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華為招聘了不少博士畢業生。
在以往,博士畢業後去企業工作的少之又少,大部分會選擇科研院所或者大學任教。但隨著競爭的內卷,每年畢業的博士數量也水漲船高,一些知名企業每年也會吸引不少博士畢業生的加入。
在這些知名企業中,華為的招聘數量以及其給博士畢業生的待遇,在最近幾年相當有競爭力。
比如,華為的職級體系中,本科或碩士應屆畢業生,正常是從13級起步,每一級又分三個小檔,正常的升職路徑都是一步一步往上走。而博士畢業生,進來至少是16級起步,部分優秀的可以給到17級,更有甚者,一開始就給18級。
這樣的級別,對於普通的華為員工而言,至少需要五六年甚至七八年的努力才能達到。
除了高級別,華為還專門針對優秀博士畢業生設置了「百萬年薪計劃」,在某些領域具有突出科研實力的博士生,直接給予百萬年薪!
華為這麼做的本意,自然是用高薪吸引人才加入,作為通信行業的翹楚,華為要保持自身的競爭實力,必須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
不過,大量博士的加入,到底有沒有發揮真正的作用?這些博士人才的注入,是否能給華為帶來突出的競爭優勢?
最近,某華為員工在某匿名職場論壇開啟了一番吐槽,吐槽的主要對象,就是在公司裡的一些博士。
如下便是其吐槽的全部內容。
華為從一個極端變到另一個極端,之前是公司模式,因需落地,不少博士工程能力幾乎為零,只有理論,不滿一年就走。如今卻是放養模式,都說公司是博士的養老院,只要說得上名字的大學博士,好吃好喝,高薪酬不加班,可升級不落地,輕鬆做PPT,能說高大上名詞就行,反正領導不懂,忽悠就行。
吐槽的核心內容:高薪招聘的這些博士,所做的工作對不起他們的價值。
甚至還有一名華為員工表示,公司公布的百萬年薪博士中,也有一些是水貨,雖然發的文章看起來很高大上,但是在清北或者國外等名校,有著同樣水平的博士也有不少。
而且這些表面光鮮的文章對於實際落地執行並無幫助,在實際工作中與一些碩士畢業生能力沒有拉開差距,這樣的「天才少年」真的是天才嗎?
如下則是另外一些同行對此的相關評論。
華為給的高,是因為HR不懂,以為只要清北博士就行,不對口也要。而且也是最近幾年,之前博士大部分不去工業界的,因為太累。但是華為博士輕鬆啊,績效也不會給差,錢多。
即便是清北的博士,去看看水論文的有多少,我知道就有材料光學博士發了一大堆生物材料光學論文,看上去數目多,被引次數多,榮譽多,然後華為弄過來搞人工智慧。你覺得這個真能比清北碩士有頂會論文強?
博士必須有更牛的博士管,一眼就看出乾沒幹活。其他人只有被忽悠的份,所以博導自己都必須是博士。
在筆者看來,這名華為員工的吐槽雖有些道理,但也有失偏頗。
華為招聘這些名校博士,本質就是為了做偏理論的研究,自然會和從事其他應用型工作的員工區分開來,而理論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長期坐冷板凳,埋頭科研才能取得的成果。
華為肯投入高昂的人工成本培養博士,培養自己的科研實力,這是一種戰略投資。不排除華為招聘的博士中也有部分混日子的「水貨」,但這並不能否定博士這個群體本身。
歡迎各位讀者留言評論,我是教育向前衝,圖文等部分素材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