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醫生每天讀片4萬張,AI將成超級助手

2020-12-12 第一財經

從幾秒成像的智能CT輔助影像診斷系統,到涵蓋量血壓測脈搏的自助導診儀,在上海一些三甲醫院的急診大廳或是醫務人員的辦公室,都可以找到AI(人工智慧)技術的身影。

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醫療產業作為AI與垂直行業緊密結合的一個重點領域,已經越來越多地落地到實際運用場景中。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中國醫療AI的市場規模在2016年已達到96.61億元,有望在2018年達到200億元。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王延峰告訴記者,當前AI在醫療領域產生還未產生變革性的創新,但已經開始運用的這些場景對於提高醫生的診療效率是毋庸置疑的,AI可以幫醫生完成冗餘重複、低技術含量的工作,成為超級助手,更大效能發揮醫生的醫學專業技術。

醫學影像領域是AI發力重點

從全球層面看,美、英、日等國均高度重視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中國信通院《人工智慧發展白皮書產業應用篇》顯示,美國的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實施了「數字健康創新行動計劃」,重構數字健康產品監督體系,並單獨組建成立AI與數字醫療審評部,加速 AI 醫療發展;英國 NHS(國家醫療服務系統)正計劃在整個衛生服務部門大規模擴展AI,用於日常操作和治療;2016年起,日本厚生勞動省就開始規劃AI醫療相關政策,包括醫療費用的修正、採用AI醫療的激勵措施等,並預計在2020年全面實施與推動AI醫療制度。

我國也相繼印發了《關於促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文件,規範和引導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上海於4月發布的12個首批AI試點應用場景中,就有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等單位入選。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AI在醫學影像技術中的應用,已經成為部分醫院較為成熟的領域,這也和全球的數據相吻合。

由於醫療影像診斷有著可存儲、可傳輸,又相對標準化的特點,也成為最早應用在AI研發和落地的領域。根據Global Market Insight的數據報告,從應用劃分的角度來說,AI醫學影像市場作為AI醫療應用領域第二大細分市場,將以超過40%的增速發展,在2024年達到25億美元規模,佔比達25%。

「隨著AI技術的發展,機器對圖像的理解能力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而相當一部分醫療數據來自影像數據,利用深度學習對影像內容作檢測分類和量化已達到了較高的準確率。」王延峰告訴記者。

技術在發展,但我國還存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截至2018年底,中國每千人醫師數是2.4人,醫生密度低也造成了醫院無法滿足患者居高不下的需求。

這一表現在影像領域更為突出。根據《中國人工智慧醫療白皮書》,以肺結節檢測為例,一家三甲醫院平均每天接待200例左右的肺結節篩查患者,每位患者在檢查環節會產生200~300張左右的CT影像,放射科醫生每天至少需要閱讀4萬張影像。不同於智能機器,人每天在長時間處理機械式閱片工作後,精力和準確度會下降,這就有可能出現誤診的情況。

同時,每年上升30%的影像檢查量和平穩增長的影像醫生資源(4%)也讓影像診斷有了發展空間。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湯光宇對第一財經記者直言,就算是像他這種經驗豐富的老教授,也無法保證在長時間看片時沒有遺漏,而對於肺結節病人,最擔心的就是漏看。

「有的病人一個肺裡有很多結節,這種情況下,即使95%的結節都沒有問題,但漏了一個可能就會帶來嚴重後果。」湯光宇說,至少AI在醫療影像識別領域幫了醫生一個大忙。「能將醫生診斷效率提升30%~50%,比如解放一些老專家,讓他們有更多時間進行深度研究。」

但AI就不會存在遺漏的情況嗎?湯光宇表示,醫生可能更需要注意AI系統的「過度」診斷,由於AI辨識非常靈敏,因此偶爾會出現過度診斷的情況,這時候醫生最後的甄別也就更為重要。

《中國人工智慧醫療白皮書》顯示,據第三方統計,從100家與AI相關的非上市企業2018年預計營收來看,1/10是AI醫療公司,這10家AI醫療公司裡有6家屬於AI醫學影像領域。在融資方面,AI醫學影像是獲得融資最多的醫療領域。

不過,我國市場上大致成型的AI醫學影像產品大多正處於醫院試用階段,該領域的公司基本還沒實現盈利。「AI醫療企業如何獲得盈利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一個公益服務體系下如何構建盈利模式,是他們未來的一個挑戰。」王延峰認為。

未來的超級助手

不只是醫學影像領域,在上海的一些三甲醫院,導診機器人、智能助理等AI輔助手段都已經開始嘗試運用。

在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的急診樓大廳,一個蛋殼式的導診儀器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一名胸痛患者自己在「蛋殼」內量血壓、測脈搏、測體溫後,直接前往醫生處進行下一步診斷。此時,醫生電腦裡已經同步出他的初診情況,整個過程不到十分鐘。

類似情況還出現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該醫院年門診量達144.72萬次,如何有效分配資源成了他們亟需解決的問題。如今,他們在掛號環節就利用AI實施了定向分級。

「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病人是不用掛專家號的,我們能否在病人掛號前分析病人病情,為其匹配相應專家,避免號源浪費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吳炅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表示,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精準預約」的預約掛號模式,通過患者上傳的真實病例資料,讓AI引擎有了「分診功能」。

在該項服務下,每位患者平均節省2.5小時的就診時間,患者掛專家號的等待時間平均減少7.4天,到診率提高了7%。專家門診的效率平均提高了3.5倍左右,並且有效打擊了黃牛號的現象。

可以發現,上述的諸多「AI+醫療」的應用場景,目前還是處於比較基礎的圖像、語音等AI應用層,並未出現深度學習的場景,這也和人工智慧以及醫療行業發展的自身特點有關。

「目前『AI+醫療』的運用主要還是為了提高醫生能力,代替醫生完成冗餘重複、低技術含量的環節為主。」王延峰說,以智能輔助診斷為例,雖然如今應用得越來越多,但是仍處於起步階段。AI的深度學習依賴海量數據提升模型性能,但醫療數據獲取和標註的難度遠比公共數據要大。另外,部分公眾對於智能化診斷的接受程度相對較低,基層醫生也習慣於傳統的診療模式。

不過,王延峰認為,未來我國「AI+醫療」的應用前景可期,尤其可以在診斷、推理、管理、手術、護理、病歷、培訓等多個領域充當醫生的「超級助手」。「比如AI護理機器人可以補充我國護理人員缺口。培養年輕醫生過程中,智能模擬系統以及已經運用比較多的智能輔助影像系統,都可以提高這些經驗不足的年輕醫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相關焦點

  • 你的CT片第一「讀片人」竟然不是醫生!
    你的CT片第一「讀片人」竟然不是醫生!患者張女士前不久摔了一跤,在嘉定區中心醫院影像中心裡,醫生為她拍了張CT片。短短5秒後,AI人工智慧讀片小能手就將結果反饋給了醫生:患者有6處骨病變,其中還有多處是骨折。
  • 人工智慧成為醫生好助手
    據介紹,「Doctor You」人工智慧系統包括臨床醫學科研診斷平臺、醫療輔助檢測引擎、醫師能力培訓系統等,將大幅提高醫生的診斷效率。在萬裡雲醫學影像中心的閱片現場,《經濟日報》記者見到了人機合作診斷肺結節的全過程:現場有來自萬裡雲醫學影像中心的4名三甲醫院資深放射科醫生組成的專家團,以及擔任醫生助手角色的「Doctor You」。
  • 揭秘人工智慧AI取代醫生線路圖 | 醫生成為AI的助手 vs AI成為醫生...
    2、科大訊飛研發了人工智慧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系統2016年6月以來,該系統通過學習68萬張肺部CT影像資料,已在省立醫院CT室輔助醫生診斷了約11000人次的CT影像資料,診斷準確率達94%。人工智慧可模擬人類大腦,積累眾多醫學專家的經驗並同步給任何一位醫生,與Airdoc共建人工智慧醫療合作示範基地將有助於為患者提供更精準且高效的治療方式,讓患者少走「彎路」,讓每一位醫生都擁有經驗豐富的「醫學診療助手」。
  • 北京協和醫院醫生探秘密西根大學醫院放射科
    作為放射科醫生,去密大醫院參訪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夢想。2013年9月,在協和醫院"百人計劃"項目的資助下,我有幸在密西根大學醫院及醫療中心的放射科骨骼肌肉部門參觀學習了4個月。通過這次學習,我進一步掌握了骨肌系統的影像解剖及疾病診斷,並了解了密大醫院放射科醫學生的培養制度及工作流程。
  • AI,會讓放射科醫生下崗嗎?
    海量的醫療影像數據在幫助診斷之餘,也讓影像科醫生的負擔日益加重。就以常見的CT來說,在影像醫療領域,CT是一個大趨勢,所有的東西都能看清楚,但拍一次下來就有300多張影像,一個醫生看下來是非常消耗時間和精力的。所以衍生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需要大量的醫生來「看片」。
  • 日本是如何利用醫療AI解決放射科醫生缺口的 | 博鰲·健康界峰會
    「在醫生和AI之間,病人會如何選擇?」4月27日,在2018博鰲·健康界峰會「國際醫療服務模式創新與中國機會」分論壇上,日本CVIS公司CEO古澤良知也提到了這個常被提及的問題。在CVIS旗下的心血管專業影像中心CVIC,古澤良知得到的答案是:選更好的那一個。在CVIC,更好的選項是醫生+AI,即使用AI的醫生。
  • 放射科醫生選擇AI供應商的10大標準
    臨床相關性醫院將人工智慧應用於其臨床工作流程的首要考慮是業務需求的相關性和契合度,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是否真正解決了科室的需求?開有經驗的放射科醫生還是其他人?-通常有多少放射科醫生為每張標註做標註?如果有兩名放射科醫生對圖像進行了標註,那麼開發人員是否使用了第三名放射科醫生來處理其中的差異?-是否使用臨床生物標記或活檢來驗證帶標註的圖像?
  • 放射科醫生患職業病引發訟爭
    8月4日,湖州市吳興區法院對湖州市第一醫院原放射科醫生張又錚、鄭毓興、劉殿武、餘國慶狀告湖州一院的四個案件分別進行了審理。放射科醫生患職業病引發訟爭  孔令泉  X射線造成皮膚癌和白內障  張又錚伸開左手,缺了無名指,另外四指長著一團團黃色「菜花」,還有血,令人看了十分恐怖。  「這是癌症,缺掉的無名指是因癌症而手術切除了。」
  • AI 衝擊下,放射科醫生會最吃香
    很多人都說,AI來了,放射科醫生將面臨失業的困局。上海新華醫院副院長潘曙明的觀點卻恰恰相反。他認為,未來放射科醫生的職業前景最為光明,因為放射科是離人工智慧最近的科室。醫療在很多地方都是香餑餑,牽涉到各個部門的利益,大家都不願意將自己的數據交出去。三、不能。目前懂人工智慧的醫生和懂醫生的IT人才還極其稀少。
  • 醫學影像AI輔助臨床後,受益最大的是剛踏入影像科一線工作的醫生
    對剛踏入臨床一線工作的放射科醫生幫助最大  動脈網從推想科技了解到,參加此次比賽的醫生多為在一線工作的放射科醫生,AI進入臨床後對剛進入一線工作的醫生幫助也是最大的。  在放射科,科室主任和一些知名的放射科專家,他們每天工作量很大,但是這些工作很多是關於科研、教學。
  • AI算法可快速診斷新冠肺炎患者 準確度與資深胸放射科醫生相當
    該人工智慧系統的AUC(曲線下面積,一個用于衡量機器學習準確度的指標)為0.92,展現出與一名資深胸放射科醫生相當的靈敏度。這項機器學習領域最新成果19日發表於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提高檢測新冠病毒的速度與準確度,是當前迫切所需的。目前多採用的方法是新冠病毒特異性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
  • Google AI 又來放大招,放射科醫生會被取代嗎?
    今年 5 月,Google AI 和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創建模型,通過篩查檢測出肺癌,水平超過了有 8 年經驗的放射科醫生。此外,Google AI 曾通過眼部掃描,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Alphabet 子公司 DeepMind 的 AI 曾為 50 種眼部疾病推薦合適的治療方案,準確率高達 94%。
  • 圖說·醫生的一天 | 放射科醫生周高峰:抵禦疾病的「偵察兵」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陳亞男 劉丹 長沙報導於外科醫生而言,手術臺是戰場,手術刀是武器,而對於放射科醫生而言,昏暗的檢查室是戰場,X射線是武器。放射科醫生雖然不直接給患者治病,但是作為臨床醫學的「眼睛」,卻藉助儀器在細若遊絲的神經裡尋找病灶,給主治醫生提供治療依據。長期工作在臨床第一線的周高峰,早已練就一身本領。熟練操作設備,精準快速影像後處理,細緻入微看片子,他像「偵察兵」一樣,從多變的影像片中,幫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近日,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跟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放射科副主任技師周高峰的腳步,用鏡頭記錄下他的工作點滴。
  • 一些公司開始運用人工智慧(AI)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輔助放射科醫生
    有超過75%的患者在診療過程中需放射科醫生的幫助。但專業影像人才的培養速度遠遠趕不上需求增速,放射科醫生面臨著巨大缺口。為此,一些公司開始探索運用人工智慧(AI)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輔助放射科醫生。目前,在醫學影像AI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要數Aidoc Medical公司,它被《時代》雜誌評為50家天才公司之一。
  • 如何從零開始培養一名「放射科醫生」?
    事實上,我們可以創造出一臺善於發現缺陷的機器,其能力堪比放射科醫生。哪張x光片顯示異常體徵?目前,有團隊正在研製一種機器,它可以對x線掃描是否患有氣胸(即肺部塌陷)的x光片進行分類,然後識別圖像中塌陷區域。除了分辨出不同,還必須想辦法來顯示圖像中的不同區域。雖然圖像上可能顯示標籤,但機器沒有標記哪個區域是氣胸。
  • 後疫情時代,放射科檢查這樣做
    ,藉助於現代科技的成像方法和技術,通過不同設備,呈現出一張或數張「片子」。 這些「片子」能顯示需觀察部位的情況,成為幫助醫生進行病情的判斷的重要「參謀」和助手。
  • 放射科人物素描:臨床醫生的「眼睛」藏身鉛門後的「影像英雄」
    他們藏身鉛門之後,全天24小時在崗,每人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默默為新冠肺炎患者拍CT片、進行影像學診斷。放射科影像技師一天要為100多名患者拍攝CT,冒著大劑量射線輻射風險為至少6名危重症患者拍攝床邊片。醫生一天至少要診斷50名患者,查看100張片子,20000多個鏡頭,長期用眼過度,他們不得不用上放大鏡。
  • 阿里健康攜手萬裡雲首發「Doctor You」AI系統
    活動現場,記者親眼見證了人機合作診斷肺結節的全過程:現場有來自萬裡雲醫學影像中心的4名三甲醫院資深放射科醫生組成的專家團,以及擔任醫生助手角色的「Doctor You」。當從全國各地基層醫院實時上傳至萬裡雲影像平臺的患者CT影像被分發至系統後, 「Doctor You」開足馬力,對30名患者產生的近九千張CT影像進行智能檢測和識別,將第一輪篩查出的疑似結節標記出來,作為輔助診斷結果,提供給4名醫生進行審查。30分鐘的診斷時間結束,經現場醫生確認並統計,「Doctor You」正確識別肺結節的準確度達到90%以上。
  • 他是有「影像」力的放射科醫生
    16年前,張曉軍大學畢業便加入到南京市兒童醫院放射科這個大家庭,一步步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住院醫師做到了現在的副主任醫師、科室青年骨幹、院青苗人才、南京市「十三五」青年衛生人才。16年間,他甘做臨床醫生背後的「眼睛」,從一張張黑白膠片、一幀幀無聲圖像中讀出了「味道」,努力在放射醫學中尋找自身價值,守護兒童健康。
  • 全國首例塵肺病醫生刑事案:讀片差異被視為嚴重不負責而定罪
    該協會下屬媒體援引律師觀點稱,這將給整個醫生群體帶來極大的壓力,並可能造成人人自危的狀況。 本案中最關鍵的爭議在於,公安機關從醫院1640份塵肺病患者案例中調走1353例,並在其中抽取547份重新讀片後確診42例,由此算出差異率達92.3%,並將差異認定成醫生過失造成的結果,計算出3位醫生造成了3000萬社保資金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