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從醫十餘年的兒科醫生。這些年,國內各大醫院兒科醫生緊缺現象十分普遍。兒科醫生的艱難,同行們是有目共睹的,要不然為什麼那麼多同事選擇了逃離呢,而這客觀上又加劇了兒科醫生荒,那麼留守下來的同事們就更加辛苦了。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兒科醫生不足的現狀,更加嚴峻。在中國,大部分的兒科醫生,平均每天需要看一百個甚至更多的病人。
無論什麼時候去到醫院的兒科候診大廳,總是看到大批的家長,一雙雙焦急的眼神,圍著一個個哭鬧的小朋友。
診室裡,醫生們抓緊時間、毫不懈怠,不敢喝水不敢上廁所,給一個又一個孩子看病。
這種形勢下,兒科醫生的工作現狀可以說是高強度的腦力勞動,而且具有以下的工作特點。
1.環境吵。工作環境吵鬧煩雜。醫生們面對的多半是哭鬧不安的小病號和一大堆七嘴八舌的家屬。
2.溝通難。小朋友不懂得講病情,不會說出自己哪裡不舒服,也不配合醫生的檢查治療。
3.家屬急。帶娃到兒科看病的家屬們都特別著急。醫生壓力山大,需要反覆解釋。最常見的發燒,如果一天之內沒好,就一直來找醫生,一天來找三四次,或者輾轉多家醫院的也不在少數。
4.兒童病情變化快。需要更多的細心和耐心來觀察和診治,不然容易漏掉一些問題。
小朋友們生病時,要麼煩躁哭鬧不安,要麼昏昏欲睡甚至不吃不喝,令人捉急。發燒的面色通紅;呼吸不好的,面色蒼白甚至青紫。小一些的寶寶們常常口水鼻涕一個勁的流,小手小腳一個勁地拳打腳踢,抗拒著醫生這個陌生人的靠近。
所以,作為兒科醫生,我們的基本功多了一條,要學著和孩子做朋友,拉近和他們的距離。
孩子不會自己講病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又常講不清楚,七嘴八舌的,還常常說不完整。我們得從這些紛繁凌亂的語言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來幫助我們判斷病情。
那麼兒科醫生又有什麼樂趣呢?
就我自己的工作體驗來說,當然並非只有辛苦。孩子的病一好,馬上恢復可愛活潑的笑臉。這正是工作的成就感來源。
當我們的盡心盡力,收穫了家屬的真誠道謝,我們的內心也感覺很溫暖,覺得自己的努力工作產生了社會價值。
雖然偶爾也會遇到蠻不講理的家屬,但大部分家屬是很尊重醫生的,能和我們順暢地溝通,也能配合治療。
每一個醫生都希望得到患者的尊重與配合。遇到真誠相待、給予信任的家屬,我們醫生也會多一些關注,多交待一些疾病的細節注意事項等等。
兒童的疾病大多能夠在短期內治療好轉,預後及治療效果多數都比成人疾病要好。而不是像成人內科、腫瘤科,那麼多慢性病、癌症……治療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病人慢慢地衰弱下去。
在兒科,看到一個個患病的孩子,經過合理的治療後,恢復了往日的活潑可愛時,我由衷開心,仿佛從他們的笑臉上看到了陽光。
「有時治癒,常常緩解,總是安慰。」這是長眠在紐約的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也是每一位醫者的座右銘。
在看診的過程中,面對每一個信任的目光,每一個求助的眼神,我們常堅定地說:「別怕,慢點說,我們會盡力的」。在這條路上,我會繼續努力,希望世界因為我們的存在而多那麼一點希望。
謹以此文自勉!
歡迎關注@兒科醫生小豬媽,專業分享兒童科學餵養和防病知識!
歡迎留言提出你的問題,你會願意讓孩子學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