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演講者張釋文說:「城市越來越大,家長的焦慮已經從高考下沉到了小學、再到幼兒園,逐年下沉。」
這的確成了一種事實,包括我婆婆有時也會跟我不到三歲的女兒說,跟哥哥學寫字,被我拒絕了。
不是我不重視女兒的教學,而是她太小,根本沒必要那麼早開始學習認字、算數,不符合她的發展規律。
很多家長都認為越早讓孩子接觸學習,越能贏在起跑線上,於是,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初,就希望老師教孩子認字、算數等。
巴不得幼兒園「小學化」,這種做法無異於揠苗助長,得不償失。
我們經常能聽到新聞說,誰誰三歲認識3000多字,會背幾百首詩,惹得其他家長豔羨不已。
於是家長開始爭相模仿,探索別人家的秘訣,然後運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強迫孩子認字、背誦。
結果適得其反,本來對學習有新鮮感的孩子,由於過早接觸,產生排斥,後面就很難學進。
當你違背孩子規律,讓他學習時,容易讓他走向對立面。
所以說,幼兒園「小學化」是捨本逐末,固然前一兩年孩子能學的比人家多,但之後厭學的情緒更容易滋長。
這就像揠苗助長的故事一樣,明明沒到時候,你偏要拔高,最後孩子倒在中途。
國家明確禁止幼兒園「小學化」,就是在告知家長,教育不要急功近利,慢慢來,在他該學習的年齡再逼他一把。
因此,家長儘管再焦慮,也要尊重規律。
公立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很大的區別在於教學內容。
私立的可能很早就讓孩子學寫字、算數,公立的可能就是教非常簡單的,象徵性的算數。
這能說明公立幼兒園偷懶嗎?並不是,而是孩子在那個年紀不適合。
孩子7歲前邏輯思維發展緩慢,4-5歲才開始形成,認識字母還行,但若是學拼音很難掌握對應關係和規律。
更別說中國文字博大精深,還分音調,元音、輔音、舌音,單音節、多音節等。
寫字需要精細動作,手眼配合,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這點很難,寫著寫著孩子就發火了,對文字排斥。
過早地認字也會限制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腦袋成了儲存信息的容器。
3-6歲的孩子處於發展的前運算階段,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只能憑藉表象進行思維。
而算術除了算簡單的1+1個位數相加外,其他的都是需要邏輯思維,對孩子來說很吃力;他們還不具備靠大腦來飛快運算的階段,強行灌入,恐怕會產生厭學心態。
所以,孩子學得晚不一定就落後,學得早也不一定就有利。
有一次,一位記者採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問他最重要的是在哪所大學學的?
老者說:最重要的不是在大學裡學到的,而是幼兒園裡。
「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答應小朋友或別人的事要做到;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道出了幼兒園的根本所在。
其實幼兒園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學習才是次之。
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在家裡難以形成,只有放在幼兒園,在他與別人的相處過程中,在老師的教導下,他才會知道:
要學會分享,要有排隊意識,要有禮貌。
這些好的習慣在幼兒園更易養成,家庭裡很難做到。
所以,幼兒園最重要的是養成好的習慣,而不是提前學習知識。
3-6歲正好是養成好習慣的黃金期,也正是上幼兒園的階段,時間正好吻合。
所以,在孩子放學時,我們不應該關注他學了幾個字,會算幾個數,而是看他有沒有更禮貌,有沒有更開朗。
幼兒園學的知識可能會忘,但養成的習慣可能會影響終身,就像那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一樣。
幼兒園究竟要學哪些習慣呢?
1、學會生活
在家開始自己進食,看到爸媽忙會主動幫忙,自己刷牙洗臉,自己上廁所;老師不會慣著孩子,目的是培養他們生活的能力。
2、培養好性格
在與同伴相處中,學會了交朋友,幫助別人,更學會了發生矛盾時,如何化解矛盾,重歸於好。一改以前在家裡唯我獨尊的毛病,養成一個好習慣。
3、培養學習技能
這裡的學習不是指孩子讀書認字,而是老師通過寓教於樂,做手工,做遊戲等方式,讓孩子了解其他知識,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拓寬思維,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是盲目地灌輸孩子知識,更不是提前搶跑。
孩子的學習之路很長,不要以犧牲孩子難得的快樂童年為代價,過早接觸學習。
幼兒園的時光是一輩子的記憶,不要打擾。
等到孩子能學習的階段,再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