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峽山區王家莊街道於家莊村為了發展村經濟,因地制宜,開挖了30畝池塘並充分利用峽山水庫地下水,探索種植蓮藕。12月23日,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正是該村採藕忙碌的季節,而且今年又獲得了豐收。在種植蓮藕三年以來,種植戶逐漸掌握了管理方法,蓮藕產量不斷提高。因為品質好,產出的蓮藕不愁賣,畝產值是傳統糧食作物的四五倍,增加了村民和村集體收入。
高薪僱人來採藕
在北方地區的冬季,當多數農戶進入農閒時,蓮藕池塘裡卻忙碌起來,進入了收穫季節。12月23日上午11時許,記者來到峽山區王家莊街道於家莊村,該村位於峽山水庫最南端,與峽山水庫隔著一道大壩。在村裡農田東北角一片忙碌景象,池塘裡種植的蓮藕成熟了,農戶們正忙著採收。
記者穿過麥田間的生產路,來到蓮藕種植區,池塘旁邊堆積著已經洗乾淨的蓮藕。有僱工正站在冰冷的水中,用水槍衝擊著水面,不一會兒就有蓮藕浮了上來,一名僱工將蓮藕收集起來送到岸邊。
往年這個時候,蓮藕池塘裡有冰,採藕人會破冰而入進行採摘。今年冬季氣溫偏高,池塘裡的水沒有結冰,不過接近冰點,採藕人在水裡採摘時仍需要忍受著刺骨的涼意。
記者注意到,水中有兩名採藕人,他們身上穿著專業的防水衣,緩慢地挪動著。據種植戶薛治剛介紹,蓮藕採摘是個技術活和力氣活,兩名採藕人都是他從外地請來的,管吃管住,還要支付高額工資。「我們這裡的池塘佔地30畝,目前蓮藕已經採摘了一半。雖然每年頂著寒風收穫,但是看著豐收的蓮藕,我們也不覺得冷了。」薛治剛說。
三年前打井取水,開始種植蓮藕
這片蓮藕池塘周圍有鐵絲網圍著,還掛著標有「於家莊村蓮藕池」的牌子,外圍就是該村的農田區,種植著小麥。
該村黨支部書記薛治存告訴記者,於家莊村在過去是個貧困村,村民們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收入比較低。「種植一畝小麥和玉米,除去各種成本,一年下來最多能賺1000元,如果遇到年景不好,收入更低。」薛治存指著農田旁邊的一道大壩說,大壩的那一邊就是峽山水庫,也就是說,他們村農田距離峽山水庫只有200米左右。
靠近水庫最大的優勢是能保障農田灌溉,但也容易出現內澇。因為水庫水量多的時候,水平面比農田還要高,水滲透過來後,容易影響糧食作物生長。「地下水分多了,作物根系就長不好,最終會影響糧食產量。」薛治存說,2016年年底,在我市扶貧組的幫助下,他們因地制宜,流轉了30畝農田,開始種植蓮藕。
發展蓮藕種植,首先要解決水源的問題,而於家莊村在這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種植戶在池塘旁邊打井,可就地取水,滿足了蓮藕生長條件。
蓮藕口感品質好,商販上門收購
因為靠近峽山水庫,於家莊村的水井並不需要打得很深。
薛治剛介紹,在種植蓮藕之前,他們做了很多工作,扶貧資金投入了30萬元。除了打井外,最大的工作就是開挖池塘,做好防水後才能種植蓮藕。「與其他作物不同,蓮藕種植好後,到了冬季就能採摘。」薛治剛說,這也是當初他們選擇種植蓮藕的一大原因。
為了種植好蓮藕,薛治剛和其他種植戶不僅選擇了好品種,還出去學習種植方法。「對於怎麼種植,我們一竅不通,所以要出去學習。」薛治剛說,2017年種植上蓮藕後,當年冬季就見到了收成。
記者注意到,池塘之間有生產小路,蓮藕被採摘出來後,就放到路邊,經過進一步清洗,再剁成段裝進袋子,就可以往外銷售了。
得益於峽山水庫的水,蓮藕的品相、口感都很好,深受市場的青睞。「每天採摘出來的蓮藕,不需要我們自己去賣,商販們慕名而來,上門收購,所以池塘裡的蓮藕很快就能運送出去,在濰坊城區、青島等地的市場上銷售。」薛治剛說。
每畝純掙四五千元,可多年採收
在種植蓮藕的三年裡,於家莊村經過不斷努力,完全掌握了種植和管理方法,產量也在逐年增加,給農戶和村集體增加了收入。
薛治存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按照今年蓮藕的產量計算,一畝池塘能產3000斤,平均以每斤3元出售,減去有機肥料費用、日常管理費用、採摘蓮藕的費用,純收入在5000元左右,即使在市場價格低的時候,一畝地也能有4000元的收入,比種植小麥的收入高出好幾倍。
「蓮藕屬於一次性種植後,可以多年採收的作物,頭一年投入的比較多,往後投入就很少了。就是每年在採收的時候,人工費用比較高,比如給一名水中採藕人的費用是三四百元。」薛治存說,除了增加收入外,種植蓮藕最大的意義是改變了於家莊村的傳統種植模式和作物種類,在農業發展上邁出了新的一步,而且這次嘗試是成功的。
薛治存表示,在發展蓮藕產業上,種植戶們摸索出了種植經驗。下一步,他們還要繼續發展蓮藕種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