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1993年生,畢業於太原理工大學工程力學專業,現任中建二局第二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前海交易廣場項目總工程師。致力於超高層建築施工技術領域研究,主持完成的3項科技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省級建設工程科學技術獎6項,省級工法4項。
張賽(左二)在施工現場。資料圖片
張賽
「張工,燈槽交匯點很雜亂,燈光斷斷續續,核心區無法點亮!」2020年4月10日,班組長老張向我反饋外幕牆實體樣板製作情況。這意味著,我又一次陷入困局。
此前,為確保燈槽安裝一次成優,項目已經推翻了很多版設計方案。萬萬沒想到,新一輪的實體樣板做出來,依然無法讓「鑽石」亮起來,我明白當下別無他法,只能再次迎難而上。
這座深圳前海新區的地標——中建二局二公司承建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西區項目,外立面覆蓋著217個三角形切割面、374條稜線、147個交匯點,精密程度就像一顆渾然天成的鑽石。我的使命,就是帶領團隊「擦亮」這顆「鑽石」——將稜線上鑲嵌的「凸」字形鋁板燈槽一一點亮。
「按照現有設計方案,燈槽底板是一個平面長方形,多個長方形軸線在空間中是可以交匯到一點的,但長方形短邊之間無法形成拼縫。所以燈槽底板必須是折板,唯有如此才能交接吻合。」我定了定神,斬釘截鐵地說:「召開設計會,馬上開!問題必須在一周之內解決!」
「攻堅小組」出徵了,白天泡在工作室裡反覆實驗,晚上集中討論。連續120個小時,「攻堅小組」先後修訂了12版方案,論證了無數種可行性。
困難接踵而來。設計方案完成,具體施工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幕牆系統由6層構造組成,每層的下料安裝必須吻合。這就要求所有構件必須精準、快速下料。」綜合考慮後,我決定利用BIM技術實現精準下料。
難度太大,大到有的工程師們提出質疑;耗時很長,長到可能滿足不了項目工期。工期一點點逼近,這個國內首個深港合作的國際化青年創業社區要如期交付使用,我們會拖後腿嗎?作為項目總工程師的我,感覺肩頭承擔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沒有案例參考,那我們就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吧!」我們「膽大包天」地提出,使用dynamo編輯專用腳本程序,導入空間坐標,一鍵生成模型和數據導出。這一方案在全國範圍內還沒有哪個團隊嘗試過。
在連續兩個晝夜的探索後,我們成功了!217榀鋼龍骨、374條燈槽、651條燈帶、1450塊標準衝孔鋁板、1285塊異形衝孔鋁板……項目完成了堪稱「巨型體量」的下料任務,所有異形幕牆構件無縫銜接。「鑽石」終顯真容,天衣無縫!
夜幕降臨,一顆閃耀的「鑽石」綻放在前海深港合作區核心地帶,拍照人群的歡呼聲乘著夜裡的風,吹拂在我的臉龐。風是那麼暖啊,暖得我的眼眶都溼潤了。
眼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創孵化加速器矗立在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前海自貿區,可我的淚光裡閃現的是平凡的日子,那些沒日沒夜趴在案頭、躺在工作室裡的日子,那些只能靠滴眼藥水來緩解眼睛血絲的日子,那些知道也許不可能、卻勇敢再搏一把再試一次的日子。
(作者:張賽 光明日報記者彭景暉採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01日 08版)
[ 責編:徐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