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在全球的肆虐,整體消費能力都出現了下滑,其中可穿戴設備市場也是如此。有外媒預測,今年可穿戴設備會出現大幅放緩的趨勢,理由就是疫情的影響帶來的。因為在疫情的影響下,人們或許已經不再需要可穿戴設備了。尤其是每天宅在家中的時候,還需要佩戴智能手錶來提醒自己有什麼信息會遺漏嗎?
不過,有意思的是,著名調研機構IDC近日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穿戴設備市場銷售數據顯示,全球智能穿戴設備出貨量7260萬部,同比增長29.7%。當然,或許有人會說,今年一季度疫情影響最大的市場是中國,尤其是2月份基本是完全停擺的,在3月下旬才開始出現好轉,而全球市場真正受影響的或許是從第二季度開始的。因此這個數據的直接參照性還有待繼續觀察,尤其是在第二季度的數據出爐之後,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斷。
IDC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在智能穿戴設備市場上蘋果出貨量位列第一,出貨2120萬部,同比增長59.9%,市場份額佔比29.3%;小米排名第二,出貨量為1010萬部,同比增長56.4%,市場份額佔比14.0%;三星出貨量為860萬部,同比增長71.7%,市場份額佔比11.9%;華為出貨量為810萬部,同比增長62.2%,市場份額佔比11.1%。排名前四的廠商共計市場份額佔比達66.3%,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值為53.2%。
也就是說,在可穿戴設備市場,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在不斷上升,這樣給後來者的市場機會變得越來越窄,頭部企業無疑彰顯了強者恆強的態勢。這也基本符合目前消費電子產品的整體發展思路,「一站式」解決方案已經成為一個發展潮流,我們看到手機廠商在發布手機產品之外,一般可穿戴設備基本也已經成為一種「標配」式的產品配置進行同步發行。
而且由於一個系列的產品,和手機的匹配度更好,因此也更容易得到用戶的青睞,用戶在選擇手機的時候,很容易同步配置一支手環或者一塊智能手錶,當然,手機廠商也會以打包促銷的一種銷售策略,來推廣自己的新品。無論是蘋果、小米還是三星、華為都是這樣操作的。其他手機廠商其實也在進行這樣的布局,只是在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涉足程度尚不夠罷了。
今年是不是可穿戴設備就會出現「蕭條」,其實也不盡然。雖然今年全年受到疫情影響的程度不可謂不大,也難以迴避和忽視。不過,在疫情逐步被控制之後,很多市場開始復甦,人們積攢的消費欲望也會得到進一步釋放。而可穿戴設備市場,如果有更好的用戶體驗和功能出現,那麼得到用戶的認可和追捧也不是沒有可能。比如引入體感測溫、紅外功能、體溫報警、社交間隔提醒等等,是不是也能讓用戶考慮是不是買一個可穿戴設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