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場偉大社會革命,要求我們必須時刻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發揚鬥爭精神,提高鬥爭本領。中國共產黨歷史,就是一部偉大鬥爭史。深刻領會鬥爭精神的內涵、本質、特徵及歷史演變脈絡,對於發揚鬥爭精神、提高鬥爭本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鬥爭精神的兩個重要淵源
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是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鬥爭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長期受傳統文化耳濡目染的影響、受黨長期教育培養,以及在實踐中不斷經歷風吹雨打、千錘百鍊的結果。
一方面,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不屈不撓、勇於抗爭的品質內涵。中華文明經久不衰、延綿5000多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永不屈服、永不放棄,敢於同自然災害鬥爭、同各種艱難險阻鬥爭、同不公平的命運鬥爭。這種鬥爭精神早已成為我國優秀文化的精髓源遠流長、延綿不斷。一是神話傳說中自始至終充滿著自強不息的鬥爭精神、改天換地的英雄氣概。與希臘神話中宣揚要服從神、聽從神的安排不同,我國神話集中體現了戰天鬥地、不怕犧牲、勇於抗爭的精神內核。比如,面對滔天洪水災害,不是乞求在所謂上帝賜予「諾亞方舟」裡躲避,而是艱苦奮鬥、因勢利導、講究科學,馴服洪水、治理洪水。再比如,面對從天而降的大山攔路,不是背井離鄉,離開故土,也不是妥協氣餒,繞著困難走,而是咬定青山不放鬆,堅韌不拔、埋頭苦幹,子子孫孫齊上陣,非要把大山搬走。毛澤東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號召中國共產黨人要像愚公那樣,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兩座大山,不達目標決不罷休。二是文化典籍中蘊藏著浩如煙海體現著視死如歸、傲雪欺霜的壯麗詩篇。比如,老子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即要生存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蒼天。以及《易經乾卦》中「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屈原《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于謙《石灰吟》中「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鄭板橋《竹石》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被言傳身教、耳熟能詳,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永續不斷。三是歷史長河中不斷湧現氣壯山河、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我國古代不斷湧現數不勝數的英雄人物:抗擊匈奴飛將軍李廣、精忠報國的嶽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令倭寇聞風喪膽的戚繼光、收復寶島臺灣的鄭成功、力矢孤忠終蹈一死的史可法……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欺凌、壓迫,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相繼爆發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發出震耳欲聾的吶喊、進行百折不撓的殊死抵抗,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屢次大勝法軍的劉永福、收復新疆的左宗棠、保衛臺灣島的劉銘傳、甲午海戰直撞敵艦的鄧世昌……這些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為世人傳頌敬仰,更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與生俱來的優秀品質。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給鬥爭精神以正確的方向、理性的思考、不竭動力。首先,馬克思的一生,是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戰鬥的一生。恩格斯評價道,「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其次,馬克思主義是指導鬥爭的思想武器。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共產黨宣言》就是一部鬥爭的宣言書,全文共32處用到「鬥爭」一詞,充滿了鬥爭精神。比如,「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而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再次,提出了時代以偉大鬥爭為標誌。馬克思認為,鬥爭是最有力的行動手段,「如果鬥爭只是在極順利的成功機會下才著手進行,那末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強調,「一個革命的政黨也必須懂得鬥爭:革命有朝一日或許就降臨到它的面前。」第四,馬克思主義給鬥爭指明了方向,確定了遠大的目標。共產黨人偉大的鬥爭目標是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賦予鬥爭精神時代特徵。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吹響了巴黎公社革命號角,開展了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實踐,更是開闢了中國社會主義偉大道路。
二、鬥爭精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和豐富內涵
鬥爭精神的時代特徵、豐富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戰略目標和任務的不同而改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偉大鬥爭,勇往向前,推動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譜寫了感天動地的歷史篇章,鬥爭精神也在接續奮鬥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完善升華、發揚光大。
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鬥爭精神。這一時期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主要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揚大無畏革命鬥爭精神,浴血奮戰相繼進行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勞苦大眾打下一片新天地。進行徹底的革命和視死如歸的戰鬥是這一時期鬥爭精神鮮明特色,就是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堅定理想信念,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不怕流血犧牲。武裝革命的道路曲折複雜,歷經艱難險阻。「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用無數先烈用鮮血鑄就的。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到1949年,我方共進行3203次作戰,有名可查的烈士達370多萬人,無名英雄就更多。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被殺害的共產黨人和進步群眾高達31萬人,湘江戰役一戰就傷亡5萬多人,紅軍將士的鮮血染紅了湘江兩岸……在每次艱難和挫敗中,中國革命總能轉危為安,依靠的是中國共產黨英明領導,依靠的是廣大黨員幹部、指戰員一切行動聽指揮,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相繼培育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比如,湘江戰役時,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受傷被俘,敵人為他醫治並準備誘降時,他拒食拒醫,並用手從腹部傷口處挖出自己的腸子,用力絞斷而壯烈犧牲,年僅29歲。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同日寇周旋戰鬥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日軍將他解剖,看到的只有樹根、草皮和棉絮。再比如,寧死不屈的劉胡蘭、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公而忘私的張思德……無數英雄人物樹立了時代的豐碑、撐起了民族的脊梁,閃耀著追求真理進步的光芒。
二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鬥爭精神。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乘勝追擊肅清國民黨殘餘勢力,在逐步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同時,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國進入了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1956年黨的八大認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時期鬥爭精神的鮮明特色是保衛新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開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擊潰印度侵略軍,維持了中印邊境數十年的安全穩定;進行珍寶島自衛反擊作戰,保衛國家領土完整,挫敗了蘇軍囂張氣焰;發起對越西沙海戰,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英勇戰鬥,一舉解決了南越軍隊長期對西沙島嶼的侵佔。與此同時,新中國用6年時間完成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兩次歷史性跨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用了20多年的時間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實踐,雖然出現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次嚴重失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總體上仍然取得成功,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困境中,取得了「兩彈一星」的科技成就,維護了國家安全和全球戰略穩定。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北大荒精神、紅旗渠精神……是鬥爭精神的具體體現。湧現出的時代楷模、英雄人物有:黃繼光、邱少雲、雷鋒、錢學森、于敏、鄧稼先、陳景潤、王進喜、焦裕祿、谷文昌……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解放軍戰士、工人勞模、科學家、工程師,還有優秀縣委書記,都在各自崗位上擔負起保家衛國、建設發展好國家的重任,作出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貢獻。
三是改革開放時期的鬥爭精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新的偉大革命。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判斷,那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成為黨制定正確路線和方針政策的主要依據之一。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向著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前進。這一時期鬥爭精神的鮮明特色是改革開放,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就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國先後取得對越自衛反擊戰勝利,沉重打擊地區霸權主義囂張氣焰,維護東南亞地區戰略平衡與安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現全方位開放格局,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平穩度過「八九政治風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成功抵禦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帕運會,我國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明顯提高;戰勝「九八洪水」、非典疫情、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瘟疫災害,奪取了搶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重大勝利;成功實施「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實現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洗雪了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堅決打擊遏制「臺獨」分裂活動,臺海危機中不畏強敵堅決鬥爭;反對形形色色的霸權主義,取得對越自衛反擊戰、南沙海戰勝利,妥善處理「銀河號」事件,迫使美國就轟炸我南聯盟大使館事件道歉、積極應對中美撞機事件等。對越自衛反擊戰英勇無畏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中國女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滋潤鬥爭精神根深葉茂、花團錦簇。改革開放打破了許多條條框框,極大激發了人們創造活力,群星璀璨、英雄輩出,來自各行各業的傑出代表有:「863計劃 」的主要倡導者王大珩、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袁隆平、黨員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女排精神」優秀代表郎平……他們為推動改革開放作出了傑出貢獻,發揮了突出的示範引領作用,是紮根於人民群眾中的英雄豪傑。
三、新時代需要繼續發揚鬥爭精神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具有嶄新內涵的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行百裡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挑戰就會越大。將偉大的社會革命進行到底,需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大力弘揚艱苦奮鬥、敢於鬥爭的精神,以滴水穿石、繩鋸木斷的韌勁,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一是發揚自我革命精神,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新時代的偉大鬥爭,是一場不斷破解矛盾難題的社會革命,是一場直面問題的自我革命。勇於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鮮明的政治品格。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勇於追求真理,隨時修正錯誤,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 堅持批評和自我批評,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作堅決鬥爭。不僅善於在鬥爭中改造客觀世界,也善於在鬥爭中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不斷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勇立時代潮頭,不僵化、不停滯、不懈怠,展現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新風採、新面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重拳整治「四風」問題,嚴肅黨內生活,加強黨內監督,把全面從嚴治黨各項要求落到實處,以自我革命氣魄和膽識推進自身建設,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大危險」嚴峻複雜,需要廣大黨員幹部發揚鬥爭精神,提高鬥爭本領,勇於自我革命,堅持原則、明辨是非、守住底線,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建立領導幹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紮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從根本上消除黨內存在的隱患,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發揚擔當作為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接續奮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代代共產黨人的人生追求。黨的十九大報告確定了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任務。聚焦新時代總任務,給黨員幹部指明了努力方向、增添了發展動力,激勵他們在本職崗位上履職盡責、擔當作為。新時代奮鬥精神、新時代勞模精神、北疆衛士精神、抗擊疫情精神……方興未艾、欣欣向榮。在這個大有可為、崇尚英雄的新時代,一大批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弄潮兒脫穎而出,走在時代前列,其中有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新冠疫苗科研團隊帶頭人陳薇、量子信息處理技術的領跑者潘建偉、華為公司開創者任正非……新時代,給每個人提供了幹事創業的機會,只要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取得非凡的業績、彰顯精彩的人生價值,成為時代先鋒、英雄楷模。
三是發揚為民奮鬥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新時代進行的偉大鬥爭就是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奮鬥,我們黨是無產階級政黨,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首先,鬥爭為了人民。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重大判斷,決定著偉大鬥爭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就是要更好呼應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關注人民群眾各方面訴求,切實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次,鬥爭依靠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這是奪取偉大鬥爭新勝利的不竭動力所在。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繫群眾,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的鬥爭精神,將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力量發掘出來。再次,鬥爭成果惠及人民。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這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要繼續堅持民生優先,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增強兜底保障能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在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黨中央科學決策、英明領導,始終堅持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緊緊依靠廣大黨員幹部、醫護工作者、公安幹警、社區工作人員,堅決同病毒鬥爭、同各種歪風邪氣鬥爭,盡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取得階段性勝利,奏響了新時代團結友愛、共克時艱、催人奮進的抗疫精神新樂章。
四是發揚敢於碰硬精神,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對我們而言,既是機遇,更是挑戰。新時代中國外交工作開拓進取、主動作為,突出居安思危風險意識和敢於碰硬無畏氣魄,面對各種外部風險挑戰,進行具有時代特點的偉大鬥爭。比如,美國是我國和平發展中最大的外部挑戰和不確定因素,為維護其世界霸權,日益把我國當作主要競爭對手,進行全方位遏制打壓,妄圖阻遏、逆轉我國良好的發展態勢。針對美方悍然發起中美貿易戰,在香港、臺灣、南海以及涉疆涉藏問題上同時向我發難,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在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不妥協、不退讓,制定正確的對美鬥爭理念、策略、方式方法,迫使美方籤署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穩住中美關係大局。再比如,美國無恥政客為推卸應對新冠疫情不力責任,污衊新冠病毒是「中國病毒」。我國全民憤慨,上下協力同心、義正辭嚴予以駁斥,迫使川普公開承諾不再因病毒溯源問題幹擾兩國合作抗疫大局。我國加強對國力運用和外部環境塑造,推動外交方針基調從「韜光養晦」到「積極作為」,樹立底線思維,明確外交紅線底線,在國際熱點難點問題上主動發聲、亮明態度,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險象環生的世界亂局中維護我國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在國際體系變局中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制度性權利。
四、新時代黨員幹部發揚鬥爭精神的路徑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經受嚴格的思想淬鍊、政治歷練、實踐鍛鍊,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頑強奮鬥。」新時代黨員幹部發揚鬥爭精神,就是要樹立鬥爭意識、激發鬥爭意志、講究鬥爭藝術、提高鬥爭本領。
一是樹立鬥爭意識。發揚鬥爭精神的前提就是樹立鬥爭意識,鬥爭意識是政治意識、憂患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等集中體現和客觀反映。宜充分認識到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以強烈的政治擔當和堅定的責任擔當迎接任何風險挑戰的考驗。要繃緊政治這根弦,堅定政治方向和立場,提高政治鑑別力和敏銳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態度堅決,在各種誘惑面前保持定力、堅如磐石;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清醒認識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和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要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警惕「黑天鵝」,防範「灰犀牛」,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要堅持幹事創業、擔當作為的導向,以堅定的責任擔當,在新時代創先爭優、建功立業。
二是激發鬥爭意志。狹路相逢,勇者勝。發揚鬥爭精神的關鍵就是要激發昂揚的鬥爭意志。鍥而不捨、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是鬥爭意志的真實寫照和鮮活表現。面對前進道路上日益複雜嚴峻的挑戰、從未遇到的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阻礙黨和國家事業順利前行的頑瘴痼疾,黨員領導幹部要始終堅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秉持鋼鐵般的頑強意志,不懼於任何艱難險阻、不屈服任何兇惡敵人,在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中敢於攻堅碰硬、針鋒相對,在意識形態領域鬥爭中能夠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在同美國博弈的過程中不畏強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敢於亮劍、弘揚正氣。
三是講究鬥爭藝術。鬥爭是一門藝術。發揚鬥爭精神不是逞強好勝、爭勇鬥狠,也不是魯莽衝動、毫無章法,而是在堅持原則、堅守信仰、堅定立場的基礎上採取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策略方法,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減少自身耗損、取得最大收益。實踐證明,鬥爭藝術的高低是檢驗一個政黨是否成熟、是否有力的重要標準。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始終堅持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以高超的鬥爭藝術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勝利。在新時代,黨員領導幹部妥善處理好紛繁複雜的矛盾,就是要樹立科學的思維方式,堅持敢於鬥爭和善於鬥爭有機統一,講究謀略、務求實效,注重方式方法,保持戰略定力,做到蹄疾步穩、行穩致遠。
四是提高鬥爭本領。贏得殘酷複雜鬥爭的勝利,不是依靠高喊口號、坐而論道,而是需要實打實、硬碰硬的鬥爭本領。在和平的環境中,有些黨員幹部成長順風順水,缺乏實踐鍛鍊,沒有經歷過重大鬥爭、重大風險的考驗,遇到尖銳複雜矛盾時,就畏首畏尾、瞻前顧後,不敢鬥爭、不會鬥爭,暴露出能力短板和本領恐慌。鬥爭本領不是一蹴而就自然形成,而需要經歷長期的積累、磨礪。積極應對各種矛盾挑戰,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完成既定的戰略目標和任務,都需要黨員幹部在矛盾衝突面前迎難而上,在危機困難面前挺身而出,在歪風邪氣面前堅決鬥爭。因此,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自覺在複雜鬥爭中見世面、增才幹、長智慧,在急難險重一線工作中經風雨、壯筋骨、抗摔打,在為人民服務實踐中受教育、練功夫、學本領,以過硬本領、專業素質、高超水平詮釋對黨忠誠、為民盡責的責任擔當。
(作者:中央政策研究室國際研究局副局長李兵 來源:《學習與研究》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