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6-04 09:52:48 來源:AC模玩網 責任編輯:零下九度
AC模玩網ID:神斬者天罪
年齡:32
性別: 男
籍貫&現居:北京
興趣愛好領域:看書和電影
AC: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AC訪談,今天我們請來的是著名的引進版美漫《行屍走肉》的譯者大大——神斬者天罪!天罪兄請先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吧?
神斬:大家好,我是神斬,80後猥瑣大叔一枚。「神斬者天罪」這個中二名字出自PS系主機平臺上的角色扮演遊戲《女神側身像》裡的一把武器:「罪人之劍:斬神者」。我第一次見到「喪屍」這種怪物,是通過麥可.傑克遜的經典MV《戰慄者》(Thriller)。
AC:殭屍末世文化作為一種引進的美國本土文化在中國目前的受眾情況如何呢?對於一直在熱映的《行屍走肉》劇集在中國造成的影響您又有什麼看法呢?
神斬:這一題材雖屬外來文化,但由於人性不分國界,在中國的持續蔓延也是順理成章。拋去人皆有之的獵奇需求,更多的還是源於那種濃濃的「親民性」。首先從表面上看,喪屍作為一種危險的怪物,雖然也能威脅人類,卻不像面對威震天或哥斯拉般太過絕望,正如著名演員西蒙.佩吉在《行屍走肉》漫畫第2卷結尾的後記中提到的,只要能夠保持冷靜,隨便抄起一塊磚頭或者酒瓶,任何人都可能戰勝喪屍,這就一下子拉近了和普通觀者的距離;其次從現實寓意來講,我想我們大部分人都能感受到當下生活環境的嚴苛,而《行屍走肉》這類作品中所描寫的末世,正是將現實中的不安全感用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當我們看到那一個個外貌和人類差異寥寥,卻不分男女老少高低貴賤,只想著噬肉飲血的傢伙一擁而上時,是否也會聯想到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殘酷競爭呢?
AC:那說到《行屍走肉》的話,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決定對這本漫畫進行翻譯的呢?
神斬:我第一次接觸《行屍走肉》是在2004年出國留學時,開始進行翻譯則是在2006年底。和擁有「喪屍之父」喬治.羅梅羅保底的西方世界不同,中國人對喪屍這一形象的認知,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日本CAPCOM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推出的遊戲《生化危機》,但由於載體的限制,身為一款動作AVG的《生化危機》,勢必在內容上更加側重視覺享受,不會也不能在難以直觀體現的劇情內涵上投入太多筆墨,這就導致我們雖然在腦海中植入了喪屍的概念,卻也長時間地將其視為一種單純的怪物,而無法看到更深入的東西。我必須承認,因為我也是《生化危機》的鐵桿粉絲,儘管此前也看過《驚變28天》、《活死人的黎明》等一些所謂「內涵類」喪屍電影,但當我首次欣賞《行屍走肉》漫畫時,仍然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不禁感嘆原來喪屍作品還可以編的這麼有思想性。所以,除了希望把自己喜歡的漫畫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也多少有一點兒「打破既成秩序」、「樹新風」的企圖,這也決定了我當年選擇在自己經常出沒的百度「生化危機吧」發布漢化《行屍走肉》的漫畫貼,而直到今天,這個七年前發布的帖子,仍然保持著生化吧最高的點擊量。
AC:我注意到您還有自己的貼吧來分享漢化資源,吧友們都給您起了各種暱稱,我還看到一個「大罪神」的暱稱真是特別帥氣,對於您來說這種無償的漢化作品分享給大家的舉動除了源自於對作品本身的愛之外,還有什麼是支持您的動力呢?
神斬:我是個不撞南牆不回頭,而且還要撞破牆的偏執狂。雖然不能說自己的初衷就是如此,但經過了多年的無償漢化之後,我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將這份「工作」正規化,被官方「招安」的渴求,只是由於《行屍走肉》的題材不像其他超級英雄漫畫那樣老少皆宜,導致這個願望在國內實現起來異常艱難,所以我要特別感謝世圖出版社讓我的堅持有了回報。當我把2004年買到的漫畫原文版第1卷和2014年剛剛出版的簡體中文版第1卷並排擺在一起、看到「The walking dead」變成了我當年定下的譯名「行屍走肉」,看到自己的名字終於出現在正版漫畫的封面上時,我覺得世界上最酷的景色莫過於此。
AC:除去殭屍類型內容外您還對什麼類型比較感興趣呢?對於其他題材比如超級英雄甚至是日系漫畫,您又是怎麼看的呢?
神斬:我比較喜歡《異形》系列。當年出國時,除了《行屍走肉》外,還買了不少《異形》漫畫,尤其是那本《異形啟示錄:殲滅天使》(Aliens apocalypse: The destroying angels),其劇情深度我個人認為不次於後來的電影《普羅米修斯》。前一陣異形的創作者H.R.Giger去世了,真是遺憾。至於超級英雄,除了對童年時代就認識的兩位元老超人和蝙蝠俠抱有特殊感情外,其他的我都了解不多,一方面我對超級英雄世界裡普遍存在的「不殺生」理念不太能接受(從現實的商業角度講,這麼做無可厚非,但如果基於故事本身,我永遠也不會理解蝙蝠俠何以這麼多年都不除掉小丑——倘若不能切實有效地懲處罪惡,那力量再強又有何用?),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從小接觸更多的還是日漫,算不上是個合格的美漫迷,只是比較偏好喪屍題材而已——如果我懂日語,可能早就跑去翻譯《學園默示錄》了。
AC:作為一名著名的漫畫譯者在從事譯製工作時有沒有什麼趣事軼聞可以與我們分享嗎?
神斬:2012年,臺灣版《行屍走肉》漫畫先於大陸版兩年面世,這在當時對我的刺激不小,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把「The walking dead」翻譯成了很有地方特色,卻讓我們內地人覺得巨雷無比的「陰屍路」…雖然我當時還不是官方譯者,但不論電視劇版、遊戲版,小說版,用的都是我五年前定下的譯名「行屍走肉」,於是我立刻給行屍漫畫的出版商IMAGE發了封電郵表示抗議。為了增加關注度,我特意偽裝成一個臺灣讀者,用的全是繁體字,同時還拜託一位在國外留學的網友跟我發了同樣的內容。在信中我用心地給這些美國佬解釋了「行屍走肉」這個古老成語的意思,以及它是多麼地符合《The walking dead》的主旨…大概兩個月之後,我才收到了IMAGE方面的回信,可惜執筆的並非是我所期待的漫畫原作者羅伯特.柯克曼,而是一個不知名的人(具體人名現在也忘了,當時還上英文維基查了下,似乎是個負責美劇版營銷的人)。這傢伙用一副教育人的口吻直截了當地告訴我:「童鞋,你的理解太膚淺了,《The walking dead》不是講喪屍的,而是講人的變化的,所以『陰屍路』就是最合適的譯名。」…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英文不夠好,信的內容表述的不夠清楚,導致他沒看懂,還是他覺得字太多,根本就沒時間細看,反正我事後思量了一番,也只能悻悻地祈禱寶島早日回歸,而且如今看來,幸虧他們譯的不是「行屍走肉」,不然肯定會影響大陸版的銷量。
AC:如果說在《行屍走肉》漫畫中讓您挑選一個您覺得印象最深刻的劇情片段的話您會想起哪一部分內容呢?
神斬:如果是100集以前,我肯定會說是漫畫第24集結尾,瑞克喊出「我們就是行屍走肉(We are the walking dead)!」那一刻,但現在,我要說印象最深刻的劇情,應該是第100集中格倫的慘死。格倫是個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只想得到每一位小人物都渴望的小幸福,然而即便是這般卑微的追求,也在充滿變數而殘酷無情的現實面前,被輕易踐踏...《行屍走肉》的寫實意義可見一斑。
AC:最後的最後,您還有什麼想與大家分享的嗎?
神斬:希望《行屍走肉》漫畫能夠繼續順利引進,同時也希望每一個行屍迷都能去了解漫畫、關注漫畫、愛上漫畫——只有這樣,你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行屍迷。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