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莉:執著,讓她在手工布鞋的路上,一做就是小二十年

2020-12-22 中國軍網

安徽池州的青陽縣是汪莉的家鄉,這裡依山傍水,是個養人的好地方。正值夏季,蟬在樹上肆意地叫著,空氣中夾雜了些許的水汽。「再過兩天,我們這就出梅了,家家戶戶都會吃子雞(小公雞)。」汪莉熱情地向大家介紹著這裡的習俗。

汪莉是九華布鞋的非遺傳承人,她所做的布鞋已經在九華山有了知名度,很多人慕名前來,一買就是四、五雙,帶回家給親人穿。如今,工業化生產如此普遍,汪莉卻依然堅持著傳統手工布鞋技藝。

汪莉接受記者專訪。(央廣網記者 李帥 攝)

「我一看到布鞋就會想起媽媽」

這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掉下豆大的雨點,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味道。汪莉帶記者來到她家的老房子。這裡的村民很愛種荷花,一路上,總能看到成片的荷花塘。她家門口也有一盆,荷葉縮著邊,蓮蓬冒出頭,想要承接雨水的滋潤,蓮子也顆顆飽滿。房簷上的木頭被蜜蜂蛀了洞,柱子也有燒焦的痕跡。「附近的老房子拆了很多了,還好當時保留了下來。」

「這個老房子以前每個拐角都住了一戶人,這四個拐角住了4家人,這間是爺爺家的,那一間是我老公他們家的,這間是他小爺家的……」回想起從前的事,她總是滔滔不絕。在青陽縣,這裡家家戶戶都會做布鞋。汪莉是穿布鞋長大的,她回憶道:小時候穿的布鞋都是母親來做,家裡孩子多,母親總是顧不上。天兒熱的時候,小孩子都是光著小腳丫,滿屋跑,用當地的話來說這叫「打赤腳」。只有當天氣轉涼,母親才會拿出新做的鞋子。汪莉說:「現在我一看到布鞋就會想起媽媽。」

1999年,汪莉下崗了。考慮到家裡的情況,汪莉不甘賦閒在家,30多歲的她決定闖蕩,做出一番事業。

那時正趕上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二次創業浪潮,汪莉覺得打工雖然能掙錢,但創業是事業,加之當時政策鼓勵就業,支持創業,不如試試。

了解到當時國家對個體戶施行免稅費政策,汪莉堅定了自己創業的決心。靠著家裡的一點積蓄和向親戚朋友借來的錢,汪莉開了一家童鞋店,生意愈發紅火。不過,每每看到布鞋,她總能想起以前的記憶,做布鞋也成了她始終放不下的願望。2003年,她將童鞋店轉讓,又借了點錢重新創業,開辦了九華山手工布鞋廠,但不是所有事都能一帆風順,這一次,命運給了她沉痛一擊。

用汪莉的話來講,布鞋廠開辦之初,就是困難登門之日。「我把家裡親戚組織起來,做了100多雙鞋,拉到隔壁城市賣,賣了一天,結果一雙鞋也沒有賣出去」。汪莉記得,那會兒做的布鞋全部都是做給家裡人穿的,沒有所謂的樣式、款式、花色。貴、老、醜……成為了顧客們的最多評價,這些話句句扎在汪莉的心上。因為不熟悉材料市場,汪莉進回來的材料大多都不能用,看著堆積在角落裡的材料,她很是心疼,心中燃起的火苗就被這樣無情地澆滅了。「我當時就想到想把鞋子都扔出去,不想要了,也不想做了。」

放棄就是認輸了。思來想去,汪莉決定換個思路,從頭開始。也許就是這份執著,讓她在手工布鞋的路上,一做就是小二十年。

汪莉在上反上鞋。(央廣網記者 李帥 攝)

「過年口袋裡一分錢都沒有」

重新開始,汪莉將廠子遷到了青陽縣城,遍訪做鞋老師傅,學習傳統布鞋製作手藝。

汪莉說,有個人她一輩子也不會忘。遍訪師傅的過程中,汪莉經人指路認識了錢姓老師傅。聽聞她要辦鞋廠,錢老不僅把所有的鞋樣、製鞋的工具都給了汪莉,還幫著收集製鞋的楦頭等各種工具。辦廠之初,錢老總是拄著一根拐杖,來到廠裡,手把手地教汪莉製作工序。雖然現在的九華布鞋與當年的樣式大不一樣,但他的手藝融入在了傳統布鞋製作工藝之中。也許,錢老拄著拐杖,兢兢業業的樣子是汪莉最難忘卻的吧。

廠子雖然辦起來了,但是資金問題始終困擾著汪莉。

「零五年、零六年那會兒,最困難的事就是資金周轉不靈,做九華布鞋的頭幾年幾乎都是投入,又沒有得到回報,總是一個勁地付出。」最初的創業已經投入了太多的資金,為了增加產量,汪莉的鞋廠聘請了不少工人,年末,是發工錢的時候,工人拿著工錢開心地過年,可汪莉就沒有錢了。「應該怎麼講,我自己口袋裡一分錢都沒有了,年三十的時候只希望把工資發掉,哪怕只吃一口老鹹菜,都感覺舒服。」

汪莉在黃山屯溪老街有一個店面,平時都是請人打理。有一年,請的人要回家過年,店就沒人打理了,考慮到正月遊客多,汪莉不得不自己去老街看店。「臘月二十六、二十七,那兩天請的人就要走了,我從青陽到屯溪,當時走的時候路費都沒有,我就在青陽的店裡看店,碰到了丈夫的同學,他就問:『你今天怎麼在店裡看店?』我就跟他說,我準備去屯溪看店,另外到那邊過年,身上連路費都沒有了,然後他馬上到店裡買了兩雙鞋,他說:『我來買兩雙,送給我父母。』這樣我才有了路費。」

那段日子讓汪莉印象深刻。此後,汪莉了解到國家創業貼息貸款,看到自己符合條件,便去申請了。2008年,貸款下來了,資金也有所周轉。隨著店鋪經營得越來越好,她的日子也就沒有那麼艱難了。

「做一雙純手工千層底布鞋要5天」

每年四月,汪莉都會帶著廠子裡的人上山撿竹籜。汪莉說,四月山上有很多竹筍脫落下來的筍衣,那個時候每天早晨5點他們就已經在山裡忙活了。皖南盛產竹籜。洗淨晾曬壓平後的竹籜被汪莉用作了九華鞋底的中間材料。這樣做出來的鞋可以防水、隔潮,將寒氣阻擋在鞋底,也就有了養生的功效,這也是九華布鞋最鮮明的特色。

拿起老布鞋,總會被鞋底密密麻麻一小截一小截的麻線吸引住。汪莉說,納底的麻線都是用蜂蠟過一遍,因為這樣不光可以防腐防水,還有保健的功效。見過手工納底的人都知道這項工作的不容易,沒有力氣,針都穿不透,一不小心,會被扎得鮮血直流。儘管是熟練的工人也會經常受傷。是不是純手工布鞋,看底就知道了。

用麻線手工納的鞋底。(央廣網記者 李帥 攝)

糊殼子、搓麻線、剪底樣、包底邊、填底布、膽底棉、納鞋底、鞝鞋、楦鞋......做一雙九華布鞋需要近20個步驟,每一步都有嚴格的標準,每一步都是手工一點一點完成。

很多遊客就是衝著這樣的工藝來的,價格也不算貴。說起價格,汪莉算了一筆帳:「這種鞋要5天時間才能完成一雙,把工夫算起來它不貴的。」廠裡工人一天的工錢在100元左右,汪莉說他們這是流水線作業,一人做一樣,節約一些。「賣到300塊錢,有些人還跟我叫個半天:『你這鞋怎麼那麼貴?比皮鞋還貴。』好多人都講比皮鞋貴,但皮鞋一天能生產多少,我們這個布鞋一個人一天才納一個鞋底,皮鞋一個人做幾十雙都可以......」

為了滿足更多人在價格上的需求,汪莉也進了納底的機器,減少了人力成本,做了不少半手工布鞋,這樣的布鞋價格更便宜,也可以在價格上滿足更多的客戶。

不過,汪莉始終覺得每雙純手工老布鞋都有自己的韻味,帶著情感。機器生產出來的鞋總是少了點什麼。

在安徽池州,有著這樣的傳統習俗,姑娘出嫁,布鞋是必不可少的嫁妝,布鞋做得好不好,決定了她是否能受到姑嫂們的重視。媒婆說親,姑娘做布鞋的手藝也是十分看重的。現在,這裡仍然有堅守傳統的人家,姑娘出嫁仍備著布鞋,送給家裡人。每年也有許多人家找汪莉定做嫁妝布鞋,紅底布、紅裡布,象徵吉祥、喜氣。

認可九華布鞋的人越來越多,認可汪莉的人也多了起來。汪莉告訴記者,曾經有位移民加拿大的女士通過布鞋店的網站聯繫到她,想要合作。溝通之後,汪莉答應下來。現在,汪莉也帶著她的「九華布鞋」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人感受傳統手工布鞋的魅力。

遊客到汪莉的店裡試鞋。(央廣網記者 李帥 攝)

買布鞋的遊客說,這樣的純手工千層底布鞋已經太難買到了。汪莉也感慨,現在還在堅持做純手工布鞋的人越來越少了。是啊,在工業化生產極其普遍的年代,沒人願意一針一線細細打磨了。現如今,汪莉的鞋廠也可以私人定製了,拿到客戶的要求,汪莉會親自做底樣,設計樣式。手工布鞋一直陪伴著汪莉,她說,現在也離不開了,自己會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相關焦點

  • 汪莉——執著,讓她在手工布鞋的路上,一做就是小二十年
    汪莉是九華布鞋的非遺傳承人,她所做的布鞋已經在九華山有了知名度,很多人慕名前來,一買就是四、五雙,帶回家給親人穿。如今,工業化生產如此普遍,汪莉卻依然堅持著傳統手工布鞋技藝。汪莉接受記者專訪。了解到當時國家對個體戶施行免稅費政策,汪莉堅定了自己創業的決心。靠著家裡的一點積蓄和向親戚朋友借來的錢,汪莉開了一家童鞋店,生意愈發紅火。不過,每每看到布鞋,她總能想起以前的記憶,做布鞋也成了她始終放不下的願望。2003年,她將童鞋店轉讓,又借了點錢重新創業,開辦了九華山手工布鞋廠,但不是所有事都能一帆風順,這一次,命運給了她沉痛一擊。
  • 上海最後的手工布鞋製作班組:傳統匠人的默默堅守
    15平方米的小店,門口是一排拖鞋,一面柜子展示著涼鞋、單鞋、布鞋,另一面柜子則是大美華的精華所在:手工繡花女鞋、牛絨革軟底鞋、蚌殼棉鞋、千層底布鞋……最便宜的夾腳拖鞋19元,一雙電腦繡花的平底布鞋不到百元,全手工製作的繡花布鞋三四百元,比起大商場的女鞋專櫃,大美華走的是平民路線。
  • 手工布鞋背後的扶貧故事
    在辦公室、開車時、飯局上,他的腳上就是一雙布鞋。  「它是我小時候的記憶,帶著深山裡的草木氣息。」方虎笑著說。  當方虎晚上在辦公室加班時,遠在幾百公裡外的大別山裡,貧困戶汪蘭在燈下納鞋底。  「納好一雙鞋底需要好幾天,因為白天如果天氣好,要去忙農活或者其他的事。」汪蘭說,根據鞋碼大小价格不同,一雙鞋底平均能掙120多元,今年前11個月,她已經掙了近萬元。
  • 民藝傳承——「千層底」手工布鞋
    現在我在北京從事設計師的工作,由於工作原因,做的是一些文化創意的產品,熱愛傳統文化,為弘揚民間傳統技藝儘自己的一份薄力,為了傳播這人世間的真情意——不變的母愛,流淌在針線腳下的情懷,為民間手工布鞋這項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揚,注入年輕的血液,植入無限的文化創意,以便進一步發揚光大這項快要失傳的手藝——「千層底」手工布鞋。
  • 白髮大媽街頭現場做手工布鞋,小娃娃穿的,精緻漂亮但沒什麼人買
    前幾天去合肥植物園遊玩,植物園路上除了眾多來玩的遊客外,還有很多擺攤的商販,吃的喝的玩的應有盡有,人多,生意都很好。有一處攤點,賣的東西有些特別,是一些很精緻漂亮的鞋子,小娃娃穿的那種手工布鞋,還有毛線織的鞋子。
  • 閻良7旬老人五十餘年做出上千雙手工兒童布鞋
    74歲老人三天做一雙貓娃兒鞋  暖陽灑在火紅的柿子上煞是好看,屋外黃色的絲瓜花更是滿藤綻放……碧藍天空下的西相村,讓人倍覺農村生活的愜意和美好。  上午10時,孫玉鳳坐在家裡正準備繼續做一雙貓娃兒鞋,蒲籃裡放著做了一半的鞋幫子以及剪刀、頂針、錐子、彩線……這些都是孫玉鳳做鞋必備的工具,有的已經用了幾十年。
  • 石柱即將消失的手工藝「手工布鞋」
    提起手工布鞋,這大概是70、80的記憶了,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人們也逐漸淡忘了對純手工布鞋的喜愛,但是對於穿過它的人來說這就是最舒服的一雙鞋了,是不是很想再穿一雙媽媽做的布鞋?做好一雙手工布鞋,必須經過十幾道複雜的工序,慢工出細活,做一雙鞋短則三天,長則得一星期。正如孟郊的《遊子吟》中寫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唐昌布鞋:80年堅守與傳承
    從投身集體企業,到自己辦廠開店,一幹就是40年。賴淑芳與幫助她申遺的攝影師周杰 張翠蘭 攝傳統工藝不能丟賴淑芳剛進廠被分在皮鞋組,廠領導見她做布鞋有兩手——那是她從小跟父親學的,又把她安排到布鞋組。這一夜,賴淑芳無眠,窗外滿天星鬥,牽動著她的思緒。她想,過去郫縣製鞋廠的生產流程,實際上已經是半機械化,全手工製作千層底布鞋在當地很少見了,傳統工藝幾近失傳。如果我們從選材到工藝,都沿用傳統的做法,能不能蹚出一條路來?第二天,賴淑芳找兩個妹妹商談。三人一合計,決定合夥開辦一個製作手工布鞋的小廠。
  • 段玉國:傳統手工布鞋也需要創新
    段氏傳統手工布鞋第11代傳承人段玉國。7月27日,河南省汝陽縣小店鎮高莊村,段氏手工布鞋第11代傳承人段玉國在作坊裡忙個不停,準備將自家產的手工布鞋通過電商平臺銷售。據段玉國介紹,段氏手工布鞋很早便在河洛大地「創出」名氣,有「河洛一針」的說法,200多年來,歷經一代代母女、婆媳、父子相傳,在汝陽當地享有盛譽。1997年,段玉國高中畢業後,跟著母親學習製作傳統手工布鞋工藝。為了掌握市場行情,他曾先後到上海、浙江、福建、北京等地進行市場調研。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左玉華今年已84歲高齡,退休前一直在三臺鞋帽廠工作,退休後就擺攤賣自製的手工布鞋。她從20多歲開始做鞋,至今有60年時間了,對傳統手工做鞋工序了如指掌。左玉華說,完成一雙手工布鞋,一共需要二十多道程序。第一道程序就是調漿糊打布殼,調漿糊主要成份是麵粉,製作漿糊攪拌麵粉時還要加上一些白礬,這樣打好的布殼才不會發黴,待布殼打好晾乾後,就把鞋樣畫好貼在面料上再裁剪下來,裁剪下來後又貼到布殼上去剪下來,再粘層裡子布,這樣鞋幫就算完成了。
  • 手工布鞋:一針一線中的母愛
    □筱雅如今穿手工布鞋的人很少,但小時候我們都是穿著母親做的布鞋長大的。母親的手很巧,做得一手好針線活。母親納的鞋底,針腳細密平整,厚實軟綿,穿起來很舒服。母親來新疆的時候,帶的東西不多,卻帶了幾張鞋樣紙,小心翼翼地夾在一本書裡。家裡的舊衣、碎布條從不會扔掉,攢多了,母親就打一碗糨糊,取一個大板子,先將一大塊整布鋪好,再將碎布條抹上糨糊,一層一層地粘在大塊布上,時不時摸摸是否平整,粘上幾層後,再取一大塊整布粘好,使兩面都好看。然後就拿到室外,讓太陽曬乾,成為袼褙。
  • 生於七十年代的孩子們,還記得媽媽做的手工布鞋嗎
    翻出幾雙小布鞋,我小心地把它們單獨收拾出來,放入鞋盒,收至最高層的抽屜,準備長時間的儲存了。女兒不解地問:「這幾雙鞋子都太小了,穿不了,為什麼要收起來呢?」我說:「留著給你的女兒穿啊。」她有點不解,那些看起來很漂亮的新皮鞋和運動鞋都丟了,這幾雙醜醜的布鞋為啥要留下來。
  • 一雙布鞋的發展歷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中國商品經濟還不發達,平頭來百姓穿的鞋子大多是布鞋。關於布鞋是只有中國才有的鞋子,據考究中國的布鞋有3000多年的歷史,現在布鞋一般就是常說的用布做的鞋子流傳下來的主要是千層底,用手工納底,具有柔軟舒適、透氣吸溼的特性,它深受中國百姓喜愛。
  • 農村手工布鞋,這樣穿,舒適又養腳
    而我們老家除極少數人穿皮鞋外,更多的就是穿手工做的布鞋了,夏天穿的是單布鞋,冬天就穿棉布鞋。布鞋經濟實惠,柔軟舒適,透氣吸汗,特別養腳,如果有人腳愛出汗的話,這種布鞋可就是首選了。布鞋也是由鞋底和鞋幫兩部分組成,難度最大的地方就是鞋底了。鞋底是由很多層布重疊在一起,在用針線密密匝匝地縫製一遍,針碼要稀疏得當、鬆緊適中。
  • 童年記憶:母親的手工布鞋
    而老式的解放鞋,球鞋,布鞋,已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前日在一家鞋店內,我又看到了兒時母親給我做的圓口布鞋。小時候,全家人穿的鞋,都是由母親在煤油燈下,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母親針線底下做出的鞋有布鞋和棉鞋兩種,做鞋是母親最引以為榮的技藝。
  • 【視頻】河北永清:粗針麻線千層底 納就一雙老布鞋
    傳統布鞋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翠蘭 張偉 攝河北永清縣趙樓村有一位製作傳統布鞋的能人,她沉默寡言,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一針一線納鞋底的慢功夫上。她就是傳統布鞋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翠蘭。近日,記者採訪到了劉翠蘭,聽她「千層底」的故事。劉翠雲,今年53歲,自幼跟隨祖母和媽媽學制傳統布鞋,17時正式從業,目前已有6年了。
  • 傳承了千年的手工藝鞋——布鞋文化
    布鞋,顧名思義,即用布製作的鞋。 布鞋在我國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據考證,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2009年,「千層底手工布鞋製作技藝」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而將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保護起來。布鞋在湘西有一個非常優美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大山深處古老的山寨裡生活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黛帕斯,她勤勞善良,心靈手巧,擅長針織女工。
  • 足說老北京布鞋國內新秀兒
    「足說」,她的故事,她的家鄉落於徽派建築之中,管仲故裡--潁上。潁上以管仲齊國文化為傳承,發揚善良,寬容,好爽的性格文化特點。他是一個90後,小時候特別愛一些家鄉的麥秸,喜歡家鄉的古鎮,村落,對於懷舊的傳統有一種痴迷。
  • 布鞋的面料有哪些 布鞋的鞋底是什麼材質
    這首先,純手工布鞋的種類包括:千層底布鞋、毛布底布鞋、全皮便鞋、皮底布鞋、膠底貼膠布鞋、皮底貼膠布鞋。布鞋的鞋底是什麼材質千層底布鞋的底也是用布做的,為了耐磨把布用糨子一層層糊起來,而且很多都是碎布,這樣層層疊加才更有層次的韌勁,過程很講究,布層次必須平整,這樣做成鞋底兒穿著才舒服,漿糊熬製要恰到好處
  • 布鞋情思 體會老一輩人的情懷
    可我還是懷念那手工布鞋的時代,懷念奶奶為我做的布鞋——千層底。 布鞋情思是一種纏綿的回味,無論是苦澀還是舒暢,都值得我去珍藏一生。提起布鞋,現在的孩子們一定很陌生,而我卻十分熟悉,因為布鞋伴我走過了如夢似幻的美麗孩提時代。布鞋的做工並不是那麼容易,最費神的就是做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