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全科醫生距規劃目標缺口達50萬 國辦發文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

2020-12-13 每日經濟新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實習記者 顧傑 每經記者 周程程

「小病進社區,大病去醫院。」工作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全科醫生,是離居民最近的健康「守門人」,也是居民看病的第一道關口,更是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一環。

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3名合格全科醫生的目標;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應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全科醫生面臨人員短缺的尷尬,並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國家衛計委副主任曾益新在1月25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目前全科醫生人數距這一目標還有近50萬人的缺口。

為此,意見提出了擴大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實施範圍、改革完善全科醫生薪酬制度等一系列要求,並且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

每萬人僅有全科醫生1.5人

全科醫生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對於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維護和增進人民群眾健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有著重要作用。

曾益新表示,老百姓得病,第一道關口應該是全科醫生,因為全科醫生絕大部分都應該是工作在基層。經過全科醫生的診斷,對疾病作出一個判斷,如果是一些小的問題可以及時給予治療,如果是比較複雜的問題就轉診到其他醫療機構。此外,全科醫生工作在社區,可以更多地宣傳、普及、推廣一些健康理念,可以更多從事預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工作,通過這些工作來減少疾病發生。

此外,全科醫生還是控制醫療費用支出的「守門人」。曾益新表示,老百姓得病80%以上都是在社區鄉鎮就可以處理的,真正的大病、重病,需要往上轉的比例不高,這一道關口要是做好了,大醫院的負擔就會得到緩解。這是整個醫療衛生系統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石和基礎。

不過,我國全科醫生卻一直面臨著人員缺口嚴重的尷尬現實。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為20.9萬人,佔執業(助理)醫師總數的6.6%,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1.51人,這與發達國家每萬人8~10名的數量仍有較大差距。

根據意見提出的「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的目標計算,屆時我國應有全科醫生近70萬。也就是說,當前全科醫生人數距此目標缺口近50萬。

擴大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範圍

如何彌補這一巨大的人員缺口?意見提出,建立健全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這其中,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是主要手段之一。

實際上,我國從2010年以來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培養了一大批全科醫生。據國家衛計委2017年10月發布的公告,已累計轉崗培訓全科醫生11萬人。

此次意見提出,擴大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實施範圍,鼓勵二級及以上醫院有關專科醫師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對培訓合格的,在原註冊執業範圍基礎上增加全科醫學專業執業範圍,允許其在培訓基地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全科醫療服務。鼓勵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

「比如我原來是心內科醫生,經過轉崗培訓合格以後可以加注全科醫學專業執業範圍,這樣就進一步擴大了全科醫生的來源。」曾益新說。

不過,具體到擴大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實施範圍上,曾益新表示,「這雖然是一句話,但是裡面有非常豐富的內容。不同專業背景的醫生要怎樣轉崗培訓為全科醫生,讓他的知識結構能夠適應全科醫生的崗位需要,就需要進一步細化。」

此外,誰來做轉崗培訓,如何進行考核、評價,以證明是否達到了全科醫生的要求,也都需要有具體操作性辦法。此外,如何進行考核及評價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對此曾益新表示正在部署這方面工作,下一步要加快進度、抓緊落實。

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

解決全科醫生人員短缺的問題,根本在於提升全科醫生崗位的吸引力。

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齊學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目前實際情況中,全科醫生的崗位吸引力還不是很強,一方面專科醫生的收入也比較高,沒有轉崗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轉崗培訓需要通過的考核對於一些專科醫生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目前專科醫生對於轉崗到全科醫生的意願普遍不高,因為從收入水平來看,全科醫生相對更低一些。」一位上海地區三甲醫院副院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

在此情況下,改革完善全科醫生薪酬制度顯得尤為迫切。

此次意見提出,合理核定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總量,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工資水平,使其工資水平與當地縣區級綜合醫院同等條件臨床醫師工資水平相銜接。

意見還要求,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聘用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地方要根據實際,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給予其進一步傾斜。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水平正常增長機制。完善績效工資分配,調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內部績效工資分配可設立全科醫生津貼。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還包括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把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費作為全科醫生的收入來源,鼓勵地方政府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等等。「這樣,收入來源擴大了,全科醫生的薪酬水平能夠提高,就會有比較好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意見還提出,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落實國家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醫療機構相關規劃布局不對全科診所的設置作出限制,實行市場調節等。

對此,齊學進表示,舉辦全科診所對社會力量來說具有吸引力,因為發展空間大,市場前景好。「隨著社會認可的提高,全科診所的功能將得到更廣泛的發揮,其影響和收入也會隨之提高。」

看到利好的同時,上述上海地區三甲醫院副院長還指出,需要對社會資本進行很好的監管,以保證全科診所的保障。「關鍵不在於資本的來源,而是資本進入之後要保持同等的市場條件和監督水平。」

相關焦點

  • 北京鼓勵社會力量開辦全科診所 現狀:全科醫生缺口約1500人
    昨天(10月30日),在「改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透露,2020年本市城鄉每萬名居民將擁有不少於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2030年增至5名。本市將推動醫學院校成立「全科醫學」系,鼓勵社會力量開辦全科診所。
  • 北京鼓勵社會力量開辦全科診所,社區醫院全科醫生收入將提高
    今天(30日),在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廳召開的北京市改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20年本市城鄉萬名居民擁有不少於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203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5名。為此,本市將推動醫學院校成立「全科醫學」系,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
  • 讓全科醫生沉得下留得住
    當前一個最突出的問題是全科醫生崗位吸引力不足,要提升吸引力,才能提高全科醫生的人數和服務質量。在舉措上,一是要改革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提升全科醫生工資水平;二是拓展全科醫生在基層的職業發展空間,在招聘流程、職稱評定上進行簡化和改革;三是鼓勵專科醫生進行轉崗培訓,增加全科醫學專業執業範圍,進一步擴大全科醫生來源。
  • 全科醫生不是低端醫生
    後來,老人去了專科醫院,醫生檢查後發現老人有嚴重心臟病,並及時放了支架。老人感慨地說,沒想到全科醫生真有「全活」!這個故事生動地詮釋了全科醫生的價值。在我國,全科醫生常常被認為是「低端醫生」,什麼病也治不了,只會聊天開藥。其實,真正的全科醫生是「通才」,他們把人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一堆分割的「零件」。
  • 我國全科醫學和全科醫生的現狀和發展前景怎樣?
    中國全科醫生現狀我國缺少的全科醫生的數量在30萬人以上,我們必須以多種方式培養更多的全科醫生,目前,我們的國家有20萬左右的全科醫生。2017年4月20日,將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辦「培訓高峰論壇」曾慶紅作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提出,培訓更多的全科醫生,深化改革,建立分級診斷系統,促進健康,向衛生系統提供更強大的人才支持。據了解,到2016年底,全國合格全科醫生人數已達20萬人。
  • 專科醫生轉全科 給2萬
    在全科醫生激勵機制方面,深圳更是不停地施展「大手筆」,多次加強全科醫生待遇保障,以吸引更多人才進入全科領域。深圳對於全科醫生數量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3.2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25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5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30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6名以上全科醫生,全科醫生隊伍基本滿足健康深圳建設需求。
  • 美國全科醫生年收入140萬!中美全科醫生差異在哪?
    大學畢業才可以報醫學院校,即使年收入20萬美金,依然每年缺口1萬人......關於美國全科醫生,他們有很多成熟經驗可以供我們借鑑,但同樣也面臨執業的瓶頸。近年來,隨著家庭醫生籤約制度的落地,全科醫生這一崗位在基層醫療機構中成了標配。
  • 定向全科醫學生職業規劃的現狀以及影響因素
    我國的職業規劃教育起步時間晚,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屬於一門新興課程。定向全科醫學生的招收是國家才興起的教育培養政策,對於這種特殊類型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沒有完整的教學大綱。多數定向生認為自己的工作已經以協議的形式被安排,忽視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 於曉松:「京東家醫」是我國家庭醫生籤約服務體系的有效補充
    作為百姓健康守門人的家庭醫生,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京東家醫」發布會現場,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主委於曉松教授分享了對於我國家庭醫生發展的思考。他表示,「家庭醫生是全民健康的『守門人』,『京東家醫』創新了網際網路與家庭醫生融合的新模式、新思路,將成為我國家庭醫生籤約服務體系的有效補充。」
  • 2030年北京每萬人擁有5名全科醫生
    按照醫改目標,到2020年我國要初步建立起全科醫生制度。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攝  近日,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牽頭,會同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財政局等多部門和16區政府,制定《北京市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不少於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 基層醫生亟須提升醫術「含金量」——探訪全科醫生(中)
    基層醫生亟須提升醫術「含金量」——探訪全科醫生(中)早在2011年,我國就提出了要建立全科醫生制度。隨著醫改的深入推進,國家明確提出,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主要由全科醫學人才承擔。近年來,雖然我國培養培訓了一批全科醫生,但全科醫生短缺問題十分嚴重。截至2017年底,全國合格的全科醫生僅有25.3萬人,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1.8人,這與滿足群眾需求相差甚遠。如何培養更多合格的全科醫生?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8〕3號)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立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和使用激勵機制,全科醫生區域分布趨於合理,並與居民基本建立比較穩定的服務關係,各地級以上市每萬名居民擁有3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25年,各地級以上市每萬名居民擁有4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30年,全省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和使用激勵機制更加健全,各地級以上市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以上全科醫生,全科醫生隊伍基本滿足健康廣東建設需求。
  • 廣東160名主治醫師集訓,將作為全科醫生講師帶教社區醫生
    當前,「全科醫生」(也叫家庭醫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2018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按照《意見》提出的目標計算,到2030年我國應有全科醫生近70萬。
  • 國務院發文推動培養全科醫生:工資要漲 職稱要提
    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聘用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地方要根據實際,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給予其進一步傾斜。 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水平正常增長機制。 完善績效工資分配,調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內部績效工資分配可設立全科醫生津貼。
  • 國辦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_39健康網_新聞
    加強全科醫生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醫生制度。促進醫務人員合理流動,使其在流動中優化配置,充分發揮作用。加強公共衛生人員的專項能力建設。  一、醫院  以執業(助理)醫師和註冊護士配置為重點,以居民衛生服務需求量和醫師標準工作量為依據,結合服務人口、經濟狀況、自然條件等因素配置醫生和護士的數量,合理確定醫護人員比例。
  • 國家衛健委發文 滿足兩個條件 專科醫生可轉崗全科
    目前,我國全科醫生缺口較大,在邊遠地區,全科人才缺乏的問題更突出,為了加大全科人才的培養,國家鼓勵專科醫生轉崗全科。同時,《通知》明確保障培訓對象培訓期間待遇,經單位同意派出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的,原單位應保證培訓對象培訓時間,培訓期間工資待遇不變,工作年限連續計算。全科醫生發展 前景如何?四大利好解析近年來,我國在衛生健康領域逐漸樹立了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醫改中心也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 教育部:到2020年,基本建立全科醫生培養制度
    到2020年,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基本建立,適應全科醫學人才發展的激勵機制基本健全,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顯著提高,城鄉分布趨於合理,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全科醫生與城鄉居民基本建立比較穩定的服務關係,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 天津:培養全科醫生 2020年萬人擁有3名
    到2020年,天津基本建立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建立全科醫生培養制度●高等醫學院校要高度重視全科醫學學科建設,面向全體醫學類專業學生開展全科醫學教育和全科臨床見習實習。鼓勵有條件的高校成立全科醫學教研室,開設全科醫學概論等必修課程。
  • 到明年貴州省的缺口達3.4萬
    受地理條件影響,邊遠山村人口居住分散,仍有6萬名幼兒在村小附屬學前班就讀,只能接受一年學前教育。到明年,公辦幼兒園專任教師缺口達3.4萬建設公辦幼兒園是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的根本之策,是實現「幼有所育」的重要之法,2018年我省公辦幼兒園佔比已達54%。
  • 一次細緻深入的視察:李斌率隊視察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隊伍基本滿足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然而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目前我國的全科醫生隊伍建設與深化醫改和建設「健康中國」的需求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