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的青陽縣是汪莉的家鄉,這裡依山傍水,是個養人的好地方。正值夏季,蟬在樹上肆意地叫著,空氣中夾雜了些許的水汽。「再過兩天,我們這就出梅了,家家戶戶都會吃子雞(小公雞)。」汪莉熱情地向大家介紹著這裡的習俗。
汪莉是九華布鞋的非遺傳承人,她所做的布鞋已經在九華山有了知名度,很多人慕名前來,一買就是四、五雙,帶回家給親人穿。如今,工業化生產如此普遍,汪莉卻依然堅持著傳統手工布鞋技藝。
汪莉接受記者專訪。(央廣網記者 李帥 攝)
「我一看到布鞋就會想起媽媽」
這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掉下豆大的雨點,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味道。汪莉帶記者來到她家的老房子。這裡的村民很愛種荷花,一路上,總能看到成片的荷花塘。她家門口也有一盆,荷葉縮著邊,蓮蓬冒出頭,想要承接雨水的滋潤,蓮子也顆顆飽滿。房簷上的木頭被蜜蜂蛀了洞,柱子也有燒焦的痕跡。「附近的老房子拆了很多了,還好當時保留了下來。」
「這個老房子以前每個拐角都住了一戶人,這四個拐角住了4家人,這間是爺爺家的,那一間是我老公他們家的,這間是他小爺家的……」回想起從前的事,她總是滔滔不絕。在青陽縣,這裡家家戶戶都會做布鞋。汪莉是穿布鞋長大的,她回憶道:小時候穿的布鞋都是母親來做,家裡孩子多,母親總是顧不上。天兒熱的時候,小孩子都是光著小腳丫,滿屋跑,用當地的話來說這叫「打赤腳」。只有當天氣轉涼,母親才會拿出新做的鞋子。汪莉說:「現在我一看到布鞋就會想起媽媽。」
1999年,汪莉下崗了。考慮到家裡的情況,汪莉不甘賦閒在家,30多歲的她決定闖蕩,做出一番事業。
那時正趕上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二次創業浪潮,汪莉覺得打工雖然能掙錢,但創業是事業,加之當時政策鼓勵就業,支持創業,不如試試。
了解到當時國家對個體戶施行免稅費政策,汪莉堅定了自己創業的決心。靠著家裡的一點積蓄和向親戚朋友借來的錢,汪莉開了一家童鞋店,生意愈發紅火。不過,每每看到布鞋,她總能想起以前的記憶,做布鞋也成了她始終放不下的願望。2003年,她將童鞋店轉讓,又借了點錢重新創業,開辦了九華山手工布鞋廠,但不是所有事都能一帆風順,這一次,命運給了她沉痛一擊。
用汪莉的話來講,布鞋廠開辦之初,就是困難登門之日。「我把家裡親戚組織起來,做了100多雙鞋,拉到隔壁城市賣,賣了一天,結果一雙鞋也沒有賣出去」。汪莉記得,那會兒做的布鞋全部都是做給家裡人穿的,沒有所謂的樣式、款式、花色。貴、老、醜……成為了顧客們的最多評價,這些話句句扎在汪莉的心上。因為不熟悉材料市場,汪莉進回來的材料大多都不能用,看著堆積在角落裡的材料,她很是心疼,心中燃起的火苗就被這樣無情地澆滅了。「我當時就想到想把鞋子都扔出去,不想要了,也不想做了。」
放棄就是認輸了。思來想去,汪莉決定換個思路,從頭開始。也許就是這份執著,讓她在手工布鞋的路上,一做就是小二十年。
汪莉在上反上鞋。(央廣網記者 李帥 攝)
「過年口袋裡一分錢都沒有」
重新開始,汪莉將廠子遷到了青陽縣城,遍訪做鞋老師傅,學習傳統布鞋製作手藝。
汪莉說,有個人她一輩子也不會忘。遍訪師傅的過程中,汪莉經人指路認識了錢姓老師傅。聽聞她要辦鞋廠,錢老不僅把所有的鞋樣、製鞋的工具都給了汪莉,還幫著收集製鞋的楦頭等各種工具。辦廠之初,錢老總是拄著一根拐杖,來到廠裡,手把手地教汪莉製作工序。雖然現在的九華布鞋與當年的樣式大不一樣,但他的手藝融入在了傳統布鞋製作工藝之中。也許,錢老拄著拐杖,兢兢業業的樣子是汪莉最難忘卻的吧。
廠子雖然辦起來了,但是資金問題始終困擾著汪莉。
「零五年、零六年那會兒,最困難的事就是資金周轉不靈,做九華布鞋的頭幾年幾乎都是投入,又沒有得到回報,總是一個勁地付出。」最初的創業已經投入了太多的資金,為了增加產量,汪莉的鞋廠聘請了不少工人,年末,是發工錢的時候,工人拿著工錢開心地過年,可汪莉就沒有錢了。「應該怎麼講,我自己口袋裡一分錢都沒有了,年三十的時候只希望把工資發掉,哪怕只吃一口老鹹菜,都感覺舒服。」
汪莉在黃山屯溪老街有一個店面,平時都是請人打理。有一年,請的人要回家過年,店就沒人打理了,考慮到正月遊客多,汪莉不得不自己去老街看店。「臘月二十六、二十七,那兩天請的人就要走了,我從青陽到屯溪,當時走的時候路費都沒有,我就在青陽的店裡看店,碰到了丈夫的同學,他就問:『你今天怎麼在店裡看店?』我就跟他說,我準備去屯溪看店,另外到那邊過年,身上連路費都沒有了,然後他馬上到店裡買了兩雙鞋,他說:『我來買兩雙,送給我父母。』這樣我才有了路費。」
那段日子讓汪莉印象深刻。此後,汪莉了解到國家創業貼息貸款,看到自己符合條件,便去申請了。2008年,貸款下來了,資金也有所周轉。隨著店鋪經營得越來越好,她的日子也就沒有那麼艱難了。
「做一雙純手工千層底布鞋要5天」
每年四月,汪莉都會帶著廠子裡的人上山撿竹籜。汪莉說,四月山上有很多竹筍脫落下來的筍衣,那個時候每天早晨5點他們就已經在山裡忙活了。皖南盛產竹籜。洗淨晾曬壓平後的竹籜被汪莉用作了九華鞋底的中間材料。這樣做出來的鞋可以防水、隔潮,將寒氣阻擋在鞋底,也就有了養生的功效,這也是九華布鞋最鮮明的特色。
拿起老布鞋,總會被鞋底密密麻麻一小截一小截的麻線吸引住。汪莉說,納底的麻線都是用蜂蠟過一遍,因為這樣不光可以防腐防水,還有保健的功效。見過手工納底的人都知道這項工作的不容易,沒有力氣,針都穿不透,一不小心,會被扎得鮮血直流。儘管是熟練的工人也會經常受傷。是不是純手工布鞋,看底就知道了。
用麻線手工納的鞋底。(央廣網記者 李帥 攝)
糊殼子、搓麻線、剪底樣、包底邊、填底布、膽底棉、納鞋底、鞝鞋、楦鞋......做一雙九華布鞋需要近20個步驟,每一步都有嚴格的標準,每一步都是手工一點一點完成。
很多遊客就是衝著這樣的工藝來的,價格也不算貴。說起價格,汪莉算了一筆帳:「這種鞋要5天時間才能完成一雙,把工夫算起來它不貴的。」廠裡工人一天的工錢在100元左右,汪莉說他們這是流水線作業,一人做一樣,節約一些。「賣到300塊錢,有些人還跟我叫個半天:『你這鞋怎麼那麼貴?比皮鞋還貴。』好多人都講比皮鞋貴,但皮鞋一天能生產多少,我們這個布鞋一個人一天才納一個鞋底,皮鞋一個人做幾十雙都可以......」
為了滿足更多人在價格上的需求,汪莉也進了納底的機器,減少了人力成本,做了不少半手工布鞋,這樣的布鞋價格更便宜,也可以在價格上滿足更多的客戶。
不過,汪莉始終覺得每雙純手工老布鞋都有自己的韻味,帶著情感。機器生產出來的鞋總是少了點什麼。
在安徽池州,有著這樣的傳統習俗,姑娘出嫁,布鞋是必不可少的嫁妝,布鞋做得好不好,決定了她是否能受到姑嫂們的重視。媒婆說親,姑娘做布鞋的手藝也是十分看重的。現在,這裡仍然有堅守傳統的人家,姑娘出嫁仍備著布鞋,送給家裡人。每年也有許多人家找汪莉定做嫁妝布鞋,紅底布、紅裡布,象徵吉祥、喜氣。
認可九華布鞋的人越來越多,認可汪莉的人也多了起來。汪莉告訴記者,曾經有位移民加拿大的女士通過布鞋店的網站聯繫到她,想要合作。溝通之後,汪莉答應下來。現在,汪莉也帶著她的「九華布鞋」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人感受傳統手工布鞋的魅力。
遊客到汪莉的店裡試鞋。(央廣網記者 李帥 攝)
買布鞋的遊客說,這樣的純手工千層底布鞋已經太難買到了。汪莉也感慨,現在還在堅持做純手工布鞋的人越來越少了。是啊,在工業化生產極其普遍的年代,沒人願意一針一線細細打磨了。現如今,汪莉的鞋廠也可以私人定製了,拿到客戶的要求,汪莉會親自做底樣,設計樣式。手工布鞋一直陪伴著汪莉,她說,現在也離不開了,自己會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