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代同行」見證時代變遷 張曉剛 何多苓 周春芽等十五位藝術大...

2020-12-14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曾潔

「好雨時節」大展剛剛在成都博物館落下大幕,另一場吸睛大展正朝蓉城市民走來。封面新聞記者獲悉,1月29日晚7點,成都博物館主辦,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四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與時代同行——四川油畫邀請展」將正式揭幕,和「好雨時節「一樣,這場展覽同樣也是以見證四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主要敘事線索。展覽集結了15位西南地區的重要藝術家,包括高小華、何多苓、羅中立、龐茂琨、王川、葉永青、周春芽、張曉剛等,展示的82幅(組)作品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區40多年來藝術及社會發展的縮影。

據了解 ,此次展覽也是繼2017年「現代之路——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之後,成都博物館舉辦的第二場主題油畫展,1月3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後將一直持續至3月17日。

15位大咖帶你走進「藝術第三城」

成都當代藝術在整個中國當代藝術板塊中一直佔據著重要的份額,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歷史的文脈傳承來看,成都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傷痕美術、鄉土繪畫中出現了一大批代表人物。而且,當年很多活躍的藝術家現在仍有大部分主要生活、工作在成都。此外,以藍頂藝術區、洛帶藝術區等為主的藝術原創基地不僅吸引了大批年輕藝術家入駐,同時也讓這些地方成為成都的文化地標。

成都最近幾年總是被人當做是文藝青年的旅遊目的地,而其實早在2000年「世紀之門」成都雙年展之後,在藝術批評家眼中,成都就已經是中國繼北京、上海之後的「藝術第三城」。成都厚重的歷史底蘊,綿長的文脈流傳,休閒的城市風格,總能讓其迸發天生的藝術「向心力」。

這次參加「與時代同行」大展的程叢林、高小華 、何多苓 、劉虹 、龍全 、羅中立 、龐茂琨 、王川 、王大同 、夏培耀 、楊千、葉永青 、張曉剛 、周春芽 、朱毅勇等基本上都是最為世人熟知的西南藝術家,他們有的是傷痕美術的參與者,有的則是當代藝術新浪潮的領軍者,而這十五個人的參展名單不但佔據了中國當代藝術圈的「半壁江山」,同時也是搭建「藝術第三城」最牢固的基石。

展覽現場,程叢林的《1968年X月X日·雪》、高小華《為什麼》、何多苓的《春風已經甦醒》、龍全的《基石》、夏培耀和簡崇民的《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王大同的《雨過天晴》、朱毅勇的《山村小店》、劉虹的《自語》、楊千的《媒體製造》、葉永青的《四月詩篇》、張曉剛的《大家庭》、何多苓的《雪雁組畫》、高小華《的趕火車》、王川的《宋莊之八》、周春芽的《湖邊》、龐茂琨的《朵萊多遊記》、羅中立《的父親》等名作都將悉數亮相。通過此次展覽,觀眾不僅能欣賞到最Local的藝術佳作,亦能通過藝術家們詩意的畫筆觸摸到成都這座城市最鮮活的心跳。

五大單元呈現改革開放縮影

據了解,此次展覽將設立的五個展覽單元,即「歷史迴響、時代肖像、語言世界、地域與身份、傳統的回歸」,既從線性的史學角度,亦以專業的藝術視角,將當代四川油畫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作以梳理,不僅從題材、語言、媒介等不同方面展現了畫家們的藝術創造,更呈現出他們對本土文化經驗的理解與運用。

19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全面實施,中國社會發展的車輪駛入新的歷史時期,各個領域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油畫藝術同樣踏上新的徵程。而作為新時期中國油畫藝術領軍者的,正是開啟了「傷痕」美術的四川油畫家們,他們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在生活與閱歷之中提取素材,創作了大量傑出的油畫作品。

從反思現實的「傷痕美術」,到強調人文關懷的「鄉土繪畫」,乃至1980年代中期的「生命流繪畫」,1990年代出現的景觀現實主義,再到2000年以來發端於日常與微觀敘事的「新現實主義」……四川誕生了一大批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和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們以獨有的敏銳感,在創作中生動地描繪了時代的節奏,成為了社會發展的見證者與記錄者。

展覽主辦方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展示四川地區階段性的繪畫成就,讓觀眾們深入了解西南地區藝術發展,播種對藝術的熱情。」

相關焦點

  • 逆市翻紅,周春芽為什麼是拍賣市場的寵兒?
    周春芽的個人經歷與學院派的羅中立等和社會批判的張曉剛等都截然不同,很難將他歸入某個群體或畫派之中。▲周春芽和嘉賓王鎮華、張曉剛等在「1971-2010周春芽藝術四十年回顧」開幕式,這場周春芽迄今最大規模回顧展的策展人胡永芬和贊助方睿芙奧藝術集團、寒舍空間、北莊藝術公司均來自臺灣周春芽的市場特徵明顯:創作量大,進入市場的作品多,流通廣。
  • 張曉剛&羅中立 | 那一年,未來的藝術巨星被高考撞了腰
    中國當代藝術重要藝術家。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他運用近現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傳達出具有時代意義的集體心理記憶與情緒。↑「沒想到這麼大的餡餅砸我頭上來了。」 對於當年自己考上四川美術學院,當代藝術F4之一的張曉剛始終認為有點不可思議,多年以後他還將其形容為一個奇蹟。
  • 中國電視劇與時代相伴同行
    中國電視劇與時代相伴同行【文藝觀潮】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產電視劇自覺充當起社會變遷親歷者與見證者的角色,用藝術的筆觸記錄、描摹,始終與時代相伴同行、與國家同生共長。從中國電視劇歷史上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播出到現在電視劇年產量一萬餘集,從黑白到彩色,從單本劇到連續劇,從單屏時代到多屏時代,中國電視劇的創作能力與日俱增,拍攝水平逐漸提高,藝術特徵、風格、樣式、內容也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而唯一不變的是對現實主義精神的堅守。
  • 在「雲端"欣賞藝術!周春芽、羅中立、何多苓……大咖作品集中亮相...
    周春芽、羅中立、何多苓……大咖作品集中亮相綠地·蜀峰468 2020-10-19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8胡潤藝術榜:一張圖告訴你 誰的畫最值錢
    今天(9月25日), 「藝薈南京 譽會世界」2018胡潤藝術榜特輯暨胡潤藝術薈落地南京啟動盛典在南京江蘇大劇院隆重舉行。    南京與中國繪畫藝術   《2018胡潤藝術榜》中,出生於江蘇的藝術家共有8 位,都是國畫藝術家。
  • 這個衛生連,32本衛勤筆記見證時代變遷
    記者在第74集團軍某旅衛生連尋訪傳承軌跡——32本衛勤筆記見證時代變遷■本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彭友澤陽春時節,第74集團軍某旅一場實戰化救護演練如火如荼:二營官兵遭「敵」生化武器襲擊,由衛生連幾名官兵組成的醫療小組立即奔襲前往,冒著炮火硝煙在陣地上包紮、救護、轉移「傷員」,整個救治過程緊張有序,銜接順暢。
  • 張曉剛 卡夫卡式的藝術家
    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圖書館買入了一些西方現代藝術的畫冊,張曉剛對這些新書特感興趣, 每天放學都用一個小本臨摹印象派作品,開始學習西方現代藝術。再後來,他接觸到星星畫展的領頭人馬德升、王克平,當時還看不懂的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把張曉剛弄得很興奮,他發現除了蘇聯式的繪畫語言之外,原來大有另外的道路可以走。
  • 西安設計展 見證時代潮流變遷
    論壇現場 陝西大劇院供圖   設計展現場展出的電影海報  陝西大劇院供圖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西安平面設計的發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在一代又一代設計人的不斷探索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 一場放大鏡下的展覽:緙絲與當代藝術如何對話?
    11月11日下午,「經緯——緙絲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展覽在成都當代美術館舉行,展出了與谷文達、張曉剛、王廣義、周春芽等8位當代藝術家合作的緙絲作品。觀眾拿起一旁的放大鏡,可以細緻觀察不同顏色絲線的交織,以及由此產生的細緻入微的色彩、明暗過渡。  緙絲自古被譽為「織中之聖」,其精品之作過去一直被宮廷所擁有,如今也大都收藏於國內外重要的博物館,平日裡公眾難得一睹真容。
  • 通訊: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中新社澳門4月2日電 題:通訊: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中新社記者 龍土有  澳門交通事務局2日發出新聞稿稱,早前為本年度私人經營的三輪車進行檢驗,受檢的52輛三輪車全部合格。  人力三輪車是極富澳門懷舊特色的旅遊交通工具,交通事務局每年均會為三輪車進行年度檢驗,以保障三輪車在道路上行駛安全。
  • 孫戈:讓觀眾通過畫作的視角,感受時代的變遷
    考慮的第一位並非筆墨,這是我個人的體會。他是關注這個時代,關注民生,他用他的畫筆去表達了人物畫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他把自己的思想融到了作品裡,表達了他對侵略者的憤慨,對勞動人民被壓迫的同情,他作品的藝術價值更多的是在於直接反映了那個時代產生了讓敵人害怕的震撼效應。蔣兆和「為人生而藝術」的創作原則,為我們平添了社會良知色彩,成為我們寶貴的藝術傳統。
  • 它不是莫蘭迪色,不是維亞爾色,是何多苓的灰調子
    ▲圖源/言幾又·IFS店此次顏料的推出,是何多苓繼新書發售、裝置藝術開展、音樂作品公演之外的再次跨界嘗試,它從繪畫的本質出發,耗時三年,是一場趣味橫生,又獨具匠心的材料之旅。那麼,這批色彩誕生的背後藏著怎樣的故事?何多苓的「調色盤」偏愛哪些調子?
  • 【老照片 新故事】結婚證「變臉」 見證時代變遷
    它不僅記錄了一段永恆的愛情,更凝聚著時代的滄桑變遷。  自貢籍收藏愛好者姜小平閒來無事就喜歡到網上淘寶,但凡感興趣的藏品總會毫不吝惜地買下。他說,每一個藏品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和一段故事。其中結婚證就是他收藏的一個主題,至今已收藏了好幾百份。
  • 第25屆秋季廣州藝博會開幕 七大主題詮釋藝術多重魅力
    新快報訊 記者李佳文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報導 昨日,第25屆秋季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下稱「廣州藝博會」)在廣州南豐國際會展中心開幕。
  • 日曆的記憶,見證濟寧四十年時代變遷
    但作為曾經的必備物品,日曆的變遷也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從老黃曆到裝飾紀念,一本掛曆見證祖國大事「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有本老黃曆。用的是最薄的紙,白底上印著紅色、綠色和黑色的字,最中間最大的是日期,下面還有忌宜、吉神方位等,反面還有周公解夢。」
  • 時代大變遷之廣州解放路
    解放路小故事 時代大變遷之廣州解放路廣州解放路原名為中華路。1949年10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廣州,為了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1951年八一建軍節,廣州市政府正式將中華路更名為解放路。從解放路出發,沿途的地標建築記錄和見證了城市的發展、文化傳承和歲月變遷。建於1960年的廣州火車站是外來務工人員「廣州夢」開始的地方,也是中國春運不可或缺的參與者。「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一波又一波的「南下大軍」來到廣州謀生。每逢年關將至,春運大軍在這裡集結,踏上回家的路。
  • 萊Nice大會: 時代的見證,引領行業發展
    (原標題:萊Nice大會: 時代的見證,引領行業發展)
  • 流行音樂與時代同行(時代氣象·文藝表現(4))
    傅庚辰(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金兆鈞(《人民音樂》雜誌主編)李海鷹(詞曲作家,代表作《七子之歌——澳門》《彎彎的月亮》)李健(歌手,代表作《傳奇》《風吹麥浪》)編者的話歲月如歌,音樂始終與時代同行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重新認識流行音樂?音樂創作面臨何種挑戰,存在哪些問題?創作如何更好深入生活、謳歌時代,從經典旋律、民族音樂傳統中汲取創作養分?本期邀請四位音樂界一線創作者和專家探討問題,分享經驗,以饗讀者。
  • 對話周春芽:籌款夠用就可以,不能把募捐作為目的
    周春芽:從五彩基金創立之初,我都是一直在控制規模的。我們不想做得太大。中國的人口基數非常大,兩千個、兩萬個殘疾兒童都可以找到。籌款這方面的力度我們可以再加大,但我希望能夠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真正保證它的質量,把事情做仔細,長久做下去。我們基金從老師授課到舉辦藝術展覽,再到學生的創作成果,都是一個完整的系列。培養藝術能力這件事,急不得也快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