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中的兒科醫生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文丨顯微故事 ,作者丨少校,編輯丨萬芳

醫生圈裡有這樣一句話:「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

兒科醫生收入低、累、醫鬧概率高,已成了全行業公認的事實。

但兒科醫生往往又是最有耐心、最累的一群人。

孩子們的配合度低、總愛用大哭來宣洩自己的情緒。這使得診治一名兒童要比一名成人要花費更多精力。

他們不僅是兒科醫生,也是安撫孩子的幼師、從蛛絲馬跡中推理病情的偵探。

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孩子,還有那些焦慮的孩子家長——很少有人能在自己親生骨肉患病的情況下保持理智。

此外,醫生的績效主要取決於手術臺數和用藥量。然而兒童儘量避免手術、慎用藥物,也讓兒科醫生成了同行中收入的下限。

面對惡劣的工作環境,不少兒科醫生紛紛離職。

據相關統計數據,中國每一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數量僅為0.53名,遠低於世衛組織每千名兒童一名兒科醫生的最低標準。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的就是一群兒科醫生,他們之中:

有的人做了20多年兒科醫生,只因覺得孩子們可愛、需要他,哪怕收入低、累,也捨不得放棄這些孩子們;

有的人則在兩年的兒科實習中陷入彷徨,作為渺小的個人,她覺得自己很難和整個兒科體系的矛盾對抗,選擇離開;

還有的人遵從「臨床躺學」,從大城市綜合醫院中逃離到老家,在一個相對放鬆的環境中找到了職業和人生的平衡……

對他們來說,兒科猶如一座強敵環伺的圍城,有在此堅守的人們,也有不堪重負而撤離的人們。

圍城不能丟,圍城裡的人們,需要補給和援軍。

以下是關於兒科大夫們的真實故事:

雖然累,但捨不得可愛的孩子

張玲 42歲 女 三甲醫院 兒科主治醫師

1995年,我讀完醫大本科,讀研究生時就選了兒科,就因為覺得小孩們很可愛。

我母親是小學教師。我從幼兒園開始,身邊就總圍著一群大孩子,後來上了小學、中學,身邊還是一群7、8歲的孩子。

直到最後我自己進了兒科,感覺這一輩子我就和小孩過不去了。

成人科室裡基本都是沉悶的都是老年人,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

作為醫生,你只能暫時緩解他們的不適。

但對於身體機能越來越差的老年人來說,經過一次疾病打擊,生活質量就會變得更差一些,甚至可能需要專人看護。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救了他們,真的有幫他們越過越好嗎?我總忍不住這麼想。

兒科不一樣,孩子們的恢復能力驚人。

他們的人生剛剛開始,治好了病就可以健康長大、成為任何他們想成為的人。這份成就感是成人科室比不上的。

大家都說,「金眼科、銀外科、哭哭鬧鬧小兒科、埋了吧汰婦產科」。

一開始我也是想選擇外科的,渴望著在手術臺上獨當一面,像一位叱吒風雲的將軍。

經過不斷學習,我意識到人類只能治癒一小部分疾病,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們對病毒、細菌、和未知的疾病是束手無策的,這讓我感到很無力。

兒科就蠻有趣的。

孩子生病的時候無精打採、病病殃殃,你給他開點藥,打幾針,過幾天複診時候蹦蹦噠噠,讓我特別有成就感。

此外,孩子們總是很單純。

你治好了她的病,她會用各種自己剛學到的詞彙來表達對你的好感、親你、抱你,這也是治癒成人患者所無法帶來的幸福感。

我也親眼目睹過孩子的夭折。

有個叫小莫的六歲女孩,她患了骨肉瘤。這種病是一種多發於青少年的惡性腫瘤,死亡率特別高。

小莫特別好看,愛笑,還懂事得會安慰陪護的爸爸媽媽、比她小的小患者,也是整個病房裡唯一會對醫生和護士們說謝謝的孩子。

小莫送到我這時,已經是中晚期了。

當時我不確定癌症是否已經擴散,於是在保守治療沒有起色的情況下,迅速把她轉進了ICU。

她的病灶在腿上,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把小莫的右腿截掉了。

即使她身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她依然是我見過最不愛哭的女孩子,要知道骨肉瘤發作起來是疼痛萬分的。

可惜我們還是沒能讓小莫活下來。

看著孩子的生命在你眼前慢慢流逝,負責小莫的醫生和護士們都難過了很久。

也是那時,我決定要一輩子留在兒科。

我不能丟下孩子們不管,如果沒人乾兒科了,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活不下去的,那會產生多少像小莫一樣的悲劇!

兒科醫生的從業環境的確和外面傳言的那樣,每況愈下。

很多同事都轉行或者去別的崗位了,留下的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就更大了。

我的年齡越來越大,最近幾年也會感覺到身體吃不消。

至於收入方面,和其他醫生比起來少了不少,但還算夠用。

也可能是我這個人生活比較簡單,對錢看得很淡,現在很多抱怨薪水低的大多是年輕醫生,他們的生存壓力是比我們大一些。

雖然我也會遇到家長揪著你的頭髮往牆上砸、衝著你大喊大叫的情況,但還是極少數的,絕大多數家長都會特別尊敬你。

此外,讀過醫的人都知道,兒科也很少有無關醫學的因素幹擾你的治療。

從精神層面上講,兒科醫生還是比較富有的。

我常說自己天生就適合當兒科醫生。從業這20多年,我始終認為這些孩子們實在可愛,值得我們去關心、照顧,儘管現在身邊一直有人轉行,我沒有想走。

兒科實習兩年後放棄,我更想選擇能實現個人價值的科室

李蔓 25歲 女 在讀兒科學碩士

選兒科,最開始只是因為我的考研分數不夠。

雖然我聽說過兒科的現狀,但我當時天真的以為,大家同樣是醫生,差距不會太大。

我還抱著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想在兒科好好打拼一番。

在研究生階段,我們在醫院的工作主要是查房和整理病例。

期間,我見到了兒科的實際情況,心態發生了動搖。

綜合醫院兒科就診患兒基本都是附近社區的孩子,很多住院的小孩打完針就會回家(除病重等患兒)。

因此,每天上午查房都是「等病人、查房、開醫囑、等病人」的循環。

病人一多,你上午就別想幹別的事情了。

醫生工作有相當一部分時間花在整理病例上,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規範醫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醫生。

但在兒科,情況則比較特殊。

小孩子的體質決定了他們患病、痊癒的速度都很快,因此兒科病例的整理工作特別複雜繁瑣。

再加上兒科醫生少、收治患者多,我每天都要被迫加班整理病例,實習的這兩年都沒按時下過班。

真正的兒科醫生——我的老師們,他們則更累。

當你進了兒科,日常工作就佔據了醫生絕大部分的精力。

忙完手頭上的事情,再讓這些醫生去想科研、醫術上繼續發展、實現人生價值,那是很不現實的。

曾經有位前輩說過,醫生幫成人治癒絕症、延長10年壽命,那足以幫他從壯年走向中年,能夠幫他的家庭、社會都創造很大價值。

但對於孩子來說,延長10年壽命是完全不夠的,我們要讓他能夠戰勝疾病、獲得更久,就要延長至少20~30年。

兒科醫生要肩負得更多,但兒科發展卻是遠不如成人醫療的。

但就由於上面說的種種原因,國內的兒科無論是臨床還是科研水平都是落後的。

兒童病症其複雜性與專業性完全不亞於成人,許多問題值得花一生去鑽研。

如果沒有成熟、分工明確的小兒內科及小兒外科學體系支撐,難有大作為,也會最終讓國內兒科只能淪為看發燒、咳嗽、拉肚子的「小兒科」。

從我個人來說,我看不到國內兒科發展的希望,也不想用我的一輩子去填兒科這個大坑。

如果可以選擇,我更希望把我有限的精力放在一個更能體現我價值、鍛鍊我成長的地方。

兒科的問題就在那裡,它不會憑空消失。

在整個醫學生的環境裡,我個人太渺小了,也做不到什麼推動作用,我大概率還是會離開兒科,但是我依然希望兒科會越辦越好。

「臨床躺學」成了我的出路,兒科醫生們都在逃離北上廣

王凱 38歲 男 縣城私立兒科門診

「臨床躺學」是2020年醫療圈子的一個流行詞。

意思是,走出大城市三甲醫院的「內卷」環境,到相對輕鬆壓力小的環境從醫的生活方式。

比如「老家的縣醫院」:縣城物價低,醫生的收入、社會地位較高,因此在縣醫院工作能夠獲得更加舒適的生活。

其背後的「臨床躺學」所展現的生活哲學,在年輕醫生群體中越來越有市場。

我在28歲完成規培,留在我們省一個數一數二的大醫院裡做兒科醫生,但那裡的生活真的很不適合我。

工作壓力大、收入達不到預期,我每天都像個機器人一樣連軸轉,工作之餘還要搞科研,不然評職稱根本輪不到自己。

醫生也有科研任務,發表的論文數量、含金量是最重要的指標。我所在的是一所大學的教學醫院,對於這方面的要求更加嚴格。

不少跟我一樣剛入職的年輕醫生們都活得很辛苦:

大家都一邊跟著上級醫生查房、管床,學習臨床經驗;另一邊還要跑實驗室,學英語,寫論文,迎接接二連三的考試。

這和我想要的生活是不一樣的,我喜歡臨床、享受治病救人的過程,至於能在學術上取得多麼大的成就,對我來說沒那麼重要。

再三權衡之後我選擇了自己單幹。在省醫院呆了八年後,我回到東北老家縣城,開了一家兒科門診。

因為我有在一流醫院的經驗,患兒家長們還是比較信任我的。

現在整個縣城誰家孩子生病了都會往我這裡送,我覺得已經在這裡站住腳了。

很多人對私立診所的刻板印象就是「問兩句,量個體溫,然後開始輸液」。

我則很少使用輸液的手段,會詳細地問診,也會為家長們普及一些醫療知識,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在家長們的口碑相當不錯。

我的診所的收費比科室裡貴一些,開的藥也大多通過診所裡的藥房,因此我的收入比較可觀,比起以前要多很多。

我這個人是不怎麼愛爭強好勝的,我只是想單純地搞好一件事,紮根基層也是為中國的衛生事業做貢獻。

實際上,在廣大的縣城、四五線城市和鄉鎮裡,專業可靠的兒科醫生也同樣是緊缺的,所以我覺得自己的選擇依然偉大。

選擇「臨床躺學」未必是真正地躺下,它同樣會實現我們的個人價值。

至於怎麼選擇,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相關焦點

  • 圍城中的兒科醫生:被家長揪頭髮,我還要留下來嗎?
    他們不僅是兒科醫生,也是安撫孩子的幼師、從蛛絲馬跡中推理病情的偵探。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孩子,還有那些焦慮的孩子家長——很少有人能在自己親生骨肉患病的情況下保持理智。此外,醫生的績效主要取決於手術臺數和用藥量。然而兒童儘量避免手術、慎用藥物,也讓兒科醫生成了同行中收入的下限。
  • 圍城中的兒科醫生:被家長揪頭髮、收入全醫院最低...
    但兒科醫生往往又是最有耐心、最累的一群人。 孩子們的配合度低、總愛用大哭來宣洩自己的情緒。這使得診治一名兒童要比一名成人要花費更多精力。 他們不僅是兒科醫生,也是安撫孩子的幼師、從蛛絲馬跡中推理病情的偵探。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兒科醫生了不起,電視劇卻不行!
    「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假如身邊有當醫生的,你應該聽過這句話,這是中國200多萬執業醫生面臨的就業困境。為什麼?為什麼小兒科這麼不受待見?多苦多累,咱先不說。這不僅讓大人們抓瞎,兒科醫生也冒冷汗,因為「望聞問切」之中很重要的「問」,沒有「答」。這還不算,誰家的孩子不是寶貝疙瘩,醫治不好、或者處理不當,首先家長不願意,本來我國的隱患關係就挺緊張的,誰還願意往前衝?長此以往,醫生不願當兒科醫生,使兒科醫生的壓力更大。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
    「做醫生的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講述了新一代年輕人在「兒科醫生」這個特殊崗位上成長與奮鬥的故事。
  • 基層兒科醫生培訓實用教材《基層兒科醫生必讀》發布
    中新網長沙12月23日電(通訊員 謝小虎 記者 徐志雄)基層兒科醫生培訓實用教材《基層兒科醫生必讀》,23日在長沙舉行的2017橘洲兒童健康管理論壇暨唯嘉兒科·著聞醫生集團創立大會上正式發布,為基層兒科醫生帶來即學即用的豐富臨床經驗。  近年來,中國多地出現的兒科醫生「荒」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 破解兒科「醫生荒」 四川提高兒科醫生薪酬待遇
    在二孩時代,兒科「醫生荒」已成為備受關注的民生問題。  今年初,華西都市報率先關注兒科「醫生荒」,十餘位省政協委員跟進,為培養更多兒科醫生「奔與呼」。如今,這些委員和成千上萬的市民一樣,等來了希望。  12月12日,記者從四川省衛計委了解到,《四川省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簡稱《意見》)正式出臺。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熱播,現實中為什麼沒有人願意當?
    最近又有一部醫療劇正在熱播,那就是反映兒科醫生工作狀況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在劇中有很多認真負責、醫術高超的兒科醫生,但在現實生活中,兒科醫生是非常稀缺的。明明醫學類專業一直都是熱門專業,但為什麼偏偏兒科人才這麼少呢?大家為什麼不願意學兒科呢?
  • 兒科醫生有前途嗎 要不要學兒科 兒科醫生有多缺
    ­  「近15年,我們學校一共培養了兒科方向畢業生3000餘人。」全國人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院院長李秋看到記者對這個數字不以為然,她又接著說,「近15年,按照每年的招生計劃,全國醫科院校培養兒科方向畢業生只有6000餘人,我們佔了一半。」記者愕然。­  「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為何這麼少?
  • 兒科醫生荒,新型兒科診所出路幾何
    到研究生階段才有細分的兒童專業,兒科專業招生少,兒科醫生的供給相應減少;根本原因:兒科醫生工作量大,風險大,容易與患者父母鬧醫患,收入低,願意學習及從事的醫生就少。兒童醫療費用支出提升隨著國內家庭消費意識、收入水平和對子女養育投入的提高,孕、嬰、童行業將是一個朝陽行業,兒童支出在整個家庭支出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兒童醫療支出作為家庭支出中的剛需,無論是從家長收入能力上來看,還是支出比重上來看,都將利好兒科診所產業發展。
  • 「兒科醫生荒」調查
    曾經在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工作的範珍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醫生全部病倒,兒科暫停接診!」近年來,全國多地多家醫院出現由於兒科醫生資源緊缺,兒科不得不停診的情況。兒科醫生人才流失,已經從特殊現象變成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 中國兒科醫生之困
    疑惑中,她忽然想到:「你家小朋友晚上吃了什麼?」孩子家屬說,晚上小朋友嘴饞吃了塊牛排。「原來小朋友是吃太多了!我繼續問小朋友是不是肚子脹。但是他不能理解,就是說肚子疼很難受。後來吃了健胃消食片,什麼事兒都沒有了。」張欣和其他兒科醫生都告訴記者,在兒科,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系列報導
    也就是說,目前約433個國民能配比一位醫生,而平均1803個兒童才能有一個兒科醫生。《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中國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人。 「金眼科、銀外科,千萬別幹小兒科。」醫生間流傳的這句調侃之語揭示了無數兒科醫生的艱辛。 兒科醫生往往面臨著「累」「險」「窮」的職業困惑。
  • 94歲的兒科醫生
    這是他多年來的習慣——檢查前徵詢孩子的意見,檢查中詳細向家長解釋,請家長親自摸一摸。    張老根據檢查判斷,孩子身體沒有問題,問題出在習慣上。他從胸前的口袋裡掏出一摞小紙條,小紙條用訂書器訂好,他撕下其中一張,告訴孩子的母親,這是他和醫生還有患兒家長們總結的「三段排便」訓練方法。    張老隨身帶著幾十種小紙條,都是對不同常見病症的病理和護理總結。
  • 為什麼兒科醫生越來越少?
    如此情節便是現今多數醫院兒科的最真實情況,簡單的原因則是醫生缺乏,尤其是兒科醫生,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局面。博士期間,我曾在淮安地區做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按照當地兒童人口計算,每千名兒童僅可以獲得 0.17 個兒科醫生,這與發達國家 1.5 個 / 1 000 名的兒科醫生配置情況相比,相差近十倍。
  • 當兒科醫生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是一名從醫十餘年的兒科醫生。這些年,國內各大醫院兒科醫生緊缺現象十分普遍。兒科醫生的艱難,同行們是有目共睹的,要不然為什麼那麼多同事選擇了逃離呢,而這客觀上又加劇了兒科醫生荒,那麼留守下來的同事們就更加辛苦了。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兒科醫生不足的現狀,更加嚴峻。在中國,大部分的兒科醫生,平均每天需要看一百個甚至更多的病人。
  • 湖南首個兒科醫生集團成立 吸引上百名兒科醫生加入
    華聲在線12月23日訊(湖南日報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謝小虎 彭真) 今天上午,我省首個兒科醫生集團在長成立,吸引了來自省內上百名兒科醫生加入。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創業,一批民營兒科醫療服務機構湧現,一些兒科醫生嘗試著走出體制,開始了自己的多點執業、創業之路。
  • 愛看「動畫片」的兒科醫生
    愛看「動畫片」的兒科醫生 03:38愛看「動畫片」的兒科醫生03:38來自新華社客戶端從事兒科醫生28年來,張家界市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朱桂芳在鑽研醫療技術的同時,為了便於同患兒溝通,她總是利用閒暇時間,時刻關注最新出版的少兒動畫片,並及時掌握片中劇情、人物特徵、語言表達等細節,以便對患兒快速問診並制定治療方案發揮重要作用,被親切稱為愛看「動畫片」的兒科醫生。
  • 何苦把兒科醫生短缺歸咎於「醫鬧」
    文章中寫道:為什麼當你抱著發熱的孩子趕到急診,卻發現沒有醫生為你孩子看病?問問你自己「當護士給你孩子輸液未能一針見血的時候,你有沒有拳腳相加?當醫生拒絕你無理要求的時候,你有沒有破口大罵?當你對治療結果不滿意的時候,你有沒有去圍堵醫院去打醫生砍醫生?」從文中不難看出,作者徹底地「站邊醫生一邊」的言論,的確引來不少醫生的點讚。但隨之而來的是理性反駁的聲音。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恆鵬表示:把兒科醫生短缺歸咎於「醫鬧」,純屬瞎扯。為何心內、骨科、腫瘤內科醫生不短缺?這些科室沒有醫鬧嗎?
  • 鄉鎮醫院為何缺少兒科醫生
    「你看,我調查的80多個鄉鎮醫院中,大約一半根本沒有專門的兒科醫生。」孫菁拿著一份調查統計表對記者說,「有的醫院一年的兒童門診量是2000多人,竟然一個兒科醫生都沒有。這可怎麼得了?」  「現在大都是獨生子女,而且農村的孩子好多都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帶著,孩子有個小病小災在鄉鎮醫院看還行,有時候大病看不出來,就耽誤了。真為這些孩子擔憂。」孫菁說。
  • 兒科醫生缺口仍在,該用什麼留住青年醫生?
    疑惑中,她忽然想到:「你家小朋友晚上吃了什麼?」孩子家屬說,晚上小朋友嘴饞吃了塊牛排。「原來小朋友是吃太多了!我繼續問小朋友是不是肚子脹。但是他不能理解,就是說肚子疼很難受。後來吃了健胃消食片,什麼事兒都沒有了。」 張欣和其他兒科醫生都告訴記者,在兒科,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