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淑芳與兒子艾鵬給布鞋剪邊 張翔 攝
「復工兩個多月了,做了2000多雙布鞋,最近3天賣出去20多雙……」
精神矍鑠,話語爽朗,笑聲不斷,62歲的賴淑芳,典型的川西壩子婦女性格。接受採訪時,她手裡不停地針起針落,納著厚實、酥軟的白布鞋底。
賴淑芳創辦的唐昌布鞋廠,位於四川成都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戰旗村考察時,與賴淑芳親切交談,還買了一雙她製作的布鞋。
唐昌布鞋看起來樸素、平常,然而它背後,卻是賴淑芳一家幾代人對傳統工藝的熱愛與堅守。
鞋匠的女兒進鞋廠
唐昌布鞋是千層底布鞋的一個分支流派,起源於川西毛邊布鞋,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據史料記載,明代禁止庶民穿靴,於是,千層底布鞋成了萬千百姓的必需品,開始在民間盛行。成都郫縣(現為郫都區)生產千層底布鞋歷史十分悠久。不同於一般的包邊布鞋,川西地區流行毛邊槽眼布鞋,其鞋底、鞋幫的製作工藝比較獨特。這種毛邊布鞋的鞋底經過砂邊處理,更加經久耐穿。
賴淑芳是土生土長的郫縣人。她的父親賴學成,1938年開始拜師學習布鞋製作, 那時只有12歲。1952年賴學成進入灌縣製鞋廠工作,1962年進入唐昌鎮的郫縣製鞋廠擔任布鞋技師。近半個世紀的飛針走線、剪切縫合,賴學成練得一手製作千層底布鞋的好手藝,也對製鞋產生了深厚感情。1980年,大女兒賴淑芳高中畢業,適逢改革開放大潮奔湧,憑她的聰慧,本可以南下找工作,見世面,掙大錢。可賴學成對女兒說:「鞋匠的女兒,就去鞋廠吧。做布鞋也需要文化,高中畢業生,不會大材小用的。」
就這樣,賴淑芳一步跨進位鞋廠。從投身集體企業,到自己辦廠開店,一幹就是40年。
賴淑芳與幫助她申遺的攝影師周杰 張翠蘭 攝
傳統工藝不能丟
賴淑芳剛進廠被分在皮鞋組,廠領導見她做布鞋有兩手——那是她從小跟父親學的,又把她安排到布鞋組。
做布鞋有3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輕鬆,尤其是楦鞋,很費體力,沒過多久就敲打得滿手血泡,疼痛難忍。賴淑芳咬牙堅持,把血泡磨成老繭。
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查資料,遇到難處,就找父親請教。3年學徒工滿,賴淑芳已是郫縣製鞋廠出色的技術人員,廠裡賽技術、打擂臺,準有她出場。
賴淑芳對製鞋的熱情,感染了兩個妹妹,她們分別在1987年、1988年進入郫縣製鞋廠。從此,姊妹三人就和做布鞋結下不解之緣。
市場經濟,潮漲潮落,令三姊妹想不到的是,她們傾注了滿腔心血的郫縣製鞋廠,於1998年改制解體,製鞋人員分流、下崗。
那時賴淑芳剛40歲,兩個妹妹30多歲。「改行吧,這個年齡,這個年代,餓不著。」有朋友這樣勸她。可賴淑芳不服輸。做鞋,早已融入她的生命。她說:「晚上只要閉上眼,千層底布鞋的製作流程,就在腦子裡過電影。」
賴淑芳和父親有過一次深談。父女倆都認為千層底布鞋蘊藏著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發展潛力,關鍵看怎麼挖掘。父親眼裡閃著淚花說:「孩子,老祖宗留下來的寶,哪能就這麼斷了呢?」
這一夜,賴淑芳無眠,窗外滿天星鬥,牽動著她的思緒。她想,過去郫縣製鞋廠的生產流程,實際上已經是半機械化,全手工製作千層底布鞋在當地很少見了,傳統工藝幾近失傳。如果我們從選材到工藝,都沿用傳統的做法,能不能蹚出一條路來?
第二天,賴淑芳找兩個妹妹商談。三人一合計,決定合夥開辦一個製作手工布鞋的小廠。一家人居住的院子騰出兩間房,作為生產空間。在迎新春的鞭炮聲中,唐昌布鞋廠誕生了。
從家門口擺攤、集市上售賣再到鎮上開店,唐昌布鞋業務穩步發展。最初買鞋的主要是本地的老年人,由於唐昌布鞋舒適透氣,逐漸贏得更多年輕人青睞,甚至還吸引了外地客人慕名而來。在當地政府支持下,賴淑芳註冊了「唐昌」商標。在她看來,唐昌不只是地名,還寓意著中華民族繁榮昌盛。
唐昌布鞋楦鞋工序 張翔 攝
每一道工序都不馬虎
走進古色古香的唐昌布鞋坊,兩邊貨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布鞋。「唐昌布鞋種類繁多,有槽眼鞋、鬆緊鞋、靸鞋、繡花鞋、絆絆鞋、懶式鞋、搭搭鞋、操鞋、窩窩鞋等20多種。」賴淑芳介紹道。從店面往裡走就是布鞋製作區。「手工製作布鞋有30多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來不得半點馬虎。」
做布鞋的第一道工序是打布殼。「打布殼的選料非常嚴格。我們一律使用紗織很細的純棉白布。」賴淑芳說著,和一名師傅抬出一疊白布卷,放進一個白花花的水池中。「坯布要浸泡10個小時,再拿出來甩幹。時間必須泡夠,否則做出來的布鞋會變形。」
接下來,開始做黏合劑——傳統的麵粉漿糊。賴淑芳抓起一把雪白的麵粉,倒進熱氣騰騰的水中,一邊攪拌一邊說:「這是特級麵粉,沒有任何添加劑。攪拌時水溫必須保持在85攝氏度,如果高於這個溫度,麵粉太熟了,黏合性就不強;低於這個溫度,漿糊生了就要發酸。」新工人進廠,這些關鍵環節,賴淑芳都要手把手地教。平時生產中,大多是她本人親自操作。
刷漿糊,粘鞋底,看似簡單,卻很有講究。賴淑芳拿起小刷子粘上漿糊,在一層層布面上來回均勻塗抹,讓漿糊滲透到布層裡面,不留痕跡。「布面上不能留漿糊,才能平整黏合,否則鞋底就打不平。」打布殼要用力把布打緊打密,如果打不緊就會起泡,鞋子會變形。布殼打好後,在充足的陽光下曬乾,再裁剪成所需的形狀,用以製作鞋幫和鞋底。
賴淑芳說,製作鞋底是唐昌布鞋所有工序中最重要的環節。鞋底由堂底(即鞋墊)、蓋板、布殼等組成。堂底為優質白棉布包裹一層棉花,有吸潮減震的作用。蓋板和多層布殼納成鞋底,切邊後進行捶打,讓布殼內部漿糊完全分離開來,降低鞋底硬度。經過鞝鞋、楦鞋、烘乾、定型等工序,再對鞋底進行砂邊、剪邊,一雙毛邊千層底布鞋就做好了。這樣的布鞋穿著舒適,具有保暖、透氣、耐磨等優點。
很多人喜歡手工布鞋
「沒有政府和社會上熱心人士的支持,就沒有唐昌布鞋的今天。」回顧創業20餘年的經歷,賴淑芳深有感觸。
讓她最難忘的是一個攝影師,他叫周杰。2013年7月,周杰走進唐昌布鞋廠參觀,賴淑芳三姊妹對傳統布鞋製作工藝的堅守深深打動了他。他用鏡頭記錄布鞋生產過程和製鞋人的匠心,一拍就是好幾年。他對賴淑芳說:「你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把唐昌布鞋廠做大,為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周杰的話讓賴淑芳既受感動,又受鼓舞。2015年,唐昌鎮政府成立非遺工作領導小組,打算為唐昌布鞋申遺。賴淑芳非常高興,可是面對申遺所需的材料清單,她又犯愁了。申報需要提供在不同季節製作布鞋的工藝流程照片,她手裡一張也沒有。情急之下,賴淑芳想到了周杰。一個電話打過去,周杰答應全力支持。他很快趕到唐昌鎮,從填表到準備照片,樣樣都當作自己的事來辦。
經過多方努力,2015年,唐昌布鞋成功申報縣級非遺,2016年又被評為成都市級非遺。2017年,由郫都區和唐昌鎮政府聯手打造的唐昌布鞋非遺文化展示館建成。館內介紹了唐昌布鞋的歷史沿革、製作工藝、文化內涵,展示了賴淑芳製作的多雙布鞋樣品。
天府古鎮聯盟特色產品博覽、成都國際旅遊生活周、四川農博會……從2016年以來,唐昌布鞋在政府組織的一場場文旅活動上亮相,不斷擴大影響。2018年,唐昌布鞋入駐戰旗村特色商業街「鄉村十八坊」。在寬敞的工坊裡,顧客不僅可以選購布鞋,還能觀看和體驗傳統布鞋製作工藝。
後繼無人是許多非遺項目面臨的困境。賴淑芳也曾擔心:自己年紀大了,唐昌布鞋誰來傳承?她想動員兒子艾鵬回來接班,可兒子在國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他願意嗎?她試探著問,沒想到兒子爽快地答應了。「廠裡不缺技術工,而唐昌布鞋正缺傳承人,我是穿唐昌布鞋長大的,我不接班誰接班?如今政府對非遺項目這麼重視,唐昌布鞋的發展前景一定會很好。」2015年,艾鵬辭職回來繼承賴淑芳的手藝。他一邊學習布鞋製作技藝,一邊想辦法增加高端布鞋產量,拓寬銷售渠道,實體店和網店一起上,將布鞋銷售到全國各地。
為了使唐昌布鞋更好地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賴淑芳和艾鵬進行了不少創新的嘗試。比如在布鞋製作中加入粘跟處理,減少後跟的磨損;與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馮桂英合作,推出精美的手工蜀繡布鞋;與郫都區非遺項目「古城棕編」結合,開發出舒適輕便的手工棕編布鞋。2019年,唐昌布鞋產量超過一萬雙,利潤達到30多萬元。
「不少顧客認準唐昌布鞋,大老遠趕來買,有的幾十年就愛穿手工布鞋。」賴淑芳笑著說,每當想起這些,她就覺得越幹越有勁。近兩年,有10多個年輕人進廠學做布鞋。當地多次組織唐昌布鞋傳承製作培訓班,請賴淑芳講課,一些殘疾人接受培訓後也加入布鞋廠。如今,唐昌布鞋傳統製作技藝已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郫都區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今年3月,唐昌布鞋廠響應政府號召如期復工。雖然疫情讓銷售受到一些影響,但賴淑芳心裡不慌,「人總得要穿鞋,況且,有那麼多人喜歡手工布鞋!」她對唐昌布鞋的未來充滿信心:「我們會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引入更多新的布鞋樣式,爭取讓更多人愛上唐昌布鞋。」(劉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