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安小元
本文原創首發於知子花家庭教育
最近,又被吳尊圈粉了。
作為娛樂圈的「女兒奴」爸爸之一,除了曬女兒,他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方式也很贊。
近期,吳尊在微博中毫不吝嗇地表達自己看到女兒堅持練舞的心情,而最打動我的,是他對女兒毫不保留地肯定與讚賞:
「爸爸真的佩服也會支持到底。」
「很感動,很感恩,很為你驕傲。」
這也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NeiNei輸了比賽的事。
NeiNei三歲開始學習芭蕾,為了那次比賽,苦練了很久,原以為會贏,可是結果卻出人意料。
雖然比賽輸了,但吳尊還是給了女兒極大的肯定與鼓勵:
「今天的表現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已經很值得爸爸驕傲了。」
而正是因為有了爸爸的肯定與鼓勵,NeiNei才會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努力、去拼搏,去創造奇蹟。
爸爸對孩子的肯定、讚賞與鼓勵,都是對孩子自身表現的一種認可和接納,是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心的力量源泉。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
「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孩子教育中,無論是性格培養還是情感教育,無論是智力訓練還是道德品質的培養,父親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爸爸不缺席,孩子的成長道路才會少一些荊棘,多一些坦途。
所以育兒路上,媽媽請放手,這5件事讓爸爸做,孩子會加優秀!
每天陪孩子「瘋玩」5-10分鐘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中提到:在親子打鬧遊戲中,父親是孩子最好的遊戲對象。
研究表明,如爸爸陪孩子玩枕頭大戰、追逐嬉戲、摔跤等遊戲,能夠更好地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嘗試自控與控制他人的尺度,學會輪換角色,練習社交技巧等。
而且爸爸在遊戲中的思維方式異於媽媽,更加活躍,能很好地開闊孩子的思維,從不同角度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說起陪孩子瘋玩,鄧超可算首屈一指。
他為了和孩子們玩真人版植物大戰殭屍的遊戲,把泡腳桶掛在頭上,還找出家裡所有的毛絨玩具,讓孩子們盡情地扔向他。
孩子們大夏天說想要滑雪,他立馬發揮創造精神,用硬紙殼造出「雪橇」。
陪孩子在滿地落葉裡玩耍,也會自動變成落葉「雪人」。
他曾在一次採訪中幸福地炫耀道:「我是孩子最大的玩具,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願意陪孩子瘋玩的爸爸,能夠讓孩子在歡聲笑語中認識世界,能夠為孩子的童年帶來溫暖的記憶。
陪伴的時間不在於長短,爸爸每天只需要全情投入5-10分鐘,陪孩子瘋玩一次,長年累月,對孩子的成長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帶孩子給媽媽準備驚喜
朋友強哥是大家公認性格最好,最積極陽光的一個人。
他說自己的好性格完全得益於有個溫馨的家。
家裡每次遇到事情,父母從不相互埋怨,都是同心協力想辦法解決。爸爸對媽媽很用心,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爸爸帶著他給媽媽準備驚喜的場景。
有一次,媽媽出差回來。爸爸和他先到花店為媽媽買花,再一起把家裡用愛心氣球布置一番,還一起為媽媽準備了豐盛的晚餐。
他說,看到爸媽恩愛,仿佛看到了愛情最美好的樣子。因為爸爸時不時的小驚喜寵愛著媽媽,兩人日久彌新的感情,創造出了穩定和睦的家庭環境。
而這種環境也潛移默化地滋養著朋友強哥,讓他也越來越自信和陽光。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道格拉斯·T·肯裡克研究發現:父母的關係會決定孩子的生存策略。
家庭溫馨和睦的孩子往往是「慢策略」型,能夠延遲滿足、情緒穩定、自信陽光;家庭關係緊張的孩子,通常是「快策略型」,即脾氣急躁、自控力差、性格極端。
一個家庭裡,爸爸、媽媽和孩子三者之間充滿愛與和諧,那麼孩子也會具有健康的愛的模式。
林肯說過,一個男人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愛他們的媽媽。
富養窮養不如用愛去養,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一定是把夫妻關係放在親子關係之上——只有夫妻感情好了,才能一同用愛去教育孩子。
陪孩子過簡單而有意義的生日
有人說,生日會給孩子平淡的成長帶來一些喜悅和驚喜,還容易留下深刻的回憶。
的確,生日對孩子而言不僅意味著成長,還意味著父母對自己的愛。
《少年說》裡有個叫於子軒的女孩,每年的生日都會收到父母給她寫的信。
最讓她感動的是爸爸第一次給她寫的信。
信上面寫到:親愛的寶貝,爸爸媽媽共同見證了你的成長,忽然覺得有了你,我們便有了時光,看著你的點點滴滴我們幸福並快樂著。
於子軒說,每每讀到這些她都會非常感動,而且每次生日,她希望得到的不是禮物而是這些充滿愛意的信件。
對於孩子的生日,有的爸爸會因為工作繁忙,缺席或者不重視,提前或者事後再給孩子準備一份貴重的生日禮物,認為這樣就是孩子最需要的。
其實對孩子來說,豪華的生日排場、貴重的生日禮物,都不及爸爸的一封生日祝福信,和爸爸的簡短旅行,或者和爸爸種棵生日樹……
行為心理學教授託馬斯·吉洛維奇說:幸福感更多地來自經歷,而不是禮物。
爸爸用心給孩子,過一個簡單而有意義的生日,這種經歷更能讓孩子體會到愛與關注,更能給孩子帶來幸福感。
陪孩子一起記帳
曾有個理財專家說:一個家庭裡,小孩不會理財,富不過三代。
雖然這話聽起來有點誇張,但也不無道理,一個懂得金錢管理的孩子,他能學會成長中重要的生活技能,也能使他更好管理自己的人生。
知乎上有位匿名網友講述了他的理財經歷。
5歲時,爸爸就給了他第一筆零花錢,而且還教會了他如何記帳。
在上學期間,爸爸也是不斷地教他關於理財的知識和經驗,很多時候還陪著他一起記帳。
身為90後的他現在有非常好的消費觀:從不衝動消費,只買真正需要的東西;不攀比從眾,只買適合自己的東西;在自己可承受的價格範圍內消費,不輕易透支……
對自己的未來也有詳細的理財規劃,富餘的錢也會用來給自己「充電」,如今年輕的他已是一家企業的負責人。
而他的這些習慣都源於從小爸爸對他正確的金錢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波爾特博士在他的著作《爸爸的力量》裡提到:可能與傳統家庭裡父親是家庭經濟支柱有關,父親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所以,爸爸與其努力打拼為孩子留下一座金山,不如陪著孩子從小學習記帳,好的金錢觀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陪孩子一起獻愛心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曾對2000名在收入、社會地位、家庭幸福、職業成就等方面成功的人士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這些人在小時候,比其他同齡孩子表現出更多的愛心,更有同理心,更懂關心他人。
教孩子做一個有愛心的人,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濟南有一位叫張克平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愛心人士,為了給孩子內心播撒上愛的種子,從兒子懂事起,他就經常帶孩子做公益。
有一次帶兒子去臨沂山區捐款,看到那裡的環境後,孩子流著淚對他說:與這裡的人相比我們的生活太優越了。
從此在他的影響下,兒子不僅在外樂於助人、時常獻愛心,在家裡也是非常懂事、孝順。
兒子成為了一個陽光、富有正能量的人,這讓張克平尤為欣慰和自豪。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有愛心的爸爸能培養出有愛心的孩子。
而伴隨著愛心長大的孩子,未來的人生之路一定會鋪滿鮮花與掌聲。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親教導。
養育孩子,媽媽溫暖的懷抱不可少,更不能缺少的是爸爸強有力的臂彎和引導。
小時候,爸爸是孩子遮擋烈日、風雨的大傘;長大後,爸爸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明星。
親愛的爸爸們,請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給他們堅毅踏實的愛,請讓「爸爸」給孩子童年記憶留下清晰而美好的身影吧!
— END —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作者:安小元,家庭教育及兒童心理學愛好者。知子花家庭教育(ID:zhizihuajy),17年專注於家庭教育,20000家庭的選擇。關注我,了解更多教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