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乘以0 經典947
「我很高興且自豪地宣布,我是2020年歐洲最大音樂節的駐場藝術家!」 今年2月20日,法國豎琴家薩米耶‧德‧梅斯特在自己的個人社交網站上發了這樣一條信息,隻言片語中帶著滿滿的興奮,他口中的這個音樂節指的是德國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音樂節(以下簡稱「石荷州音樂節」),本周的《947愛樂廳·歐洲現場》就將聚焦於此,放送系列演出。
2020石荷州音樂節:無限可能的夏天
自1986年成立以來,石荷州音樂節一直是每年夏季最壯觀的文化盛事之一,通常情況下,音樂會的主要場所並非常規的音樂廳或歌劇院,反倒是像美麗的城堡和莊園、瑰麗的教堂、穀倉和馬廄、甚至船塢或廢舊工廠等地點。
從1996年至2013年,音樂節的藝術理念是每年選取一個國家,突出其音樂和文化特色。2014年,隨著新任總監克裡斯蒂安·庫恩特的上任,其理念也發生了些許轉變,開闢了新的道路,每年回顧一位音樂史上的重要作曲家,包括孟德爾頌、柴可夫斯基、海頓、拉威爾、舒曼和巴赫等。
除此之外的一個重點項目便是邀請一位當紅藝術家駐場,以獨奏、室內樂、與樂團合作等形式獻演多達數十場音樂會,自大提琴家修兒·嘉碧妲、打擊樂演奏家馬丁·葛魯賓格、鋼琴家安德拉斯·席夫、曼陀林演奏家艾維·艾維塔、單簧管名家薩賓-梅耶和小提琴家珍妮·楊森後,今年由被譽為「豎琴男神」的德‧梅斯特駐場。
石荷州音樂節總監克裡斯蒂安·庫恩特 ©Focus
儘管受疫情影響,7月5日的石荷州音樂節開幕音樂會不設現場觀眾,但除此之外,其它的堪稱「頂配陣容」,過往幾年駐場過的不少藝術家匯聚在一派田園風光的哈塞爾堡莊園,周一(11月24日)的節目將放送這場演出。此舉意義非凡,要知道,當年音樂節就在此誕生,完全吻合主創團隊「不想在普通的音樂廳裡進行演出」的想法。
哈塞爾堡莊園 ©bda-bund
幾十年過去後,時至今日,這樣的基本理念始終沒有改變,即帶著最好的音樂去最不尋常的地方。
總監庫恩特直言,這對節目策劃提出了極高的挑戰,必須在保持原創性上深入挖掘:「我們對現成的項目興趣不大,而是希望與那些在音樂節上演出的藝術家們一起思考,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榮幸。同時,我也希望觀眾能保持好奇心,這是一切的前提,也是我們與眾不同之處。久而久之,人們會越來越喜歡並信任石荷州音樂節,因為質量有保障」。
©SHMF
庫恩特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作為學生志願者為藝術節工作,耳濡目染,見證了太多精彩瞬間。說到今年音樂節的主題「無限可能的夏天」,這代表著一切皆有可能,隨之,庫恩特拋出了幾個計劃和想法:
——「比如,我們最初有一個『音樂之家』的想法,雖然大型音樂會禁止觀眾聚集,但沙龍式的未必不可,愛樂者有機會與音樂家一對一交流,…像嘉年華般」。
——「又比如今年的駐場藝術家薩米耶‧德‧梅斯特,他會在某場音樂會中按下一個門鈴後,為我們演奏一段清新的小夜曲,氣氛十分融洽,這個想法我們很早就達成了」。
豎琴男神梅斯特:拓展豎琴的無限可能
薩米耶‧德‧梅斯特可謂當代豎琴演奏家中的佼佼者,演奏優雅沉著又不失豪邁之風,無論是作為獨奏,還是作為室內樂組合或交響樂團中的一員,他都熱衷於為樂迷們孜孜不倦地普及推廣豎琴作品。有人說,他給人留下的印象是相當「貴族化」的、獨一無二的,「開發」出了很多人都認為豎琴無法產生的色彩。
薩米耶‧德‧梅斯特 ©Markus Scholz
談及自己為什麼會喜歡上這門仙氣十足的樂器時,梅斯特說最初是他那位美麗優雅的豎琴老師在彈琴時的舉手投足吸引到了他,於是他與豎琴便一見鍾情,結下了不解之緣。
老師引進門,修行靠自身。梅斯特認為豎琴就像一支管弦樂團,他會儘量在演奏中加入更多的色彩——「當人們來找我,說『哦天哪,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在這種樂器上可以做到這一點』時,我覺得我已經實現了我的目標」。
然而,人們對豎琴的固有印象就是「仙」,這反而限制了豎琴這門樂器的可能性。梅斯特直言,豎琴完全可以有很多個性化的聲音存在,帶有力量感和情緒化,他要做的就是把這個沙龍化的樂器帶到更廣闊的天地。
另一方面,豎琴的47根弦對演奏家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挑戰,他們的身體要完全與豎琴親密接觸,但它真的太過沉重了,演奏家需要長時間保持肩膀抬高,因而不少演奏家在歷經多年的演藝生涯後會出現一定的身體問題,梅斯特經常去健身房平衡這方面的壓力,努力做到放鬆,避免肌肉的過度緊張。
©Mountain Dreams
在拓展豎琴曲目方面,梅斯特算是走在了前列,不僅為豎琴改編了不少移植自其它樂器的曲目,也委約作曲家寫新作品,他已經意識並預見到豎琴可以成為一門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唯一受限的就是捉襟見肘的曲目了。
他說道:「如果我想發展獨奏事業(儘管眾人看來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必須找到新的想法來呈現給觀眾,我開始嘗試改編,德彪西、莫扎特、海頓這些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似乎更容易改編。當這條路走得更長遠後,我會委託享譽業內的現代作曲家,我認為這是我作為這一代豎琴演奏家的職責」。
談到委約,他進一步表示,很多作曲家都較為「疏遠」豎琴,認為它相當棘手和陌生,因為豎琴有一整套踏板系統,而大多數作曲家之前都是鋼琴家或小提琴家,為它創作顯然要花費更多時間。
©harpnotation
作為一個放棄樂團而走上獨奏道路的演奏家,梅斯特覺得,在管弦樂隊中演奏豎琴時,你只需要按譜就班就可以,甚至95%的時間內「無所事事」,作用有限,壓力沒那麼大,當然回報也小很多,所以有時他會感到「沮喪」。
如今,他每天都在尋求新的挑戰,收穫滿滿,這些素材助他每兩年帶來一張新的專輯,其中有新的主題和組合,而最大的挑戰就是「能不能讓聽眾感興趣」,這和石荷州音樂節總監的觀念也如出一轍。
©theweekendedition
德彪西《宗教舞與世俗舞》
見證豎琴發展史
本周二(11月24日)的節目中,梅斯特將與馬勒室內樂團的弦樂隊完成德彪西的《宗教舞與世俗舞》。
這部作品頗有來頭,可謂與豎琴樂器的發展史息息相關。踏板豎琴的演變可追溯至17、18世紀之交,當時有單一動作踏板豎琴,莫扎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首演時就用的這種豎琴,它依靠腳控制踏板來升高半音,但單一動作踏板只有兩個凹槽,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動作一次,能演奏的調性也非常有限。
單次動作踏板豎琴與雙次動作踏板豎琴對比示意 ©harpcolumn
到了19世紀,塞巴斯蒂安·埃拉爾德發明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因為多加了一個凹槽,踏板可以動作兩次,每根弦可以彈奏三個半音,豎琴從此有了革命性的發展——成為一門可以彈奏所有調性的樂器,如今的豎琴大多都是從埃拉爾德豎琴改進而來。
©theearlypedalharp
整個19世紀,埃拉爾德豎琴的品質在法國可謂無出其右者,很多豎琴名家都為它積極站臺。但後來,隨著華格納等作曲家將半音化和聲手法提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音樂色調的追求被予以重視,埃拉爾德的競爭對手普萊耶爾公司發明了交叉弦列半音階豎琴,它在詮釋音色方面的優勢是無與倫比的。
當時著名的傳奇女豎琴演奏家昂立耶特·赫妮耶也向他們的技術負責人提出來很多中肯的建議,德彪西為半音階豎琴所作的《宗教舞與世俗舞曲》便題獻給了她。
當然,兩家樂器廠的「戰局」遠未結束,後來埃拉爾德也委約拉威爾為豎琴、長笛、單簧管與弦樂四重奏寫下《引子與快板》,以宣傳踏板豎琴之優越。
事實上,德彪西的心裡似乎也不太熱忱於半音階豎琴,所以這部《神聖與世俗舞曲》以踏板豎琴來演奏也屢見不鮮。
《神聖與世俗舞曲》這部作品根據音樂標題,顧名思義,它由分為「宗教」與「世俗」的兩首舞曲組成,不間斷演奏。樂曲伊始,神秘的豎琴和聲在弦樂器中傳出來,緩慢悠遠。
第二部分「世俗」則頗為靈動夢幻。
豎琴屆的李斯特
伊萊亞斯·帕裡什·阿爾瓦斯
同場,梅斯特還將帶來19世紀英國作曲家、豎琴家伊萊亞斯·帕裡什·阿爾瓦斯題獻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e小調豎琴小協奏曲》(豎琴與弦樂隊改編版)。
阿爾瓦斯的優勢在於他很早就接觸到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並不斷嘗試著在只有這些新豎琴上才能實現的技巧,有些甚至放在今日仍屬超前。柏遼茲曾稱他為「魔術師」,後又評他為「豎琴界的李斯特」,如此說道:「阿爾瓦斯先生,也許是有史以來我聽到的最出色的豎琴演奏家」。
伊萊亞斯·帕裡什·阿爾瓦斯(1808-1849) ©wikipedia.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周三(11月25日)的節目,梅斯特將與他在漢堡音樂與舞蹈學院的豎琴學生一起演奏了伯恩斯坦、福雷、拉威爾等名家的作品,這也正應了他想「尋找新的挑戰,讓觀眾產生興趣」,而石荷州音樂節的魅力也在這一場場精雕細琢的音樂會中愈發燦爛。
©boyens-medien.
《947愛樂廳-歐洲現場》收聽方式:打開收音機,調到FM94.7經典947,或是用手機打開阿基米德APP搜索「947愛樂廳 歐洲現場」,即可收聽。
《947愛樂廳-歐洲現場》首播時間:每天20:00-22:00 重播時間:次日0:00-2:00,10:00-12:00
2020德國石荷州音樂節系列
2020德國石荷州音樂節系列
11月24日(周二)20:00放送
馬勒室內樂團
豎琴:薩米耶‧狄‧梅斯特
德彪西《宗教舞與世俗舞》
伊萊亞斯·帕裡什·阿爾瓦斯
《e小調豎琴小協奏曲》(豎琴與弦樂隊改編版)
莫扎特《D大調嬉遊曲》
巴託克《嬉遊曲》
2020德國石荷州音樂節系列
11月25日(周三)20:00放送
豎琴:薩米耶‧狄‧梅斯特
豎琴:克拉拉·貝勒加德
豎琴:萊娜·布赫貝格爾
豎琴:安娜艾蕾·圖雷
伯恩斯坦《西區故事》選曲
弗蘭克《前奏曲、賦格與變奏曲》
尼古拉斯-夏爾·博沙
《「鞭打我吧,我的好馬塞託」變奏曲》
伊萊亞斯·帕裡什·阿爾瓦斯《諾爾瑪主題變奏曲》
福雷《降D大調即興曲》
拉威爾《鵝媽媽組曲》
斯美塔那:《沃爾塔瓦河》
(選自《我的祖國》)
2020德國石荷州音樂節系列
11月26日(周四)20:00放送
哥本哈根協奏團
尼爾斯·加德《F大調弦樂八重奏》
孟德爾頌《降E大調八重奏》
卡爾·尼爾森《a小調小組曲》
2020德國石荷州音樂節系列
11月27日(周五)20:00放送
雙簧管:阿爾布萊希特·梅耶
鋼琴:葉夫根尼婭·魯賓諾娃
單簧管:戴維·奧洛斯基
長笛:丹妮拉·科赫
圓號:克里斯多福·艾斯
大管:提奧·普拉斯
卡爾·尼爾森 為雙簧管與鋼琴而作的
《兩首幻想小品曲》
尼爾斯·加德 為單簧管與鋼琴而作的
《四首幻想小品曲》
卡爾·賴內克《e小調長笛奏鳴曲「水妖」》
卡爾·賴內克 為雙簧管、圓號與鋼琴而作的
《a小調三重奏》
奧拉夫·貝爾格 為大管而作的《眩暈》
卡爾·尼爾森《木管五重奏》
2020德國石荷州音樂節系列
11月28日(周六)20:00放送
北歐弦樂四重奏
佩勒·古德蒙德森-霍爾姆格林《第一弦樂四重奏》
卡爾·尼爾森《g小調第一弦樂四重奏》
拉爾斯-埃裡克·拉松《親切的小品》
西貝柳斯《d小調弦樂四重奏「親密之聲」》
2020德國石荷州音樂節系列
11月29日(周日)20:00放送
巴爾塔薩·諾依曼合奏團
弗朗茲·貝瓦爾德《降B大調大七重奏》
普賽爾《五聲部單音主題幻想曲》
普賽爾《六聲部聖名曲》
貝多芬《降E大調七重奏》
由經典947(FM94.7)與歐洲廣播聯盟(EBU)合作呈現,全國唯一一檔每天播出來自歐洲名家名團與音樂節最新現場音樂會實況的節目。自開播之日起就受到聽眾和業內專家的密切關注與一致好評,頗具影響力。
廣播收聽方式:上海地區聽眾可打開收音機調至FM94.7收聽
手機收聽方式:下載阿基米德APP,搜索「947愛樂廳 歐洲現場」,進入節目社區收聽及回聽往期節目
主播/統籌:周婕
編輯製作:周婕、小鈴、晨曦、應玥、長纓
融媒體:應玥、晨曦
監製:舒強、顧振立、紅柳
撰文:x0
原標題:《947愛樂廳·歐洲現場 | 2020石荷州音樂節駐場藝術家——豎琴男神梅斯特:探索豎琴的無限可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