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智能相對論(ID:aixdlun),作者丨佘凱文
「跑步經濟」聽說過嗎?是的,這一概念在近年成了一個全新的經濟詞彙,同時也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經濟領域,「跑步經濟」是指隨著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對於文化與健康需求的增加,跑步已經逐漸成為了越來越多人喜歡的運動之一。
與此同時,跑步正加速商品消費,跑步大軍隨著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他們講究「專業範」對裝備的需求更高,有人做出統計平均下來「跑鞋每800公裡就需要更換一次」,普通跑友(以月跑量80公裡計)一生大約需要48雙鞋;跑步「深度中毒者」(以月跑量200公裡計)則是120雙,由於跑鞋價格差距大,大致估算跑友一生的跑鞋花費大概在9600元至120000元。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
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
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品牌排名方面,華為、小米與蘋果分列前三。
同期,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高達1.25億臺,同比增長35%。品牌排名則有所變化,蘋果以33%的份額牢牢佔據市場第一,隨後才是小米、華為、三星。
產品方面,智能手錶、智能手環以及智能耳機是當之無愧的核心。多年以來這「大三樣」基本就代表著智能可穿戴設備在消費者心理的認知,直到前些年智能眼鏡的出現,這一認知開始逐漸被打破。
追尋可穿戴設備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無論是手環、手錶還是耳機,其發展方向越發一致最終都是走向了「健康監控」。比如智能手錶,智能手錶興起之時所打出的口號為「替代智慧型手機」,功能上覆蓋電話、信息、娛樂、遊戲、健康等諸多功能,跑到最後發現似乎只有「健康管理」這麼一個功能最為適用。
2013年三星搶先蘋果推出智能手錶Galaxy Gear,就具備收發電子郵件和消息、存儲和傳輸數據信息,以及跟蹤或管理個人信息、通話、遊戲等功能。再看看於今年8月最新發布的三星Galaxy Watch3,8年時間在基礎功能上基本沒有任何突破,甚至一些遊戲功能都被剔除,唯獨「運動監控、健康管理」功能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心率檢測、睡眠監測到現在血氧檢測等等。
「健康」是可穿戴設備的唯一出路嗎?智能耳機也覺得是,像蘋果的AirPods也被傳將加入「健康大戰」,DigiTimes報導,蘋果未來幾年會把環境光傳感器集成到新款AirPods中,以實現健康監測功能。
這一消息就迎來了不少網友吐槽,「誰會一天到晚將耳機帶在頭上?這類產品一天最多也就4-6小時的使用時間,這麼短時間內的監測數據對於健康真的有意義?」、「AirPods檢測心率?確定不是堆砌功能,然後能賣貴些?」
當然,並不是否定這些功能的必要性,比如前不久就有消息稱,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利用人工智慧分析了來自一款名為Oura智能戒指的數據,並提前三天預測了新冠病毒症狀,就是準確率還有待提升。而且也有30%多的用戶選擇智能穿戴設備就是看重「健康監測」這一功能,但無論如何「越發單一」的屬性顯然與智能手錶的初衷相違背。
而「智能眼鏡」卻很好地承襲了來自智能手錶的「意志」,不說替代手機,至少智能眼鏡的路子更寬。
「智能眼鏡」TO B與TO C齊飛
所謂「智能眼鏡」是指能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擁有獨立的作業系統,可由用戶通過語音或動作控制實現語音視頻交流、信息傳輸及圖像識別等功能的眼鏡的總稱。
雖然,智能眼鏡現階段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與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語音識別技術、圖像識別技術、增強現實技術都有待優化,但並不妨礙它在B端與C端市場齊飛。
沒錯,要說智能眼鏡與智能手錶等其他智能穿戴設備的最大區別,在B端市場的率先落地應用應是最大區別之一。
智能眼鏡具備一大特性就是「所見即所得」,與其他設備不同,他不會佔用你的雙手,而是將內容直接呈現在眼前,使得在許多特種工作上智能眼鏡擁有了極大的優勢。
比如電力運維就是目前智能眼鏡運營較多的一個領域,在運行檢修中,智能眼鏡的應用對減少人力支出,保護一線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同時提高工作效率,對保證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有促進作用。像於巡檢工作量大,而且檢修人員的業務水平良莠不齊,在作業過程中容易出現誤操作的情況。為了防止誤操作,可以讓檢修人員佩戴智能眼鏡,通過智能眼鏡識別當前設備,確保對需要操作的設備開展工作,從而避免誤操作。
又例如在安防領域,部分地區已經開始給警務人員配備AR智能眼鏡,早在2018年青島上合峰會安保期間,青島全市公安機關通過警務AR智能眼鏡識別發現各類重點人員56名,抓獲進魯在逃人員8名、涉毒人員5名。
除此之外,在醫療、建築工程、物流、智慧零售等領域智能眼鏡的運用越發普遍,現階段,包括谷歌、愛普生、微軟、聯想等品牌都已經將產品技術運用到相關這一領域,像聯想去年一經發布ThinkReality A6智能眼鏡,就獲得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最新消息指出ThinkReality A6 AR眼鏡將新增Clay AIR手勢跟蹤和識別功能,這將使產品在交互時更加自然,如聯想所說AR智能眼鏡已成為聯想TOB業務的重要助力。
至於TO C,智能眼鏡正在集手錶、手環、耳機功能於一體。例如今年10月華為發布的Eyewear II,在近期一場時尚盛典中各路明星人手一幅Eyewear II,使之又成為了焦點。
早在2018年就傳出了華為正開發AI智能眼鏡的消息,彼時正是智能眼鏡市場競爭的膠著期,谷歌Glass也好,微軟HoloLens還有Facebook等等都在搶入,只是當時智能眼鏡尚未真正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華為入場不算晚,2019年就有了一代產品問世,只是當一代產品出來時,被大量群眾認為是「智商稅」。除了藍牙通話似乎再無其他「智能」,而2500元左右的售價讓人直呼「傷不起」。好在今年Eyewear II算是有了些許提升,比如智慧助手的升級,以及「面對面翻譯功能」和"語音備忘錄"的加入,具體功能正如字面意思,要說「好」,對於我們這類文字工作者還是比較有用的,要說多「智能」倒也不至於。
不過,這事不能只看一時,手機從「磚頭」發展到智慧型手機也需要一個過程,至少現在智能手錶、耳機能做到的,智能眼鏡也都不在話下,比如在信息提示方面智能眼鏡比手錶或許來得更方便,畢竟只需用聽的,像據華為介紹Eyewear II用戶只需戴上眼鏡就會聽到來自智能語音的問候,且如果今天你有會議行程、航班信息等計劃,還會同步手機中的行程,並向你發出提示。只是單就華為Eyewear II來說,依舊是2500元左右的售價,也不知是太過於「高看市場」還是「高看自己」,最終有多少人買單還真不一定。
對於市場來說,可穿戴設備TOB講究效用、TOC講究效果,這兩方面智能眼鏡都還算有著不錯的表現,用一句話形容便是「未來可期」。
去「手機化」將成為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說到「未來」,可穿戴設備的未來究竟將是怎樣?
縱觀當下的各類產品,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都無法「獨立」使用,所謂「獨立」是指不再依託智慧型手機而存在,像智能手錶的健康監測也好,智能眼鏡翻譯、記錄也罷,最終成像都是在手機端,使他們終究無法被當成一件「完整」的硬體。
上面也有提到過,智能手錶曾打出過替代「智慧型手機「的口號,最終未能成功就是因為它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而所謂手錶的「智能」還是更多體現在附加的應用上。其實蠻憋屈的,畢竟如果要說最早的智能手錶,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的1941年,進化史幾乎跟電腦一樣漫長,最終卻與電腦大相逕庭。
什麼原因呢?在「智能相對論」看來,就是因為它少了塊屏或者說屏太小。可以看到,現在無論什麼產品電視也好、智慧屏也好,包括手機、電腦,他們發展歷程都能看成是「屏幕由小到大」的一個發展過程,然而唯獨智能手錶做不到,因為手錶屏再大也無濟於事。此前有品牌嘗試過加大智能手錶屏,如隨著柔性屏的成熟,中興於去年推出了一款名為「努比亞α」的「腕機」,雖然它定義「可以帶的手機」,不過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會認為他是手錶。
通過柔性屏技術,他的屏確實長了,然而?依舊被市場當成「恐懼型創新」。今年努比亞「再接再厲」,推出了努比亞Watch柔性屏手錶,終於認清這是手錶了嗎?屏幕大小沒變依舊是4英寸,但還是架不住網友的吐槽,知乎有網友認為」並不是你有4寸的屏幕就真的能有4寸的觀感,為大尺寸而大尺寸,只能是雞肋」,市場「最誠實」於今年7發布8月開售,而9月就開始出現降價,更說明了銷量不符合預期。相比之下,智能眼鏡的優勢就顯得尤為明顯,因為它具備「足夠大」屏來「裝填」訊息。
「所見都是屏幕」讓智能眼鏡有了「去手機化」的先天條件,異想天開嗎?不,今年阿里發布的雲電腦「無影」告訴我們「去硬體化」,並不是異想天開,通過在一張名片夾大小的C-Key上連接一塊屏幕,隨處都是你的私人電腦。
在雲、5G等新技術的助力下,硬體需求已經可以被移至後臺,「無影」能做到「智能眼鏡」肯定也不在話下,只是智能眼鏡完成「雲端化」也許會更難,在需要顧及重量、體積的前提下,比如如何讓晶片、攝像頭等其他必須配置納入其中。
當然,智能眼鏡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谷歌的「連敗連戰」、蘋果也曾一度「放棄」,但現在包括蘋果傳出「Apple Glass」、OPPO也宣布明年將推出AR智能眼鏡,都顯示出品牌對於智能眼鏡市場的最終態度。
「智能眼鏡」能否支撐起智能穿戴設備的下半場?答案無法肯定,不過智能穿戴設備的下半場「智能眼鏡」一定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