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一輛白色東風新能源轎車在關山大道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路口,由於沒有注意信號燈,與有軌電車相撞,有軌電車車頭受損,維修費用需要6萬元。
3天前的晚上,雄楚大道BRT廊道內上演驚魂一刻:一對年輕男女發生爭吵,女子突然衝向正在行駛的一輛BRT1路公交車。幸虧當事公交司機提前防備緊急剎車,將車在距離女子約1米遠處穩穩停下,最終有驚無險。
不到一周時間,同為半封閉狀態下通行的BRT和有軌電車,接連發生意外,這讓人不由發問:新型交通工具不斷升級江城的出行網絡,但市民的交通意識升級了嗎?
半封閉通行的快速交通工具,不是想停就能停
從有軌電車「首撞」的監控視頻中可以看到,當白色轎車右轉進入黃色網格區域時,司機已經看到後方駛來的有軌電車,似乎不知所措,視頻畫面中,白色轎車停頓了一下,而有軌電車顯然已經剎不住車了,直直地撞了上來,在撞擊下,兩車滑行了幾米才停下來。
家住關山春曉小區的史先生說,有軌電車從空車試運行開始,每天從門口來來回回地跑,速度好像並不快,到了路口總是走走停停,感覺就是一臺加長的公交車。很多住在附近的居民都跟史先生一樣,認為有軌電車似乎「說停就能停」。
但他們並不清楚,車身全長34.8米的有軌電車,最高運行時速可達70公裡,加上超過20噸的自重,巨大的慣性增大了剎車距離,從剎車到停車至少有10米。
同屬於半封閉行駛的BRT公交車,設計最高時速為40公裡,18米長的車身也讓它不是想停就能停。
「搶一下」沒關係的想法要不得
長江日報記者現場走訪看到,有軌電車穿行的關山大道路況十分複雜,過了三環線後,有光谷天地、保利國際、新世界K11三個大體量的商業體,沿線有近十個大型居民小區,除了南湖大道、雄楚大道、珞喻路三個主幹道路口外,還有軟體園、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凌家山路、新竹路、新南路、創業路等多個小平交路口,每個路口都有2到3名交通協管員在指揮行人和機動車通行。
投入了這麼大的人力,為什麼還是會出現意外呢?
新南路口的協管員告訴記者,很多人都覺得「搶一下」沒關係,特別是行人和電動車,總是不聽指揮。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BRT公交上,BRT開線以來遇到過10次緊急險情,其中有3次是路人穿越護欄進廊道,發生過4次非機動車摔倒在BRT車前,還有3次險情出現在廊道路口,因為社會車輛違反信號燈穿行廊道,差點與BRT公交相撞。
公交集團稱,儘管廊道入口明確標明了「公交車通行,禁止社會車輛、電動車、行人進入廊道」,但仍有不少社會車輛進入廊道內混行,借道通行的非機動車和行人也特別多。
交警對有軌電車「首撞」作出責任劃分
小轎車駕駛員承擔全部責任
5日19時,東湖高新區交通大隊通過微博發布了有軌電車「首撞」的事故責任劃分,小轎車全責。
東湖高新區交通大隊表示,經調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條,4月4日下午發生在關山大道的小轎車與有軌電車擦碰交通事故,小轎車駕駛員承擔全部責任。
交管部門再次友情提醒:社會車輛穿越軌道轉彎時,要提前兩側觀望,一定要在確認無電車靠近後迅速通過。在有軌電車行駛路口,請車輛和行人嚴格按照交通信號燈行駛和過街,嚴格遵守交通規則。
據了解,事故中的這輛白色東風風神新能源小型轎車,於2017年12月底登記上牌,掛靠於東風旗下一家工貿有限公司。
交通專家>>>
建立新的通行秩序需要時間,更需要嚴格管理
BRT、有軌電車都是近年來出現在武漢的新型交通工具,很多市民對這種半封閉交通工具的認識比較模糊,武漢交通專家胡潤洲認為,交通路網升級了,市民的交通規則意識也該升級,建立新的通行秩序需要時間,更需要嚴格管理。
胡潤洲介紹,很多行人和電動車面對BRT、有軌電車有種錯誤的認識,認為這些車跟普通車輛一樣,遇到搶行會剎車,不會撞到自己,大家並不知道這類半封閉運行的快速交通工具,行人只有在嚴格按照交通規則通行才能確保安全,每一次搶行都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險。
記者在對市民的採訪中發現,搶行、闖紅燈等不遵守交通法規的行為,確實影響著有軌電車、BRT等新型交通工具的運行,但對這類交通工具通行規則不了解,也是市民「亂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潤洲建議,儘管外地的有軌電車沒有在路口設置橫欄,但在市民尚未熟悉這類交通工具的通行規則的情況下,能不能先在小的平交路口使用自動橫杆,讓大家形成習慣後,再逐漸放開?
此外,外地部分有軌電車在通行路口時,路口會播放語音提示,提醒行人和車輛注意避讓、等待,而武漢的有軌電車是在行駛中,偶爾發出「叮噹叮噹」的笛聲,提醒前方車輛或行人禮讓,「聽到笛聲再避讓,可能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