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豎琴演奏家伊薩貝爾·貝琳
抱著豎琴時,我與它融為一體
文/蔡宸亦
「沒有聽過豎琴獨奏音樂會的人,大概很難想像豎琴真正的音色、音量以及它的精密。」豎琴獨奏家伊莎貝爾·貝琳(Isabelle Perrin)在東方藝術中心後臺告訴記者。貝琳是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的豎琴首席、梅紐因基金會的客座獨奏家。在人們印象裡,豎琴無疑是特殊的,它的音色甜美、浪漫,或許還有些單調;它的位置處於交響樂團的後方,琴聲總是出現在交響樂的背景裡,從來不會是主角,很少有人清楚這種樂器蘊涵著怎樣的力量。
「所以,我要通過獨奏推廣它,告訴人們豎琴真正的魅力何在。其實許多鋼琴奏鳴曲,用豎琴彈起來更動聽,例如我在上海的音樂會上彈奏的加布裡埃爾·福萊(Gabriel Fauré)的《即興曲》。」
與大多數豎琴演奏家一樣,伊莎貝爾·貝琳的音樂之路是從鋼琴開始的,但她自稱總是在彈奏鋼琴時感覺「缺了點什麼」。於是,在母親的鼓舞之下,貝琳10歲時首次撥響了祖母留下的豎琴,「手臂抱著豎琴的時候,我感到自己的身體與豎琴融為了一體……與其說是我選擇了豎琴,不如說是豎琴選擇了我」。隨後,貝琳去法國尼斯音樂學院專修豎琴,17歲就在「地中海青年獨奏家音樂節」舉行了個人首場獨奏音樂會。此後她又前往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潛心學習3年,並留在美國為舊金山交響樂團工作多年。雖然大多數豎琴樂手都只能在漫長的交響曲演奏過程中「靜坐」幾十分鐘,偶爾舉手彈撥幾下子,但貝琳表示:「豎琴在交響樂中的位置不可或缺,如果少了它,效果絕對大有分別。同其它的樂器比起來,豎琴的音色和音質是如此與眾不同。」
伊莎貝爾·貝琳的特點,是在演奏中投入大量的感情,她時而把豎琴演奏得剛勁有力、跌宕起伏,時而又表現出這種美妙的樂器極其溫柔靜謐的一面。她對豎琴的激情使得不少作曲家為之感染,皮埃裡克·烏迪(Pierick Houdy,羅馬音樂大獎的得主)為她創作了豎琴協奏曲《法國協奏曲》(Concerto Francais),另一位著名豎琴作曲家伯納德·安德烈斯(Bernard Andres)則將一首豎琴、弦樂和打擊樂協奏曲「Danses d』Erzulie」送給她。
與大多數法國演奏家一樣,貝琳更熱衷於現代作品,「下周我將在波蘭,用一架電子豎琴與當地樂團合奏一首新的豎琴協奏曲。」她說,「這真是令人期待,我有不少朋友能玩爵士豎琴,這與古典豎琴迥然不同,但電子豎琴的音色,連我自己都還沒聽過。」貝琳還首演過多部現代豎琴協奏曲,並首次使用18世紀末的豎琴,錄製了布瓦埃爾迪厄(Francois Adrien Boieldieu,1775-1834)極為著名的《C大調豎琴協奏曲》。
作為最古老的樂器之一,豎琴誕生距今已有5000年。1810年,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將豎琴設計為有47根不同長度的弦、用7個踏板改變弦音高低的樣式,這種能奏出所有調性的現代豎琴一直被沿用至今。而貝琳所使用的豎琴,是「現代豎琴與中世紀鋼琴的結合,它與現代豎琴唯一的區別,在於踏板只有高低兩檔以改變弦音高低,而現代豎琴有高中低三檔」。
在獨奏的同時,貝琳還與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的長笛和中提琴演奏家組成了「特納三重奏」(Turner Trio)。她和同伴們一起錄製了一些按照阿諾德·巴克斯(Arnold Bax)的原譜演奏的為長笛、中提琴和豎琴所作的室內樂作品。貝琳說:「豎琴、中提琴和長笛的組成室內樂團是傳統,室內樂就像3個人共進晚餐,而交響樂則像與100個人共進晚餐,當然是3個人的小聚能讓彼此說更多的話。雖然我有足夠的獨奏曲目,但室內樂是我在獨奏和交響樂演奏中的平衡,你總能在其中感受到通過音樂同別人建立起來的親密。」
(責任編輯:孟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