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在古代春分又叫做「日中」和「日夜分」,在這一天我國各地的晝夜幾乎都是一樣長,即晝夜平分。在農耕文明時代,天文氣候現象的變化對國家來說十分重要,所以春分也十分受民間重視,出現了很多春分節氣話習俗,下面就給大家介紹「春分三候」「春分豎蛋」的意思。
一、春分三候
在我們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幾乎每一個節氣都分別三候,它們都明確描述了不同節氣之間的氣象變化。在春分節氣同樣也有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一候玄鳥至:玄鳥即燕子,在古人看來,燕子是季節性遷徙動物,「春分而來,秋分而去也」,春天天氣變暖,燕子也從南方飛回到北方,並開始築巢繁育。
二候雷乃發聲:古人認為雷聲是春天陽氣增多之後與陰氣相摩擦所產生的現象,春分時節正是陽氣旺盛但陰氣依舊存在的時候,所以陽氣在突破陰氣的阻隔時發出了轟鳴的雷聲,而到了夏季陰雨天,陰氣更重,雷聲也就更大。
三候始電:這一點和「雷乃發聲」是相關聯的,春分時節雨水增多,伴隨著降雨和雷聲的還有天空中的閃電,閃電同樣也是陽氣增長的表現。
二、春分豎蛋
「春分豎蛋」這項習俗據稱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在中國出現,民間還有「春分到、蛋兒俏」的俗語,那麼為什麼人們春分要進行豎蛋?
古人對於天地陰陽調和一事十分看重,春分時節,太陽照射赤道,南、北半球均晝夜平分,在中國人看來晝夜平分不僅僅是自然現象,更是天地之間陰陽平衡的表現,因此,春分是十分吉祥的日子,陰陽平衡會使得人的身體健康長壽。因此,為了表現對春分的慶賀,人們開始豎蛋,現在春分豎蛋的遊戲已經傳到了其他國家。
但其實春分這一天雞蛋可以豎起來,還沒有明確的說法,較為科學的說法是這一天呈66.5°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雞蛋也就有可能豎立起來。當然雞蛋選擇也十分重要,選擇一頭大一頭小的雞蛋以使其重心較低,再加上放置雞蛋時手儘量穩,這樣更有可能豎蛋成功。
另外春分還有吃春菜、放風箏的習俗,春菜主要有莧菜、香椿、春筍、韭菜、薺菜等,這些時令蔬菜不但鮮美可口,而且都有非常豐富的營養價值。而放風箏是因為春天多風,且陽光高照,是最適合放風箏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