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法律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來自律師、仲裁、金融、調解、公證等多個領域的18家單位集體入駐,為轄區群眾和各企事業單位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和一站式爭議解決服務。這種集成統籌的工作模式正是上海創新構建集成統籌的大調解格局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上海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創新構建集成統籌的新時代大調解工作格局,線上線下一站式化解爭議糾紛,聚力源頭治理和科學防控,為「平安上海」「法治上海」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形勢倒逼創新
小王在美羅城「百腦匯」購買商品與商家產生糾紛,協商無果後,她走進位於欽州路上的徐匯區消費(商事)糾紛聯合調解中心。面對日益增長的消費投訴,徐匯區司法局聯合區市場監管局、區消保委聯合成立徐匯區消費(商事)糾紛聯合調解工作站,探索行政調解、人民調解聯合調解模式,快速有效地幫助小王解決了問題。
其實,像這樣的聯合調解在上海並不少見。近年來,上海公安、市場監管(智慧財產權)、醫療衛生等部門在基層設立行政調解工作室400餘個。疫情期間,上海市司法局更是順勢而為,牽頭法院、檢察、公安、民政等27個成員單位打造統籌集成的全市大調解工作機制,同步形成了信息歸集、情況報告、分析研判、專家諮詢等四項工作協同制度,並印發《培育發展「上海調解」服務品牌三年行動方案》。
早在2019年11月,上海就召開了全市調解工作會議,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訴調對接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促進本市調解組織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旨在著力構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大調解工作格局。此後不久,上海16個區掛牌成立了「非訴訟爭議解決中心」,上海「智慧調解平臺」也正式上線,線上線下矛盾糾紛一站式化解機制全面建成。
上海通過集成統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司法調解等各類爭議解決力量,形成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相向而行的大調解工作機制,大大降低了社會治理的成本和壓力,不斷提升爭議解決效能。
線上智慧平臺
臨近年末,浦東某公司因回籠貨款問題與他人產生糾紛,不得已到浦東法院起訴,後來該公司法律顧問在辦理立案手續時了解到,通過「訴調對接智慧案管平臺」可以一站式線上申請調解。
據悉,「訴調對接智慧案管平臺」是上海司法行政「智慧調解」平臺的一個子系統,也是一條糾紛導入通道,除此之外,源於公安、市場監管、醫療衛生、勞動部門等領域的矛盾糾紛也通過各自渠道分別導入。
與此同時,全市6800多家調委會和調解組織全部入駐平臺,通過統籌流轉受理各類爭議糾紛,實現了推送、受理、分派、調解、反饋一體化運行,形成了一個科技賦能的工作閉環。
線下工作中心
走進徐匯區非訴訟爭議解決中心,一位從醫療衛生系統退休的老調解員和一位醫學專家正在調處一起醫療糾紛,整個調解過程緊扣醫療衛生領域相關規定和糾紛解決相關法律,既透著專業,又不乏人情味。
調解工作室對面是法院設立的巡迴法庭,據介紹,對於30日內調解未成或者一方拒絕調解的案件,將通過訴訟解決,實現了「能調則調、當判則判」的糾紛化解最佳方案。
截至2020年底,上海在市級層面和16個區全部建成非訴訟爭議解決中心,其兩大功能是作為線上訴調對接的樞紐型調度平臺和糾紛解決的綜合型服務平臺,在整合各類非訴訟糾紛解決資源的同時,實現對案件的「一口受理、一口分流、一口調處、一口反饋」,形成線下實質性解決爭議的工作閉環。
數據顯示,自2020年3月集成統籌的大調解工作機制運行以來,全市共受理各類糾紛近百萬件,調解成功率高達78%,其中各類調解組織對法院委派、委託的民事案件調解成功率達72%,履行率達100%,對公安機關導入的非警情糾紛爭議的調解成功率達91.7%,呈現「調解成功率高、協議履行率高,糾紛解決成本低、協議反悔率低」的「兩高、兩低」效果,切實做到「案結事了」。
編輯丨徐千惠 王貝貝
司法部出品
歡迎投稿到郵箱sfblw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