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昌布鞋:80年堅守與傳承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賴淑芳與兒子艾鵬給布鞋剪邊 張翔 攝

「復工兩個多月了,做了2000多雙布鞋,最近3天賣出去20多雙……」

精神矍鑠,話語爽朗,笑聲不斷,62歲的賴淑芳,典型的川西壩子婦女性格。接受採訪時,她手裡不停地針起針落,納著厚實、酥軟的白布鞋底。

賴淑芳創辦的唐昌布鞋廠,位於四川成都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戰旗村考察時,與賴淑芳親切交談,還買了一雙她製作的布鞋。

唐昌布鞋看起來樸素、平常,然而它背後,卻是賴淑芳一家幾代人對傳統工藝的熱愛與堅守。

鞋匠的女兒進鞋廠

唐昌布鞋是千層底布鞋的一個分支流派,起源於川西毛邊布鞋,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據史料記載,明代禁止庶民穿靴,於是,千層底布鞋成了萬千百姓的必需品,開始在民間盛行。成都郫縣(現為郫都區)生產千層底布鞋歷史十分悠久。不同於一般的包邊布鞋,川西地區流行毛邊槽眼布鞋,其鞋底、鞋幫的製作工藝比較獨特。這種毛邊布鞋的鞋底經過砂邊處理,更加經久耐穿。

賴淑芳是土生土長的郫縣人。她的父親賴學成,1938年開始拜師學習布鞋製作, 那時只有12歲。1952年賴學成進入灌縣製鞋廠工作,1962年進入唐昌鎮的郫縣製鞋廠擔任布鞋技師。近半個世紀的飛針走線、剪切縫合,賴學成練得一手製作千層底布鞋的好手藝,也對製鞋產生了深厚感情。1980年,大女兒賴淑芳高中畢業,適逢改革開放大潮奔湧,憑她的聰慧,本可以南下找工作,見世面,掙大錢。可賴學成對女兒說:「鞋匠的女兒,就去鞋廠吧。做布鞋也需要文化,高中畢業生,不會大材小用的。」

就這樣,賴淑芳一步跨進位鞋廠。從投身集體企業,到自己辦廠開店,一幹就是40年。

賴淑芳與幫助她申遺的攝影師周杰 張翠蘭 攝

傳統工藝不能丟

賴淑芳剛進廠被分在皮鞋組,廠領導見她做布鞋有兩手——那是她從小跟父親學的,又把她安排到布鞋組。

做布鞋有3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輕鬆,尤其是楦鞋,很費體力,沒過多久就敲打得滿手血泡,疼痛難忍。賴淑芳咬牙堅持,把血泡磨成老繭。

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查資料,遇到難處,就找父親請教。3年學徒工滿,賴淑芳已是郫縣製鞋廠出色的技術人員,廠裡賽技術、打擂臺,準有她出場。

賴淑芳對製鞋的熱情,感染了兩個妹妹,她們分別在1987年、1988年進入郫縣製鞋廠。從此,姊妹三人就和做布鞋結下不解之緣。

市場經濟,潮漲潮落,令三姊妹想不到的是,她們傾注了滿腔心血的郫縣製鞋廠,於1998年改制解體,製鞋人員分流、下崗。

那時賴淑芳剛40歲,兩個妹妹30多歲。「改行吧,這個年齡,這個年代,餓不著。」有朋友這樣勸她。可賴淑芳不服輸。做鞋,早已融入她的生命。她說:「晚上只要閉上眼,千層底布鞋的製作流程,就在腦子裡過電影。」

賴淑芳和父親有過一次深談。父女倆都認為千層底布鞋蘊藏著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發展潛力,關鍵看怎麼挖掘。父親眼裡閃著淚花說:「孩子,老祖宗留下來的寶,哪能就這麼斷了呢?」

這一夜,賴淑芳無眠,窗外滿天星鬥,牽動著她的思緒。她想,過去郫縣製鞋廠的生產流程,實際上已經是半機械化,全手工製作千層底布鞋在當地很少見了,傳統工藝幾近失傳。如果我們從選材到工藝,都沿用傳統的做法,能不能蹚出一條路來?

第二天,賴淑芳找兩個妹妹商談。三人一合計,決定合夥開辦一個製作手工布鞋的小廠。一家人居住的院子騰出兩間房,作為生產空間。在迎新春的鞭炮聲中,唐昌布鞋廠誕生了。

從家門口擺攤、集市上售賣再到鎮上開店,唐昌布鞋業務穩步發展。最初買鞋的主要是本地的老年人,由於唐昌布鞋舒適透氣,逐漸贏得更多年輕人青睞,甚至還吸引了外地客人慕名而來。在當地政府支持下,賴淑芳註冊了「唐昌」商標。在她看來,唐昌不只是地名,還寓意著中華民族繁榮昌盛。

唐昌布鞋楦鞋工序 張翔 攝

每一道工序都不馬虎

走進古色古香的唐昌布鞋坊,兩邊貨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布鞋。「唐昌布鞋種類繁多,有槽眼鞋、鬆緊鞋、靸鞋、繡花鞋、絆絆鞋、懶式鞋、搭搭鞋、操鞋、窩窩鞋等20多種。」賴淑芳介紹道。從店面往裡走就是布鞋製作區。「手工製作布鞋有30多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來不得半點馬虎。」

做布鞋的第一道工序是打布殼。「打布殼的選料非常嚴格。我們一律使用紗織很細的純棉白布。」賴淑芳說著,和一名師傅抬出一疊白布卷,放進一個白花花的水池中。「坯布要浸泡10個小時,再拿出來甩幹。時間必須泡夠,否則做出來的布鞋會變形。」

接下來,開始做黏合劑——傳統的麵粉漿糊。賴淑芳抓起一把雪白的麵粉,倒進熱氣騰騰的水中,一邊攪拌一邊說:「這是特級麵粉,沒有任何添加劑。攪拌時水溫必須保持在85攝氏度,如果高於這個溫度,麵粉太熟了,黏合性就不強;低於這個溫度,漿糊生了就要發酸。」新工人進廠,這些關鍵環節,賴淑芳都要手把手地教。平時生產中,大多是她本人親自操作。

刷漿糊,粘鞋底,看似簡單,卻很有講究。賴淑芳拿起小刷子粘上漿糊,在一層層布面上來回均勻塗抹,讓漿糊滲透到布層裡面,不留痕跡。「布面上不能留漿糊,才能平整黏合,否則鞋底就打不平。」打布殼要用力把布打緊打密,如果打不緊就會起泡,鞋子會變形。布殼打好後,在充足的陽光下曬乾,再裁剪成所需的形狀,用以製作鞋幫和鞋底。

賴淑芳說,製作鞋底是唐昌布鞋所有工序中最重要的環節。鞋底由堂底(即鞋墊)、蓋板、布殼等組成。堂底為優質白棉布包裹一層棉花,有吸潮減震的作用。蓋板和多層布殼納成鞋底,切邊後進行捶打,讓布殼內部漿糊完全分離開來,降低鞋底硬度。經過鞝鞋、楦鞋、烘乾、定型等工序,再對鞋底進行砂邊、剪邊,一雙毛邊千層底布鞋就做好了。這樣的布鞋穿著舒適,具有保暖、透氣、耐磨等優點。

很多人喜歡手工布鞋

「沒有政府和社會上熱心人士的支持,就沒有唐昌布鞋的今天。」回顧創業20餘年的經歷,賴淑芳深有感觸。

讓她最難忘的是一個攝影師,他叫周杰。2013年7月,周杰走進唐昌布鞋廠參觀,賴淑芳三姊妹對傳統布鞋製作工藝的堅守深深打動了他。他用鏡頭記錄布鞋生產過程和製鞋人的匠心,一拍就是好幾年。他對賴淑芳說:「你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把唐昌布鞋廠做大,為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周杰的話讓賴淑芳既受感動,又受鼓舞。2015年,唐昌鎮政府成立非遺工作領導小組,打算為唐昌布鞋申遺。賴淑芳非常高興,可是面對申遺所需的材料清單,她又犯愁了。申報需要提供在不同季節製作布鞋的工藝流程照片,她手裡一張也沒有。情急之下,賴淑芳想到了周杰。一個電話打過去,周杰答應全力支持。他很快趕到唐昌鎮,從填表到準備照片,樣樣都當作自己的事來辦。

經過多方努力,2015年,唐昌布鞋成功申報縣級非遺,2016年又被評為成都市級非遺。2017年,由郫都區和唐昌鎮政府聯手打造的唐昌布鞋非遺文化展示館建成。館內介紹了唐昌布鞋的歷史沿革、製作工藝、文化內涵,展示了賴淑芳製作的多雙布鞋樣品。

天府古鎮聯盟特色產品博覽、成都國際旅遊生活周、四川農博會……從2016年以來,唐昌布鞋在政府組織的一場場文旅活動上亮相,不斷擴大影響。2018年,唐昌布鞋入駐戰旗村特色商業街「鄉村十八坊」。在寬敞的工坊裡,顧客不僅可以選購布鞋,還能觀看和體驗傳統布鞋製作工藝。

後繼無人是許多非遺項目面臨的困境。賴淑芳也曾擔心:自己年紀大了,唐昌布鞋誰來傳承?她想動員兒子艾鵬回來接班,可兒子在國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他願意嗎?她試探著問,沒想到兒子爽快地答應了。「廠裡不缺技術工,而唐昌布鞋正缺傳承人,我是穿唐昌布鞋長大的,我不接班誰接班?如今政府對非遺項目這麼重視,唐昌布鞋的發展前景一定會很好。」2015年,艾鵬辭職回來繼承賴淑芳的手藝。他一邊學習布鞋製作技藝,一邊想辦法增加高端布鞋產量,拓寬銷售渠道,實體店和網店一起上,將布鞋銷售到全國各地。

為了使唐昌布鞋更好地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賴淑芳和艾鵬進行了不少創新的嘗試。比如在布鞋製作中加入粘跟處理,減少後跟的磨損;與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馮桂英合作,推出精美的手工蜀繡布鞋;與郫都區非遺項目「古城棕編」結合,開發出舒適輕便的手工棕編布鞋。2019年,唐昌布鞋產量超過一萬雙,利潤達到30多萬元。

「不少顧客認準唐昌布鞋,大老遠趕來買,有的幾十年就愛穿手工布鞋。」賴淑芳笑著說,每當想起這些,她就覺得越幹越有勁。近兩年,有10多個年輕人進廠學做布鞋。當地多次組織唐昌布鞋傳承製作培訓班,請賴淑芳講課,一些殘疾人接受培訓後也加入布鞋廠。如今,唐昌布鞋傳統製作技藝已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郫都區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今年3月,唐昌布鞋廠響應政府號召如期復工。雖然疫情讓銷售受到一些影響,但賴淑芳心裡不慌,「人總得要穿鞋,況且,有那麼多人喜歡手工布鞋!」她對唐昌布鞋的未來充滿信心:「我們會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引入更多新的布鞋樣式,爭取讓更多人愛上唐昌布鞋。」(劉裕國)

相關焦點

  • 郫都區殘疾人免費學做唐昌布鞋
    郫都區殘疾人免費學做唐昌布鞋       本報訊(記者 李丹)「打布殼是唐昌布鞋製鞋的開端,也是鞋底、鞋幫的基礎近日,由成都市殘聯和成都市郫都區殘聯聯合舉辦的殘疾人唐昌布鞋製作培訓班在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開班,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唐昌布鞋」傳承人賴淑芳現場給100多名殘疾學員講授製作工藝。在接下來的3個月裡,殘疾學員們將免費學習唐昌布鞋製作基本知識和實訓技術。  唐昌布鞋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其毛邊槽眼布鞋鞋底、鞋幫的基礎工序為川西獨有。
  • 【新春走基層·春暖戰旗村】「鄉村十八坊」喜迎眾遊客 唐昌布鞋...
    被農業農村部評為2018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旅遊商業文化綜合體「鄉村十八坊」開門迎客,老人生活補貼從2017年的25萬增加到2018年的40萬,村集體資產達5700餘萬元、增長24%……剛剛結束的2018年,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又有很多新變化。
  • 【新春走基層】一年來 戰旗村賴孃孃賣的布鞋翻了倍
    「唐昌布鞋」傳承人賴淑芳在整理布鞋。賴淑芳一大早就來到位於戰旗村鄉村十八坊的唐昌布鞋店,「春節期間都沒怎麼休息,生意太好了。」  一年前的2月12日11時,也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戰旗村考察,從賴淑芳手中買下一雙唐昌布鞋。一年過去了,賴淑芳的唐昌布鞋店已從一個兩三人的小作坊變成十多個人的大作坊,成為融現場加工與展賣於一體的體驗式消費旅遊打卡景點。  有變化的,不僅僅是賴淑芳的唐昌布鞋店。
  • 上海最後的手工布鞋製作班組:傳統匠人的默默堅守
    或許民間還有個別布鞋師傅,但這卻是上海最後的手工布鞋製作班組了。記者探訪這個「四人組」,揭示傳統手工匠人的現代日常和默默堅守。  15平方米經營20年留下來是一種情懷  人來人往的南京西路上,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鞋店,走過路過許多次,或許都不曾注意到這便是中華老字號、始創於1940年的大美華鞋業。
  • 民藝傳承——「千層底」手工布鞋
    現在我在北京從事設計師的工作,由於工作原因,做的是一些文化創意的產品,熱愛傳統文化,為弘揚民間傳統技藝儘自己的一份薄力,為了傳播這人世間的真情意——不變的母愛,流淌在針線腳下的情懷,為民間手工布鞋這項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揚,注入年輕的血液,植入無限的文化創意,以便進一步發揚光大這項快要失傳的手藝——「千層底」手工布鞋。
  • 招徒學做布鞋 8旬老人手藝傳下來
    80歲的李軍李大爺是老成都「達三江」布鞋的第四代傳人。但令這位老人難過的是,李家傳了百年的製鞋手藝眼看就要在他這裡失傳。為了把李家百年製鞋手藝傳承下去,前不久李大爺向外界傳出招徒的消息,願無償將世代相傳的家族製鞋手藝教給任何一位願意學習、傳承的陌生人。
  • 傳承了千年的手工藝鞋——布鞋文化
    布鞋,顧名思義,即用布製作的鞋。 布鞋在我國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據考證,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2009年,「千層底手工布鞋製作技藝」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而將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保護起來。布鞋在湘西有一個非常優美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大山深處古老的山寨裡生活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黛帕斯,她勤勞善良,心靈手巧,擅長針織女工。
  • 全國文明村 富陽唐昌有民宿了!
    富陽永昌,是一個「養在深閨」的富陽西部山鄉,有崇山峻岭,有淳樸民風,有大名遠揚的永昌臭豆腐,更有一個大「IP」:富陽首個全國文明村唐昌。這不,前幾天舉辦的唐昌村首屆鄰裡節上傳來消息,唐昌有民宿了,第一批上線6家,以後去永昌吃臭豆腐,再也不怕沒地方住了。那麼,難道以前永昌沒有民宿?
  • 老北京布鞋的過去與未來
    我們傳統的布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歷經歲月的變遷,今天的老北京布鞋以嶄新的樣貌出現在公眾面前。老北京布鞋穿越時空,未來又將走向哪裡呢?起始:老北京布鞋由皇家到黎民都愛穿不論皇帝、大臣,還是黎民百姓,都愛穿著布鞋,因而形成了一套我國傳統的布鞋文化。歷史一直延續今天,現代的政府要員、職場白領和中年人士最愛穿的都是布鞋。
  • 段玉國:傳統手工布鞋也需要創新
    段氏傳統手工布鞋第11代傳承人段玉國。7月27日,河南省汝陽縣小店鎮高莊村,段氏手工布鞋第11代傳承人段玉國在作坊裡忙個不停,準備將自家產的手工布鞋通過電商平臺銷售。據段玉國介紹,段氏手工布鞋很早便在河洛大地「創出」名氣,有「河洛一針」的說法,200多年來,歷經一代代母女、婆媳、父子相傳,在汝陽當地享有盛譽。1997年,段玉國高中畢業後,跟著母親學習製作傳統手工布鞋工藝。為了掌握市場行情,他曾先後到上海、浙江、福建、北京等地進行市場調研。
  • 甘肅瓜州傳統老布鞋「重回視野」:一針一線「繡」傳承
    圖為丁永華正在製作老布鞋。 藺佳 攝現年57歲的丁永華,原是甘南州臨潭縣南門村人,由於文化水平低,年輕時四處打工。2016年,丁永華和妻子馬蘇代在親朋的介紹下來到瓜州。深思熟慮之後,他們決定先租一個臨街鋪面幹點「小營生」。
  • 足說老北京布鞋國內新秀兒
    潁上以管仲齊國文化為傳承,發揚善良,寬容,好爽的性格文化特點。他是一個90後,小時候特別愛一些家鄉的麥秸,喜歡家鄉的古鎮,村落,對於懷舊的傳統有一種痴迷。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老家幫奶奶搬家收拾東西,無意中看到奶奶破舊衣櫃箱子,裡面有幾雙手工鞋,而且嶄新的存放著。
  • 在時尚界,老北京布鞋究竟啥地位?
    已經退休的故宮前院長單霽翔特別還穿老北京布鞋,因此還被人們稱為「布鞋院長」。如今的老北京布鞋還在時尚圈闖出了一片天,堪稱時尚圈「掃地僧」。吳亦凡就曾經腳踩一雙老北京布鞋出現在自己的巡演海報上,它也因此一躍成為最容易買到的「明星同款」。被它吸引的藝人不止吳亦凡一個,演員金世佳也很愛它。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瑞軒 陳思源 彭為君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前的朋友,小時候可能都穿過這樣的手工布鞋。那時由於物資相對匱乏,不少媽媽都有布鞋製作的手藝。如今,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機器取代了傳統手工,加之現代人穿布鞋的越來越少,當今幹這行的人已不多了,手工製作布鞋的技藝面臨失傳。下面,我們就去到老手藝人左玉華家中,了解傳統手工製作布鞋的過程。
  • 河南汝陽:千層底上針功夫 老布鞋走出新路子
    但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小店鎮高莊村人段玉國開起的手工布鞋廠,傳承老工藝,結合時代印記喚起人們對千層底布鞋的記憶,讓老布鞋煥發出新生機。工人正在進行鞋幫收尾工作 康向東 攝2020年11月18日,在汝陽縣小店鎮高莊村「高老莊布鞋文化園」內,樂足鞋業的制幫車間裡工人們正熟練地進行鞋幫的收尾工作,有的縫製絲扣,有的安裝拉鏈……各個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 生於七十年代的孩子們,還記得媽媽做的手工布鞋嗎
    我摸了摸:這些布鞋都是外婆親手做的,現在外婆的精力和眼力都沒法再做鞋子了,以後或許都看不到這種布鞋了。「那等你做外婆的時候,自己做不就行了。」「可是,我不會做啊。」我有點慚愧:「像我這個年紀的人,大多已經不會做布鞋了。」
  • 汪莉:執著,讓她在手工布鞋的路上,一做就是小二十年
    在青陽縣,這裡家家戶戶都會做布鞋。汪莉是穿布鞋長大的,她回憶道:小時候穿的布鞋都是母親來做,家裡孩子多,母親總是顧不上。天兒熱的時候,小孩子都是光著小腳丫,滿屋跑,用當地的話來說這叫「打赤腳」。只有當天氣轉涼,母親才會拿出新做的鞋子。汪莉說:「現在我一看到布鞋就會想起媽媽。」1999年,汪莉下崗了。考慮到家裡的情況,汪莉不甘賦閒在家,30多歲的她決定闖蕩,做出一番事業。
  • 汪莉——執著,讓她在手工布鞋的路上,一做就是小二十年
    在青陽縣,這裡家家戶戶都會做布鞋。汪莉是穿布鞋長大的,她回憶道:小時候穿的布鞋都是母親來做,家裡孩子多,母親總是顧不上。天兒熱的時候,小孩子都是光著小腳丫,滿屋跑,用當地的話來說這叫「打赤腳」。只有當天氣轉涼,母親才會拿出新做的鞋子。汪莉說:「現在我一看到布鞋就會想起媽媽。」1999年,汪莉下崗了。
  • 客家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該劇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圍屋喜事》劇照《圍屋喜事》自2020年12月19日上映以來,便獲得觀眾青睞,尤其是讓客家觀眾感到親切,引發共鳴,不少觀眾看完表示「客家話很親切」「找回了童年記憶」「高度還原了自己小時候的生活場景」,不是客家地區的觀眾也表示被故事感動,客家話也很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