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朱寶琛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在此之前,參與籌辦的人們日夜奮戰了5個多月,見證了這段開創史,經歷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徐士敏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7月初,徐士敏受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委派,參加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籌建工作。此後歷任上海證券交易所清算部經理、電腦工程部經理、信息中心主任、結算部經理、上海證券中央登記結算公司副總經理、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97年,他離開上海證券交易所,遠赴深圳,參與籌建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近日,73歲的徐士敏接受了《證券日報》記者採訪,講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早期的三個故事。徐士敏說,建設資本市場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策略和智慧,要懂得如何「幹中學、學中幹」。
取名的策略與改革的智慧
眾所周知,上海證券交易所現在的英文翻譯是Shanghai Stock Exchange,但在籌建之初,到底該翻譯成Stock Exchange還是Securities Exchange,是有過一番討論的。
徐士敏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當時定所名時,中文名叫「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沒問題的,但英譯為「Shanghai Securities Exchange」,不符合國際慣例,因為紐約證券交易所叫New York Stock Exchange,倫敦證券交易所叫London Stock Exchange。
徐士敏回憶說,當時交易所章程裡寫的是Securities,因為考慮到有大量債券交易,股票只佔了其中的一部分,就定了用Securities。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時,上市交易的股票只有8隻,即「老八股」;其他31個交易品種為各類債券。
但到了1997年12月份,上海證券交易所遷入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上海證券大廈以後,把上交所的英文名改成了Shanghai Stock Exchange。
「當時很多人都沒注意到,但我認為這是一種策略。」徐士敏說,如果當時就提股票交易所,估計定下來的難度會大一些,但叫證券交易所就好多了。
同樣,對於我國股市早期的股權分置設計,徐士敏也認為是智慧的安排。很多年輕人知道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但對當初的改革環境不太了解。「好多人都說,早知後來要搞股權分置改革,何不當初就一步到位搞全流通呢?我覺得,如果一開始就搞全流通,一是很難得到方方面面認可,還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尤其當時還有股市『姓資姓社』的爭論,上市公司國有控股的性質不容動搖。」徐士敏說,基於當時的客觀背景,就設計了非流通股(國有股與法人股)與流通股(社會公眾股)的分置安排。
「這種考慮也是一種智慧的凸顯。」徐士敏說。
打「擦邊球」的「上海證券業務部」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2020年10月份統計月報,上交所共有會員單位121家,會員所屬營業部11721個。
殊不知,上交所的第一批會員僅有25家,上海本市的會員均以公司名義做業務,而外地的公司則只能以「XX公司上海證券營業部」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
經營同樣的業務,為什麼只能用業務部的牌子?原來,根據當時的金融機構管理辦法,異地金融機構不能在滬設立證券營業網點。而上海本市的證券公司只有申銀、萬國、海通、財政4家,加上有證券經營業務的中行、建行、農行、上投、愛建5家信託公司,再算上有一定規模的6家信用合作社,一共15家券商,顯得比較單薄。
「當時還有一些異地券商,如果把他們排除出去,對市場的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們進來,明顯違反了當時的人民幣股票發行和流通規則。」徐士敏說,「怎麼辦?我們打了個『擦邊球』,動員異地券商在上海設立證券業務部。」
最終,在當時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領導的協調下,採用了變通的辦法——外地公司以「上海證券業務部」的名義經營證券業務。
據了解,當時各家「上海證券業務部」幾乎都集中在上交所的所在地——浦江飯店辦公,後來陸續遷到各處開設了證券營業部。
「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智慧。」徐士敏說,這樣既不違反規定,又能促進市場發展。
配股繳款結算中的急中生智
提起27年前瀋陽金杯(現在證券簡稱為「金杯汽車」)配股清算所遇到的技術難題,徐士敏至今仍帶著興奮,就像在講昨天剛剛發生的事。
為了方便投資者,提高清算效率,當時,經同瀋陽金杯和主承銷商申銀證券商議決定,自1993年2月1日起,充分利用交易市場覆蓋全國的營業網點和交易清算系統,組織實施了「瀋陽金杯」股票利用交易清算系統進行配股認購繳款工作。
對於投資者而言,操作方法視同櫃檯委託買入股票,券商櫃檯受理後向場內申報賣出「認購權證」(實質是買入股票)。閉市後,配股繳款自動納入清算系統,同其他證券交易的清算資金同步劃撥,最後集中劃收到承銷商的買方席位,待在確定的繳款期後主動增加相應股份,完成整個配股認購繳款工作。
但沒想到的是,在第一天晚上進行資金清算操作時,出現了一個大難題。「當天晚上9點30分,機房的值班人員告訴我,數據亂了,沒法平衡。」徐士敏回憶道。
因為根據淨額交收的原則,買入證券,價款總是應付的,證券總是應收的;賣出證券,價款總是應收的,證券總是應付的。然而,配股繳款業務恰恰相反,賣出「認購權證」卻要付款。
「說實在的,當時很難去找誰商討這一新問題,時間上也不允許。」徐士敏說。
面對錯亂的數據,徐士敏在辦公室轉了近半個小時,突然來了靈感:數學上不是有個「負負得正」的原理嗎?若將配股繳款的「70XXXX」代碼的「認購權證」帳戶的股份及資金清算,買賣雙方價款均為負數,這樣一來,不就解決了清算交割表上資金流向相反的矛盾嗎?
「幸好這套計算系統是我親自設計的,能反應過來。所以,那天晚上我特別高興,這麼重大的一件事情,就這麼簡單地解決了。」徐士敏說,這讓自己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摸著石頭過河」,什麼叫「幹中學、學中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