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本地老洋房 外灘以西
前幾天寫了《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那一條南京路(窩在屋裡廂整理高清晰歷史照片之南京東路)》(連結點進去看看),馬上有讀者來了一條更正消息,謝謝啦。這位叫木易的懂古董車的朋友寫道:
和平飯店南樓照片(前匯中飯店)入口處前所停轎車是美國別克1948年版Buick Roadmaster,英國Austin轎車外型要比Buick小得多……這張照片的時代估計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
西藏路有一段之前還被稱為泥城浜。相對南京東路,南京西路老早是近郊,靠跑馬場的圈定和建成自然而然吸引了不少人氣。
城市規劃很重要,那些在規劃之前布下局的算是牛人,判斷也很重要,如斜橋大戶人家,如張叔和,以及後來程家三代、厲樹雄等等。厲樹雄後來買下了沙遜伊甸園別墅(1946年12萬美元成交價),有一陣子在賣,也不知道轉手是否轉成了。
In 1927 he visited Europe to study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on his return to Shanghai he put his new ideas into effect by adding four stories to his Bubbling Well apartment building, at the corner of Bubbling Well and Seymour Roads, and two stories to the Lee Building on Avenue Edward VII(1931年中國名人錄之厲樹雄)
下圖是西藏路最早的模樣,如界河一般,繁和雜在南京東路,謐和靜在南京西路。靜安寺英文對應Bubbling Well ,湧泉,也很具有中國古典詩意,據說是天下第六泉。
南京東路去往南京西路與西藏中路的十字路口曾經如下畫風。
後來這裡搭出一環形人行天橋,看野眼的好地方,這不,在潘虹、劉青雲和王汝剛合演《股瘋》電影中,圍著看拍電影的人真不少,但這次圍觀,電影導演非常喜歡也滿意,還找不來怎麼多群眾演員呢。難得一見在如此繁忙的路段上實景拍攝,當街吵架都大嗓門,誰也不讓誰。《股瘋》是極具海派特色的故事片,影片結尾處有一段樓市預言。連結點進去看看:《沒想到潘虹是股瘋故事原創作者 上海股票大姐大拿著大哥大的1993年》。
過了西藏中路是原先跑馬廳,此建築幾經風雨,目前是上海歷史博物館 。下圖是上海曾經存在過的三個跑馬場,人口大規模導入、地價大幅度上漲,向近郊收購土地以及遠郊拓荒成為必然選擇。南京西路並不是等著大資本家來規劃以及發展的,倒是跑馬場至靜安寺這一段「馬路」先引起大富翁到郊野居住的興趣,老外本身就是「野生動物」。
我們在字林西報的檢索系統裡,一條一條地將南京西路新聞摘抄出來,這樣,一幅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近郊生活圖景展現在我們面前。
1915年,經潤三、黃楚九合資創辦的「新世界遊樂場」在南京西路路西藏路轉角正式營業,這裡正對著跑馬廳,他們又特地在頂層設計成看臺,每當馬賽時,這裡就成了「司令臺」,······(《街道背後》作者:薛理勇)。
字林西報給出的「南京西路」還是很有趣的,小市民喜歡看那種新聞風格。我們覺得,光看這些個標題和前言,腦子活絡的編劇可以寫出年代劇的劇本大綱出來。
南京西路開頭部分很精彩,雙號三大件和一小件建築物。國際飯店、西僑青年會大樓(如今體育大廈)、華安大樓(酒店式公寓)和大光明電影院,最早的華安大樓(酒店式公寓)值得關注。戰事一起,當保險也保不了保險業自身的時候,物業整體出租賺來的租金救了他們,保險公司大樓改成了酒店,華安大樓如今叫金門飯店。華安大樓物業經理M.T.Stadtmann被黑石公寓老闆挖走,工資給得應該不低,黑石規模和地理位置都無法和華安比。
來一組此地老照片,國際飯店不多說。連結點進去看看:《「東方摩天大樓」國際飯店1934年樓書廣告小冊子一頁一頁翻開來看看 開開眼界啥叫老牌飯店》。
還沒有國際飯店的時代,華安大樓那標誌性的塔樓最耀眼,哈沙德洋行設計的,可能也是哈沙德(Elliott Hazzard)從墨菲洋行(Murphy and Dana, Architects)辭職後,獨立帶團隊設計的第一棟樓。哈沙德是一個有勇氣和膽識的美國建築師,有時候一個街區由一個設計團隊來操作,其和諧性會更好,西僑青年會內斂如凹,華安大樓拏旗沖天如凸,陰陽平衡。
1924年7月21日報導
WORK of demolition has been started on the old buildings on the site of the new China Assurance Society's home in Bubbling Well Road.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新樓叫華安大樓,公司全稱為華安合群保壽股份有限公司。
華安金雞獨立沒幾年,西僑青年會大樓來做鄰居。
跑馬場看臺角度去觀察兩棟哈沙德設計作品,很穩。
再囉嗦一句,華安合群保壽股份有限公司的老闆是上海南匯人呂嶽泉,有意思的是,他在自組保險公司之前為永年人壽保險公司服務11年,從跑街一直做到了南京分公司總經理。得到貴人相助:時在淸季,端午橋(引者註:端午橋=端方,大名鼎鼎的北洋大臣)任兩江總督,先生以招徠壽險事晉謁,頗蒙靑睞,得其介紹,故屬僚投保壽險,一時成風氣之尚。更有意思的是,他的這棟新樓天天對著跑馬場,跑馬總會主席、祥茂洋行大班白克的弟弟C.R.Burkill曾經是他的老闆,鳳陽路=白克路,這多少會讓呂老闆時不時觸景生情,感嘆時勢造英雄。十一年購入Bubbling Well 路地產,十三年開工自建八層大廈,至十五年五月而落成。該屋面臨跑馬廳,在四行儲蓄會新屋未建以前,巍然獨峙,大馬路市面之由東往西,該公司實肇其端(Men of Shanghai and North China,1935年)。
下圖的呂老闆,頭勢清爽髮型潮。
沒有大光明電影院和國際飯店的時候,一個設計師做出兩件作品穩了一段時間,猛一看以為在外灘呢,後來這裡的畫風改變了。
雲飛和亨茂都是當年汽車大代理商,整一條靜安寺路上,開出車行鋪面的不少,都是為此地大富翁服務的。THE first public display of the 1926 Buick motor cars will take place this morning at Messrs. Honigberg's show rooms in Bubbling Well Road.=1926年Buick車的首次公開展出將在亨茂洋行展廳舉行(字林西報1925年10月14日),1924年別克廣告單看一眼。
還是從跑馬場鐘樓和看臺看三大件一小件,詩曰:天然去雕琢,南京西路的頭部建築物不過十年工夫一眨眼,現代主義風格大行其道,鄔達克要在哈沙德設計的房子邊上幫大老闆起高樓造戲院,更擅長傾聽的鄔達克贏了,不過,我們總覺得國際飯店在此地天際線表達上有點突兀感。
這裡制高點不少,我們能看到城市全景。
要知道當年為了給上海跑馬總會留出一條舒服的進出口通道,怡和洋行放棄了一塊地,隨之靜安寺路寬敞了。見下圖,Myburgh Road=梅白克路=新昌路。A start has now been made with the widening of Bubbling Well Road opposite Ewo Terrace.(字林西報1922年12月7日)
上圖由美國著名戰地攝影師福曼拍攝,1937年;美 國 海 軍 陸 戰 隊大隊人馬沿南京西路前往小沙渡路(如今西康路)等地駐紮營地。福曼找到了一個很好攝影位,前景中的大光明電影院講清楚了新聞5W中的那個Where。下圖蘭克(Michael Rank)拍攝,1976年,他在復旦大學漢研讀漢語和中國歷史課程,周末挎著照相機去了南京路。路上行駛著吉姆轎車很顯眼,背景國際飯店樓頂上有那個時代特有的大標語。蘭克的故事,連結點進去看看:《1976年上海珍貴照片集 感謝復旦大學留學生蘭克先生 上海2015年他重訪上海淚眼模糊》。
在此地再轉悠一會兒,接著我們去斜橋弄。
感謝熱心讀者發來航拍照片,大哈姆又將無人機飛越國際飯店,朋友,是你讓我們看到國際飯店頂層有個迷你小塔樓,全城盡收眼底的暸望哨,1934年一直到1973年,四十年;等到上海電視臺大院內的電視信號發射塔豎起開放,那裡成為上海「一覽眾山小『的觀光點。連結點進去看看:《馬格南攝影圖片社女攝影師Eve Arnold站在老電視塔上》。
攝影:大哈姆
如今已經看不到上海電視臺電視信號發射塔。連結點進去看看:《全城都要看到你 200米高的電視信號發射塔 南京西路上海電視臺站到了》。
士女如雲浴佛辰,靜安場聚萬車輪;
衣香鬢影斜陽返,十裡紅飛馬路塵。
(竹枝詞《靜安寺》 作者未知 )
上海馬路上自從出現電車這一公共運輸工具之後,城區變小了,距離開始變得不那麼遙遠,跳上跳下蠻方便。南京路鋪設了上海第一條電車軌道,之前的日子裡,此地公用設施一步步到位,獨立的超級大花園宅院還在,弄堂也開始在這條路的兩邊開發出來。
1908年3月3日報導
TRAMS were running on the Bubbling Well and Bund sections yesterday,昨日,靜 安 寺 到 外 灘 通 電 車 了……
我們還是比較關心那時的花園洋房。從派克弄(黃河路)一直西到地豐路(烏魯木齊北路)過去連接大西路(延安中路)。之前寫的專題連結點進去看看:《南京西路到底》。今天會講得更詳細一些,故事更多一些。
以下簡報均來自字林西報,他們記錄下了自1864至1951年上海社會各界大事,也順便給這個城市道路、住宅、行號等做了收集整理,那些個市井新聞,回頭翻看,我們從細節裡發現了南京西路百年變遷秘密。
1868年8月22日報導
We hear that the Gas Company have determined to lay on mains up the Bubbling Well road,本報獲悉,煤氣公司決定在Bubbling Well路鋪設主管道……
1869年4月22日報導
We are glad to notice that the planting of trees in the Maloo and on the Bubbling Well road is being actively proceeded with.我們高興得知,在Bubbling Well路的植樹進度迅速……
1883年4月6日報導
The Waterworks Company intimate that they are now prepared to supply and fix household fittings to the houses in the Bubbling Well Road.自來水公司透露準備給Bubbling Well路住屋安裝家用供水設備……
1883年6月15日報導
A few benevolently-disposed and sensible persons residing on the Bubbling Well Road have lately been considerate enough to affix their names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to the gates of their respective residences. 光耀門楣,說的就是這件事,如果你寫「斜橋盛宮保」,郵差不會送到老西門。
The Municipal Council might do a good work and earn the thanks of many if it would just be kind enough to number the houses on the Bubbling Well Boad.= 工部局直到1883年年底才想起來給南京西路房屋編門牌號碼嗎(1883年11月24日報導)?門牌號碼這個歷史研究課題,我們還不太能把握哪一個年份比較大規模改編過,1928年還是1934年?目前可以斷定1941年之後大批的門牌號碼與今天的門牌號碼差別不大。南京西路門牌號碼的編寫與改編,基本看出這一條偉大的道路繁榮巨變的歷史脈絡。
1898年7月5日
THE Bubbling Well Road is now macadamised throughout,
Bubbling Well路已全部鋪上了碎石……
碎石道路鋪好之前和之後,來來往往的都是些什麼人呢?
TAOTAI LIU will give a reception at No. 63, Bubbling Well Road,=劉道臺將在Bubbling Well路63號舉行歡迎會…(1897年7月19日報導),話說這位劉道臺把涉外事務部門搬到了這裡,沒多久他就 掛 了。劉麒樣(康侯,1846年-1897 年),湖南婁底人,曾國藩幕客劉蓉次子,姐夫曾紀澤(曾國藩長子)。我們有時候看史料,查名人之間的關係,發現姻親非常重要和關鍵,門當戶對、知己知彼····。劉道臺靠姐夫上位,他在63號歡迎的是各國外交官員,圍繞此地,不少國家在此附近設領事館。這段故事會在斜橋弄詳細說。
海納百川,但這一年的字林西報也轉摘當地華人報紙新聞,有一條簡訊如下:A native paper states that Chinese living near the Bubbling Well have petitioned the Shanghai magistrate against a foreigner living in the vicinity,當地報紙報導,Bubbling Well附近的中國居民反對洋人在他們周邊居住…(1893年月5月12日)。
Voyage home from China on S.S. 『Sachsen』. 1902 Commissioner’s House. 107 Bubbling Well Road. Shanghai,這個地址在今天的黃陂北路到成都北路之間的南京西路某號,那裡目前有一棟佔地面積很大的花園洋房,隱藏在南京西路479弄同益裡。連結點進去看看:《新發現南京西路479弄同益裏海關俱樂部和淮海中路796號姜忠汾雙子別墅數據 1949年前的上海洋房花園佔地面積排行榜》。下圖是1873年一個到訪上海的客商拍攝的上海風景照之一,一般都是在外灘一帶商業高度發達地區轉悠拍照,他應該是來此地看郊野花園洋房,這個路段有兩種看法,一是黃陂北路,一是斜橋弄(吳江路和青海路),如斜橋弄的話,他是福布斯和格羅姆的客人,拍攝位是在福布斯宅的露臺上,這兩個是最先在此地置地建大宅院的主。
Frank Blackwell Forbes=福布斯,旗昌洋行
Francis Arthur Groom=格羅姆,和記洋行
在1900年之前,南京西路上還有兩位歷史人物被我們檢索出來,謝謝字林西報的新聞報導,新聞和歷史是一對同胞兄弟,謝謝檢索 系 統,不做深度研究不用去徐家匯藏書樓了。
你可知道靜安寺路曾有過一個THE BUBBLING WELL ROAD COMMITTEE嗎?著名美商華地瑪(William Shepard Wetmore)曾是主任,不要和威妥瑪搞混,沒威妥瑪有名但有故事,做過工部局總董。
上海史專家吳志偉有一篇文章寫得比較清楚:在本市楊浦區西南部,有一條1000多米的道路,南臨黃浦江,北至昆明路,名為懷德路。通常認為該路始築於1895年,以英國駐滬副領事命名為威妥瑪路,1943年改名為懷德路至今。威妥瑪的英文名字為Thomas Francis Wade。····在早年工部局董事中有一位華地瑪,英文名W·Shepard Wetmore,該路是紀念他的。華地瑪,美國人,1850年開設了森和洋行(Wetmore,Cryder&Co.,又稱譁地瑪洋行)。該洋行是第一批在上海開設的美商洋行之一。自1855年3月起,當選為工部局董事,時隔十幾年後,在1873年又一次被選進董事會,在該屆首次董事會會議上被選為副總董(《威妥瑪路與華地瑪》作者:吳志偉)。
這個THE BUBBLING WELL ROAD COMMITTEE主任在中國和日本等地生活50年,1851年從日本長崎坐船到上海,其人生經歷豐富,參與泥城之戰、在天平天國時期去老城廂和小刀會頭領劉麗川會面,討回被扣押的紡織品。商業上,他和胡雪巖較量過,和機器織布局理論過,中外交流史上有一個「華地瑪案」,韋特摩耳=華地瑪,很長時間華地瑪也被叫做魏德卯。上海史權威熊月之有論文,題目很響亮:「魏德卯」還是「譁地瑪」?說得非常清楚;楊浦區的懷德路既是中國地名,又音韻押著舊地名,很林琴南,有意思的。
華地瑪撰寫的回憶錄片段1890年開始在字林西報連載,後來合起來在美國出版,70頁叫《遠東生活回憶錄:Recollections of Life in the Far East (1894)》。1884年字林西報開始有THE BUBBLING WELL ROAD COMMITTEE居委會活動簡訊。
1884年8月7日
A meeting of residents on the Bubbling Well Road was held yesterday evening at the Country Club to devise means for the defence of the Settlement,昨晚在斜橋總會舉行的一次居民會議,獻計獻策……
1884年8月13日
A meeting of the residents on the Bubbling Well and adjacent roads is to be held at the Country Club at six o'clock this evening.Bubbling Well 路及其鄰近道路居民將於今天晚上六點鐘在斜橋總會舉行一次會議……
時隔一周連續召開兩次居民會議。斜橋總會是1879年開張的,這裡是他們經常聚會的場所。下圖為早年斜橋總會,也叫福布斯大宅(residence of Frank Blackwell Forbes)。
再看華地瑪的商業版圖以及生意夥伴,我們發現有一些都是他的鄰居,如格羅姆,就是那個後來賣房給張叔和的和記洋行大班,如立德兄弟(Little, Arch. J. + Little, Robert W.),他和大律師擔文一起做慈善····擔文辭職後,他負責此基金會。
華地瑪是豐泰洋行上海大班,如下為1874年香港行號錄。
繼續在Bubbling Well 路的故紙堆裡找有趣,找的都是和房子有關的舊聞。城市CBD和」時尚街區「是慢慢且悠然地長成,長成有型有腔調的紳士和人見人愛的仕女。
華地瑪朋友圈裡的格羅姆(也有人翻譯為格龍或者格農)買地建花園,無錫人張叔和後來將格羅姆花園改造為娛樂性很強的味蓴園(張家花園),這個因果關係先賣個關子,其實這不是張叔和的突發奇想。南京西路的第一批外來者都看到了地皮升值,賣出以後利潤實在太有誘惑力,那就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格羅姆賣了,韓德善(David Marr Henderson)賣了,會德豐(Wheelock)也賣了·····,下圖為韓德善自己設計的Marr Lodge,1889年親手打造,1898年賣出,持有時間正好十年,應該是價格好,也因為他不得不處理,要為退休回國做好準備。他是海關第一任總營造司,1871年至1901年在中國,中國沿海還存留一些他設計的引航用的燈塔。
1898年4月28日報導
WE are requested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the auction at Mr. D. Marr Henderson's house on the Bubbling Well Road takes place at 2.30 p. m. today.提示:今日下午2時30分有房產拍賣,標的物為韓德善住宅……
韓德善住宅是他為了和太太結婚而建,算的上是愛情的見證物。老韓1840年出生在英國,1889年才迎娶Edith Firman,看老韓在自家花園裡逗著新婚太太和狗狗很甜蜜。David Marr Henderson M.I.C.E. was born on 9 March 1840 at Handsworth, Staffordshire, England and died on 18 September 1923 at Hove, East Sussex, England. He married Edith Firman in 1889. This photograph was probably taken in Shanghai.(資料來自英國布裡斯託大學中國歷史照片項目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
1889年5月10日報導
Mr. Ma Kie-tchang has bought Mr. Wheelock's property on the Bubbling Well Road,
Ma Kie-tchang先生已買下了Wheelock先生在Bubbling Well 路的房子。這個馬先生是啥人啊?Wheelock先生是會德豐洋行上海大班,這家洋行如今還存在,前幾年還在南京西路、華山路口建造了當地最高的會德豐大廈。我們在史料裡一頓好找,威妥瑪拼音字也燒腦,還好 谷 歌 圖書幫我們對號,買家是馬建忠,李鴻章幕僚之一,他哥哥馬建勳也在李身邊,馬家還出了馬相伯(復旦大學創辦人兼校長),他外甥有兩個有名,朱志堯和朱季琳(紹興路5號原始房東)。可惜,天妒英才,馬先生 英 年早逝(1845年-1900年),買房子需要實力,那時他在機器織布局做總辦,職業經理人。看到機器織布局這個名稱,我們想馬建忠應該和華地瑪唇槍舌箭理論過,馬先生知道要保護好機器織布這一中國還很稚嫩的產業····
馬先生買下靜安寺路房子的時候,華地瑪已經離開了上海,要不在居委會活動中抬頭不見低頭見的。
上圖1908年拍攝,一查是Brodie A. Clarke私邸,此人曾是匯中飯店董事長,和愛滋拉等人混在一起賺錢。
李 鴻 章和張 之 洞在上海也有新聞被字林西報記錄。
1895年9月5日報導
As a necessary adjunct to his new maloo or "horse-road" in Nanking the Viceroy Chang Chih-tung has had built for him by a local carriage builder a two-horse brougham which was driven out on the Bubbling Well Road for the first time on Monday.搞清楚了什麼叫馬路,maloo=horse-road,張之洞總督讓當地的馬車製造者為其建造了雙馬乘用車,這輛馬車周一首次試駕……
1895年8月5日報導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ex-Viceroy Li Han-chang who has been living in Kiangse Road for the past month or so, has ordered his agents to buy a hundred odd mow of lan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Bubbling Well in order to build a country residence for himself and family at this port.據報導,過去一個月生活在江西路的前總督李鴻章,已委託其代理人在Bubbling Well 路附近購百餘畝土地,準備為其家人建一所鄉村住宅……
李 鴻 章最後買下的土地應該是如今華山路丁香花園吧,告別十九世紀,迎來二十世紀曙光,路越往西行的呼吸裡越帶著郊野青草的芳香。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錢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字林西報檢索告訴我們當年在此安家的還有別發洋行大班( Messrs. Kelly's house),擔文大律師未搬到華山路大宅前也住這,還有Mr. C. W. Hay's house ;股票經紀人Hunter, Ellis L.住在95號(1919年地址),後來他搬家去了海格路149號(1926年地址)····
這對夫妻是盛宣懷的鄰居(盛府地址曾為Bubbling Well 路110號),MR. AND MRS. ARCHIBALD LITTLE are back in Shanghai and are at 102 Bubbling Well Road.阿綺波德·立德夫婦重返上海,來Bubbling Well 路102號……(1906年10月17日報導)。外國人叫Little的不少,變成中文名字後各有各的精彩故事,如重新發現廬山價值的那個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如海關最後一位外籍總稅務司李度L.K.Little;盛府的鄰居立德夫婦有故事。
Archibald John Little是男主人公, Alicia Ellen Neve Little是女主角婚後名,她娘家也厲害(née Bewicke),也被叫作Mrs Archibald Little。用三個名字分別查,老婆比老公更有名,作家、旅行家。
Little,Archibald John(1838-1908年),立德,英國商人和旅行家。1859年來華,在上海德商禪臣洋行(Siemsson & Co.)為書記生,嗣升助理。1860年赴蘇州訪問李秀成。1866年與其弟立德祿等合夥在上海四川路開辦立德洋行(Little & Co.),經營貿易業。1872年與美商華地瑪(W. Shephard Wetmore)等合夥收購浦東船廠(Pootung Foundry , Shipwrights』Yard & Dock Co.)之船塢,開辦浦東董家渡船戶公司(Pootung Dock Co.)。這是」拉庫爺爺的微博「整理出來的,蠻詳細,其實稱他為探險家更合適,是他第一次闢通了宜昌到重慶的機動船運航線,如今南京西路不見其故居,倒是在重慶南岸區保留下一棟老宅,1891年建造的立德洋行商住兩用樓。
INTIMATE CHINA The Chinese as I have seen them.By Mrs.Archibald Little, Author of A Marriage in China,這是1899年立德夫人寫的中國故事書,書名我覺得拉庫爺爺翻譯到位:《熟悉的中國》。接著引用拉庫爺爺所做的立德夫人條目」:Little ,Alicia Bewicke(1845—1926),立德夫人:英國作家和旅行家、攝影家。1886年適旅滬商人立德,稱立德夫人(Mrs. Achibald Little;Alicia Bewicke Little)。常隨其夫在中國各地旅行。1895年在上海發起成立天足會,為反纏足運動奔走呼號,力促中國婦女不再受纏足之苦。曾拜訪張 之洞和李 鴻 章等封疆大吏,尋求支持。立德夫人常在雜誌上發表關於中國的文章。著有《我在一所中國農莊的日記》(My Diary in a Chinese Farm1894)、《中國婚事》(A Marriage in China1899)、《熟 悉 的 中 國》(Intimate China , The Chinese as I have seen them 1899)、《穿藍長袍的國家》(The Land of Blue Gown1902)等書。1910年編訂出版了其夫的遺稿《穿越雲南》(Across Yunnan : A Journey of Surprises , including an account of the remarkable French Railway Line , now completed to Yunnanfu)和《旅華五十年拾遺》(Gleanings from Fifty Years in China)兩書。
各個版本封面,足見此書影響力,在書中有歷史照片120幅,孔夫子舊書網上原版書叫賣到1500元。
INTIMATE CHINA The Chinese as I have seen them.書中有一小節寫到了Bubbling Well 。女作家的文筆很好,辭藻華麗,比較難翻譯。我們知道如下這張照片是從她的書中來。
1926年,Bubbling Well 路60號開出了一間Little Club,和立德沒關係。
The club was run by an American woman named Marie Meredith. 這家俱樂部播放很多爵士音樂,老闆是美國人Marie Meredith。從shanghaisojourns這個網站裡發現了不少老上海風月故事,作者對老上海爵士樂津津樂道,娓娓道來。
不知道這家俱樂部中文名字叫什麼,從TA的廣告語裡知道口氣還是不小。
原標題:《南京西路老照片集錦(之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