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曾潔
「好雨時節」大展剛剛在成都博物館落下大幕,另一場吸睛大展正朝蓉城市民走來。封面新聞記者獲悉,1月29日晚7點,成都博物館主辦,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四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與時代同行——四川油畫邀請展」將正式揭幕,和「好雨時節「一樣,這場展覽同樣也是以見證四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主要敘事線索。展覽集結了15位西南地區的重要藝術家,包括高小華、何多苓、羅中立、龐茂琨、王川、葉永青、周春芽、張曉剛等,展示的82幅(組)作品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區40多年來藝術及社會發展的縮影。
據了解 ,此次展覽也是繼2017年「現代之路——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之後,成都博物館舉辦的第二場主題油畫展,1月3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後將一直持續至3月17日。
15位大咖帶你走進「藝術第三城」
成都當代藝術在整個中國當代藝術板塊中一直佔據著重要的份額,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歷史的文脈傳承來看,成都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傷痕美術、鄉土繪畫中出現了一大批代表人物。而且,當年很多活躍的藝術家現在仍有大部分主要生活、工作在成都。此外,以藍頂藝術區、洛帶藝術區等為主的藝術原創基地不僅吸引了大批年輕藝術家入駐,同時也讓這些地方成為成都的文化地標。
成都最近幾年總是被人當做是文藝青年的旅遊目的地,而其實早在2000年「世紀之門」成都雙年展之後,在藝術批評家眼中,成都就已經是中國繼北京、上海之後的「藝術第三城」。成都厚重的歷史底蘊,綿長的文脈流傳,休閒的城市風格,總能讓其迸發天生的藝術「向心力」。
這次參加「與時代同行」大展的程叢林、高小華 、何多苓 、劉虹 、龍全 、羅中立 、龐茂琨 、王川 、王大同 、夏培耀 、楊千、葉永青 、張曉剛 、周春芽 、朱毅勇等基本上都是最為世人熟知的西南藝術家,他們有的是傷痕美術的參與者,有的則是當代藝術新浪潮的領軍者,而這十五個人的參展名單不但佔據了中國當代藝術圈的「半壁江山」,同時也是搭建「藝術第三城」最牢固的基石。
展覽現場,程叢林的《1968年X月X日·雪》、高小華《為什麼》、何多苓的《春風已經甦醒》、龍全的《基石》、夏培耀和簡崇民的《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王大同的《雨過天晴》、朱毅勇的《山村小店》、劉虹的《自語》、楊千的《媒體製造》、葉永青的《四月詩篇》、張曉剛的《大家庭》、何多苓的《雪雁組畫》、高小華《的趕火車》、王川的《宋莊之八》、周春芽的《湖邊》、龐茂琨的《朵萊多遊記》、羅中立《的父親》等名作都將悉數亮相。通過此次展覽,觀眾不僅能欣賞到最Local的藝術佳作,亦能通過藝術家們詩意的畫筆觸摸到成都這座城市最鮮活的心跳。
五大單元呈現改革開放縮影
據了解,此次展覽將設立的五個展覽單元,即「歷史迴響、時代肖像、語言世界、地域與身份、傳統的回歸」,既從線性的史學角度,亦以專業的藝術視角,將當代四川油畫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作以梳理,不僅從題材、語言、媒介等不同方面展現了畫家們的藝術創造,更呈現出他們對本土文化經驗的理解與運用。
19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全面實施,中國社會發展的車輪駛入新的歷史時期,各個領域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油畫藝術同樣踏上新的徵程。而作為新時期中國油畫藝術領軍者的,正是開啟了「傷痕」美術的四川油畫家們,他們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在生活與閱歷之中提取素材,創作了大量傑出的油畫作品。
從反思現實的「傷痕美術」,到強調人文關懷的「鄉土繪畫」,乃至1980年代中期的「生命流繪畫」,1990年代出現的景觀現實主義,再到2000年以來發端於日常與微觀敘事的「新現實主義」……四川誕生了一大批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和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們以獨有的敏銳感,在創作中生動地描繪了時代的節奏,成為了社會發展的見證者與記錄者。
展覽主辦方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展示四川地區階段性的繪畫成就,讓觀眾們深入了解西南地區藝術發展,播種對藝術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