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穿布鞋、躬耕科研,北師大「布鞋院士」,曾被保安當農民擋門外

2020-12-25 騰訊網

導讀:他是我國遙感界泰鬥,卻曾被保安當作農民擋在門外。

他原本不為人知,卻因為媒體的報導走入了很多人的視線。

可以說最為惹眼的有2次。其中,一次是因為他低調不修邊幅,光腳穿布鞋的「掃地僧」的形象;另一次則是華為這樣的民族企業將他作為了企業的形象代言人。

他,就是被很多網友稱為北師大「布鞋院士」的李小文。

如果沒有人知道李小文院士的身份,瞧著他腳下穿的是千層底布鞋,估計許多人怎麼也不會聯繫到這樣一位穿著不起眼的人物,會是國家的脊梁之一。

在許多人看來,人靠衣裝,馬靠鞍。要是沒有一身價值不菲的行頭,走到路上會被別人瞧不起。可是,這位李院士卻偏偏愛好樸素的衣服,不追求什麼名牌,什麼奢侈品,就是喜歡中國製造的千層底。倒不是李院士沒有錢,如果他願意覺得可以穿得起名牌,但是他更願意將穿衣打扮的精力花費到科研攻關和育人上。

如今,我們國家,許多領域不斷地突破,甚至有些領域達到了引領尖端科技的顯赫地位。這些成績都來自像李院士一樣的科研人員,然而他們有些人卻因為工作性質,甘願默默無聞。

而李院士當初能夠被網友所認識,並非是因為科研,而是因為2014年的一張照片。

照片中,一個不修邊幅的老人,坐在中科院大學的講臺前,低著頭,似乎在講著什麼。他樸素的衣著和赤腳的黑布鞋,引起了網友的注意。

如果不是有人認出了李院士,恐怕有網友會認為是中科院大學請了一位農民老大爺給學生們講田間的一些知識。然而,實際上,這位「老大爺」卻是我國遙感領域的泰鬥級人物,是享受副部級待遇的「國寶級科學家」。

或許,就是因為衣著和身份的鮮明對比,讓網友一下子對李院士來了興趣,而且也顛覆了許多人腦海中院士的形象。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網友稱李院士為「布鞋院士」。

最為有意思的是,別看李院士穿著不是那麼「洋氣」,但是卻是實實在在留過洋的學生。李院士在1968年,從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如今的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然後進入中科院攻讀碩士學位,接著在1979年赴美留學。

就這樣,腳穿布鞋、躬耕科研的李院士,先後獲得了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地理學碩士、地理學博士和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由此看來,李院士當初是多麼優秀,也絕對懂得時尚,但是他並不追求年輕人眼中的「時尚」。

有人可能很難理解李院士。

但實際上,他不愧是一位讀書人,既有骨氣,也有自己的「清高」。

在李院士那個年代,中國可以說還是一窮二白,而美國則高度發達。可是他卻在學業有成之後,沒有留在美國,而是於1986年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這或許就是李院士。過去如此,一直如此!

不得不說,如今中國的一些領域充滿了浮躁,科研論文剽竊之風不息。然而,在浮躁的氛圍之下,李院士卻一直沉下心思投入科研之中。這或許就是他一直穿著樸素的衣服,腳下踩著中國造的千層底的原因之一。

儘管李院士穿著簡樸,但是在科研教育方面卻從不含糊,在努力攀登科技巔峰下,終究成為了國家的脊梁,成為了遙感基礎研究領域頂尖科學家。李院士無論是衣品,還是人品,都是值得稱讚的。他沒有穿著名牌的衣服,但是他自己就是一張科研的「名牌」。他為祖國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為中國遙感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讓人遺憾的是,這位「布鞋院士」在2015年1月10日13時05分,逝世於北京,享年也僅僅只有68歲。

儘管李院士已經離去,但是他對待科研的態度,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相關焦點

  • 北師大「布鞋院士」:是遙感界泰鬥,卻曾被保安當作農民堵在門外
    他就是我國遙感領域泰鬥級專家,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因一張照片走紅,「布鞋院士」進入公眾的視線2014年,一張照片在網絡上火了。照片上,一位其貌不揚的老人,坐在中科院大學的講臺前,低頭念著什麼。這位蓄著鬍子、衣著樸素,赤腳蹬著黑布鞋,翹著二郎腿的老人就是李小文。
  • 學「布鞋院士」做「純粹的人」
    1月10日晚上,北京師範大學發布訃告,被網友稱為「布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北師大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因病醫治無效,於2015
  • 「布鞋院士」自曝珠算曾考零分:乾脆不學了(圖)
    「布衣院士」李小文穿著他標誌性的衣服,正在進行講座 攝/法制晚報記者 劉暢   蓄著鬍鬚的老人穿著黑色外套,沒穿襪子的腳上蹬著一雙布鞋,不經意地蹺著二郎腿 ,看著就像是一位山村老人。中科院院士李小文這張講課時的照片在網上火了,很多網友將他比喻為《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  昨天,被稱為「布衣院士」的李小文來到北京師範大學給同學們做講座,在幽默的演講中,他透露了自己小學珠算考試得零分的經歷。  現場 學生要和他對飲  昨晚6時50分,李小文穿著他標誌性的衣服出現在了北師大京師學堂裡。
  • 穿布鞋的好處 - 百度經驗
    以穿在腳上的鞋子來說,市面上90%以上所供應的都是人造鞋底,這與傳統自然材質的草鞋、布鞋、木鞋甚至於皮鞋最大的不同是人體是個生物電磁場,我們生活在大自然的電磁場中,一旦大自然的平衡更改或被阻擋,身心都會引起不舒服的感覺。因此每天最好在草地、土地或海灘上光腳,或穿著布底、皮底鞋子走走,有病的人尤其要多和大自然親近以減輕不適。
  • 布鞋院士李小文:看似「掃地僧」,實則是想做「黃老邪」的「洪七公」
    北師大的謝雲教授在回憶往事時說:那個時候,院裡有一個老教授要退休,為了不耽誤工作,就給領導介紹了一位五十多歲的專家過來。我下樓去接專家,結果看到了一個穿著白襯衣、黑布褲,腋下夾著破布包;褲腳還挽起來的「老農民」。他個子瘦小乾癟,滿臉堆笑,講話語速快得有些詭異。保安大約覺得他喝高了要撒酒瘋,擋住不許進門。
  • 農村手工布鞋,這樣穿,舒適又養腳
    而我們老家除極少數人穿皮鞋外,更多的就是穿手工做的布鞋了,夏天穿的是單布鞋,冬天就穿棉布鞋。布鞋經濟實惠,柔軟舒適,透氣吸汗,特別養腳,如果有人腳愛出汗的話,這種布鞋可就是首選了。布鞋也是由鞋底和鞋幫兩部分組成,難度最大的地方就是鞋底了。鞋底是由很多層布重疊在一起,在用針線密密匝匝地縫製一遍,針碼要稀疏得當、鬆緊適中。
  • 經典小小說:《布鞋》
    歡歡和男朋友是一隻腳踏進了婚禮殿堂,一隻腳在門外徘徊。男朋友也有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他們在一個城市工作了幾年,在出租房內度過了熱戀的那幾年,體驗到了蝸居、拮据、爭吵和甜蜜。你失眠,我恰好陪你一起醒著。 我們能遇見的,一定都有原因。所以每次遇到對的人,都像久別重逢。 所以兜兜轉轉,我們都在等能一起欣賞世界的那個人.
  • 院士光腳踢開浮華
    大部分老師都是李院士當時籌建時的師資力量。」資環學院副院長何彬彬說。「老先生挺忙的,常常都要成都、北京幾地奔波。」一位曾在資環學院工作過的教授對記者說,學院成立後,他們要定期向老先生匯報工作,請他對學科研究方向等大問題進行把關。博士和碩士論文答辯則沒有特別請老先生參加,「還是怕他累」。但李小文要給學院的本科生開講座,「回成都第一件事也是馬上召集他的研究生,詢問最新科研狀況,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 在時尚界,老北京布鞋究竟啥地位?
    就拿大爺們常穿的老北京布鞋來說吧,看上去平平無奇,但懂行的都知道,這鞋面一定得是黑斷面,鞋底一定得是千層底。所謂「爺不爺先看鞋,鞋底沒鞋窮半截」,一雙跟腳舒服的布鞋是北京大爺的標配,而經過北京大爺們的發揚光大,它也早已成為北京的一張名片。北京大爺平時不太講究穿著,怎麼舒服怎麼來,一雙布鞋走天下。
  • 一雙布鞋的發展歷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中國商品經濟還不發達,平頭來百姓穿的鞋子大多是布鞋。關於布鞋是只有中國才有的鞋子,據考究中國的布鞋有3000多年的歷史,現在布鞋一般就是常說的用布做的鞋子流傳下來的主要是千層底,用手工納底,具有柔軟舒適、透氣吸溼的特性,它深受中國百姓喜愛。
  • 老北京布鞋的過去與未來
    我們傳統的布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歷經歲月的變遷,今天的老北京布鞋以嶄新的樣貌出現在公眾面前。老北京布鞋穿越時空,未來又將走向哪裡呢?起始:老北京布鞋由皇家到黎民都愛穿不論皇帝、大臣,還是黎民百姓,都愛穿著布鞋,因而形成了一套我國傳統的布鞋文化。歷史一直延續今天,現代的政府要員、職場白領和中年人士最愛穿的都是布鞋。
  • 院士赤腳穿布鞋上課走紅 自比江湖人物黃老邪
    但作為遙感界的權威,他曾多次回所裡給學生們講課,開講座。布衣布鞋,蓄著濃須。李小文給人的穿著印象永遠如此樸素,隨意。「這或許就是他做學問的態度吧。純粹,簡單。」同學們私下討論道。  久而久之,這也成了李小文的一個符號。由於身材比較瘦小,遠遠看到他,張艮中時常懷疑:這麼小的身體怎麼能支撐那麼強大的頭腦。  生活中的李小文,除了上課之外,過著清心寡淡的生活。
  • 老北京布鞋現在很流行,我也買了二雙,好看又好穿又不貴
    老北京布鞋鏤空網面鞋很好穿的一款單鞋,時尚百搭的網紗顯你的時尚範兒,中跟更是能彰顯你的迷人氣息哦,老北京布鞋質量一直能保證,好穿還養腳。老北京布鞋鏤空網面鞋舒適大氣的坡跟,走起路來不費勁,上腳非常漂亮,顯瘦顯白更有氣質,款式新穎,獨特的鏤空加網紗,讓鞋子更加透氣。 京麒祥老北京布鞋老北京軟底坡跟布鞋,加上水鑽設計更受大家的喜歡。
  • 手工布鞋:一針一線中的母愛
    □筱雅如今穿手工布鞋的人很少,但小時候我們都是穿著母親做的布鞋長大的。母親的手很巧,做得一手好針線活。母親納的鞋底,針腳細密平整,厚實軟綿,穿起來很舒服。母親根據家裡每人腳的大小,將袼褙裁成鞋底樣,然後滾邊,大致先縫一遍,以防沒有粘牢的地方脫落。真正的鞋底,母親都會放四五袼褙胚納在一起,厚實耐磨。納鞋底是一件辛苦活,需用錐子先穿孔,然後再穿針引線縫製,每一針都要用力拉緊。在我的印象裡,母親的針線籃裡,永遠都放著沒納完的鞋底,而衣櫃裡,堆放著一摞摞納好的鞋底。我還清楚地記得母親在燈下納鞋底的樣子,很美、很專注。
  • 童年記憶:母親的手工布鞋
    而老式的解放鞋,球鞋,布鞋,已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前日在一家鞋店內,我又看到了兒時母親給我做的圓口布鞋。小時候,全家人穿的鞋,都是由母親在煤油燈下,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母親針線底下做出的鞋有布鞋和棉鞋兩種,做鞋是母親最引以為榮的技藝。
  • 石柱即將消失的手工藝「手工布鞋」
    提起手工布鞋,這大概是70、80的記憶了,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人們也逐漸淡忘了對純手工布鞋的喜愛,但是對於穿過它的人來說這就是最舒服的一雙鞋了,是不是很想再穿一雙媽媽做的布鞋?做好一雙手工布鞋,必須經過十幾道複雜的工序,慢工出細活,做一雙鞋短則三天,長則得一星期。正如孟郊的《遊子吟》中寫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布鞋情思 體會老一輩人的情懷
    可我還是懷念那手工布鞋的時代,懷念奶奶為我做的布鞋——千層底。 布鞋情思是一種纏綿的回味,無論是苦澀還是舒暢,都值得我去珍藏一生。提起布鞋,現在的孩子們一定很陌生,而我卻十分熟悉,因為布鞋伴我走過了如夢似幻的美麗孩提時代。布鞋的做工並不是那麼容易,最費神的就是做鞋底。
  • 傳承了千年的手工藝鞋——布鞋文化
    布鞋,顧名思義,即用布製作的鞋。 布鞋在我國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據考證,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在一年傳統的趕秋節對山歌的時候,她遇上了自己心儀的阿哥,為了表達心中的情意,於是把自己親手做的、收藏了多年的布鞋和繡花鞋墊送給阿哥。阿哥穿上布鞋,剛好合腳,不長也不短,心喜是先祖安排良緣,於是與黛帕斯結成伴侶,過著幸福生活。此後,湘西地區也就一直有著婚嫁必送布鞋和鞋墊為禮物的習俗。現在在我的家鄉,依然保持著婚嫁鞋的習俗,只不過也可能是毛線織的鞋。
  • 31歲考研,54歲成院士,這位「布鞋」院士的故事讓人倍受鼓舞
    曾經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小文,在2015年的時候因為穿著布鞋上課,而在網絡走紅,因神被人親切的稱為「布鞋院士」、學術界的「掃地僧」。雖然這位學術界的泰鬥已經在2015年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關於他的故事,卻一直在鼓舞著我們前進。每當自己有困惑的時候,不妨看看他的經歷,或許能給自己一點提示。
  • 老北京布鞋是個牌子嗎?老北京布鞋是個商標嗎?
    關於「老北京布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因此老北京布鞋有著濃鬱的的歷史文化,是布鞋的代表,也是中式文化的典型代表。老北京布鞋的起源有史料記載始於山西平遙,後有鞋匠藉助山西平遙精湛的手法工藝、高超的製作流程、優質的服務、高品質的布鞋,並結合當時老北京布鞋的優勢,在京城將老北京布鞋廣為推廣,聞名於京城,這也是老北京布鞋的前身。後漸傳為佳話,北京布鞋的稱呼便由此傳開,而到了近年來,似乎是因為北京布鞋代表著「傳統」,故有人在前邊加上了一個「老」字,這便是「老北京布鞋」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