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謹言慎行

2020-08-28 閒時讀書屋

孩子稍有不對,父母就會把孩子的錯掛在嘴上。父母的嘴決定著孩子未來的修養,修養決定著孩子未來的高度。父母是孩子的直接老師,父母的嘴影響著孩子的心態,心態決定著孩子未來的方向,也決定著孩子的性格走向,性格影響著孩子未來的前途。其實,父母的抱怨,就是無能的責任開脫。有本事的人,會把對孩子的抱怨變成看得見的改變。


為人父母,對孩子的管理需要智慧,就是在合適的時間中做出合適的行為。如對孩子抱怨,就會給孩子增加愧疚,從而引起孩子的反感。面對孩子的失誤,要給與引導和鼓勵。孩子就像個氣球,要給他打氣他才能飛起來,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重視。對孩子的錯誤不要經常指責和抱怨,孩子也有他的自尊心。話有多種說法,不同的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硬話不如軟說,以建議或引導的方式說出,聽起來就心感舒心,會讓人心服口服。不要認為孩子不懂事,孩子也有感情。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所以,要平等對待。

沒有人喜歡聽命令和指責,孩子也一樣。不要用你的好心,把他帶上了彎路。要給他獨立思考的空間,讓他自己去選擇,你可建議和幫他參考,叫他慎重行事。命令式的教育,管不好孩子。作為父母,不要給孩子畫路線,讓他自己去選擇。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孩子路線的實踐者。為此,父母的言行,必須要潛移默化,批評或謾罵不起作用。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影子。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在批評孩子不足時,首先要檢查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問題。只有自己修養好了,才能指導好孩子。孩子身上的缺點源頭,都在父母身上。為此,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把那些不文明的行為投射到孩子身上。只要你當了孩子的父母,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你身上藏著孩子的高度和孩子未來的路線。所以,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謹言慎行。

相關焦點

  • 幼兒的性格養成來自父母的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應謹言慎行
    孩子的性格養成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說這一輩的自我認識都和父母有關係。父母是孩子最開始的領路人,也是孩子最早的導師,父母對於孩子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在孩子幼兒階段的時候父母就應該謹言慎行,以免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
  • 「兒童教育100招」第四招:在孩子面前要謹言慎行,不可失信
    今天繼續分享關於兒童教育100招。第四招,在孩子面前謹言慎行。大多數的孩子在生活中會不知不覺的把父母當成自己的模仿對象,可以說在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各個方面都對孩子形成深遠的影響。孩子也是通過父母在生活中的表現來學習生活的方式和處事的態度。父母是否善良,是否有愛心,這些決定著孩子的品格。媽媽是事業心更重,還是更加以家庭為重,這些決定著女兒將來對家庭的態度,爸爸在社交圈子中的地位是兒子以後的為人處事的軌跡。
  • 教育時評:要把為人父母當成一門大學問來做
    自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的教育指引,就會刻在他們的性格和習慣中,相伴一生。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  近日,全國婦聯、教育部等9部門共同印發了《關於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們要把為人父母當成一門大學問來做。  為人父母,最簡單,也最複雜。
  • 雖然初為人父母,心理教育最佳時點不能錯過,對孩子影響深遠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孩子的教育不再僅僅是身體健康方面,更多的是心理發展方面。尤其是現在很多父母在面對自己養大的孩子卻突然之間感到陌生與可怕,曾經自己眼裡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變得不可控,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更不解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
  • 父母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很大,父母們要自檢一下
    昨天,蕊蕊又一次因忘帶作業遭到老師的點名批評,蕊蕊媽媽一回到家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蕊蕊,我一直並不明白,同在一個班級裡上課,為什麼別人能記住要交哪些作業,只有你記不住?為什麼每次忘帶作業的名單中總有你的名字?你看看曉雪,她和你同班,人家為什麼每次都能記住帶哪些作業呢!」
  •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第二個現象:本以為高考狀元的父母都是「孩奴」,採訪後才發現都不是。記者問:「你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他們都回答:「好像也沒怎麼教育啊。」第三個現象:「孩奴式父母」的孩子,不但成績很難躋身頂級,而且性格也不太陽光。記者問「孩奴式父母」同樣的問題時,他們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對孩子的不滿也是一大堆。
  • 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不是對孩子打罵,而是回家後的漠不關心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父母教育中最大的失敗是什麼?這樣的話題總是讓為人父母的有一些尷尬和窘迫,這個問題似乎是在明晃晃地提醒自己對待孩子的教育有多麼地無能。細想之下,可能有的父母會覺得最大的失敗可能是對孩子動手,畢竟向孩子甩巴掌的樣子實在是愚蠢至極。可是從孩子的角度而言,父母的打罵遠不如對自己的「漠不關心」更加可怕而傷人。
  • 為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情緒穩定
    假如為人父母需要通過考試,那麼現實生活中,至少有一半的父母,大概都是不及格的,並且很多父母並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社會學極其關注原生家庭,認為人在一生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影響都是深遠的——當然,他們可能存在過度解讀的情況,因為當一個人獨立成人以後,對自己就有了調試的能力,所以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歸結於父母。
  • 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不是對孩子打罵,而是回家後的「這個動作」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父母教育中最大的失敗是什麼?這樣的話題總是讓為人父母的有一些尷尬和窘迫,這個問題似乎是在明晃晃地提醒自己對待孩子的教育有多麼地無能。細想之下,可能有的父母會覺得最大的失敗可能是對孩子動手,畢竟向孩子甩巴掌的樣子實在是愚蠢至極。可是從孩子的角度而言,父母的打罵遠不如對自己的「漠不關心」更加可怕而傷人。
  • 對孩子的言恥教育,必須從家庭教育中開始,父母應對孩子負責
    在今天的生活中,不少父母確實沒有完全盡到其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責任。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決不能當作兒戲。可我們常見這些年輕父母在他們孩子剛會說話時,爸爸教孩子罵媽媽,媽媽教孩子罵爸爸,罵對了還給予誇獎。搞得孩子無所適從。這是很有害的。為人父母,完全不盡父母的責任。結果讓子女變壞,貽害社會,即使受罰,也是罪有應得。
  • 謹言慎行,尊重「還未生娃」的朋友,做父母后有些話要「收」起來
    尊重「還未生娃」的朋友,做父母后有些話要「收」起來做了媽媽之後,再和還未做父母的好友見面,往往話題中就夾雜了一些尷尬,還沒有做爸媽的朋友們不太喜歡討論關於孩子的話題。而做了父母親的家長們,往往所有的話題中心都會圍繞孩子展開,有的時候,無意中說出的話可能會疏遠你的朋友們,請記得謹言慎行
  • 在成長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都是無辜的,父母應謹言慎行、以身作則
    所謂「溺愛教育」和「棍棒教育」,都不是正常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溺愛,等孩子長大就打罵,孩子能適應嗎?所以我們要學會做聰明的家長,在心理上尊重和理解孩子,遇到事情不能一味地打罵責罰,而是要和孩子溝通交流,了解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這樣做避免我們在育兒道路上少走彎路,也反應出為人父母的心理:我想給孩子最好的!最好的奶粉,最好的身體乳,最好的尿布溼等等。特別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為了子女的教育真是煞費苦心:不惜重金買學位房,為了幼兒園學位通宵在園門口大排長龍。我常常為這樣的做法感到困惑,而為人父母的責任感又驅使著我不得不這樣做!
  • 為人父母,你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為人父母,誰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優秀、幸福,擁有美好的人生。要想得償所願,就決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得做到心中有數,從關鍵處入手,講究方式方法,即有計劃、講策略。經常給孩子講故事 很多人都愛聽故事,利用故事向孩子做滲透教育是比較巧妙的方法。我們給孩子講的故事,主題可以是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寬容仁善,也可以是勤奮學習、認真踏實、樂觀向上、堅韌不拔。 當然,還可以是思維方法、說話技巧、心理調整和處世智慧等等。 總之,凡是對孩子有益的都可以講。
  • 如果為人父母要打分,你能得幾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做醫生要考醫師證,做司機要考駕駛證,做HR要考人力資源證,做老師要考教師資格證,……但卻沒有一場考試是針對父母的。唯一給贊恩帶來慰藉的妹妹,在12歲,這個本該像花一樣享受呵護的年紀,被父母逼著嫁給了房東的兒子,最後懷孕難產而死。 贊恩狀告父母,就是因為他們還想繼續生孩子,生孩子卻不教育他們。
  • 親職教育,教你「如何為人父母」
    他告訴記者,親職教育這個名詞來自臺灣。「親職教育是從家庭教育演變而來的新概念,簡言之,就是對家長進行『如何為人父母』的教育。從狹義上講,是針對問題少年家長的教育。」 範君介紹,海澱法院從開展少年審判工作以來,一直強調家庭教育問題,包括對未成年人的教育、與家長的溝通。
  • 為人父母為什麼要學習?
    都說育兒先育己,教育孩子自己先學習。覺得有道理,就開始學,可到底為什麼學?學什麼?很模糊,今天有一點小體會,分享一下,僅供參考。成為父母,天然的就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去引導教育孩子,這是很正常的。我之前也覺得,我經歷過的一定可以給孩子這些參考。不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有覺知的思考一個問題:我過去的經驗,是否讓我現在過的很好?
  • 進行教育啟蒙是為人父母應負的責任,助你成為孩子的「終身老師」
    ,有一部分父母也沒有時間工作忙為藉口來拒絕這份議案,而有的父母則表現得躍躍欲試,認為這樣的方式正中下懷,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籌莫展。為人父母是一輩子的事情,這是一項終身的責任,甚至由於時代的不斷進步,這項責任會變得越來越重。而根據社會進步建省調整的教育方式也具有自發性的特點。幫助父母自主進行學習,讓他們自發的學習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所謂教育需要分成教和育兩個方面來說的。就是上行下效,就是積極向善。當初我能夠進行自我教育的時候,對孩子的教育自然也重視了一分,也因此為孩子樹立了比較正確的三觀。
  • 為人父母在於修行
    當今資訊時代變化莫測,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幾乎席捲百分之八十的家庭,初為人父人母,對於孩子的愛,不敢愛多了,也不能愛少了。我們該如何去愛孩子,用成人自己的方式嘛?在孫瑞雪老師《愛和自由》這本書中,告訴我們:請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就是孩子實現自我成長的最好捷徑。
  • 易中天:為人父母,請不要對孩子說這三句話,會束縛孩子的想法
    易中天:為人父母,請不要和孩子說這三句話,會束縛孩子的想法你是否經常聽到父母這樣對你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要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要遠爸媽這是為你好易中天老師認為,如果家長非要讓孩子聽取這三句話,那他們不但不會接受,反而會非常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