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張一鳴:年輕人走向成功的五個能力

2020-12-14 搜狐網

  摘要: 「Stay hungry」,就是年輕人要保持一顆好奇心、求知若渴的上進心。「Stay young」,則是年輕人做事不設條條框框,沒有太多自我要維護,經常能打破常規,不妥協也不圓滑世故。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年輕人能夠走向成功的五個重要能力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2016今日頭條Bootcamp」上,對研發&產品部門應屆畢業生的一席寄語,引起無數畢業生感喟。

  當畢業生在面臨人生的起轉時,迷茫和疑惑自然是紛紛而至。所以張一鳴特意在自己的演講中分享了自己的剛畢業時的工作狀態,以及他看到的一些同學、同事和朋友們的成長經歷,希望可以激勵眾多徘徊和猶豫的年輕人。

  畢業生需要好奇心和責任心

  在演講中,張一鳴將自己的演講主題和對畢業生的寄語概括為簡單的幾個單詞,即「Stay hungry, Stay young」。這句話來源於賈伯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被張一鳴改成「Stay hungry, Stay young」是因為在他看來:

  「Stay hungry」,就是年輕人要保持一顆好奇心、求知若渴的上進心。「Stay young」,則是年輕人做事不設條條框框,沒有太多自我要維護,經常能打破常規,不妥協也不圓滑世故。

  張一鳴在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稱從南開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叫酷訊的公司迅速成長。不是因為自己有多麼豐富的經驗和技術,他將自己成長的原因歸屬為,一是工作時,不分哪些是自己該做的、哪些不是自己該做的。用他的話說:「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

  二是做事不設邊界。在張一鳴看來,你的責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讓你得到很大的鍛鍊。

  當畢業生們在抱怨剛入職的繁忙時,張一鳴卻用切身經驗告訴他們,

  「工作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以後也編程到挺晚。確實是因為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塊,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什麼樣的年輕人更容易受到面試官青睞?

  在過去面試了上千人之後,張一鳴看來,優秀年輕人總結起來有五個特質:

  1.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

  2.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即使事情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你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願意去嘗試未知。

  3.不甘於平庸。張一鳴所言的不平庸,並不是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

  4.不傲嬌,要能延遲滿足感。「不甘於平庸」是你目標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5.對重要的事情有判斷力。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而左右。

  張一鳴舉例稱,很多人願意去外企,不願意去新興的公司,所以錯過了很多快速成長的機會。

  「06、07年,很多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出於短期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

  在工作競爭壓力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每一個年輕人都不能置若罔聞。時代和機遇共存,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成長,抓住機會。在聽過無數的道理後,改變人生的主要因素還是在自己的手上。

  以下是張一鳴演講全文:

  大家好!

  各位都非常年輕,我今天來的時候挺有壓力。因為我畢業快11年了,看到你們,真是覺得「長江後浪推前浪」。

  我去年參加了武漢的校招,感覺新一代年輕人的素質確實都非常好。我昨天就在想,今天應該跟大家分享什麼。想了想,先把題目擬出來,把賈伯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改成「Stay hungry, Stay young」。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畢業後的工作經歷和體會。另外,我作為面試官,過去10年裡,可能面試過小2000個年輕人。有的和我在一家公司,有的去了別家公司,他們發展差別其實非常大。從算法層面上講,我們把這叫做「正例」和「負例」。我想分享一下:為什麼「正例」和「負例」發展差別這麼大?

  什麼是「Stay hungry, Stay young」?「Stay hungry」,大家都知道,就是好奇心、求知若渴、上進心。但為什麼要說「Stay young」?

  我覺得年輕人有很多優點:做事不設條條框框,沒有太多自我要維護,經常能打破常規,非常努力、不妥協、不圓滑世故。

  10年過去了,有的年輕人,依然保持著這些很好的特質。我覺得這就算「Stay young」。

  「Stay young」的人基本沒有到天花板,一直保持著自我的成長。相反,很多人畢業後提高了技能,但到一個天花板後,就不再成長了。

  我先分享一下自己畢業後的個人經歷。

  2005年,我從南開大學畢業,加入了一家公司叫酷訊。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員工之一,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工程師,但在工作第二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個人的團隊,負責所有後端技術,同時也負責很多產品相關的工作。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長很快?是不是你在那個公司表現特別突出?

  其實不是。當時公司招聘標準也很高,跟我同期入職的,我記得就有兩個清華計算機系的博士。

  那我是不是技術最好?是不是最有經驗?我發現都不是。後來我想了想,當時自己有哪些特質。

  第一個,我工作時,不分哪些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當時,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碼我都看過了。新人入職時,只要我有時間,我都給他講解一遍。通過講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長。

  還有一個特點,工作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以後也編程到挺晚。確實是因為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塊,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另外還有一點:做事不設邊界。當時我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想產品的方案。很多人說這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但我想說:你的責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讓你得到很大的鍛鍊。

  我當時是工程師,但參與產品的經歷,對我後來轉型做產品有很大幫助。我參與商業的部分,對我現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幫助。記得在07年底,我跟公司的銷售總監一起去見客戶。這段經歷讓我知道:怎樣的銷售才是好的銷售。當我組建頭條招人時,這些可供參考的案例,讓我在這個領域不會一無所知。

  以上就是我剛畢業時的特點。

  後來,我陸續加入到各種創業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跟很多畢業生共處過,現在還和他們很多人保持聯繫。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況。總結一下,這些優秀年輕人有哪些特質呢?

  第一,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今天不太謙虛,我把自己當做正例,然後再說一個負例。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賴別人。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

  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話,那麼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第二,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比方說頭條最開始時,我跟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啟動次數。(當然,現在不止1億了,我們現在的日啟動次數已經差不多5億。)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

  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那家公司當時想做下一代搜尋引擎(最後也沒有做成,只做了旅遊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麼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這些相關東西。我覺得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你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第三,不甘於平庸。我們在座各位,在同學中已經非常優秀了。但我想說,其實走向社會後,應該再設定更高的標準。我見到很多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覺得他應該能做得很好,但他卻沒有做到。

  很多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了。我回顧了一下,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為什麼我把這個跟「不甘於平庸」掛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適用房。

  後來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如果自己不甘於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話,其實不會為這些東西擔心:是否有北京戶口,是否能買上一套經濟適用房?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標定在這兒:在北京市五環內買一個小兩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那麼工作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他的行為會發生變化,不願意冒風險。比如我見到以前的朋友,他業餘做一些兼職,獲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職其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而且對本職工作有影響,既影響他的職業發展,也影響他的精神狀態。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哎,快點出錢付個首付。我覺得他看起來是賺了,其實是虧的。

  不甘於平庸很重要。我說不平庸,並不是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第四,不傲嬌,要能延遲滿足感。我在這裡舉個反例: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我當時是他們的主管,發現他們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況始終不好。他覺得其他同事比他做得差,其實不是:他們確實可以算作在當時招的同事裡面TOP 20%,但他們覺得自己是TOP 1%。所以很多基礎一點的工作,比如要做一個調試工具,他就不願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我覺得這和「不甘於平庸」不矛盾。「不甘於平庸」是你目標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這2000個樣本當中,我見到很多我原來覺得很好的,其實沒有我想像中的發展好,我原來覺得不好的,其實超出我的預期。這裡我也舉個例子。當時我們有個做產品的同事,也是應屆生招進來,當時大家都覺得他不算特別聰明,就讓他做一些比較輔助的工作,統計一下數據啊做一下用戶反彈啊之類。但現在,他已經是一個十億美金公司的副總裁。

  後來我想想,他的特點就是肯去做,負責任,從來不推諉,只要他有機會承擔的事情,他總儘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別好,但我們總是給他反饋。他去了那家公司後,從一個用戶量不到10萬的邊緣頻道負責起來,把這個頻道越做越好。由於這是一個邊緣頻道,沒有配備完整的團隊,所以他一個人承擔了很多職責,也得到了很多鍛鍊。

  第五,對重要的事情有判斷力。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蓋了這一點。比如當時很多人願意去外企,不願意去新興的公司。06、07年,很多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出於短期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聽過很多遍。剛畢業時薪酬差三五千塊,真的可以忽略不計。短期薪酬差別並不重要。但實際上,能擺脫這個、能有判斷力的人,也不是特別多。

  這些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

  謝謝!

相關焦點

  •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年輕人能夠走向成功的五個重要能力
    【張娜/鈦媒體實習編輯】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2016今日頭條Bootcamp」上,對研發&產品部門應屆畢業生的一席寄語,引起無數畢業生感喟。當畢業生在面臨人生的起轉時,迷茫和疑惑自然是紛紛而至。
  • 財經八姐:閩商系列之五-後起之秀張一鳴與他的今日頭條"帝國"
    閩商系列已經出了四篇,講的大都是年齡較大、德高望重的閩商,今天八姐要說的是新一代閩商的傑出代表--張一鳴。這位83年出生的福建龍巖人,在2012年創辦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很多人可能更熟悉是它的另一個名字--今日頭條,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張一鳴在巨頭的夾擊中硬生生殺出了一條血路,創造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帝國"。
  • 今日頭條張一鳴:百度成就"比我更懂我"資訊黑馬
    儘管個性鮮明,但大多數人在未使用之前,還是不了解今日頭條的優勢在哪裡。於是,張一鳴強調:「目標為不斷擴大用戶群的推廣,是今日頭條始終面臨的挑戰。」與百度91平臺近一年的合作,令今日頭條的分發下載量有了一個客觀的增長,這讓張一鳴很滿意。
  • 在創辦今日頭條的過程中,張一鳴先生的團隊管理心得
    題圖: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戰略投資人 張一鳴先生過去11年,張一鳴先生先後參與創辦酷訊、飯否、九九房,雖然屢戰屢敗,但他不以為意,始終按自己的套路出牌。直到這一次,「今日頭條」讓他成功了。按照他的說法,今日頭條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是自己做得比別人更認真,首先認真地思考,其次認真地改進了工程技術、算法模型等環節。
  • 張一鳴:公司發展的五個階段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3月9日在公司的內部年會上,把全球化作為公司2018年的關鍵詞。同時,今日頭條把公司的願景也換成了「全球創作與交流平臺」。   張一鳴把商業組織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個體戶,「如果你是個體戶,今天開不開工沒人管你,9點開工,還是中午、下午再開工也無所謂,個體戶可以隨便一點。」第二個階段是工作室,工作室只需要承擔一個公司的某個環節,比如,設計工作室,可能只需要把PPT做好,就算完成了工作。第三個階段是普通公司,一個公司就需要考慮自己的上下遊廠商、合作夥伴,還有消費者。
  • 張一鳴的高考作文:那個扔掉誠信的年輕人
    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湧,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捨不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
  • 今日頭條張一鳴:世界上的書,兩類最值得讀
    最近,今日頭條創始人兼 CEO 張一鳴參加了一場對話,回答了他關於競爭、學習、趨勢判斷的思考。混沌君從 2 萬字的對話實錄中,提煉出了 10 個問題。01. 如何把握創業的時機?張一鳴: 2007 年蘋果發布第一款 iPhone,我當時買到非常震驚,上面可以搭建一個網站或者寫一個程序。
  • 張一鳴7年賺1090億:那些逆襲的年輕人,都有哪些「底層思維模型」?
    而張一鳴創辦的今日頭條、抖音,從一開始,就是單槍匹馬在BAT三大巨頭所擅長的信息分發業務裡,僅憑「機器算法」這一顛覆性的模式,硬出衝出了巨頭的圍追堵截,橫著殺出一條成功路。 從29歲創辦今日頭條,到估值5億美元,張一鳴僅用了4年。 從33歲創辦抖音,到成為國民級的應用,張一鳴只用了2年。
  • 神壇上下的張一鳴
    一是今日頭條在用戶100萬的時候就上線了廣告系統開始商業化,根本原因其實是沒錢,不過因禍得福,頭條很早就開始有造血的能力,也讓字節成為了中國網際網路中敢燒錢,也能掙錢的企業;二是當時張一鳴為了融資到處講產品,自己曾經一度失聲,換來的結果卻不盡人意。張一鳴的外貌和性格,固然導致了因為創始人,公司不被看好,同時看不懂頭條的也大有人在。今日頭條早期融資中,接觸了大量的一線機構,但都被拒之門外。
  • 不斷創業,不斷突破自我,終於獲得成功,抖音創始人張一鳴的故事
    如今抖音短視頻可以說是紅極一時,自打抖音問世以來就吸引了大量的用戶,現在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人經常捧著手機刷抖音,可以說抖音已經成了很多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了,甚至有部分人一天不刷抖音渾身難受,但是這麼成功的抖音是怎麼創辦的呢?
  • 今日頭條-用算法計算世界
    這一點,與今日頭條的做法有些相似。比較有意思的是,今日頭條成功了,而豆瓣卻沒能做成。豆瓣是將 PC 上將原有的用戶按功能強行拆分到不同的 App 上,遭到很多用戶的吐槽。豆瓣 App是在沒有流量基礎情況下,做這個事情的,沒有用戶過渡,這一步跨度比較大。今日頭條是在母體上測試功能,當流量達到一定量級,將該功能分割出去,獨立為產品,本質上還是流量思維。
  • 後起之秀張一鳴:創業不是童話故事,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
    最近,因為抖音海外版TikTok要賣給美國的事情,字節跳動和它背後的男人張一鳴站在了輿論的風口。也許你並不了解張一鳴,但你一定用過或者聽過他的今日頭條和抖音。當大家把「字節跳動」奉為後網際網路時代的成功代表時,你可知道,成功可不像「雞湯」描寫的那麼容易。
  • 張一鳴美國往事
    張一鳴創業之初,就想著國際化2009年—2013年,創辦字節跳動前後幾年,張一鳴活躍於微博,當時發的內容中,他就一直關注谷歌、Facebook、蘋果等公司的動向。在一次網際網路大會上,張一鳴曾表示,他創辦今日頭條的第一年,就把國際化當成一個重要的方向。
  • 今日頭條改名,向不堪過往說再見?
    據砍柴網4月27日消息,日前,今日頭條發出內部通知:綜合多方意見後,我們最終決定沿用現有公司名稱「字節跳動」(「ByteDance」)。今後在提及公司整體的場景中,請統一使用「字節跳動」(「ByteDance」)品牌。在同日舉行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張一鳴首次以字節跳動創始人、CEO的身份進行出席並發表演講。
  • 張一鳴對話錢穎一:讀大學時最愛看傳記,保持學習能力更重要
    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左)對話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右)。3月20日晚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對話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話題從張一鳴個人的求學、創業經歷,慢慢過渡到行業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和全球化。
  • 一戰賺了1090億,張一鳴和他的流量帝國
    在今日頭條剛做起來時,就有很多投資方找過來,提供很優惠的條件,要收購他。其中包括超級巨頭騰訊。但他都拒絕了。騰訊的巨大流量和資本,足以讓「字節跳動」變成「字節飛翔「。可張一鳴說:同事和我講,他加入今日頭條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為騰訊員工。我當然也不是,多沒意思。張一鳴的第三個特點,是能夠因為戰略需要而強迫自己做不願意的事情。
  • 一年賣近100億廣告的今日頭條是怎麼做生意的?
    2016年,憑藉精準化推送殺出媒體重圍的今日頭條提出的年度廣告營收目標是60億人民幣。據業內人士推測,若以2015年的公開財報和業內平均增速而論,2016年不出意外,今日頭條已經可以躋身國內網際網路公司(以流量兌現的平臺)裡廣告營收的前五名。據創業家了解,今日頭條截止目前為止,已經超額完成60億的年度收入目標,有可能會達到100億元。
  • 彭博:今日頭條高薪挖人不設上限 要招200多名AI工程師
    編者按:今日頭條的最新估值約為200億美元,今年的預期收入為25億美元。今日頭條一直採用高薪挖人的招聘策略,在如今人工智慧技術越發重要的情況下,今日頭條也將圍繞 AI 展開一場人才爭奪大戰。今晨,彭博社發表了題為《這家企業用 300 萬美元的薪酬吸引頂尖人才加盟》的文章,報導了今日頭條的人才招聘和商業發展戰略。
  • 張一鳴:我遇到的優秀年輕人的5個特質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圖片來源:siliconimg.com文章整理自一鳴同學在「2016今日頭條Bootcamp」上對研發&產品部門應屆畢業生的寄語。在演講中,一鳴分享了自己剛畢業時的工作狀態,以及他看到的一些同學、同事和朋友們的成長經歷。
  • 被「遺忘」的今日頭條?
    那麼在這個依舊年輕的公司裡,這款「老產品」現在是個什麼角色?仍是廣告腹地顯然,今日頭條已經不再是字節跳動用戶增長的來源,但它的重要性並沒有減弱。它正承擔起為字節探索新收入模式的責任。雖然字節跳動大有多線出擊的勢頭,但這仍然是一家極度依賴廣告收入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