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人民調解有著自身便捷、高效、免費、公開的優勢。
在做好傳統的村(居)調解工作的同時,廣州市南沙區結合轄區實際情況,以南沙商事調解中心為平臺構建南沙特色的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機制。近日,記者來到南沙區跨境電商行業人民調解委員會(下稱「調委會」),一窺南沙商事調解工作。
2014年,南沙開始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業務。自2016年1月廣州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試點城市以來,南沙跨境電商業務實現跨越式增長。
跨境電商是新事物,因不了解或是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容易衍生一系列糾紛。為化解跨境電商行業矛盾糾紛,南沙區跨境行業協會成立了調委會。
2018年4月,消費者陳某在廣州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購物平臺上購買了一國外品牌面膜。因該面膜沒有中文標籤介紹,其認為是假冒或是走私商品,於是要求商家退貨並給予一定賠償。
商家認為,平臺上所出售的商品均有相關資料,且為正規渠道商品,拒絕退貨、賠償。幾經協商未果後,商家向調委會救助。
在徵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後,調委會會長魏炎祥開展調解工作。「所有跨境商品均有在網站上備案,每件商品都有海關的放行章,單號均可查詢;跨境商品是從南沙的保稅倉庫發貨,所以最快一兩天就能收到貨物。」魏炎祥詳細講解跨境商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別後,消費者陳某撤回了退貨、賠償請求。
「這是一起典型的因不了解跨境電商而產生的糾紛。」魏炎祥介紹,對於跨境電商銷售的產品,很多消費者都有疑問:為何沒中文標籤,為何下單一兩天就收到貨物?魏炎祥說,因中文標籤或是發貨時間有疑問產生的諮詢和投訴佔8成左右,真正形成糾紛案件的很少。
為從源頭減少糾紛,調委會積極排查矛盾糾紛隱患,組織專家指導會員商家依法依規經營,減少甚至杜絕海外採購、倉儲、智慧財產權領域的糾紛,同時對可能產生糾紛的環節如消費者購買環節等,在各大商家平臺做好跨境電商知識宣傳。
除了因不了解跨境電商而產生的糾紛外,調委會還經常遭遇如一些跨境電商商品滯銷導致的複雜利益糾紛。
2015年,電商剛剛興起,風靡一時,國外供貨商澳洲某紐公司看到商機,主動將1.8萬罐奶粉發送到保稅倉,委託風信子平臺代為銷售,然而收貨人卻是一家物流綜合平臺。2018年3月,奶粉馬上到期,可仍然有大批量滯銷。
物流綜合平臺早在去年就已經歇業,三方就進口到保稅區的一批奶粉如何處理、相關貨款及費用等由誰來承擔等問題產生糾紛。供貨商一紙訴狀把風信子平臺和物流綜合平臺告上南沙法院,卻因材料不完善等問題被退回。此時,物流綜合平臺的收貨老闆已經因病去世,公司歇業,沒有開展業務。供貨商的律師找到調委會,希望其介入協助處理糾紛。
魏炎詳接到案件後,諮詢了律師鄭賢春的專業意見。「澳洲某紐公司不僅和風信子平臺有糾紛,和另一家公司也面臨同樣問題,現在最重要的是提出合理方案,將損失降到最低。」魏炎詳和專家庫律師通過電郵等方式,不斷溝通解釋法律法規和處理即將過期奶粉的成本問題。最終,澳洲某紐公司和中國的兩大合作夥伴達成和解協議,共同承擔此次交易的虧損,並決定繼續合作,尋求發展機會,一場跨國經濟糾紛就此化解。
南沙區跨境電商行業人民調解委員會只是廣東行業調解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廣東省在鞏固醫療衛生、婚姻家庭、道路交通、勞動爭議等領域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基礎上,重點向物業管理、智慧財產權、環境保護、金融、消費等5個領域拓展,構建了多元化的人民調解工作格局,有效解決了大量糾紛與矛盾,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