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科醫生是種怎樣的體驗?

2020-10-03 兒科醫生小豬媽

我是一名從醫十餘年的兒科醫生。這些年,國內各大醫院兒科醫生緊缺現象十分普遍。兒科醫生的艱難,同行們是有目共睹的,要不然為什麼那麼多同事選擇了逃離呢,而這客觀上又加劇了兒科醫生荒,那麼留守下來的同事們就更加辛苦了。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兒科醫生不足的現狀,更加嚴峻。在中國,大部分的兒科醫生,平均每天需要看一百個甚至更多的病人。

無論什麼時候去到醫院的兒科候診大廳,總是看到大批的家長,一雙雙焦急的眼神,圍著一個個哭鬧的小朋友。

診室裡,醫生們抓緊時間、毫不懈怠,不敢喝水不敢上廁所,給一個又一個孩子看病。

這種形勢下,兒科醫生的工作現狀可以說是高強度的腦力勞動,而且具有以下的工作特點。

1.環境吵。工作環境吵鬧煩雜。醫生們面對的多半是哭鬧不安的小病號和一大堆七嘴八舌的家屬。

2.溝通難。小朋友不懂得講病情,不會說出自己哪裡不舒服,也不配合醫生的檢查治療。

3.家屬急。帶娃到兒科看病的家屬們都特別著急。醫生壓力山大,需要反覆解釋。最常見的發燒,如果一天之內沒好,就一直來找醫生,一天來找三四次,或者輾轉多家醫院的也不在少數。

4.兒童病情變化快。需要更多的細心和耐心來觀察和診治,不然容易漏掉一些問題。

小朋友們生病時,要麼煩躁哭鬧不安,要麼昏昏欲睡甚至不吃不喝,令人捉急。發燒的面色通紅;呼吸不好的,面色蒼白甚至青紫。小一些的寶寶們常常口水鼻涕一個勁的流,小手小腳一個勁地拳打腳踢,抗拒著醫生這個陌生人的靠近。

所以,作為兒科醫生,我們的基本功多了一條,要學著和孩子做朋友,拉近和他們的距離。

孩子不會自己講病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又常講不清楚,七嘴八舌的,還常常說不完整。我們得從這些紛繁凌亂的語言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來幫助我們判斷病情。

那麼兒科醫生又有什麼樂趣呢?

就我自己的工作體驗來說,當然並非只有辛苦。孩子的病一好,馬上恢復可愛活潑的笑臉。這正是工作的成就感來源。

當我們的盡心盡力,收穫了家屬的真誠道謝,我們的內心也感覺很溫暖,覺得自己的努力工作產生了社會價值。

雖然偶爾也會遇到蠻不講理的家屬,但大部分家屬是很尊重醫生的,能和我們順暢地溝通,也能配合治療。

每一個醫生都希望得到患者的尊重與配合。遇到真誠相待、給予信任的家屬,我們醫生也會多一些關注,多交待一些疾病的細節注意事項等等。

兒童的疾病大多能夠在短期內治療好轉,預後及治療效果多數都比成人疾病要好。而不是像成人內科、腫瘤科,那麼多慢性病、癌症……治療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病人慢慢地衰弱下去。

在兒科,看到一個個患病的孩子,經過合理的治療後,恢復了往日的活潑可愛時,我由衷開心,仿佛從他們的笑臉上看到了陽光。

「有時治癒,常常緩解,總是安慰。」這是長眠在紐約的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也是每一位醫者的座右銘。

在看診的過程中,面對每一個信任的目光,每一個求助的眼神,我們常堅定地說:「別怕,慢點說,我們會盡力的」。在這條路上,我會繼續努力,希望世界因為我們的存在而多那麼一點希望。

謹以此文自勉!

歡迎關注@兒科醫生小豬媽,專業分享兒童科學餵養和防病知識!

歡迎留言提出你的問題,你會願意讓孩子學醫嗎?

相關焦點

  • 當兒科醫生是種怎樣的體驗?你願意讓孩子學醫嗎?
    我是一名從醫十餘年的兒科醫生。這些年,國內各大醫院兒科醫生緊缺現象十分普遍。兒科醫生的艱難,同行們是有目共睹的,要不然為什麼那麼多同事選擇了逃離呢,而這客觀上又加劇了兒科醫生荒,那麼留守下來的同事們就更加辛苦了。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兒科醫生不足的現狀,更加嚴峻。在中國,大部分的兒科醫生,平均每天需要看一百個甚至更多的病人。
  • 兒科醫生荒,新型兒科診所出路幾何
    公立醫院患者就診體驗差據研究,公立醫院平均就診時間為6分鐘,就診等候時間近100分鐘,劃價等候時間近20分鐘。等候的時間是急診時間近20倍;患者真正接受診療服務的時間僅佔整個就醫過程的5%,過長的等待時間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就診體驗。
  • 「兒科醫生荒」調查
    曾經在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工作的範珍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醫生全部病倒,兒科暫停接診!」近年來,全國多地多家醫院出現由於兒科醫生資源緊缺,兒科不得不停診的情況。兒科醫生人才流失,已經從特殊現象變成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兒科醫生了不起,電視劇卻不行!
    「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假如身邊有當醫生的,你應該聽過這句話,這是中國200多萬執業醫生面臨的就業困境。為什麼?為什麼小兒科這麼不受待見?多苦多累,咱先不說。這不僅讓大人們抓瞎,兒科醫生也冒冷汗,因為「望聞問切」之中很重要的「問」,沒有「答」。這還不算,誰家的孩子不是寶貝疙瘩,醫治不好、或者處理不當,首先家長不願意,本來我國的隱患關係就挺緊張的,誰還願意往前衝?長此以往,醫生不願當兒科醫生,使兒科醫生的壓力更大。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陳曉飾演什麼角色 陳曉新劇海報帥嗎
    近日,電視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發布了「溫暖版」海報和人物劇照,陳曉身穿潔白工作裝,精英幹練的醫生形象曝光。據悉,陳曉在劇中飾演一位專業能力強,醫術高超的兒科醫生,外表看似理智冷靜,內心卻溫柔細膩。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
    「做醫生的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講述了新一代年輕人在「兒科醫生」這個特殊崗位上成長與奮鬥的故事。
  • 94歲的兒科醫生
    他從胸前的口袋裡掏出一摞小紙條,小紙條用訂書器訂好,他撕下其中一張,告訴孩子的母親,這是他和醫生還有患兒家長們總結的「三段排便」訓練方法。    張老隨身帶著幾十種小紙條,都是對不同常見病症的病理和護理總結。他說,普通門診,短短的幾分鐘裡,讓患兒家長理解醫學書上幾個章節的原理是不可能的。他利用業餘時間對常見病總結、提煉、簡化列出幾條,寫在紙條上,便於家長儘快理解。
  • 破解兒科「醫生荒」 四川提高兒科醫生薪酬待遇
    在二孩時代,兒科「醫生荒」已成為備受關注的民生問題。  今年初,華西都市報率先關注兒科「醫生荒」,十餘位省政協委員跟進,為培養更多兒科醫生「奔與呼」。如今,這些委員和成千上萬的市民一樣,等來了希望。  12月12日,記者從四川省衛計委了解到,《四川省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簡稱《意見》)正式出臺。
  • 兒科醫生有前途嗎 要不要學兒科 兒科醫生有多缺
    ­  「近15年,我們學校一共培養了兒科方向畢業生3000餘人。」全國人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院院長李秋看到記者對這個數字不以為然,她又接著說,「近15年,按照每年的招生計劃,全國醫科院校培養兒科方向畢業生只有6000餘人,我們佔了一半。」記者愕然。­  「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為何這麼少?
  • 基層兒科醫生培訓實用教材《基層兒科醫生必讀》發布
    中新網長沙12月23日電(通訊員 謝小虎 記者 徐志雄)基層兒科醫生培訓實用教材《基層兒科醫生必讀》,23日在長沙舉行的2017橘洲兒童健康管理論壇暨唯嘉兒科·著聞醫生集團創立大會上正式發布,為基層兒科醫生帶來即學即用的豐富臨床經驗。  近年來,中國多地出現的兒科醫生「荒」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 省政協委員、華西附二院兒科醫生母得志:四川應在更多大學開設兒科...
    如何破解「兒科醫生荒」?省政協委員、華西附二院兒科醫生母得志:四川應在更多大學開設兒科專業近日,天津海河醫院貼出的一則通知刷爆了朋友圈,這所醫院三名兒科醫生因為超負荷工作,全都病倒了,造成該院兒科不得不停診。
  • 《兒科醫生》熱播 看青年醫生戀愛模式如何升級
    圖片由宣傳方提供由大悅瀚辰(北京)影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周德華執導的都市劇《兒科醫生》正在山東衛視花漾劇場熱播,該劇以「都市劇」為外形,以「醫療劇」為內在,以「情感劇」為調劑,以「勵志劇」為核心,講述了兒科醫生們的日常狀態
  • 兒科醫生 「守護是我無悔的選擇」
    和他一樣,一大批年輕的醫生帶著一萬分的愛心、細心、耐心和責任心,執著地堅守在兒科醫生這個崗位上。,醫學界經常發出拯救兒科醫生人才危機的呼聲。行走在「小孩兒」的世界邊緣,潘偉華覺得兒科醫生身上的責任沉甸甸的。
  • 圍城中的兒科醫生
    此外,醫生的績效主要取決於手術臺數和用藥量。然而兒童儘量避免手術、慎用藥物,也讓兒科醫生成了同行中收入的下限。面對惡劣的工作環境,不少兒科醫生紛紛離職。據相關統計數據,中國每一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數量僅為0.53名,遠低於世衛組織每千名兒童一名兒科醫生的最低標準。
  • 湖南首個兒科醫生集團成立 吸引上百名兒科醫生加入
    華聲在線12月23日訊(湖南日報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謝小虎 彭真) 今天上午,我省首個兒科醫生集團在長成立,吸引了來自省內上百名兒科醫生加入。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創業,一批民營兒科醫療服務機構湧現,一些兒科醫生嘗試著走出體制,開始了自己的多點執業、創業之路。
  • 中國兒科醫生之困
    張欣和其他兒科醫生都告訴記者,在兒科,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小朋友只會講疼、難受,到底是什麼情況,需要兒科醫生用極大的耐心去找出真正的原因,也需要大量積累經驗才能快又準地看出問題所在。沒有個三五年是不行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張惠鋒說。到今年,他已經幹了18年兒科。手術臺上,高年資的醫生壓力也相當大。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系列報導
    也就是說,目前約433個國民能配比一位醫生,而平均1803個兒童才能有一個兒科醫生。《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中國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人。 「金眼科、銀外科,千萬別幹小兒科。」醫生間流傳的這句調侃之語揭示了無數兒科醫生的艱辛。 兒科醫生往往面臨著「累」「險」「窮」的職業困惑。
  • 為什麼兒科醫生越來越少?
    如此情節便是現今多數醫院兒科的最真實情況,簡單的原因則是醫生缺乏,尤其是兒科醫生,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局面。博士期間,我曾在淮安地區做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按照當地兒童人口計算,每千名兒童僅可以獲得 0.17 個兒科醫生,這與發達國家 1.5 個 / 1 000 名的兒科醫生配置情況相比,相差近十倍。
  • 進醫院需要安檢,1.5萬兒科醫生消失,未來是否會無醫可看?
    以前,社會的普遍價值觀是老師是靈魂的工程師,醫生是天使。現在死在自己學生刀下的老師越來越多,死在病患和病患家屬刀下的醫生比比皆是。為了維護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醫院不得不設立安檢設施進行檢查。以前醫生看病的時候只要想著治病救人,現在醫生看病的同時得考慮萬一的時候,怎樣不把自己搭進去.....曾經救死扶傷的使命感,被別把自己陷入不利位置的危機感所取代。
  • 2月5日:為什麼兒科醫生會出現短缺?
    去年底,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對外聲明,由於急診兒科醫生人手不足,醫院暫停急診兒科服務,僅收治危重症患兒。隨後,南京一家醫院曝出,因唯一的兒科醫生生病,停診數月。數據顯示,近年來兒科急診量連年增加,兒醫總數逐年下降,每千名兒童只分到0.43名醫生、一個專家號被炒到上千元,兒科診療容量遠遠跟不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