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剛和《大家庭》
張曉剛,1958年出生於昆明,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在北京。中國當代藝術重要藝術家。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他運用近現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傳達出具有時代意義的集體心理記憶與情緒。↑
「沒想到這麼大的餡餅砸我頭上來了。」 對於當年自己考上四川美術學院,當代藝術F4之一的張曉剛始終認為有點不可思議,多年以後他還將其形容為一個奇蹟。
「好像老天爺在我屁股上狠狠地踹了一腳,硬把我給踢進了大學校門。」以一幅《父親》名滿天下,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顯著位置的羅中立,對於自己的高考更是有一種恍然若夢之感。
羅中立和《父親》
羅中立,1948年出生,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著名藝術家,教育家,四川美術學院原院長 。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同年赴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父親》是羅中立於1980年創作完成的大幅畫布油畫,榮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金獎,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學生們十幾年如一日有序地在流水線上移動,一板一眼地走進高考考場,這是今天的高考模式,而文革後首度恢復的1977年高考,則像是一場充滿意外和烏龍的亂入遊戲,大家懵懵懂懂地被各種稀奇古怪的機緣推拉牽引,造出好些奇妙的命運來。
1977年高考,四川美術學院在整個雲南省只招一名油畫生。張曉剛的志願是亂填的,因為他從沒想過自己會考上。他對自己很不自信:自己學畫才一年多,有些人都畫了十多年。所以當聽說沒考上時,他一點都不意外。不過後來他又被告知說是考上了,只是他的錄取通知書被招辦忘了。當他扛著行囊走進四川美術學院時,其他同學都入學兩個月了。
1978年,張曉剛(右一)考入四川美術學院,與同班同學的合影
比張曉剛更沒譜的是羅中立的高考。1977年秋天,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羅中立正在喜滋滋地準備婚事,工作之餘忙著去山裡辦木料打家具。
早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附中的羅中立,專業條件很出挑,在當地是小有名氣的業餘畫家。那時他已經在達縣鋼鐵廠工作十年了,端著每月 23元工資的「鐵飯碗」,還給出版社畫連環畫,收入不錯,他認為沒必要考大學。
1970年代羅中立(右一)在達縣鋼鐵廠
在高考報名的最後一個下午,未婚妻的電話打到了車間:「羅二哥,爸爸媽媽說,現在機會送到家門口了。你的學生都去考了,你也應該去報個名。」嶽父母的號召力不可抵擋,羅中立決定馬上去報名。
步行了十多公裡到達報名處時,人家說報名結束了。對於29歲的羅中立來說,這意味著失去最後一次機會。幸好招生辦裡有一位老師認出了羅中立曾是四川美院附中的優等生,才把他的名字才給添了上去。
何多苓《春風已經甦醒》1982年
羅中立和張曉剛兩個未來之星在四川美術學院的油畫系匯合了,而且還被分在了同一間寢室。1977年的高考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77級大學生註定成為一個很特殊的群體,裡面藏龍臥虎高手如雲。
川美77級後來出了不少天王級別的藝術明星,幾乎就是一間夢工廠,而當時班上就已經有了不少明星:何多苓、高曉華、程叢林幾位在入校之初的寫實油畫水平已經非常高,遠遠地把同學們甩在身後。畫得最好的是何多苓,蘇派技法連老師都比不上他。何多苓在川美的同學中屬偶像級人物,每次寫生,他身後永遠有一個倒三角形的追隨人群。↑↓
何多苓在1980年代
在張曉剛眼中,何多苓囊括了一個天才藝術家的所有特徵:不論是形象,氣質,對藝術的敏感和手上的功夫,還是關於文學,音樂,詩歌等的修養,以及放蕩不羈、尖銳犀利、唯我獨尊的性格。
「他就是拜倫,蕭邦和莫迪尼阿尼的綜合版本。」張曉剛這樣認為。
張曉剛早年自畫像
和這樣的同學一班,本來就很不自信的張曉剛更惶恐了:「我都驚呆了!」他給葉永青寫信說:「完蛋了,他們畫得太好了,比我們臨摹的那些畫家還畫得好。」
張曉剛大學頭兩年一直是全班最低分之一。高小華對那時的張曉剛有這樣的描述:「在整個四年中,他表現很一般,習作平平,創作平平。在校期間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是會在日後成大氣候的人物。」
張曉剛於川美宿舍(右一)
大學第一年,張曉剛特別難熬,甚至想退學。因他認為自己要學到那個水平根本不可能。「太難了,估計這一輩子都達不到。」那時候照片裡的張曉剛基本沒有笑容,與現在舒展明朗的面部表情完全不一樣。
相對於張曉剛的難熬,羅中立則是「心不在焉」。他本鍾意國畫,因為國畫專業不招生才進了油畫系的門。那個時候學院裡以蘇聯繫統為正宗。羅中立對蘇式教育標準不感興趣,他常常畫一些語言狂放的東東,並不屬於理性敘事的系統,與蘇派寫實風格也風馬牛不相及。大家覺得他就是喜歡搞怪,喜歡另類。張曉剛曾說:「我們班最早搞當代藝術的其實是羅二哥。」
1980年代羅中立在作畫
大學一二年級,羅中立大部分時間都躲在寢室裡畫連環畫。除了掙外快,也有逃避的意思。
羅中立作為幾個不服管的「差生」之一,時常被系領導叫去善意規勸。系裡的油畫老師杜永樵直搖頭,說:「羅中立我看你好好畫連環畫算了,油畫你是畫不出來的。」
羅中立創作的連環畫
羅中立和張曉剛當年是大學裡的兩個邊緣人物,他們自覺好像沒有什麼出路。然而,圖書館的一本《世界美術全集》卻打開了他們的眼界。這本書由日本友人贈送,相當稀罕。學校將其鎖在玻璃柜子裡,每天翻一頁給大家看。在那裡,同學們第一次看到梵谷、後印象派、表現主義這些東西。羅中立和張曉剛們非常很興奮,他們發現繪畫居然有這麼多可能性,於是每個人都從中間尋找自己的東西。
張曉剛 《我的母親》
張曉剛《我的父親》
大學三年級,一向另類的羅中立鼓搗出一張超寫實風格的油畫《父親》,在全國產生震動性的效應。
多年以後,名滿天下的羅中立說,自己骨子裡面並沒有走《父親》這個路子的潛質,「我基因裡面不是朝這個路子走的」。可能有些畫得很好的同學說羅中立是畫不好才「裝怪」的,羅中立很不服氣,《父親》的出爐大概很有些不服氣的因素,當然更有他的天才與勤奮。
羅中立《重讀美術史——西洋部分》油畫
大學畢業創作,張曉剛提交了《草原組畫》。《草原組畫》明顯受到了梵谷等印象派畫家的影響,根本不符合學校要求的「革命現實主義精神」。老師的評論是:「搞怪派」、「沒有感受,學別人又沒有學像」。最終張曉剛沒有拿到學校的推薦信,也沒有得到分配,不清不楚地回了昆明。
在昆明,張曉剛度過了幾年極致悲傷和極致快樂的波西米亞式放逐式生活,然後他從這裡出發,直到成為「中國最貴藝術家」的一個成長樣本。
張曉剛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