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布鞋:一針一線中的母愛

2020-12-22 新疆新聞在線網

□筱雅

如今穿手工布鞋的人很少,但小時候我們都是穿著母親做的布鞋長大的。

母親的手很巧,做得一手好針線活。母親納的鞋底,針腳細密平整,厚實軟綿,穿起來很舒服。

母親來新疆的時候,帶的東西不多,卻帶了幾張鞋樣紙,小心翼翼地夾在一本書裡。家裡的舊衣、碎布條從不會扔掉,攢多了,母親就打一碗糨糊,取一個大板子,先將一大塊整布鋪好,再將碎布條抹上糨糊,一層一層地粘在大塊布上,時不時摸摸是否平整,粘上幾層後,再取一大塊整布粘好,使兩面都好看。然後就拿到室外,讓太陽曬乾,成為袼褙。

母親根據家裡每人腳的大小,將袼褙裁成鞋底樣,然後滾邊,大致先縫一遍,以防沒有粘牢的地方脫落。真正的鞋底,母親都會放四五袼褙胚納在一起,厚實耐磨。納鞋底是一件辛苦活,需用錐子先穿孔,然後再穿針引線縫製,每一針都要用力拉緊。在我的印象裡,母親的針線籃裡,永遠都放著沒納完的鞋底,而衣櫃裡,堆放著一摞摞納好的鞋底。我還清楚地記得母親在燈下納鞋底的樣子,很美、很專注。

母親納的鞋底,針腳細密整齊,摸起來光滑平整,遠看像一幅畫。母親做的鞋面很講究,用整張布按照尺寸剪裁好,好看的鞋面讓人眼前一亮。

母親是很時尚的。她時常觀察別人的鞋子,遇到好看的鞋樣,就把它記在心裡,回家後反覆搭配,讓我們的鞋子好看許多。因我是女孩的緣故,母親常常用剩下的花布條為我裝飾鞋面,看起來比買的鞋子還時尚,滿足了一個小女孩的愛美心。因此,我們兄妹從不會羨慕別人買的鞋子,相反為我們有這樣心靈手巧的母親感到自豪。

父親最愛穿母親做的布鞋。改革開放後,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我們都不再穿布鞋了,但父親仍不改初衷,母親那厚厚的一摞鞋底都成了父親的私人定製。父親說,母親做的鞋跟腳,穿著舒服。

漸漸地,母親年紀大了,眼睛也花了,納不了鞋底了。於是,我們常常去布鞋店買鞋,但都比不上母親的手藝。現在,做鞋子的材料越來越好,也有專為老年人做的鞋子,父親覺得也很舒服。但母親做的布鞋,卻是我們終生難忘的美好記憶。

相關焦點

  • 民藝傳承——「千層底」手工布鞋
    每年大年初一和弟弟都穿著新鞋,踩在新年的泥土上,踩著喜悅,在村中挨家挨戶的去拜年。現在我在北京從事設計師的工作,由於工作原因,做的是一些文化創意的產品,熱愛傳統文化,為弘揚民間傳統技藝儘自己的一份薄力,為了傳播這人世間的真情意——不變的母愛,流淌在針線腳下的情懷,為民間手工布鞋這項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揚,注入年輕的血液,植入無限的文化創意,以便進一步發揚光大這項快要失傳的手藝——「千層底」手工布鞋。
  • 涇陽「老布鞋」滿滿都是母親的愛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李海峰 記者 黃豔) 布鞋在中國有著3000多年悠遠綿長的歷史,直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都是纏著母親親手做的布鞋成長、遠行,人們對布鞋普遍懷著一種深深的情感。 你知道布鞋是怎麼做出來的嗎?快來涇陽縣橋底鎮陰郭村的「巧手工藝品廠」看看吧。
  • 布鞋的面料有哪些 布鞋的鞋底是什麼材質
    布鞋的面料有哪些 布鞋的鞋底是什麼材質 2019-01-23 15:32:18 來源:全球紡織網 布鞋的面料有哪些?布鞋的鞋底是什麼材質?
  • 汪莉:執著,讓她在手工布鞋的路上,一做就是小二十年
    正值夏季,蟬在樹上肆意地叫著,空氣中夾雜了些許的水汽。「再過兩天,我們這就出梅了,家家戶戶都會吃子雞(小公雞)。」汪莉熱情地向大家介紹著這裡的習俗。汪莉是九華布鞋的非遺傳承人,她所做的布鞋已經在九華山有了知名度,很多人慕名前來,一買就是四、五雙,帶回家給親人穿。如今,工業化生產如此普遍,汪莉卻依然堅持著傳統手工布鞋技藝。
  • 汪莉——執著,讓她在手工布鞋的路上,一做就是小二十年
    正值夏季,蟬在樹上肆意地叫著,空氣中夾雜了些許的水汽。「再過兩天,我們這就出梅了,家家戶戶都會吃子雞(小公雞)。」汪莉熱情地向大家介紹著這裡的習俗。汪莉是九華布鞋的非遺傳承人,她所做的布鞋已經在九華山有了知名度,很多人慕名前來,一買就是四、五雙,帶回家給親人穿。如今,工業化生產如此普遍,汪莉卻依然堅持著傳統手工布鞋技藝。
  • 上海最後的手工布鞋製作班組:傳統匠人的默默堅守
    或許民間還有個別布鞋師傅,但這卻是上海最後的手工布鞋製作班組了。記者探訪這個「四人組」,揭示傳統手工匠人的現代日常和默默堅守。  15平方米經營20年留下來是一種情懷  人來人往的南京西路上,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鞋店,走過路過許多次,或許都不曾注意到這便是中華老字號、始創於1940年的大美華鞋業。
  • 甘肅瓜州傳統老布鞋「重回視野」:一針一線「繡」傳承
    藺佳 攝中新網蘭州7月28日電 (鄧曉旭 藺佳)從甘肅甘南「西漂」至酒泉市瓜州縣的丁永華夫婦,憑藉祖傳手藝,在戈壁上開起了「老丁鞋店」,因其純手工精細製作,受到當地民眾追捧。因現代工廠生產出的各類時尚潮流的鞋子,而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一雙老布鞋」,他們計劃將其重新帶回大街小巷,並通過開設網店等途徑,帶動鄉鄰致富。
  • 童年記憶:母親的手工布鞋
    而老式的解放鞋,球鞋,布鞋,已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前日在一家鞋店內,我又看到了兒時母親給我做的圓口布鞋。小時候,全家人穿的鞋,都是由母親在煤油燈下,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母親針線底下做出的鞋有布鞋和棉鞋兩種,做鞋是母親最引以為榮的技藝。
  • 段玉國:傳統手工布鞋也需要創新
    段氏傳統手工布鞋第11代傳承人段玉國。7月27日,河南省汝陽縣小店鎮高莊村,段氏手工布鞋第11代傳承人段玉國在作坊裡忙個不停,準備將自家產的手工布鞋通過電商平臺銷售。據段玉國介紹,段氏手工布鞋很早便在河洛大地「創出」名氣,有「河洛一針」的說法,200多年來,歷經一代代母女、婆媳、父子相傳,在汝陽當地享有盛譽。1997年,段玉國高中畢業後,跟著母親學習製作傳統手工布鞋工藝。為了掌握市場行情,他曾先後到上海、浙江、福建、北京等地進行市場調研。
  • 手工布鞋背後的扶貧故事
    在辦公室、開車時、飯局上,他的腳上就是一雙布鞋。  「它是我小時候的記憶,帶著深山裡的草木氣息。」方虎笑著說。  當方虎晚上在辦公室加班時,遠在幾百公裡外的大別山裡,貧困戶汪蘭在燈下納鞋底。  「納好一雙鞋底需要好幾天,因為白天如果天氣好,要去忙農活或者其他的事。」汪蘭說,根據鞋碼大小价格不同,一雙鞋底平均能掙120多元,今年前11個月,她已經掙了近萬元。
  • 散文《無私的母愛》
    又是一年的母親節,在我的記憶裡沒有母親節,只有母愛。母親總是為家而操勞,奔波。小時候,物資貧乏,生活清貧,母親很早起床,挑滿水缸裡的水,又忙碌著做飯。母親把一匝厚厚的布,一層一層的塗好漿糊,一針一線串的起來,納成磁磁實實的鞋底,鞋底上布滿著密密麻麻的針腳,都是母親黑夜白晝辛苦的結果,縫好鞋幫,一雙手工嶄新的布鞋往往是那個年代下過年的新鞋。過冬的棉衣,棉褲,也是母親一手一手的縫好,把絨好棉花,塞進縫好的棉衣,褲棉衣,一年的冬天抵禦寒冷就靠母親的縫好的棉衣,棉褲。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石柱即將消失的手工藝「手工布鞋」
    提起手工布鞋,這大概是70、80的記憶了,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人們也逐漸淡忘了對純手工布鞋的喜愛,但是對於穿過它的人來說這就是最舒服的一雙鞋了,是不是很想再穿一雙媽媽做的布鞋?做好一雙手工布鞋,必須經過十幾道複雜的工序,慢工出細活,做一雙鞋短則三天,長則得一星期。正如孟郊的《遊子吟》中寫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布鞋情思 體會老一輩人的情懷
    現在,在城市,在城鎮,在鄉村,已經很少能看到人們自己做的布鞋了。各種面料、各種款式、各種品牌的鞋子紛紛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在大街小巷中穿梭,在歲月滄桑中演繹著時尚。可我還是懷念那手工布鞋的時代,懷念奶奶為我做的布鞋——千層底。 布鞋情思是一種纏綿的回味,無論是苦澀還是舒暢,都值得我去珍藏一生。提起布鞋,現在的孩子們一定很陌生,而我卻十分熟悉,因為布鞋伴我走過了如夢似幻的美麗孩提時代。布鞋的做工並不是那麼容易,最費神的就是做鞋底。
  • 【視頻】河北永清:粗針麻線千層底 納就一雙老布鞋
    千層底手工布鞋製作技藝在民間流傳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起初是專為官員製作朝靴,到清代,納底布鞋製作工藝逐漸成熟,演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千層底」。傳統布鞋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翠蘭 張偉 攝河北永清縣趙樓村有一位製作傳統布鞋的能人,她沉默寡言,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一針一線納鞋底的慢功夫上。她就是傳統布鞋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翠蘭。
  • 獨特的「軟幫軟底」技藝 送禮必備好布鞋
    自公司成立之初,王永安和他的團隊認真分析傳統手工布鞋製作方法及過程,發現傳統手工布鞋,都是先熬製玉米糊或麵糊,利用家裡的淘汰下來的舊衣服床單之類的廢布,放平門板,將廢布攤平,一層棉布一層漿糊,連續抹上三四層,然後曬乾,用於製作鞋底及鞋幫,這就是傳統手工布鞋製作的基本工藝--打袼褙(糊殼子)。
  • 農村手工布鞋,這樣穿,舒適又養腳
    鞋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分老幼,不分貴賤。城市裡的人大都熱衷於皮鞋,運動鞋。而我們老家除極少數人穿皮鞋外,更多的就是穿手工做的布鞋了,夏天穿的是單布鞋,冬天就穿棉布鞋。布鞋經濟實惠,柔軟舒適,透氣吸汗,特別養腳,如果有人腳愛出汗的話,這種布鞋可就是首選了。布鞋也是由鞋底和鞋幫兩部分組成,難度最大的地方就是鞋底了。鞋底是由很多層布重疊在一起,在用針線密密匝匝地縫製一遍,針碼要稀疏得當、鬆緊適中。鞋底如果做得平整結實,自然就耐穿,也有手藝稍差一點的,要麼外觀不漂亮,要麼不耐穿。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瑞軒 陳思源 彭為君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前的朋友,小時候可能都穿過這樣的手工布鞋。那時由於物資相對匱乏,不少媽媽都有布鞋製作的手藝。如今,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機器取代了傳統手工,加之現代人穿布鞋的越來越少,當今幹這行的人已不多了,手工製作布鞋的技藝面臨失傳。下面,我們就去到老手藝人左玉華家中,了解傳統手工製作布鞋的過程。
  • 閻良7旬老人五十餘年做出上千雙手工兒童布鞋
    十幾層的布鞋底是一針一針納起來的,彩色的鞋幫是自己親手縫起來的,五彩的絲線活靈活現地刺繡出鞋頭上可愛的小動物頭。最關鍵的是,這種純手工的布鞋,不僅美觀有趣,而且小孩子穿起來很舒服。  貓娃兒鞋、豬娃兒鞋、兔娃兒鞋、獅子鞋……在閻良區武屯鎮西相村關東組,當74歲的孫玉鳳小心翼翼把純手工製作的小孩子穿的布鞋,整整齊齊擺在桌子上的時候,似乎勾起了很多人兒時的記憶。
  • 穿布鞋的好處 - 百度經驗
    以穿在腳上的鞋子來說,市面上90%以上所供應的都是人造鞋底,這與傳統自然材質的草鞋、布鞋、木鞋甚至於皮鞋最大的不同是人體是個生物電磁場,我們生活在大自然的電磁場中,一旦大自然的平衡更改或被阻擋,身心都會引起不舒服的感覺。因此每天最好在草地、土地或海灘上光腳,或穿著布底、皮底鞋子走走,有病的人尤其要多和大自然親近以減輕不適。
  • ...集團助力巴林左旗婦女居家靈活就業項目——婦女手工布鞋培訓開班
    7月2日,巴林左旗婦聯依託碧流臺鎮南下段鞋廠開展了婦女手工布鞋培訓,參加培訓的婦女5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婦女12人,主要培訓純手工布鞋鞋幫繡花。2019年巴林左旗婦聯實施了三峽集團助力巴林左旗婦女居家靈活就業項目,主要包括笤帚苗手編、家政、婦女手工刺繡、婦女手工布鞋、絲網花和中國結製作手工技能培訓,計劃培訓婦女1220人,發展庭院經濟——建設春棚84個。目前,共舉辦培訓班25期,培訓婦女870人,其中貧困婦女近300人,已建成大棚48個,36個在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