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燈夜讀,我們得到了什麼?
距離我最近的一次挑燈夜讀已經可以追溯到十年前了,一本《拉貝日記》,讓我深深陷入了南京的苦難,那些同胞的命運和一場侵略緊緊地抓住了我的情緒,無法自拔之餘唯有痛快讀完,合上書頁已然東方既白,在睡了一小時後繼續上班,雖然也有疲憊和睏倦,但始終覺得自己得到了更多。
除此之外,我極少挑燈夜讀。
在讀書和睡覺之間,我會不假思索地選擇睡覺,我不會用一個夜晚的精神去換取一整個白天的睏倦疲累。
遺憾的是,我的想法並不是大家的想法。一位母親在凌晨近一點的時間發來一條消息:「孩子剛寫完作業,才睡下。」,這樣的消息深深刺痛了我,讓我想起了一條無法證實真假的新聞,凌晨12點的時候,在一個班級群裡,一位爸爸突然發話並@了一下女老師,問了句曖昧的話:「老師,睡了嗎?」儘管是大半夜,可是很多家長並沒有睡覺,因此抱著吃瓜的心態,紛紛猜測這位家長肯定是發錯了,不然這大半夜問人家女老師睡沒睡是什麼意思。接著,女老師回復了,寫道:「睡了,有事嗎?」緊接著,這位爸爸在群裡寫道:「你睡覺了,我閨女還沒睡呢,你睡什麼睡?你給孩子布置這麼多作業,憑什麼你能睡覺,我孩子12點還不能睡覺?」聽起來雖然偏激,但讓我不得不去思考挑燈閱讀的收效。
在我的學生時代,幾乎沒有太多關於作業量的記憶,印象中的挑燈夜讀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為了父母的情緒而坐在桌前浪費時間,拿著一支筆,盯著一頁書,時間一到,萬事大吉。這直接導致了我的不求進取,將本該更好的學業遺憾地停留在了普普通通;一種是為了滿足自己讀小說的興趣,悄悄地在被窩裡的手電微光下,讀過了金庸的所有小說,這也間接影響了我在成長中的很多想法和做法,但究竟這樣挑燈夜讀是否值得,或許在不同的年代會有不同的說法。但總體而言,挑燈夜讀對於我的學業並無太大的推動。
再回看現在的孩子們,有些將熬夜學習當作一種個人習慣,勉為其難地以身體作為代價去一再堅持;有些因為效率的低下,而一拖再拖,浪費時間;有些因為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有限的精力無法分配。當我們忽視了所有問題的時候,便把矛頭指向了作業量,更是把作業量演化成了憤怒的源泉。
孩子挑燈夜讀,我們應當反思。
那些拖延、耽誤、散漫、低效,讓時間點滴流向凌晨的背後,都是不良習慣的積累。在我們抱怨老師課上不講課下講的時候,可曾想到孩子也會在課上不聽課下熬?課上不寫回家拖延?在校不問回家查?在我們陪著孩子熬夜而苦不堪言的時候,我們應當想到自己和孩子的觀點與習慣是否出現了問題?我們是否也在希望孩子挑燈夜讀和抱怨孩子挑燈夜讀間矛盾的煎熬著呢?很多家長在看到某一天孩子很早完成作業而玩耍時,往往訓斥孩子重回書桌前,在看到孩子熬夜過久的時候,又開始抱怨作業頻多。不如平和下來,孩子作業多,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這種壓力的驅使下,不斷抱怨和失去理智。凡事只要採取相應的措施積極應對,從情緒和習慣入手,以幫助孩子的想法作為開端,總能找到好的出路。
挑燈夜讀,為興致可偶爾為之,為健康和效率,我們該當反思。
感謝閱讀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