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亮、王鵬、桑智慧、陸雪琴、閭小勇、王麗……142名南通援鄂醫護人員的名字,被鐫刻在142方光潔溫潤的寮國石上,小篆、甲骨、金文、元押等字體迥異,朱文飄逸流暢,白文古樸端莊,個個賞心悅目,堪稱名章精品。筆者在西泠印社社員、南通印社社長李夏榮的工作室內看到的這批石章,是南通印社社員近期為南通馳援湖北所有醫護人員篆刻的姓名印章。
「2020庚子年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肆虐的病毒嚴重威脅廣大人民生命安全。在湖北告急的情況下,南通市衛健系統的醫護人員白衣做戰袍,不計報酬、忘卻生死、義無反顧地衝向抗疫的最前線。」李夏榮向筆者介紹,為感恩抗疫英雄捨生忘死的付出,南通印社社員萌發了義務製作一批英雄姓名印章的想法。在南通農商銀行和南通報業傳媒集團的合力支持之下,這一愛心行動順利付諸實施。這幾天,142名南通援鄂醫護人員都將收到屬於自己的一枚精美姓名印章。
這142方刻有援鄂醫護人員姓名的石印,從最初萌生創意、到擬定名單、採購石料、創作寄回,直到後期集中拓款鈐印整理,經過了三個月的時間。
今年1月底,李社長就已產生了為援鄂一線醫護人員製作姓名印章的想法,由於無法確定具體人數和疫情持續的不確定性,只得擱置。3月,南通援鄂醫護人員全部回通之後,李社長便開始著手實行這一計劃。倡議書在印社社員微信群發出之後,立即得到了西泠印社社員、南通印社首任社長丘石,以及副社長徐貴明、李志丹、蔡志中等人的熱烈響應。
這次制印採用的章料是易受刀、不開裂、色澤鮮亮的寮國石。光是採購這批印石就費了一番周折。因受疫情影響,一些石商都暫停了生意往來。一百多方石印原料,分了三批才湊齊。比石料更難得的是印社社員的熱忱支持。篆刻對於大多數印社成員來說是業餘愛好,大家平日裡各有各的工作,只能利用晚上或周末的休息時間來刻制。考慮到郵遞的時間差,石料優先寄給縣區及外地的社員,為了不影響整體進度,他們也必須在相應時間內刻完寄回。有的社員身體抱恙,依然堅持帶晚篆刻,還有完成之後不滿意而磨掉重刻的。總之,每一個社員都懷著極大的熱忱和敬意,務求盡善盡美。
篆刻任務都在15天之內得以完成。方寸石印陸續寄回李社長的工作室。最後十天左右的時間,用於拓邊款和鈐印工作。李社長以一己之力將所有印章鈐印5套,王佳新、段亞平、袁驥、徐達等社員幫忙拓邊款整理裝訂成冊。他告訴記者:「這個工作量確實不小,光印泥就用掉了一兩多。拓邊款也是一個體力活,要精細入微。還特意定製了南通印社印譜紙。」在工作室裡,李社長自豪地向我們展示了142方石印及其匯總成的捲軸與原拓本,「它是印社社員共同的心血,謹以此表達我們對醫者工作者的敬意」。
篆刻是中華民族一項古老而獨特的藝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好的篆刻作品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既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2009年,中國篆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李夏榮社長介紹,篆刻研究往往被前人視作 「金石學」。金石學的「金」,主要是指青銅器及其銘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摩崖石刻文字。為求將文字資料永久保存而刻於石上和鑄於青銅器上,是古代中國的一種重要的文化傳統。
「古人云,金石永壽。每一方印章都能伴隨援鄂醫護工作者一生並流傳下去,這項工作很有意義。所以我們在篆刻時都比較講究,集思廣益,精益求精。」李夏榮介紹,印石邊款上均刻醫護人員名字存念,男性統稱先生、女性統稱女史,下款落「庚子四月南通印社中人某某刻」。李社長特別強調,落款一定要寫上「庚子年」這一時間信息,明確的年代標記既可以記錄歷史,又可以讓每一位投身抗疫的白衣戰士在若干年後回憶時,自己也曾是時代偉大事件的親歷者。
「篆刻風格以端莊大氣為主,朱白不限,兼顧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李社長跟同仁們商定,如果援鄂醫護人員的名字,是《說文解字》裡也未出現的晚出字,可儘量隸化從俗,避免通假造成誤會。這也是一種新的探索和嘗試,以現代的通行文字融入篆刻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
無論是援鄂醫療隊領導,還是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印社社員對他們一視同仁。李社長特別提到孤身自願前往武漢的「最美志願者」、如東姑娘於鑫慧,「她和美年大健康的3位援鄂人員,是我們後來在原有名單上加上去的,他們與體制內的醫者同樣了不起」。
李社長還開玩笑地說:「就像小孩就近入學一樣,我們分配篆刻任務也按照就近原則,比如家住市區的就負責刻寫市區醫院的印章。縣區的則由縣區的社員鐫刻。」這樣一來,小小一方石印就成了連接印者和醫護人員的紐帶,因地域鄰近油然而生的親切感和歸屬感,走向心與心的貼近。
南通印社創立於1986年秋,是南通地區一市六縣熱愛傳統篆刻藝術的人士組成的民間篆刻團體。在首任社長丘石和現任社長李夏榮嘔心瀝血主持之下,印社社員隊伍不斷擴大,涵括民營企業家、街道幹部、警察、高校教師、小學教員、企業職工等各行各業。大家職業不同,有的為了謀生常年在外地工作,但愛好篆刻的心是一樣的。他們每年都舉行雅集,互相切磋,一期一會,風雨無阻。印社與西泠印社等國內外研究機構積極互動,經常聯合展出,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篆刻界都有不小的名氣。
在醉心藝術、潛心學術的同時,南通印社也積極承擔起社會責任,熱心公益事業。在印社近年組織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賑災義賣中,出自名家之手的篆刻精品共為鹽城市阜寧、建湖等遭遇龍捲風的地區募得善款近十萬元。
南通農商銀行對南通篆刻界的此次「愛心集結」活動非常支持,並贊助了所有印石費用。在今年抗疫行動中,該行向南通市慈善總會捐贈首筆本地金融機構捐款100萬元,成立定向抗疫防疫專項基金。向市慈善總會捐贈33個黨支部72930元愛心捐款,用於「抗疫」一線黨組織和黨員防疫物資的配給和表彰。
據悉,這批印章製作而成的精美印屏軸卷,將在近日捐贈給中國慈善博物館,彰顯藝術工作者與醫護人員心連心,起到與時代同行、為歷史存檔的意義,讓更多參觀者致敬英雄、尊崇醫者、崇尚奉獻。
(來源:南通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