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農村,並沒有說子女給父母過節費的習俗,只有嫁出去的女兒,過年回家探親的時候,才會給父母包個紅包。只不過現在子女越來越孝順了,懂得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因為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所以想給父母一些費用,以表達子女對他們的關心。
關於過節費給多少合適?作為子女的不知道父母缺什麼,如果知道父母缺什麼東西,就給他們買好相應的東西應該是最貼切的。
比如父母每年過年都是穿老衣服,捨不得花錢買點好的衣服,子女可以帶著父母去縣城每人買一套高檔點的衣服,讓父母走親戚的時候也有面子一些。
如果家裡缺少什麼電器之類的,可以直接網上訂購,然後幾天就送貨到家,如果家裡缺少家具的,給父母買一套家具等等。
但是我相信很多人的父母家裡基本什麼都不缺,他們最缺的是子女們的關愛,因為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基本都在外面打工,一年難得回家一次,電話也很少打,所以大家也都想趁過年的時間,一家人好好團聚,子女們也不知道父母缺什麼,就給他們一些錢,父母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就拿我來講,當初剛畢業的那年,每個月的工資也不高,也沒有女朋友,第一年過年給父母拿了5000,第二年拿了3000,第三年沒要我的,覺得我在外面找女朋友之類的,或者談對象也要花錢,過年的時候我給他們分別包了1000和1500,有時候給他們錢,他們也不要,最後我就不給了,而且父母為了我相親的事情,更是花費了不少的冤枉錢。
再之後成家了,兩邊父母都要照顧,也就過年或者過生日的時候,給嶽父嶽母一個紅包,基本都是1000左右,給我爸媽的錢也差不多,其實就是表達下心意而已,不過即使這樣,當面給我父母紅包,他們都不要我的。
所以在農村過年,給父母多少過節費合適,依據個人情況而定,如果捨得或者資金上寬裕的,就給父母多拿點,其實不給都行,最主要是表達子女對父母的關愛,因為父母一年比一年老,而子女們又常年在外打工,說不定等第二年回來,父母的頭髮又白了一些,父母把子女拉扯大不容易,沒時間陪伴父母,就多付出一些關愛,而表達關愛的方式卻有很多,比如多打幾個電話給父母,多給父母買一些生活用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