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人樂百年壽;
家和萬事興。
上聯的「人樂」,指人世的歡樂。《莊子·天道》:「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唐代成玄英疏:「俯同塵俗,且適人世之歡;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樂也。」莊子的話是說對人和氣,與人和諧相處,就會得到人世的歡樂。
樂觀則可使人長壽,清代醫家劉默則說得非常明白:「人之性情最喜暢快,形神最宜煥發,如此刻刻有長春之性,時時有長生之情,不惟卻病,可以永年」。一個人如果能有一個好的心情,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那他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動權。為什麼樂觀的情緒有助延年?因為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愉快的情緒能使五臟安和,氣血旺盛。有了心理平衡,就會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體的各個系統才會處於最佳的協調狀態,發揮祛病延年的作用。
下聯的「家和」,指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們創造生活和享受生活的地方。清代李漁說「世間第一樂地,無過家庭。」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感情、長幼親情、鄰裡友情,不僅關係到家庭的幸福美滿,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
~ 02 ~
人心齟齬一身病;
事體和諧四海春。
此聯選自宋代邵雍《為人吟》。
「齟齬」本指上下牙齒不齊、不對應、不協調。明代徐渭《秦望山花蕊峰》詩:「宛如齒齟齬,張吻訟所苦」。
上聯是說人心齟齬,即人心裡煩惱,悶悶不樂,充塞不良情緒,便會引來一身疾病。明代醫家王文祿指出:「一切病皆生於心,心神安泰,病從何生?」因此,養生應「以養心為主,故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理固然也」
「事體」指事情、人體。「春」,喻生機、生意。春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徵,有著不可遏止的活力。杜甫有詩云:「遲日(春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春回大地,「品物皆春」,給大地帶來歡樂和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人們「四時惟愛春」。
下聯是說,使事體勻稱、適當、和調,則到處皆有喜色、生機。人的身體貴在調和,清人李漁說:人身所當和者,氣血、臟腑、脾胃、筋骨之種種,使必逐節調和,尤其要使內心調和。怎樣使內心調和呢?「和心之法,……哀不至傷,樂不至淫,怒不至於欲觸,憂不至於欲絕。『略帶三分拙,兼存一線痴;微聾與暫啞,均是壽身資。』此和心訣也」。勸導人們要善於協調七情,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實現自我和諧與人際和諧,自然有利於健康。
~ 03 ~
人間樂事唯為善;
天下奇觀在讀書。
此聯為福建南靖長孝坎下村尚德樓聯。
上聯說行善積德是人世間最快樂的事。語本《後漢書》:「為善最樂」。善,指善良、美好、吉祥,善意、善行、善舉、善事等,凡是符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有益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與事情,都叫善。
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周易》指出:「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尚書》亦云:「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孔子則形象地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積善成德也是人們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實施善行義舉,不僅能使人感到道德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快樂,也會讓人的身心受益。
下聯講靜心讀書可以獲得天下奇觀。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活動。靜心讀書,可以穿越時空,溝通古今,會晤聖賢,拜訪哲人,求教智者,從他們的嘉言懿行中獲得智慧的啟迪和精神的愉悅。
~ 04 ~
甘守清貧,力行克己;
厭觀流俗,奮勉修身。
此聯為《楹聯叢話》編者梁章鉅的祖父梁天池的述志聯,選自《〈楹聯續話〉卷之二·格言》。
「清貧」謂貧苦而有操守。《後漢書·劉陶傳》:「陶既清貧,而恥以錢買職,稱疾不聽政。」「克己」,語出《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指克除自己的私心雜念,使行為和思想合乎禮的規範。
上聯警策自己要努力克制私心,甘願保持清貧,以儉為榮。即使在物質生活有很大提高的情況下,崇尚節儉,甘守清貧對於修身養德也是十分重要的。
「流俗」,語出《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汙世。」朱熹註:「流俗者,風俗頹靡,如水之下流,眾莫不然也。」後泛指世俗,多含貶義。「修身」,指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只有修身方能使人超越原生狀態而進入自覺追求崇高的境界。
下聯表示不願看世俗的流弊,更不願與之同流合汙,而要努力修養身心,使自己有高尚的情操。荀子曾說:「扁善之度(以普遍合於善道的法度),以治氣養生,則身後彭祖,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舜。」
~ 05 ~
欲無爾我見,不養生而壽;
須有老莊書,處塵世亦仙。
此聯選自陳子展《談談聯語文學》。
上聯出自《孟子·公孫丑》:「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意思是說:你是你,我是我,你縱然在我旁邊赤身露體,怎麼能玷汙我呢?有了這樣不為外物所動的品格和心態,即使不注重養生也會長壽。明人呂坤曾說:「我身原無貧富貴賤得失榮辱字,我只是個我,故富貴貧賤得失榮辱如春風秋月,自去自來,與心全不牽掛,我到底只是個我。夫如是,故可貧可富可貴可賤可得可失可榮可辱。」一切皆隨遇而安,這樣心境才會平和,身體才會安康。
下聯是說:只要有主張無為寡慾、自我超脫的老莊書,即《老子》《莊子》,處在人世也如在仙境一般。明人陳繼儒說「仙沒有,無欲即仙」,洪應明亦說「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 06 ~
美酒飲教微醉後;
好花看到半開時。
此聯選自宋代邵雍《安樂窩中吟》。
上聯講飲酒的學問。古人把「酒飲微醉」視為佳境,恰到好處,詩人在《善飲酒吟》中指出:「人不善飲酒,唯喜飲之多。人或善飲酒,唯喜飲之和。飲多成酩酊,酩酊身遂痾。飲和成醺酣,醺酣顏遂酡(酡,即臉色發紅)」。大凡善飲酒者,素來講究「飲酒半酣正好」的藝術。
下聯講賞花的藝術。花是美的化身,賞花的奧秘,就是一個「美」字,賞花就是欣賞花的色、香、姿和韻。
把花人格化,就是所謂韻,韻寓於色、香、姿之中。花的美,韻的情,令人怡情悅性,給人一種真善美的精神享受。何時賞花才「大有佳趣」呢?「好花看到半開時」。值得注意的是,清文學家石成金在品讀該聯時有一段評語:「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爛漫酩酊,便成惡境矣。履滿盈者須思之。」石氏提醒那些志得意滿的人品讀該聯時深思什麼呢?深思月滿則虧、盛極則衰的道理。
其實,「酒飲微醉,花看半開」,體現的是傳統的中和之道。酩酊大醉,則損健康;花朵全開,則會凋謝。
~ 07 ~
人生惟酒色機關,須百鍊此身成鐵漢;
世上有是非門戶,要三緘其口學金人。
此聯原作者是清人錢守璞,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工詩,善繪花卉,選自清代金纓《格言聯璧·接物》。
上聯的「機關」,指周密而巧妙的計謀。這裡是說酒、色是人生的兩個關鍵問題,最易使人陷身,須要百鍊此身成鐵漢才能經受住考驗。
下聯的「緘」,是封閉,「三緘其口」就是緊閉著嘴。作者認為,塵世是是非場合,要閉嘴不語學金人。「金人」,語本漢代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上聯講節酒色,下聯講慎言語,二者皆「養德養身之切要」。金代著名醫學家李杲(東垣)曾在《遠欲》篇說:「安於淡泊,少思寡慾,省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壽夭得失,安之於數,得喪既輕,血氣自然諧和,邪無所容,病安增劇?」
與此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對聯還有:持身同鐵漢,慎語學金人。
~ 08 ~
水流任急境常靜;
花落雖頻意自閒。
此聯選自宋代邵雍《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上聯是說,不論水流如何湍急,只要人能保持寧靜的心境,就不會被滔滔的流水聲所幹擾。正是:意靜不隨流水轉,心閒還笑野雲忙。
下聯寫花瓣雖然頻頻飄落,只要人能保持閒適的意念,就不會為凋謝的落花而惆悵。明人洪應明在引用這聯詩句時寫道:「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唐代白居易曾在《續座右銘》中寫道:「修外以及內,靜養和與真。養內不遺外,動率義與仁。」邵雍的聯語正體現了白居易等人的思想。
邵雍類似的聯語還有:靜處乾坤大;閒中日月長。閒中氣象乾坤大;靜處光陰宇宙清。
~ 09 ~
寧靜而致遠;
澹泊以清心。
上聯語出《文子·上仁》:「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亦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裡的「寧靜」指清靜寡慾,不慕榮利,亦指環境和心情的安定平靜。
上聯意謂不寧靜就不能加強自身修養,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所以諸葛亮總是告誡後人「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寧靜致遠,不但是修身的要旨,而且是養神的必然要求。宋歐陽修也說:「養神於靜則安。」應該說,寧靜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不為權力所累,不為名利所誘,不為燈紅酒綠所吸引,守住心靈的一片淨土,保持心境的平和,享受平靜的生活。故有人說:最好的心情是寧靜。
下聯的「澹泊」,指恬淡寡慾。明代姚舜牧曾說:「澹泊二字最好。澹,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無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反是以求濃豔,趨炎勢,蠅營狗苟,心勞而日拙矣,孰與澹泊之能日休也。」「清心」指心地清淨,無思無慮。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白雲觀》:「問及長生久世之道,則以清心寡欲為要。」
下聯意謂只要能澹泊自守,清心寡欲,就能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心態,得亦不喜,失亦不驚,有利保持心理的平衡。
~ 10 ~
畏友恨難終日對;
異書喜有故人藏。
此聯選自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話》。
上聯的「畏友」,指品德端重,在道義、德行、學問上互相規勸砥礪,令人敬重的朋友。陸遊《病起雜言》詩:「起居飲食每自省,常若嚴師畏友在我旁。」與畏友相對,不僅能勸善規過,而且有益身心。
上聯說,畏友是彌足珍貴的,所恨的是不能終日與畏友相對,表達了希望與好友朝夕相處的心情。
下聯的「異書」,指內容精湛新奇、版本珍貴而罕見的書籍。所喜的是故交好友收藏有異書,可借來閱讀。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