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享有「生命元素」之稱,人的一生都需要補鈣。從胎兒時期到嬰兒、幼兒、少年、成年、中老年時期,鈣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人體內鈣的含量約為1000~1300克,約佔體重的1.5~2%。它既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重要元素,同時還能夠調節血液凝結、神經肌肉的收縮、心臟搏動、膽固醇濃度、影響血壓……可以說生命的一切運動都離不開鈣。
不過,數據顯示,近30年來,我國居民鈣攝入量從未達標,一直遠低於每日800mg的推薦量——1992年,我國居民每人攝入405mg/d;2002年是391mg/d;到2012年降至336.1mg/d。
為什麼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缺鈣的情況卻沒有改善呢?
1
3種食物
正在偷走你的鈣
日常生活中含鈣高的食物,如大豆製品、奶製品、魚蝦貝類以及堅果等都很常見,很多人吃得也不少。但你可知,這些食物能幫你補鈣,還有一些食物則會「趕走鈣」!
1
高鹽食物
很多人都知道,鹽吃多了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卻少有人知道鹽對鈣質的影響。
高鹽不僅會在腸道中影響鈣吸收,還會在排洩中引起鈣丟失。通常來說,腎臟排出1000mg的鹽,同時會伴有約28mg的鈣。因此,長期高鹽可能會導致缺鈣。
而常吃的臘肉、鹹魚、醃菜、鹽漬話梅等都屬於高鹽食物,要少吃。
2
加工食品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喜歡的加工肉類(香腸、肉鬆等)、油炸食品(薯條、炸雞等)、速食快餐、餅乾、碳酸飲料……
這類食物中,不少都富含磷,還屬於無機磷,基本百分之百被人體吸收,這就使得不少人體內磷的攝入量可能會超過鈣的10倍以上!
適量的磷(鈣磷比1.5:1)對鈣吸收有促進作用,過多的磷會把體內的鈣「趕」出體外,導致鈣質加速流失。
3
大魚大肉
現代人生活條件改善後,天天大魚大肉,還特別喜歡紅燒、油炸、淋油等烹調方式,攝入的脂肪自然也更多了。而脂肪攝入過多或脂肪吸收不良,均可導致游離脂肪酸過多,其可與鈣結合成不溶性的鈣皂,不利於鈣吸收。
另外,大魚大肉蛋白質含量也高,長期胡吃海塞的,會導致體內蛋白質過量,這也會造成鈣的流失。對於過量補充蛋白質的人,蛋白質每增加1克,會導致1.75克的鈣流失。
有著三類飲食習慣的人,即使吃再多含鈣高的食物,還是會出現體內鈣不足的情況。
2
補鈣別盲目!
4大講究,讓你事半功倍
1
補鈣首選食補,但特殊人群除外
一般而言,補鈣的最佳方式是食補,既不容易過量,還較全面:
300g的牛奶和酸奶能提供300~360mg鈣;
半斤以上的深綠葉蔬菜能提供200mg鈣;
一兩豆製品提供80~100mg鈣;
一勺芝麻醬提供100mg鈣;
一把堅果提供10~30mg鈣;
水果以及其他食物多少也還能補充一些。
這樣搭配飲食基本能達到800mg的量了。
不過,若你無法做到上面的膳食搭配,那就需要適量的鈣片來補足「差額」~
尤其是對於處在孕期、哺乳期、絕經期的女性,吸收差的高齡老人等來說,鈣的需求量更大,有需要時建議補充鈣劑。
但是市場上那麼多鈣劑,怎麼選?又該什麼時候吃?這其實都有講究~
2
鈣劑種類那麼多,怎麼選?
看種類
無機鈣:主要包括碳酸鈣、氯化鈣等,一般是固態鈣。它們的特點是鈣含量相對較高,吸收率較好,價格便宜,不過對胃腸刺激較大。
有機鈣:如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一般是液態鈣。特點是溶解性和口感較好,受胃酸影響小,但含鈣量相對較低。
小劑量
人體的吸收能力有限,少量多次補充比一次性大量補充效果更好。因此更推薦大家挑選每片含鈣量在200~300mg的鈣劑。
購買鈣劑之前最好還是詢問一下醫生或者藥劑師,他們能根據你的身體情況做出更恰當的選擇。
3
把握補鈣的「最佳」時機
隨餐或者餐後一小時服用
吃飯的過程中可以促進胃中胃酸的分泌,這樣就會更有利於鈣的溶解和解離;同時,鈣劑與食物混合併攪拌在一起,對於一些鹼性強的鈣劑(如活性鈣)還可以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
服用鈣片時多喝水
鈣製劑的吸收取決於鈣的溶解度、鈣質的來源等。許多鈣製劑都是一些微溶性或者可溶性鈣鹽,如果加大飲水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鈣質的溶解量,由此增加吸收率。
補鈣後,需適當忌口
*含草酸較高的食物如菠菜、甜菜、香菜等,不宜過多食用;
*高磷、高蛋白食物像海鮮等也不宜多吃;
*高鈉、高糖食物等都會阻礙鈣質的吸收。
在補充鈣後的2小時內要儘可能避免攝入這些食物。
4
鈣的好搭檔,吸收翻倍
單純性補鈣,效果有限,一般成人補鈣的吸收率低於40%,老年人不足20%。因此,補鈣要追求吸收率,就需要維生素、礦物質的輔助。
維生素D,不僅能促進腸道吸收鈣,還能防止流失,補充維生素D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曬太陽。
鎂能輔助雙向調節鈣水平,既能增加鈣的存留量,又能防止鈣過多沉積。香蕉、小麥、糙米等中含有豐富的鎂元素,日常膳食中可以適度添加。
另外,有些鈣劑中也會相應添加這些維生素和礦物質,購買前可以看下成分表。
來源:BTV我是大醫生官微
記得點一下在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