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一年來 戰旗村賴孃孃賣的布鞋翻了倍

2020-12-23 央視網

【新春走基層】一年來 戰旗村賴孃孃賣的布鞋翻了倍

原標題:

「唐昌布鞋」傳承人賴淑芳在整理布鞋。記者 田為 攝

  一年來來自戰旗村的好消息

  ●「鄉村十八坊」農事體驗街區投運

  ●遊客達到65萬人次,文旅業產值增長300%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加10%

  ●吸引返鄉大學生及創業人才120餘人

  ●集體資產增加至5700萬元,集體收入增長320萬元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明海 發自戰旗村)2月12日,陽光和煦,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一派初春景象。賴淑芳一大早就來到位於戰旗村鄉村十八坊的唐昌布鞋店,「春節期間都沒怎麼休息,生意太好了。」

  一年前的2月12日11時,也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戰旗村考察,從賴淑芳手中買下一雙唐昌布鞋。一年過去了,賴淑芳的唐昌布鞋店已從一個兩三人的小作坊變成十多個人的大作坊,成為融現場加工與展賣於一體的體驗式消費旅遊打卡景點。

  有變化的,不僅僅是賴淑芳的唐昌布鞋店。在戰旗村黨總支書記高德敏看來,一年來,改變的還有鄉村經濟發展模式和基層黨組織作用的加強,「總書記的指示,我們聽進了心裡,認真在做,讓鄉村振興的『戰旗』高高飄揚。」

  「鄉村十八坊」投運產能落後的小企業集體轉型

  在鄉村十八坊,記者看到,紛至沓來的遊客圍著布鞋、蜀繡、豆瓣、醬油、辣椒等傳統手工藝作坊店鋪流連忘返。

  在賴淑芳開的唐昌布鞋店內,遊客參觀完手工製作布鞋的全流程、在展示區買完布鞋後,還紛紛拉著賴孃孃合影留念。「賴孃孃現在成大明星了,媒體紛紛採訪報導,讓唐昌布鞋非遺傳承人的『地位』在遊客和客戶心中更加穩固。」戰旗村黨總支委員易奉陽笑著對記者說。

  「唐昌布鞋的名氣越來越大了。以前我一年賣3000雙鞋,2018年我們生產了7000多雙,賣出去6000多雙。」賴淑芳介紹,通過與蜀繡大師合作,推出蜀繡婚鞋、棕編布鞋等10多種新產品,與成都紡專等學校合作打造有保健功能的新型布鞋,「現在,中高端布鞋價格在168元-198元之間,高端布鞋可以賣到千元以上。」

  總書記關心的蜀繡,同樣也在煥發新光彩。「蜀繡蜀錦以前80%是商務禮品,如今日常應用產品比例提高到40%,更多地進入尋常百姓家,去年產品銷量增長了3倍。」成都市蜀繡產業商會會長、成都蓉錦蜀繡文化發展公司董事長蔡世民告訴記者,目前除了在鄉村十八坊開設蜀繡實體店外,還在天府新區開設了一家實體店,去年通過與幾個海外商會的對接,將蜀繡產品銷往北美、歐洲市場。

  布鞋、蜀繡們的暢銷,意味著鄉村十八坊的興旺。2018年8月8日,村集體自籌資金建的「鄉村十八坊」農事體驗街區投運。「這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一種嘗試,我們為此關掉了10多家產能落後、不太環保的小企業,轉變到旅遊發展上來,解決了100多人的就業問題。」易奉陽告訴記者,2018年戰旗村遊客達到65萬人次,文旅業產值達3200萬元,增長300%;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400元,同比增加10%。

  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揭牌「戰旗效應」在放大和輻射

  2月12日,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揭牌。

  「戰旗村發展起來了,我們想著更大的目標,把戰旗村鄉村振興的發展理念推廣出去,面向全國招生,這也是我們學院的校訓——『走在前列、起好示範』的含義所在。」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常務副院長楊興紅告訴記者。

  「因為村裡人肯幹,『晴天大幹,雨天堅持幹』,所以叫戰旗村。」高德敏至今仍記得總書記問過他戰旗村村名的由來。他表示,多年來,戰旗村在集體經濟發展、農村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等方面一直秉承著「戰旗精神」,不斷開拓創新。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火車頭」作用,2018年戰旗村集體資產由2017年的4600萬元增加至5700萬元,集體收入增長320萬元,吸引返鄉大學生及創業人才120餘人。

  郫都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戰旗村鄉村振興核心示範區,在郫都,「戰旗效應」正一步步放大和輻射,在更廣泛的區域,一個個鄉村振興重大項目正加快聚集。

  記者了解到,目前郫都區正連片圍繞「安德—唐昌片區」,打造118平方公裡的鄉村振興博覽園,而郫都全域面積為438平方公裡,該重點區域將囊括郫都區鄉村面積的絕大部分。根據規劃,鄉村振興博覽園將分四個階段分期建設。目前鄉村振興博覽園已啟動8個村的基礎配套建設;同時全面摸排博覽園示範環線,已重點梳理出40餘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290億元。

  在戰旗村一路之隔的金星村呂家院子,記者看到,青石鋪成的小道串聯起一座座農屋,這些農屋又隱於高大喬木與低矮竹林之中,平實而精緻。「吸引了豬圈咖啡、豆瓣宴、養生菌湯等郫都特色項目,探索『農戶+村集體+社會資本+平臺公司』合作模式,打造餐飲主題院落,對林盤修復保護起到了作用,為村民帶來分紅、就業等收益。」郫都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相關焦點

  • 【新春走基層·春暖戰旗村】「鄉村十八坊」喜迎眾遊客 唐昌布鞋...
    四川新聞網成都2月11日訊(記者 陳淋 攝影報導)每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都會深入基層,進門入戶和群眾百姓拉家常、問冷暖、聽民聲、解民意。那麼這些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最牽掛的人,如今過得怎麼樣?這些地方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四川新聞網記者來到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採訪。
  • 【新春走基層】超萬盞彩燈點亮田間地頭 戰旗村大地藝術節來了
    2020郫都區迎春晚會暨戰旗大地藝術節亮燈儀式現場 孫浩 攝影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18日訊(記者 陳淋)新春耍成都,戰旗最安逸。兩年來,郫都區在省委、市委堅強領導下,始終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全力推進鄉村振興「走在前列、起好示範」。  2019年,戰旗村不斷強化改革賦能,引進多個項目,打造3萬平方米花樣裡特色商業街,招才引智吸引200多名大學生、歌手、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 【新春走基層】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新春走基層】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2月06日 13:37 A-A+   今天,《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將為您講述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故事。安徽省六安市從2014年有70.96萬貧困人口,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脫貧達到62萬人。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的紀道明就是其中的一個。
  • 新春耍成都,戰旗最安逸 2020戰旗大地藝術節將開幕
    1月14日,記者從郫都區委宣傳部獲悉,2020戰旗大地藝術節將在唐昌鎮戰旗村拉開帷幕,屆時,遊客們不僅可以觀精美絕倫的燈會、品鮮香的川西美食、還可以參加熱鬧的篝火晚會、遊紅色旅遊線路,過一個不一樣的「紅色中國年」。 作為一年一度的盛會,本次的戰旗大地藝術節有哪些亮點,哪些耍事呢?
  •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2月06日 08:58 A-A+   今天,《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將為您講述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故事。安徽省六安市從2014年有70.96萬貧困人口,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脫貧達到62萬人。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的紀道明就是其中的一個。  早上五點,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還在沉睡中。此時,村民紀道明家裡的燈已經亮了,連續16年,老紀每天要準時起來給妻子做早飯。
  • 新春走基層丨找準「方子」幫扶 永春窮村「換骨」
    閩南網1月17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王惠敏 文/圖)1月16日下午,2020新春走基層「泉州網絡公益扶貧行」活動走進永春縣達埔鎮新瓊村,給村裡的貧困戶送去溫暖。慰問團一行不僅將大米、食用油、春聯等物資送至貧困戶家中,還針對貧困戶的情況進行了解和交流,給予關心和鼓勵。
  • 唐昌布鞋:80年堅守與傳承
    賴淑芳創辦的唐昌布鞋廠,位於四川成都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戰旗村考察時,與賴淑芳親切交談,還買了一雙她製作的布鞋。唐昌布鞋看起來樸素、平常,然而它背後,卻是賴淑芳一家幾代人對傳統工藝的熱愛與堅守。
  • 新春走基層·駐村日記——「不盈利景區」的「致富經」
    鐵西區彰驛站村是一個集鄉村旅遊和特色產業於一身的村莊。早在公元1143年,鐵西區彰驛站村就修築城郭建立了章義縣,到了元代,官府在章義縣設立驛站,打那時起,這裡就是一個繁華之所。現如今,彰驛村搞起了旅遊業,熙熙攘攘的人群,讓人仿佛回到了當年的盛景……今天,請看記者李英傑的《駐村日記》。
  • 新春走基層拉家常說變化: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新春走基層·拉家常字 說變化)  北京「排子樓」住戶:  「在自家廚房做飯,舒坦」  本報記者 賀 勇  在北京東城區後拐棒胡同,一棟老舊的「排子樓」經過3個月的改造已經煥然一新
  • 種好山貨腰包鼓(新春走基層)
    原標題:種好山貨腰包鼓(新春走基層)臘月二十四,南方小年。燒出美酒好待客,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獨坡鎮蝦團村村民陸言禮家的灶火正旺,蒸餾出的黑老虎酒滴落在瓦罐中,發出動聽的聲音。「以前我們是做這個的。」但這麼多年,蝦團村依然貧困——1030人的寨子,2014年經精準識別,有貧困戶74戶312人。「村裡沒長久產業,全面脫貧難實現。」縣委組織部駐蝦團村第一書記楊良明說,「大夥種好黑老虎,這次應該能徹底脫貧了。」楊良明說的黑老虎,是湖南山間一種野果,果實一顆顆簇擁在一起,可入藥,也可釀酒。
  • 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新春走基層·拉家常字 說變化)
    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新春走基層·拉家常字 說變化) 原標題:   「去年你來看看,這樓還完全不是現在這樣呢。想要真正屬於自己家的廚房,不容易!」周巖斌的老伴趙錫津對記者說,「這是一棟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老樓,原先屬於單位辦公室,後來單位將樓內三層和四層的房間分給員工當宿舍居住,每個樓層有公用的衛生間和廚房,樓層內的所有居民共用一個水錶。」  幾十年來,為了自個兒使用方便,居民在公共廁所和廚房裡四處「圈地」。
  • 【新春走基層 脫貧攻堅這一年】泰安耿山口:家住黃河灘 搬進新樓房
    按照習總書記對山東提出的「努力在推動科學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進程中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2016年山東省以走在前列為目標定位,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核心任務,力爭扶貧攻堅戰役首戰告捷。 新春之際,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積極踐行「走轉改」,充分發揮融媒體報導優勢,深入基層,走進群眾,推出「新春走基層 脫貧攻堅這一年」系列報導,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展示一年來山東省脫貧攻堅工作,聚焦各地在精準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搬遷扶貧、基礎設施扶貧的積極探索和有益經驗。
  • 新春走基層丨聽場新春音樂會,濰坊人過年要有「儀式感」
    今年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將連續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鍊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幹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欣欣向榮、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
  • 【新春走基層】涿鹿縣武家溝鎮東窯溝村:桑乾河畔的千年陶鄉
    長城網訊(記者周亞彬)1月18日,2020年河北網媒新春走基層走訪團來到張家口市涿鹿縣武家溝鎮東窯溝村。這個以製售陶器為特色的村落,有著數千年的歷史。    春節將至,記者沿著村裡的古道徐步而行,青磚古巷、陳窯清幽,斑駁的陶片牆、光滑的石板路……每個角落都充滿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 人民日報新春走基層 雙腳丈量時代筆墨記錄變遷
    原標題:雙腳丈量時代 筆墨記錄變遷(新春走基層·特別報導)   安 徽   走基層,聽聽農民工心裡話   本報記者 李昌禹   春節前夕,記者跋涉1000多公裡路程,跟隨安徽籍80後農民工梁啟峰踏上了漫漫返鄉路。   以往走基層,記者更多感受到的是老百姓一年來的幸福與喜悅。
  • 新春走基層|桃花溪旁種桃樹 「九分山水」讓全村脫貧
    編者按:把鏡頭、話筒、文字對準基層,講述更動人的基層故事。「新時代 新夢想」2018湖南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2月2日啟動。近年來,青竹村以產業發展作為扶貧攻堅的根本途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成功引進了滙豐梅花鹿等民營企業的落戶。
  • 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揭牌
    一年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時指出,要繼續把鄉村振興這件事做好,走在前頭,起好示範,讓村民收入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 深入基層收穫感動——新華社"新春走基層"記者感言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新華網北京2月18日電 從1月25日到2月17日,120多名新華社記者,兵分88路,奔赴全國各地開展「新春走基層」採訪報導活動。在體察民情、傾聽民意、傳遞民聲的同時,自己也收穫了人生百味。以下是「新春走基層」部分記者從基層回來後的感言。
  • 新春走基層·特別策劃④︱新時代的畫面美不勝收
    「新春走基層」活動近尾,我們約請記者小結「走」的感動、體會和心得,銘記「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一起感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砥礪奮進和磅礴力量……走到湖北大巴山中——盡職盡責幹事 方能不負芳華從幕阜山區的扶貧一線
  • 【新春走基層】隆陽區:種草莓栽葡萄建農家樂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隆陽區:種草莓栽葡萄建農家樂   「2畝草莓加上3畝育林苗,1年的純收入能超過5萬元。」在自家的草莓種植園裡,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下烏龍村的村民趙自偉一邊採摘草莓一邊告訴記者。  2011年,一直在外打工的趙自偉看到鄰居家種植草莓收益好,也仿效著在村裡種起了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