。排版 & 文字 | Dennis Liu
[1] Ratio, 劍橋詞典(網絡版),2020年8月8日,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ratio[2] Rational,劍橋詞典(網絡版),2020年8月8日,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rational[3] -al,劍橋詞典(網絡版),2020年8月8日,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al?q=-al[4] Ratio, 在線詞源辭典,2020年8月8日,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ratio?ref=etymonline_crossreference[5]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20, August 5). Irrational number.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06:56, August 8,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rrational_number&oldid=971326918[6] Nicholas K, Rauh, CLCS 181: Classical World Civilizations Lecture 19, from https://web.ics.purdue.edu/~rauhn/greek_rational_thought.htm[7] 知乎用戶:張晨,《有理數為什麼叫「有理數」?》https://zhuanlan.zhihu.com/p/76605187[8] 利瑪竇,《幾何原本》,卷五,界說十九則第三界,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E5%B9%BE%E4%BD%95%E5%8E%9F%E6%9C%AC/%E5%8D%B7%E4%BA%94[9] 利瑪竇,《幾何原本》,卷五,界說十九則第四界,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E5%B9%BE%E4%BD%95%E5%8E%9F%E6%9C%AC/%E5%8D%B7%E4%BA%94[10] R. Fitzpatrick, Euclid’s Elements. Lulu.com, 2007.[11] 知乎用戶:羥基氧,「無理數」還是「無比例數」?——《幾何原本》原文、古代漢譯本中的ἄλογος/irratio翻譯探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50810437[12] 王鼎勳, 「從《幾何原本》第十卷到《無比例線新解》,」 2007, Accessed: Aug. 08, 2020. [Online]. Available: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