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模仿遊戲》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很優秀的傳記片。
而能獲獎的原因應該是兩點,第一個原因是主人公圖靈,電影中近乎完美的展現了電腦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這是一個改變世界的發明;第二個,圖靈的身份:男同性戀。
現在來看,男同性戀被社會的容忍度很高,但是在圖靈的年代,同性戀明顯是社會所不容的。
電影兩條線,主線是破解密碼贏得戰爭,副線就是身為男同性戀在當時的社會想追求真愛,卻被世界所不容,想要正常的生活卻被自己所不容,最後為了保護那臺電腦,接受了政府的化學治療,最終自殺。
圖靈給電腦取得名字,是學生時期那個意外死亡的好友。
兩人的關係確實曖昧。
換角度思考,圖靈會不會是想藉由政府的力量發明出電腦,甚至是AI,為了復活自己學生時期的好友,而為了證明AI的存在才有了圖靈測試。
電影的好就好在,作為副線的感情線,很不明顯,觀眾很容易帶入到主線中,卻被輔線潛意識的影響著。
其次,片中的圖靈很好的表達出了一種,機器人的思維模式,他表現出的「情商低」其實是故意和人性做出一個對比,不管他現實中是否是這樣,至少他的思維模式確實比起人來跟接近機器。
影片中加強了這點其實一種合理的誇張手法,突出了影片的內涵和要表達的意思。
其實一般程式設計師做久了確實會出現一些機器思維模式,以為機器語言是無法變通的,儘量不產生歧義(真的歧義了就報錯了),而人的語言可以表達出很多種意思,你可以用很多種角度去理解,人的想法有時候連自己都弄不清楚,這就是人。
02
而一個非智能的機器人,他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完全按照一個指令去執行一個特定的任務,而且你可能必須把所有的過程交代清楚。
這是機器人,現在的機器,按目前的標準可以說都是無能能,也能判斷也能計算,具備了人類最基本的能力。
再者,從圖靈開始建造機器,到最後孤獨的守著他建造的機器離開世間,圖靈的同性之愛讓他無法為當時的社會接受,他的孤獨的天才也像他的愛情一樣讓別人感到不舒服,孤獨的堅守與被認同的渴望在這兩者中同時存在,這臺機器正是揭示天才與感情聯繫的紐帶。
如果當時同性戀合法,圖靈能否獲得美滿的愛情?不至於如此過早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恐怕很難,感謝上帝,還有個克拉克神奇的出現在了圖靈的生命裡,並且認同彼此的精神世界,哪怕在知道性取向後克拉克仍然覺得婚姻遠遠高於性。
對於圖靈這樣孤僻的天才,真是就像被金蛋砸到那麼走運,但是這段感情仍然只是維繫了六個月就和平分手了,這就是性格註定的悲劇。
直率、不那麼討好人的性格、加上心裡對於初戀難以忘懷的記憶,造就了圖靈一生坎坷的感情經歷。
圖靈的自傲使他飽受詬病,他的同事對他心存不滿,甚至無理由地懷疑他是蘇聯間諜,他的才華失去了伸展的餘地,他的偉大作品即將胎死腹中。
幸運的是,現在還有一個克拉克小姐無條件肯定他。這是一個投桃報李的過程,圖靈以認可待她,她以熱情報之。
有了善於交際的女友作為緩衝,圖靈獲得了同伴的信任,他們以為辭職相要挾,終於保住了"克里斯多福"——圖靈的造物,那臺劃時代的機器。
03
圖靈認為機器機械式的遵守規則可以與規範化的標準相媲美,從而主張機器具備思考的能力。
誠然,維根斯坦在一定程度上認同圖靈的觀點,即機械式的遵守規則與遵守「機械式的規則」之間不存在差異性。
但是,維根斯坦認為人與機器的差別或許在於是否具備「意識」。
人當然可以按照既定的規則進行計算,如存在於每個人腦中的基本數理公式。但這不構成人等同於機器的充分條件。
人還有其他更為重要的特性,那便是情感與意識。
《地心引力》想像性的回答了處於黑洞中的人類如何打破時空和維度的限制,與另一個時空的女兒交流的場景。
這固然是好萊塢管用的「哲學大拼盤」或「科學小甜點」式的敘事策略。但其背後所承載的善之中心則是愛。
人類之間的愛可以超越時空的羈絆,永存於世。
潛藏在《模仿遊戲》華麗的敘事外衣下的,正是關於愛的神聖肉身。
摯友的早逝僅僅只是圖靈一生中被閹割與異化的開端。他才華橫溢,開始潛心研究破譯德國enigma密碼。破譯工作道阻且長,圖靈的第一重自我閹割伴隨著主體性的探尋。
04
他為了挽留被家人催婚的女職員瓊·克拉克,違背自己的生理意願向她求婚。
他對瓊·克拉克的追求,其實是他自己對自我身份的第一次嘗試性認同。
破譯enigma密碼需要毅力與運氣,探尋自身的秘密同樣也需要勇氣與智慧。
圖靈不願繼續欺騙自己的未婚妻,於是向她坦白出櫃。
這是他個人的第二次身份認同,此時,他勇敢的承認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然而隨後的遭遇,另人心酸惋惜。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英國,和世界上很多國家一樣,將同性戀看成是十分骯髒的疾病。
最後,有時候,正是那些人們認為的無用之人,成就了無人所成之事。
阿蘭·圖靈是一個值得銘記的英雄人物,計算機科學之父,在電影評述前致敬這傳奇人物。
就電影本身而言,一如既往的英式電影風格,敘事和回憶穿插,用電影敘述,展現生動立體的故事。
電影根據小說改編,講述二戰期間,阿蘭·圖靈的傳奇人生。
一個極具爭議的天才,一個不被那個時代理解的同性戀,一個為戰爭作出極大貢獻卻得隱藏成就的科學家,享年41歲,天才落幕。
05
遊戲可以模仿,但生活不可以。
喜歡一個人可以偽裝,但愛不行。
摯友的死去讓圖靈痛不欲生,他以他的名字給電腦命名,以另外一種方式紀念著他。
但是,他為了家人不得不和向女職員瓊·克拉克求婚,他違背自己的生理意願,同時也違背了自己的內心。這樣做,不光害了自己還害了對方。
因為同性戀不被接受,我們身邊也同樣隱藏著這樣的一個群體。
我前公司的一個女同事,她頭髮剃得很短,喜歡穿男孩的衣服,外出一個人不敢去女衛生間,怕別人把她當做男生打出來。
開始以為她只是喜歡這樣打扮,後來才知道,她是一個同性戀。
北京女孩,31歲,家裡有房,卻在外面租房養著另外一個女孩。
那個女孩不上班,她每天到公司以後給女孩訂早上和中午的外賣,晚上回去她做飯,經常買一些快遞到公司,晚上帶回去給她驚喜。
她說父母並不知道,這種關係能隱瞞多久再說吧,她說實在不行就「行婚」,就是形式上的結婚,為了給家人和周圍人一個交代,事先和對方婚前談好,以婚姻做為掩護,繼續在外面同性戀。
有人說,愛情沒錯,不分國籍,不分皮膚顏色,不分年齡,但是性別還是無法被世俗接愛。
我想,他們的愛很辛苦也很痛苦,否則張國榮也不會離我們而去。
願有一天這種愛不被歧視,願所有的愛人都能牽手走在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