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不禁讓我想起了我國著名學者蕭功秦教授撰寫的一篇名為《為什麼我們缺少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的文章。
他以學者的視角,從中國人價值追求的單一化、同質化,及異化的儒家文化對國人思想和價值體系的影響等角度,闡述我們缺少特立獨行人生態度的根源,指出通過文化重構來激發特立獨行的方向。
無疑,這是一個大課題,是學者們討論、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作為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靠一己之力,是改變不了國人單一的價值觀,更做不到文化重構。對我們來說,切實了解自己,從個體的角度探討這個問題,可能來得更實用一些。
特立獨行的人為何如此稀缺?因為大多數人有這兩個軟肋:
01畏懼
前不久看一本寫給孩子們的繪本故事,內容梗概如下:在一群黑色的烏鴉中間,生活著一隻彩色的烏鴉。
但他的與眾不同並沒有給他帶來好運,他頻頻受到同類和其他飛禽的驅逐。不開心的他做了一個噩夢,夢中自己被逼無奈遠離了群體,飛進了濃濃的白霧中。
當他把這個夢告訴首領時,首領卻意味深長地說:「這樣的事情在現實中是有可能發生的。」這個故事很貼切地勾畫出了特立獨行被群體排斥的孤獨境地。很多心懷特立獨行夢的人,正是畏懼於此,而選擇違心放棄自我,做一個中規中矩的,合群的人。
的確,跟在別人的身後走,是安全的、省心的。另闢蹊徑,於無路處開路,當然會一路荊棘,一路艱辛。選擇特立獨行,就意味著要獨自面對這一路上的艱難困苦。這是對多吃苦多付出的畏懼。
以男兒身演繹女人的千嬌百媚,在舞臺上遊刃有餘地轉換於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李玉剛,因為獨樹一幟而一炮走紅,火遍大江南北。但在成功的背後,在特立獨行這條路上,李玉剛飽受磨難。
剛開始的時候不被理解,沒有適合表演的圈子,沒有可以互相依靠的夥伴,沒有可以借鑑的成功經驗……可以說,每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對坎坷崎嶇,並且一切要靠自己的努力。
另外,對特立獨行之後的未知結果的畏懼。在設置好的生活裡,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走,沒什麼好擔心的,大多數人一輩子也就這樣。可特立獨行呢?
沒有預設情節,沒有明晰結局。要麼開拓出一片天,成為耀眼一方的「明星」,人人羨慕的成功者;要麼被人當作「一意孤行」「異想天開」的反面教材拿來取笑。
當然,選擇特立獨行就要有思想準備,那就是特立獨行無法行得通之後,連生存都會受到威脅。陶淵明算是標準的特立獨行的人,在仕途官場人人都追求官位高升,他卻選擇歸隱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