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救苦天尊的主要職責是度亡、循聲救苦,度亡和循聲救苦都體現在科儀當中,他的精神和語句科儀裡面都能見得到。道教的《玄門日誦晚壇功課仙經》就是一個典型。
《玄門日誦晚壇功課仙經》主要有《原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真經》《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等。經文一般都很短,多是四言韻文,便於誦唱。除了經文以外,還有一些誥和咒。課誦《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時,在念完諸品經、誥後,高功便提提綱:「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深」,表白接云:「欲免輪迴苦,大眾轉天尊」,於是便起天尊板:「太乙救苦天尊」,大眾列隊出壇轉天尊。
經中《下水船》雲,「救苦天尊妙難求。身披霞衣累劫修。五色祥雲生足下。九頭獅子道前遊 。盂中甘露時常灑。手內楊柳不記秋 。千處請師千處降。愛河常作度人舟 。誦經功德不思議。孤魂滯魄早超升。香供養,十方救苦天尊 」。文中展現了太乙救苦天尊乘著九頭之獅子,憑空而下,揮灑甘露,遍濟幽冥,化無邊之蓮花,作接引之舟航,以拯救受苦眾生。《救苦誥》中說:「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七寶芳騫林,九色蓮花座。萬真環拱內,百億瑞光中。玉清天寶尊,應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濟,大千甘露門。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隨機赴感,誓願無邊。大罖罖聖大慈,大悲大願,十方化號,普度眾生。億億劫中,度人無量。尋聲赴感,太一救苦天尊,青玄上帝。」[《玄門日誦晚壇功課仙經》第8頁。] 太乙救苦天尊的形象是,天尊頭戴冕旒,身著朝服,「妙道真身,紫金瑞相」。端坐於七寶芳騫林中之九色蓮花寶座,周圍有九頭青獅子口吐焰,簇擁寶座。天尊天上環繞九色神光,放射萬丈光芒。眾多仙真、力士、金剛、神王、金童、玉女侍衛身旁。
諱令 法器 手印
諱,人活著的時候為名,死後有諱,叫「生名死諱」。每一位神仙都有一個諱或隱諱,這個隱諱的作用就是:呼喚這個名字的時候,這位神仙就來了,而且還必須是叫這個諱令他才會來。太乙救苦天尊的諱令有兩個,分別是:(wei)和(xun)法器有:「鐵罐式」、「太微幡」。鐵罐上有咒語「唵吽吽」,是密語,可以籲斥鬼神的咒語。有升仙橋、升仙亭和開光門三個部分,在救苦齋儀裡面是超生三塗五苦必須要用的法物。
手印有著特定思想內涵,並有固定的名稱。不同手印只在規定的場合使用,因為它只同特定的神靈通信息。道術可通靈,手印就是道士們實現心理投射的一種可操作的方術,是一種超自然力量的神聖載體。太乙救苦天尊的手印有:「普度法橋印」、「救苦印」、 「蓮花印」等。其中蓮花印是接引亡魂上天時用的。腦子裡思想他的諱令,嘴中念其咒語,手上結成手印,腳上踏著罡鬥,四步一起來,可以通神、通天。
十傷符
符籙亦稱「符字」、「墨籙」、「丹書」,道教用以驅使鬼神、鎮魔壓邪、祭禱和治病等。太乙救苦天尊的符籙有十傷符和太乙寶籙符等數百種。十傷符是解殺傷、自縊、溺死、胎傷、冢訟、邪妖、藥死、冤債、復連、獄死這十種傷亡的符命。這個法事是冥陽兩利的,給陰間超度,給陽間傳籙,天人共沾,冥陽兩利。
太乙寶籙符
太乙寶籙符主要是超度亡魂時用的,《全真正韻》中有專門的《寶籙符》文:「太上勅赦生天寶籙。度人不死之神。度南極長生之君。度度世司馬大神。度好生韓君丈人。度南昌司命司錄君。度延壽益算度厄君。度回骸起死君。度無量度人之君。度魑唵吽吒唎玄神君。日月星太乙循聲救苦天尊……黃籙院生天案拔度亡者。早得超升。一如誥命風火驛傳。」
概而言之,作為地獄的救世主,太乙救若天尊以大慈大悲的心懷拯救著冥界的眾多罪魂,因此受到民眾的普遍信仰,成為道教及民間信仰中千年享譽、香火供奉的尊神。
太乙救苦天尊
天尊重告老君及諸仙曰:
若有眾生,時遭疾疫,病痛纏綿,可以焚香念誦聖號,看轉此經,疾患退散,克獲安寧。
若有眾生求官覓職,姦佞妄生,但當念誦聖號,看轉此經,自然嫉妬不生,高遷祿秩。
若有眾生泛涉江海,波浪所驚,魚龍欲傷,可以存思念誦聖號,便得達岸,無有害傷。
若有眾生值雷霹靂,風雨驚怖,但當存思念誦聖號,神氣爽清,魂魄不動。
若有眾生父母師資,六親不和,兄弟乖踈,但當存思念誦聖號,看轉此經,自感六親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若有帝王國主,朝生叛臣,兵火作亂,風雨不調,萬民塗炭,怨地尤天,但當持齋念,看轉此經,風雨便得順時,叛臣敗露,國泰民安。
若有眾生為邪精鬼賊,妄來所傷,但當存思念誦聖號,妖魅自止,鬼賊滅亡。
若有眾生山林往來,被蟲蛇禽獸奔奪所傷,但當存思念誦聖號,禽蟲自退,不敢來害。
若有女人懷受胎孕,臨產艱難,但當存思念誦聖號,自感真氣佑護,無痛無傷,便生智慧之男,有相之女,六根具足,母子團圓。
若有男子女子慕道求仙,在家出家,養性養命,但當存思念誦聖號,看轉此經,便得功行圓滿,白日昇天。
若有眾生頻遭枷鎖牢獄之中,呻吟難訴,但當存思念誦聖號,便得解脫,出離囹圄。
若有眾生為七祖九先、門人同學、夫妻男女身歿之後,流滯寒庭,未得託生,但當存思念誦聖號,自然出離陰境,便得生天。
若有眾生為冤家牽引,復連相纏,但當存思念誦聖號,冤家解釋,後連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