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元素融入音樂創作 年輕一代聽英文歌長大
法國流行樂擋不住「英語風」
章磊 國際周刊專稿
法國人一向以法語為傲,無論是政府高官還是平民百姓,無不竭力維護法語在世界上的地位,更別說在法國國內。然而,法國流行樂壇卻颳起一股「英語風」,越來越多的流行歌手使用英語創作歌曲,而且得到許多年輕人的追捧。
法歌手唱英文歌參賽惹爭議
一年前,當法國的電視三臺選擇電音流行歌手塞巴斯蒂安·泰利耶代表法國參加「2008歐洲電視網歌曲大賽」後,法國政界的反響十分迅速且強烈,許多政客十分生氣。
弗朗索瓦-米歇爾·戈諾是來自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所在中右政黨人民運動聯盟的議員,他當時要求文化部就此事展開調查。戈諾在呼籲信中宣稱,他對法國電視三臺的選擇感到「震驚」,希望電視臺能重新考慮。
其他議員也附和戈諾的意見,部分議員甚至認為讓泰利耶代表法國參加演唱比賽可能涉嫌違憲。不久後,惱羞成怒的法國網民也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展開論戰,一時間網上許多論壇、聊天室充斥的都是泰利耶是否能代表法國參賽的激烈辯論。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歌手參加演唱比賽這麼簡單的事,在法國引起如此激烈的討論?問題就出在泰利耶自己創作的參賽歌曲《神聖》上,那首歌的歌詞幾乎都是英文。迫於壓力,泰利耶在比賽前將《神聖》中的部分歌詞改成了母語法語。
流行樂壇開始盛行英語
其實,泰利耶並不是唯一一個違背法國「語言愛國」傳統的歌手,如今越來越多的法國流行歌手和音樂人開始用英語寫歌唱歌,並且吸引了更多的聽眾和支持者。
法國許多樂隊,例如AaRON樂隊、可酷樂隊、The D覬樂隊等在法國流行歌手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他們的制勝法寶之一就是用英語演唱的歌曲。其他已經得到公眾認可和喜愛的法國歌手,如埃米莉·西蒙和卡米耶等也開始鍾情於英語。創作型歌手卡米耶曾發表了兩張法語專輯,都大獲成功,而她的第三張專輯《MusicHole》則完全用英語創作。
使用英語創作歌曲,能夠讓法國歌手的專輯在國外賣得更好,獲得更多的國外歌迷支持。然而在法國本土,用英語演唱可能引發嚴重的問題,因為法國法律規定電臺或電視臺上播出的歌曲中,至少40%必須使用法語。法國國內的主要唱片公司都明白這一配額制度的重要性,也經常提醒公司的歌手,如果希望儘快獲得成功,「最好還是堅持使用法語」。
對此,泰利耶的唱片公司負責人馬克·泰西耶·迪克羅評論說:「法國電臺非常固步自封。如果你用英語唱歌,那麼你需要與麥當娜和碧昂斯等歌星競爭;如果你唱法語歌,那麼你的競爭對手只是約翰尼·阿利代(法國歌壇代表人物)。 」
年輕一代受英美音樂薰陶
迪克羅在2000年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倡議法國歌手用法語以外的語言創作並演唱。 「我們在法國的目標聽眾人數眾多,但其他國家的卻很少,」迪克羅說,「這種情況下,歌手不得不使用他們(聽眾)認為合適的語言。 」
使用英語創作歌曲引發的爭議僅僅是法國與全球化趨勢抗爭的一部分。無論是商界或是文藝界,法國政府和民眾對於英語都有一種矛盾的態度。一方面,法國承認懂英語是從商者能夠獲得成功的關鍵之一,並且也在教育體系中提早引進英語教學的時間;另一方面,法國社會仍然拒絕將英語作為國際通信的首選語言,還強行要求各公司和廣告商將所有文件和廣告語全部翻譯成法語。
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大多數是20多歲到30歲出點頭的年輕人,接觸的大多是英語的流行音樂。這一代人,無論是歌手還是聽眾,大多是聽著麥可·傑克遜、普林斯、艾拉妮絲·莫莉塞特等國際巨星的歌成長起來的。
他們聽歌的渠道並不僅僅是電臺或電視,更多的是通過網際網路上的各種信息,包括各樂團在MySpace網站上的主頁、YouTube網站上的視頻等。他們還會與朋友們交換ipod存儲卡上的音樂。
除了對英語歌曲的喜愛,80年代出生的法國人也對英語國家的潮流十分感興趣,包括美國風格的服飾、星巴克等。
法國歌手嘗試用英文創作
而法國的歌手和樂隊在裝扮方面,絲毫不會落後於紐約、倫敦或柏林的潮流。例如The D覬樂隊的主唱奧利維婭·梅裡拉赫蒂,她在歌曲《在我肩上》的音樂電視中中穿著短款的吊帶裙,留著直劉海,耳朵上戴著附有羽毛的耳環,有著獨特的潮流,受到年青人的追捧。
在巴黎出生長大的梅裡拉赫蒂是個混血兒,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法國人。她學英語的方式就是聽皇后樂隊、瑪麗亞·凱莉及「後裔」樂隊的歌,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就查字典。 「這(英語)是我的音樂語言,」梅裡拉赫蒂說,「是我一生都在聽的音樂語言。 」
2004年,梅裡拉赫蒂遇到了達恩·萊維,兩人隨後創立了The D覬樂隊,並在萊維的小工作室內開始創作。當時,梅裡拉赫蒂並沒有期望自己能夠獲得多大的成功。她回憶說:「當時許多人對我說,『如果你用英語演唱,你永遠無法達到排行榜第一的位置,甚至無法上榜。 』」
然而,事實卻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 2007年秋天,一家製作筆記本的商家挑選了The D覬樂隊的歌曲作為廣告音樂,此後不到幾天,這個組合的MySpace網頁點擊率飛速上升。幾個月後,The D覬樂隊推出了專輯《AMouthful》,這張專輯後來成為首張登上法國音樂排行榜第一位的由法國樂隊創作的英語專輯。
音樂文化更加多元化
網際網路的發展,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音樂發行及傳播的方式。藉助YouTube、MySpace等社交網站,法國的歌手可以向眾多網民宣傳展示自己的音樂和照片,並藉此跳過仍在遵循40%以上音樂使用法語 「配額制」的大型唱片公司和電臺。
與此同時,法國文化的多元化趨勢也逐漸加強。在過去半個世紀,許多新移民和旅居國外的法國後裔來到法國,與此同時法國民眾出國旅遊觀光的頻率也增多了。
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歐盟的大學交換項目前往國外讀書的法國學生人數增加了超過20倍。除德國外,歐盟成員國中派遣學生出國人數最多的就是法國,而且大多數學生被派遣到了英語國家學習。此外,還有許多學生在大學或中學期間前往美國、加拿大或澳大利亞學習一學期或一年。
對許多出國留學的法國學生來說,祖國給予他們的自豪感已經不再與「伏爾泰和雨果所使用的」語言聯繫在一起。談到法國國內對語言的保護以及「法語歌曲配額制度」,現年22歲的學生克萊芒特·巴爾比埃認為,「法國仍希望能保有一些與眾不同」。
作為一個英語樂團的成員,巴爾比埃表示他對政府支持音樂多樣化的想法十分讚賞,「但法國目前使用的方式有點傻」。 「如果繼續支持那些已經過時的、脫離實際的國家象徵,那麼就有點愚蠢了,」他說。
英美元素融入音樂創作
對於許多法國歌手來說,用英語演唱的原因並不只是為了增加聽眾的人數。從另一方面來說,當前歌手創作和演唱的歌曲已經不完全是「純法國」風格了。
具體地說,法國的音樂界也已經受到了其他文化和音樂類型的影響,尤其是來自英國和美國的元素。這種情況下,儘管英語不是法國歌手的母語,但更加適合創作歌曲。
音樂創作人埃米莉·西蒙同時用英語和法語創作歌曲,她說:「大多數時候,我從樂曲開始,然後就會有歌詞自然而然冒出來。很簡單:如果冒出來的是法語,那麼就是因為那首歌需要用法語;如果冒出來的是英語,……我只是跟著樂曲靈感,然後將冒出來的歌詞記下來。 」
西蒙目前正在錄製自己的第三張專輯,同時還在為電影《帝企鵝日記》的歐洲版創作歌曲。大約一年前,西蒙為了尋找創作靈感,專程從巴黎搬到紐約。她說,在紐約的生活讓她吸收到了除語言方面的其他元素,讓她此後創作的新歌中都帶上了這段生活的痕跡。
西蒙解釋自己的創作過程說:「我把所有東西分成部分看待,就好像色彩,你用它們畫畫。創作歌曲也是如此,你需要一些法語、一些英語,然後將它們排好序。到最後,有價值的是整體的大圖片,以及你欣賞它時的感受。 」
用英語來傳播「法國精神」
泰利耶的英文歌風波過去已經快一年了,迪克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說:「這太瘋狂了。他(泰利耶)甚至被人當做了一個反法國分子。 」
回憶起他參加2008歐洲電視網歌曲大賽前引發的騷動,泰利耶依然覺得有點滑稽。他最終參賽的那首改編歌曲在比賽前得到了評論家的好評,但在正式比賽中卻表現得差強人意。
泰利耶認為,使用英語演唱並不會讓他絲毫失去法國人的特徵,反而會讓他的歌能夠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認同,以便傳播「法國精神」。
「我們這一代必須要懂英語,」泰利耶說,「對我們來說,英語是個好東西。」泰利耶承認已經在學校專門學習英語了,但他的的英語口音還有點奇怪。
「對我來說,我不可能創作完全的英國歌曲,」泰利耶說,「我的結論是:要想做個好法國人,我必須會用英語唱歌。 」
◆泰利耶用英文歌代表法國參賽,一度在法國引發激烈爭論▲TheD覬樂隊主唱梅裡拉赫蒂無論是音樂還是著裝,都受到英美文化的影響卡米耶新專輯《MusicHole》完全用英語TheD覬樂隊的英語專輯《A Mouth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