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鏡」能否支撐起可穿戴設備的下半場?

2020-12-22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智能相對論(ID:aixdlun),作者丨佘凱文

「跑步經濟」聽說過嗎?是的,這一概念在近年成了一個全新的經濟詞彙,同時也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經濟領域,「跑步經濟」是指隨著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對於文化與健康需求的增加,跑步已經逐漸成為了越來越多人喜歡的運動之一。

與此同時,跑步正加速商品消費,跑步大軍隨著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他們講究「專業範」對裝備的需求更高,有人做出統計平均下來「跑鞋每800公裡就需要更換一次」,普通跑友(以月跑量80公裡計)一生大約需要48雙鞋;跑步「深度中毒者」(以月跑量200公裡計)則是120雙,由於跑鞋價格差距大,大致估算跑友一生的跑鞋花費大概在9600元至120000元。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

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

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品牌排名方面,華為、小米與蘋果分列前三。

同期,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高達1.25億臺,同比增長35%。品牌排名則有所變化,蘋果以33%的份額牢牢佔據市場第一,隨後才是小米、華為、三星。

產品方面,智能手錶、智能手環以及智能耳機是當之無愧的核心。多年以來這「大三樣」基本就代表著智能可穿戴設備在消費者心理的認知,直到前些年智能眼鏡的出現,這一認知開始逐漸被打破。

追尋可穿戴設備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無論是手環、手錶還是耳機,其發展方向越發一致最終都是走向了「健康監控」。比如智能手錶,智能手錶興起之時所打出的口號為「替代智慧型手機」,功能上覆蓋電話、信息、娛樂、遊戲、健康等諸多功能,跑到最後發現似乎只有「健康管理」這麼一個功能最為適用。

2013年三星搶先蘋果推出智能手錶Galaxy Gear,就具備收發電子郵件和消息、存儲和傳輸數據信息,以及跟蹤或管理個人信息、通話、遊戲等功能。再看看於今年8月最新發布的三星Galaxy Watch3,8年時間在基礎功能上基本沒有任何突破,甚至一些遊戲功能都被剔除,唯獨「運動監控、健康管理」功能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心率檢測、睡眠監測到現在血氧檢測等等。

「健康」是可穿戴設備的唯一出路嗎?智能耳機也覺得是,像蘋果的AirPods也被傳將加入「健康大戰」,DigiTimes報導,蘋果未來幾年會把環境光傳感器集成到新款AirPods中,以實現健康監測功能。

這一消息就迎來了不少網友吐槽,「誰會一天到晚將耳機帶在頭上?這類產品一天最多也就4-6小時的使用時間,這麼短時間內的監測數據對於健康真的有意義?」、「AirPods檢測心率?確定不是堆砌功能,然後能賣貴些?」

當然,並不是否定這些功能的必要性,比如前不久就有消息稱,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利用人工智慧分析了來自一款名為Oura智能戒指的數據,並提前三天預測了新冠病毒症狀,就是準確率還有待提升。而且也有30%多的用戶選擇智能穿戴設備就是看重「健康監測」這一功能,但無論如何「越發單一」的屬性顯然與智能手錶的初衷相違背。

而「智能眼鏡」卻很好地承襲了來自智能手錶的「意志」,不說替代手機,至少智能眼鏡的路子更寬。

「智能眼鏡」TO B與TO C齊飛

所謂「智能眼鏡」是指能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擁有獨立的作業系統,可由用戶通過語音或動作控制實現語音視頻交流、信息傳輸及圖像識別等功能的眼鏡的總稱。

雖然,智能眼鏡現階段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與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語音識別技術、圖像識別技術、增強現實技術都有待優化,但並不妨礙它在B端與C端市場齊飛。

沒錯,要說智能眼鏡與智能手錶等其他智能穿戴設備的最大區別,在B端市場的率先落地應用應是最大區別之一。

智能眼鏡具備一大特性就是「所見即所得」,與其他設備不同,他不會佔用你的雙手,而是將內容直接呈現在眼前,使得在許多特種工作上智能眼鏡擁有了極大的優勢。

比如電力運維就是目前智能眼鏡運營較多的一個領域,在運行檢修中,智能眼鏡的應用對減少人力支出,保護一線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同時提高工作效率,對保證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有促進作用。像於巡檢工作量大,而且檢修人員的業務水平良莠不齊,在作業過程中容易出現誤操作的情況。為了防止誤操作,可以讓檢修人員佩戴智能眼鏡,通過智能眼鏡識別當前設備,確保對需要操作的設備開展工作,從而避免誤操作。

又例如在安防領域,部分地區已經開始給警務人員配備AR智能眼鏡,早在2018年青島上合峰會安保期間,青島全市公安機關通過警務AR智能眼鏡識別發現各類重點人員56名,抓獲進魯在逃人員8名、涉毒人員5名。

除此之外,在醫療、建築工程、物流、智慧零售等領域智能眼鏡的運用越發普遍,現階段,包括谷歌、愛普生、微軟、聯想等品牌都已經將產品技術運用到相關這一領域,像聯想去年一經發布ThinkReality A6智能眼鏡,就獲得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最新消息指出ThinkReality A6 AR眼鏡將新增Clay AIR手勢跟蹤和識別功能,這將使產品在交互時更加自然,如聯想所說AR智能眼鏡已成為聯想TOB業務的重要助力。

至於TO C,智能眼鏡正在集手錶、手環、耳機功能於一體。例如今年10月華為發布的Eyewear II,在近期一場時尚盛典中各路明星人手一幅Eyewear II,使之又成為了焦點。

早在2018年就傳出了華為正開發AI智能眼鏡的消息,彼時正是智能眼鏡市場競爭的膠著期,谷歌Glass也好,微軟HoloLens還有Facebook等等都在搶入,只是當時智能眼鏡尚未真正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華為入場不算晚,2019年就有了一代產品問世,只是當一代產品出來時,被大量群眾認為是「智商稅」。除了藍牙通話似乎再無其他「智能」,而2500元左右的售價讓人直呼「傷不起」。好在今年Eyewear II算是有了些許提升,比如智慧助手的升級,以及「面對面翻譯功能」和"語音備忘錄"的加入,具體功能正如字面意思,要說「好」,對於我們這類文字工作者還是比較有用的,要說多「智能」倒也不至於。

不過,這事不能只看一時,手機從「磚頭」發展到智慧型手機也需要一個過程,至少現在智能手錶、耳機能做到的,智能眼鏡也都不在話下,比如在信息提示方面智能眼鏡比手錶或許來得更方便,畢竟只需用聽的,像據華為介紹Eyewear II用戶只需戴上眼鏡就會聽到來自智能語音的問候,且如果今天你有會議行程、航班信息等計劃,還會同步手機中的行程,並向你發出提示。只是單就華為Eyewear II來說,依舊是2500元左右的售價,也不知是太過於「高看市場」還是「高看自己」,最終有多少人買單還真不一定。

對於市場來說,可穿戴設備TOB講究效用、TOC講究效果,這兩方面智能眼鏡都還算有著不錯的表現,用一句話形容便是「未來可期」。

去「手機化」將成為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說到「未來」,可穿戴設備的未來究竟將是怎樣?

縱觀當下的各類產品,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都無法「獨立」使用,所謂「獨立」是指不再依託智慧型手機而存在,像智能手錶的健康監測也好,智能眼鏡翻譯、記錄也罷,最終成像都是在手機端,使他們終究無法被當成一件「完整」的硬體。

上面也有提到過,智能手錶曾打出過替代「智慧型手機「的口號,最終未能成功就是因為它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而所謂手錶的「智能」還是更多體現在附加的應用上。其實蠻憋屈的,畢竟如果要說最早的智能手錶,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的1941年,進化史幾乎跟電腦一樣漫長,最終卻與電腦大相逕庭。

什麼原因呢?在「智能相對論」看來,就是因為它少了塊屏或者說屏太小。可以看到,現在無論什麼產品電視也好、智慧屏也好,包括手機、電腦,他們發展歷程都能看成是「屏幕由小到大」的一個發展過程,然而唯獨智能手錶做不到,因為手錶屏再大也無濟於事。此前有品牌嘗試過加大智能手錶屏,如隨著柔性屏的成熟,中興於去年推出了一款名為「努比亞α」的「腕機」,雖然它定義「可以帶的手機」,不過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會認為他是手錶。

通過柔性屏技術,他的屏確實長了,然而?依舊被市場當成「恐懼型創新」。今年努比亞「再接再厲」,推出了努比亞Watch柔性屏手錶,終於認清這是手錶了嗎?屏幕大小沒變依舊是4英寸,但還是架不住網友的吐槽,知乎有網友認為」並不是你有4寸的屏幕就真的能有4寸的觀感,為大尺寸而大尺寸,只能是雞肋」,市場「最誠實」於今年7發布8月開售,而9月就開始出現降價,更說明了銷量不符合預期。相比之下,智能眼鏡的優勢就顯得尤為明顯,因為它具備「足夠大」屏來「裝填」訊息。

「所見都是屏幕」讓智能眼鏡有了「去手機化」的先天條件,異想天開嗎?不,今年阿里發布的雲電腦「無影」告訴我們「去硬體化」,並不是異想天開,通過在一張名片夾大小的C-Key上連接一塊屏幕,隨處都是你的私人電腦。

在雲、5G等新技術的助力下,硬體需求已經可以被移至後臺,「無影」能做到「智能眼鏡」肯定也不在話下,只是智能眼鏡完成「雲端化」也許會更難,在需要顧及重量、體積的前提下,比如如何讓晶片、攝像頭等其他必須配置納入其中。

當然,智能眼鏡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谷歌的「連敗連戰」、蘋果也曾一度「放棄」,但現在包括蘋果傳出「Apple Glass」、OPPO也宣布明年將推出AR智能眼鏡,都顯示出品牌對於智能眼鏡市場的最終態度。

「智能眼鏡」能否支撐起智能穿戴設備的下半場?答案無法肯定,不過智能穿戴設備的下半場「智能眼鏡」一定不會缺席。

相關焦點

  • 「智能眼鏡」TO B與TO C齊飛,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將是怎樣?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
  • 蘋果AR眼鏡細節曝光,智能穿戴設備市場迎來最大BOSS?
    有關蘋果AR眼鏡的新聞近年來一直沒有斷過,蘋果在等什麼呢?答案可能是5G。 隨著5G技術的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信息顯示秋季發布的iPhone 12有較大可能支持5G,近日就有外媒透露了蘋果可穿戴設備的更多細節,指出蘋果正計劃將 5G 網絡連接集成到其 AR 頭戴設備中。
  • 智能穿戴設備有哪些_智能穿戴產品品牌排行
    智能穿戴設備概述   智能穿戴設備是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設備的總稱,如手錶、手環、眼鏡、服飾等。穿戴式智能設備擁有多年的發展歷史,思想和雛形在20世紀60年代即已出現,而具備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形態的設備則於70-80年代出現。
  • ...可穿戴設備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5G推進可穿戴設備物聯網...
    近年來可穿戴設備概念持續火熱。可穿戴設備,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戶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種可攜式設備。可穿戴設備不僅僅是一種硬體設備,更是通過軟體支持以及數據交互、雲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功能,可穿戴設備將會對我們的生活、感知帶來很大的轉變。
  • 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攀升 智能穿戴概念股有望受益
    據最新消息顯示,智能手錶、TWS耳機等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攀升。據悉,今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達到1400萬部,與2018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40%。有分析表示,智能穿戴概念股有望受益。下面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相關內容吧。
  • 藍思科技:在智能可穿戴設備(AR/VR眼鏡)等領域早已與全球各大消費...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9月16日訊,有投資者向藍思科技(300433)提問, 貴司是否生產AR/VR虛擬實境設備,或者在相關領域中投入研究?公司是全球消費電子智能終端視窗與外觀防護功能部件,以及高端智能汽車行業的領航企業,市場地位、市場佔有率全球領先。
  • 盤點我們身體各個部位可使用的可穿戴設備
    日前,科技網站TechRadar就根據不同的身體部位對目前的可穿戴設備進行了分類盤點:  手腕(健身追蹤)  在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當中,手腕可以說是可穿戴設備競爭最為激烈的地方。腕帶類可穿戴設備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用於健身追蹤的運動手環,還有就是智能手錶。
  • GM華為智能眼鏡,一款兼具時尚與科技的智能穿戴設備
    未來,智能穿戴設備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生活中,一款兼具時尚與科技的智能穿戴設備,它能悄無聲息地融入生活日常,讓溝通變得更加舒適便捷。對於女生來說,太陽鏡幾乎是外出必不可少的凹造型神器,現在有了這款兼具藍牙耳機功能的太陽鏡,包包裡不用塞藍牙耳機了,出門有它就足矣。
  • 可穿戴設備最全盤點
    1966年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索普和香農等人研製出了歷史上第一個智能穿戴設備——一款置於鞋內的用於輪盤賭的計算機。 由此開始,到1997年第一屆國際可穿戴計算機學術會議召開之前的30年間,智能穿戴設備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和發展。
  • 樂投可穿戴智能設備產業強勁增長帶動物聯網延伸
    近年來以智能手環、智能手錶、智能眼鏡等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早已走入大眾生活,為我們帶來諸多便利,也贏得廣闊的市場。穿戴設備的競爭也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專業數據顯示今年共新增超2800家可穿戴設備相關企業,可穿戴設備市場在疫情之後實現了較快復甦,而快速進入商業化階段的可穿戴設備,也帶動整個物聯網產業鏈的商業化延伸,行業表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
  • AIMS;Facebook進軍AR可穿戴設備領域
    (來源:AIMS) 摘要:Facebook宣布進軍AR可穿戴設備領域,計劃2021年發布第一款智能眼鏡 Facebook宣布與Luxottica合作進軍AR可穿戴設備領域,並表示該合作可以幫助把最好的技術和最好的眼鏡結合在一起,實體產品將幫助Facebook
  • 聚焦可穿戴設備標準化發展 德國萊茵TUV解讀可穿戴設備認證標準
    作為CES Asia 2016同期論壇之一,由德國萊茵TUV、中國可穿戴計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聯合主辦的「IEEE可穿戴標準會議及論壇」在上海卓美雅喜馬拉雅酒店召開,就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發展和技術趨勢,熱門可穿戴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智能可穿戴設備標準化等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 可穿戴設備的專利保護指引
    摘要:鑑於可穿戴設備或技術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和價值,本文從可穿戴設備的選擇專利保護的好處、如何將可穿戴設備進行專利保護以及、怎樣才能找到具有專利代理資質的律師事務所和代理公司等幾個方面對可穿戴設備的專利保護給出了指引建議。關鍵詞:可穿戴設備;專利;保護。
  • 華為首款可穿戴智能眼鏡 EYEWEAR 發布:設計簡潔,鏡框可更換
    IT之家3月26日消息 除了全新的P30系列新機之外,華為今晚還發布了旗下首款可穿戴智能硬體EYEWEAR,該眼鏡是同Gentle Monster合作開發。華為EYEWEAR智能硬體採用了極簡的設計,沒有任何按鍵,支持IP67防塵防水,外觀看起來和普通眼鏡相差不多,並且眼鏡框和鏡片均可更換。
  • 5款可穿戴設備的反面教材
    日前,科技網站TechRadar就盤點了可穿戴電子設備發展歷程當中5款最失敗的產品:    這款設備被安裝在了一副眼鏡上,並裝備了720x280解析度單色顯示屏。設備的機身規格為8.89 x 3.81 x 3.18mm,實際顯示屏尺寸是1.25英寸,但可以為佩帶者提供相當於在18英寸以外使用15英寸顯示屏的觀看體驗。  Private Eye的顯示屏由一行LED組成和一面快速轉動的鏡子所組成,以製造出一行行文字的錯覺。
  • 可穿戴設備的七大關鍵交互技術
    可穿戴設備設備,通俗地理解就是一種可穿戴的可攜式計算設備,具有微型化、可攜帶、體積小、移動性強等特點。因此在人機互動方面與一般的計算設備,或者說智能設備不同,是一種人機直接無縫、充分連接的交互方式,其主要特點包括單(雙)手釋放、語音交互、感知增強、觸覺交互、意識交互等。
  • 七款「隱式」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已成為未來科技的趨勢,但礙於隱私安全,某些場合開始禁止佩戴Google Glass的人入內,相對於這樣的「顯式」設備,還有哪些「隱式」可穿戴設備呢?1. Google隱形眼鏡4月中旬,Google提交了一項新型隱形眼鏡的專利申請,這款眼鏡表面安裝了微型電路和傳感器,配置有微型攝像頭,能拍攝和分析圖片信息並將結果傳輸到大腦中,從而可以幫助盲人或視力受損人士重見光明。
  • 關於智能穿戴手錶、手環及VR相關的產品及材料設備信息
    在5G和AI技術商業化不斷深入,智能穿戴設備被認為是繼手機之後的下一個熱點,華為、OPPO、VIVO、小米、三星等科技巨頭紛紛入局智能穿戴。 隨著屏幕及相關硬體技術的成熟,智能穿戴產業鏈從光學顯示模組、結構件到材料設備也將迎來新的一波發展機遇。產業鏈上下遊也在積極布局,11月19日,科森科技智能穿戴及通訊終端精密電子項目開工建設;長盈精密擬使用資金10億元,用於智慧型手機、可穿戴設備、AR/VR設備、多功能筆記本電腦相關的結構件。   現階段可穿戴產品主要以手錶、手環、虛擬顯示VR/增強顯示AR等幾類產品為主。
  • 可穿戴設備必須時尚,才會被「穿戴」
    但就目前而言,儘管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到這個領域,但多數產品還都屬於概念階段,相對離消費者近的則是可穿戴設備。多數人第一次聽說可穿戴設備,是從GOOGLE眼鏡開始的。它非常前沿,有很多功能。後來試定價1500美元,可惜銷售很差。在去年,該項目在GOOGLE內部被叫暫停。   可穿戴設備的概念的真正普及應該歸功於智能手環。它直接催生了眾多公司。
  • 智能可穿戴APP開發,開啟智能健康管理新時代!
    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前景 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了在眾多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產品細分類別中,醫療健康和運動健身相關的可穿戴設備佔據著整個穿戴市場的大半,是最具前景的應用領域。 智能可穿戴APP是什麼? 智能可穿戴設備主要是通過穿戴式產品,輔以軟體的數據交互、雲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健康管理功能。產品形態主要有智能眼鏡、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