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自己獨自帶4歲半孩子去西北的經歷後,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天哪,你太牛了!接下來大概率還會跟一句:換了我肯定不敢去。
的確,比起一個或幾個成年人外出,帶著孩子尤其是幼齡孩子會有很多不便。但是不可否認的人,不少人也放大了帶娃出行的困難。
我們這次河西行,是我第一次這樣遠距離長時間的帶娃出發,臨行前我也有諸多擔憂,也為此做了一些心理建設和調整。事後證明,過程是順利的,回憶也很美好。
深究起來,有幾個方面是我比較注意的。
1.出門在外,溝通先行
河西的行程確定後,我認真地和孩子談了這次計劃。
大體情況是:我們這場出行要去到哪些城市,乘坐的大交通工具是什麼(娃對此最感興趣),時間跨度多長。
接著,我也告訴他行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行李重——媽媽沒法抱你;陌生環境——我們要緊緊挨在一起;要去很多地方會比較累——你需要抓緊時間睡覺補充體力。當然,我也告訴他,我會努力照顧和保護他,但希望得到他的配合。
總之,我一再強調的是:我們是一個團隊,兩人需要互相支持和幫助。
途中,我們也是這樣做的。
他自己穿衣吃飯睡覺,儘可能自己照顧自己,不讓我幫忙。
外出參觀時,我會提醒他路上能睡多久,他通常馬上就趴在我腿上睡了,到了目的地一喊就醒。
下車參觀,上車睡覺
晚上睡前,我倆也會復盤:今天去了哪裡,有什麼好玩的,末了擊掌鼓勵——今天配合的可真是不錯啊,明天加油!
效果是顯著的,總的來說,出發時間越長,孩子和我配合得越默契。
2. 尊重孩子的旅行需求
我這趟出行,主要是為了重走絲綢之路,沿途安排了許多博物館和文化遺址,但這都不是我兒子喜歡的,他對各種軌道交通有著謎之熱愛。
我們是一個團隊,自然要互相支持。
因此,沿途換城市我儘量購買了火車票,尤其是缺少體驗的綠皮車。除此,在蘭州和西安這樣有地鐵的城市,我們都曾專門留出半天時間遊覽地鐵線路——就是一條線路接著一條線路換乘,能乘坐完最好,坐不完的選幾條也行。當然,選擇權是他的,我做好配合就好。
蘭州地鐵購票
自然,到了這樣的城市,我也優先滿足他的願望,再排我自己的行程。安排時也儘量讓我倆的行程相交,以便他能多享受一段地鐵時光。
3.滿足娃的口腹之慾
這次行程中我沒有限制他吃冰激凌和雪糕,在家通常是不許的。尤其是在景區,即便物價挺貴,但娃一旦得到補充,就又能陪我蹦躂好久了。
另外,西北行中小朋友吃不慣當地飯菜,後來看到肯德基就想去吃,我也允了好多次。雖然我並不喜歡漢堡,特別是西北城市裡的漢堡都乾乾的難以下咽,但小朋友樂意,就隨他了。
吃完他還可以在裡面玩會滑滑梯,我常常聽到他和認識的小朋友介紹我們從哪裡來,接下來要去哪些城市。
4.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比你好
不少家長擔心遠距離旅行孩子身體吃不消,說實話,我出發前也是這樣的心情。
為此,我帶了些必備藥品——布洛芬、風油精、補液鹽、暈車藥等等,但整個行程下來,沒有用到,而且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超出我的預料。
西北之行中,行程時松時緊。敦煌西線一日遊從早晨到深夜,飲食也是超市外帶;張掖的平山湖大峽谷高山深谷縱橫,爬上爬下,走了1萬5千步……孩子和我一起,扛住了。
作為父母,我們更容易看到的是孩子的小和弱,正如我出發前的擔心那樣;但孩子在途中各場景間切換自如,表現出來的毅力和適應力足以令我醒悟——一個生命體在新鮮事物面前,具有多麼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啊!
想想我們小時候吧,跟著父母到遙遠的外地去,你會胡鬧嗎?大概率不會。我們的眼睛都被新鮮事物吸引了,身心被團團圍住了,甚至在陌生環境下對父母產生了更深刻的信任和依賴。以至於多年以後,美好的記憶還能在腦海中上下翻滾,帶著經久不息的熱浪,撲面而來。
至於身體,孩子也會自我調節的。
就我的觀察來看,我家小朋友平時在家晚上需要陪睡,白天基本不睡。但西北行裡,他自覺地累了睡覺,餓了吃東西,渴了喝水,他的身體會指引他該做什麼,那是本能的力量。作為父母,只需給他創設乾淨衛生的條件就好。
退一步講,孩子真的生病了,只要我們去的不是無人區,買藥都是很方便的。出發之前我對西北認識淺陋,擔心買東西不方便,去了發現沿途城鎮該有的一應懼有,包括藥店的密集度也並不低。
沒有孩子不生病的,但因為怕孩子外出生病而不敢出行,就是因噎廢食了。
5.帶著遊戲力上路
遊戲力,指遊戲的力量,《遊戲力》一書對此有非常棒的闡述,我個人非常推薦。
沒有孩子不喜歡遊戲,私以為遊戲力能免除絕大部分親子麻煩,讓相處更融洽。即便麻煩已經來了,遊戲也能很快將其煩消解於無形。
旅行那段日子,孩子很喜歡玩石頭剪刀布,這讓我們度過了很多時光;每晚睡前,陪他在被窩裡鬧上一陣,孩子就肯獨立入睡了;不肯走路時,玩個乘車遊戲,也能減省不少力氣……
那有母子決裂的時候嗎?當然。
有一次晚上到酒店比較晚,娃因不喜歡衝淋浴拒絕配合洗澡,這讓我疲憊不堪的情緒藉機爆發,我衝他狠狠地嚷了一通。
平靜之後,我向他道歉。說著說著,倆人還玩起了比比誰更生氣的遊戲。
此後每當大家鬧不愉快,我們就默契地比賽誰氣哼哼時發出的「哼」聲音大,倆人經常你「哼」我「哼」,「哼」到大笑不止。
6.認可孩子,感謝他
帶著孩子旅行,必然是個互相遷就的的過程。
畢竟大家興趣點不同嘛。
在敦煌時,除了鳴沙山,娃對莫高窟、陽關和玉門關都沒興趣。那幾天,他和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這有啥好看的呀?
在娃眼裡,這些讓大人們趨之若鶩的地方還不如小區裡的滑滑梯有意思。加上天氣很熱,娃是有情緒的。
因此除了買冰淇淋籠絡他,每天行程結束時,我都會真心的感謝他:今天天氣那麼熱,但你一直陪著媽媽參觀了玉門關,謝謝你哦,有你陪著真好!
同樣,當我在地鐵站被他帶領時,我也會趁機吹吹彩虹屁:還好有你啊,要不然我都要迷路了。
誰不喜歡聽好話啊,娃聽到好話精神抖擻,而我更加省心省力了。
所以回憶起來,一個人帶他走了那麼遠也沒那麼可怕。
固然路上他有很多需要我照顧的地方,但他也是我旅途中最親密的夥伴。
換句話說,即便成年人結伴出遊,也是需要互相商量和妥協的。憑什麼面對小孩子,就擺出一副委曲求全的姿態呢。
對我而言,有了這次經歷,我對自己的能力也多了幾分確信和篤定,更不怕再次出發了。
世界很大,別辜負看看的機會,有條件就出去吧,千萬別把帶娃出行想的那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