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我國的老古話沒錯,但是這句話卻有三層含義,這三層含義分別是:
第一:每一次成功都需要經歷相對較長時間的努力。
第二:每一次行動都會指向一個結果,即因果循環。
第三、保護環境是一個持久戰。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在明朝的胡文煥的《群音類選·清腔類·桂枝香》,原文是這樣的:
「那曉得三綱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黃,圓鴨蛋裡掉槳,竹竿空長,肚裡無糧,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在這裡,大抵就是以栽樹作為比喻,來形容前人為後人造福的舉動。但如果更加深入分析「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句話,可以分析出三種含義。
1、每一次成功都需要經歷相對較長時間的努力
首先,前人種下的小樹苗能夠生長到可以供後人乘涼的地步,是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的,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小樹苗最後都能長成供人乘涼的大樹的。也就是說前人之「小樹」變成後人之「大樹」,是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磨難的。而這些個磨難,最後成就了後人的「乘涼」之樂。
此舉是在告訴我們,前人為我們「後人」打下的美好基礎不容易,我們要好好珍惜。同時,為了我們後代能夠生活得更好,我們亦需要盡力去「種樹」,以此為我們的子孫造福。
2、每一次行動都會指向一個結果,即因果循環
前人栽樹是因,後人乘涼是果,可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也揭示了「因果循環」的道理。人每做一個一行為,都會導致一個後果,這個後果之好壞,不是一時就能看出來的。
就比如當年種下一顆小小的小樹苗,僅僅是一時心善,或者心血來潮而已,但是自己卻怎麼也沒有想到,當年自己隨手摘下的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後,自己的子孫在樹下創造了許多美好的時光。這就是當年自己一個小小善意的舉動,反而讓子孫後代得到如泉湧般的回報。
所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也揭示了事物的一個「因果循環」的道理,頗有些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意味在裡面,值得大家體味。
3、保護環境是一個持久戰
第三點含義就比較明顯也比較簡單了,可以直接從字面上進行理解,從保護環境方面進行考慮。一棵小樹要長成參天大樹,無疑需要時間,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情況適宜,不然,小樹想要成材就難了。
所以,一顆小樹苗要長成參天大樹,是需要很多時間的,但是砍掉它卻並不需要多久,幾斧頭的事情。這就和保護環境一樣,維護一個地方的環境良好,需要長期以來的維繫,但是想要破壞它,卻十分簡單,甚至一朝一夕就可以。所以,從環保層面來講,「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也有告訴人們保護環境是一個持久戰這層寓意。
綜上所述,「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大抵是三層含義,分別是:每一次成功都需要經歷相對較長時間的努力;每一次行動都會指向一個結果,即因果循環;保護環境是一個持久戰。同時,這也展現了我國老古話的魅力,我國老古話總是比較「實惠」的,往往一語多意,可深刻淺,就看你怎麼體會了。
我是顏小二述哲文,如果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