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遇見不是偶然,而是無數次選擇和努力的結果。
我很慶幸,在成長的每一個路口,都有美好的遇見,默默的關注、無私的引領,讓我以18年的光陰淬鍊成今日的努力、昂揚和自信。
2000年,我從海門師範畢業,來到興墾小學,成為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包班老師。一個星期30節課,我上28節,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勞技,白天上課,晚上備課,年輕而稚嫩的我幾近被淹沒,但每個中午,慈眉善目的老校長總會和藹地喊我們去他家裡吃飯。席間,校長微笑著,靜靜聽我們的滿腹牢騷,風輕雲淡的點評,卻讓人有醍醐灌頂的醒悟。
兩年後,我來到了一所鄉村中學任教。那天,學生給我一張小紙條:「老師,你能不能不要像蚊子一樣叮著我們!」
瞬間,挫敗感深深席捲了我,面對學生的誤解和責難,簡直有萬念俱灰之感。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班主任之友論壇上,我看到了王曉春老師的專題帖。「讓學生寫檢討、下保證,與其說是一種教育方法,不如說是一種教師的自我安慰方法,我把它稱之為『心理止痛片』。」
瀏覽案例,翻看點評,背上不由得冷汗涔涔,「做專業的老師」,需要從孩子心理出發去思考、去揣摩、去研究。於是,開始關注各類教育網站,閱讀各類教育書籍。
閱讀真是一個奇妙的顯微鏡,它帶著我,把原本粗糙、簡陋的教育世界幻化得清晰而神奇,它把我的視野拉寬、拉長,帶著我「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於是,我發現教室裡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在生長。我漸漸發現孩子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那個角落,漸漸看到以前忽略的神奇與美好。
2013年,南通市首屆班主任基本功大賽。記得大市比賽結束那天,我們在學校門口等車,評委姚老師正好走到門口,看見我,便指著我問:「這個小丫頭是哪個學校的?講得不錯。」他粗黑的眉毛從眼角垂下,隨著他的話語微微抖動,「要多看一些哲學書。」於是,我開始讀孔子、讀王陽明、讀培根。
很多時候,一個人、一句話,便足以改變人的一生。而我,遇見的是一群人。一簇簇跳動的火焰匯聚成奮鬥和努力的箴言,警醒著我,激勵著我,鍛造著我。三個月後,從長三角比賽回來,我似乎經歷了一次涅槃。
赫爾巴特說:「你的意志準備好了,你的腳步也就輕了。」而事實上,在成長的路上,遇見那一個個獨特又無私的靈魂,才讓我一步一個腳印,到達我不曾望見的遠方;也才明白了,教育是「撥動心弦的藝術」,教育可以有那樣的厚度和靈性。
而真正體驗到語文教學的魅力,從遇見李鳳老師開始。2017年,我參加省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李老師成為我們的帶隊老師。她全程陪伴,從吃穿住行到功課溫習,從行程安排到心理疏導,事無巨細,她都一一照顧妥帖。
記得比賽結束那天,我發了一個朋友圈:歷時8個月,526000字《史記》,1105首唐詩,2342頁宋詞鑑賞,200多頁筆記,每天一小時粉筆字……驀然回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但因為有李老師,這穿枝拂葉的長徑便不覺甘苦,李老師溫和的聲音,溫婉的笑容,溫柔的氣息,讓人平靜,安寧。
心下總有一種巨大的幸福感在積蓄、在升騰。於是,我想起了我的學生——
薩特說,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創造自己的生命。而身為師者,有另一種存在的意義,那就是創造一群少年的生命。用短短三年的相遇,給予他三十年的溫暖,發展和成就他們長長的一生。
葉落無聲,雁過無痕。
每一滴水流入海洋後,就成為海洋。2018年,我遇見了一片新的海——我成為了一梯隊的增補隊員。
從去年暑期參加面試到現在,短短半年多時間,遇見的卻太多,太多。一個學員N個導師的VIP式的培訓待遇,讓我在戰戰兢兢的同時更感到被關注的幸福。那次,我把自己的成長規劃發給我的導師曹老師看,我本以為那只是一個「形式」,可是,曹老師字字斟酌、句句校正,給予我真切的鼓勵和中肯的建議;那次,王局、郭局和嚴老師聽我的課,就「學生主體」「完美課堂」進行深入點評,重構了我對語文課堂的認知;那次,嚴清老師贈言「讓語文成為我們精神家園的一方陽臺」,讓我感受陽光普照的桃源詩意;那次,唐老師聽我的《蟬》,熱情鼓勵,並直指我的課堂敗筆,讓我豁然開朗驚奇不已……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人不斷遇到好老師則是上帝的恩賜。我想,我一定是上帝最寵愛的那個孩子。一次次遇見,我讀到了質樸無華的學術氣息,讀到了醇厚溫和的君子氣度,讀到了無私奉獻的赤子情懷!
紀伯倫在《先知》中說:「在弟子中散步的教師,不是在傳授他的智慧,而是在傳授他的忠信與仁慈,假如他真是大智,就要引導你來到自己心靈的門口。」此刻,我想說,我是幸福的。在成長的路上,有那麼多美麗的遇見,那些仁慈的聲音,那些仁愛的笑臉,那些仁厚的胸懷,引領我蹣跚著來到自己心靈的門口,向著更好的教育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