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辦今日頭條的過程中,張一鳴先生的團隊管理心得

2020-12-1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以人為核心的公司,怎麼可能不成功?

題圖: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戰略投資人 張一鳴先生

過去11年,張一鳴先生先後參與創辦酷訊、飯否、九九房,雖然屢戰屢敗,但他不以為意,始終按自己的套路出牌。直到這一次,「今日頭條」讓他成功了。按照他的說法,今日頭條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是自己做得比別人更認真,首先認真地思考,其次認真地改進了工程技術、算法模型等環節。

但捕Sir更好奇的是張一鳴先生在創辦今日頭條的過程中他思維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對於人才管理又有哪些心得,畢竟「人」是一家公司的內核。

算法是一個生命體

移動網際網路的創業一代和網際網路創業一代相比,時間更短,競爭更激烈。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是在網際網路之上,相關人才、產業條件都已經更成熟了,不像網際網路興起的時候沒有幾個好的技術人員,資本也不發達,經驗也少。

這是一個極好的時代,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產業變化的高潮,很難說高潮的結果是好是壞,但至少會產生很多機會。

我想在移動網際網路興起的過程中做一個對用戶影響更普遍、更有通用價值的東西。我畢業的時候就想以後要和優秀的人做有挑戰的事。很多人說我要賺到第一個100萬,一定要通過創業賺大錢。說實話,我對金錢的渴望沒有特別強烈,我對做技術做產品更感興趣。當時只有一個感覺,要做有意思有挑戰的事,和優秀的人一起做

我沒有太去想如何成為入口,反而覺得如何幫助用戶更有效地獲取信息,這件事情本身更值得關注。這源於對產品觀察的不滿足,我用Twitter、飯否、人人網都用得不滿意。比如說在使用社交網絡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人老發一些養貓的照片,玩開心農場,我不感興趣,但他有時候發一些IT評論挺好的。

2009年,我意識到機器通過大量學習是可以逼近人在某個領域的判斷力的。看到很多人工智慧、數據挖掘、個性化應用的產品,雖然都不太成功,但挺有意思的。做超過人類智商的機器系統非常難,人的大腦是非常複雜的,但是在某一領域達到人的判斷力是有可能的。

算法是一個生命體,你要調教它,馴養它。這個想法我在2011年的時候才開始萌發,開始只是想怎麼樣更好地滿足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後來研究下去,用戶對信息需求有越來越多的特徵,比如說,不同人的信息需求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對信息的需求也不同。

算法對特徵規律的總結與存儲是要不斷訓練調教的,而且是因人而異的、動態的,就像一個自我演化的系統。你在看它(算法),它也在看你,它看你看得認不認真,並且不斷地在做感知、存儲、判斷你的一系列動作。算法是社會化的,觀察你就能推導出另一個人,因為你們有共享的特質。推薦系統很有意思,是活的,你做好了擺在那兒,它會越來越好

算法確實有不靈敏的時候,提供一些你不感興趣的內容,但編輯也會編得不靈敏。所以要給讀者機會實時反饋,不靈敏就劃掉,告訴我。如果發現最近給這個人推薦的老是不靈敏,這個用戶老是點不喜歡,我知道我這邊出現問題了,那我會觀察、改進。

比如系統晚上要給北京女性白領都推一個節目,但隨後發現很多用戶都不喜歡,那就要研究為什麼系統會有錯誤的結果,是不是某個代碼寫錯了。

做今日頭條這類推薦搜尋引擎的提升空間還很大,難度挺高,前面肯定不止一個對手,你去阻擋一個人反而會耽誤你往前。就像賽跑,你的目的不應該是擋住一個人,因為你擋住一個人,另外的人也會超過你。你應該儘可能地向前看,往前跑。對我來說,如何把事情做好帶來的挑戰,比與其他人競爭更大。

長線思考

國外類似的產品有Zite,但被收購了,發展不算好。我們上線的時候發現有一款叫Prismatic的,和今日頭條同時上線。

事實上,我在國外遇到一些朋友,當他們發現在中國有一家公司這麼積極地在做這個事情、而且做得挺領先的時候,都挺意外的。國外有個風險投資人發微信和我說,「Flipboard最近融資了,我遇到他們投資人的時候和他們說,中國有一個更好的。」

當初,我做今日頭條的時候沒有考慮它的商業價值,後來偶爾想一想。其實,我商業敏銳不強,談判一般談不到很好的結果,覺得差不多就好了。不是很能估計對方的底線,對能夠產生利潤的空間的敏感度也不夠。後來公司有幾個談判很好的人了,他們沒來之前,我去談判都是不說,始終不說,讓對方說,說到我覺得OK。

談判的本質是博弈,我不善於用很強的語氣、語言技巧去影響人感染人。我也很少發現賺錢的機會,對市場對商業我都挺保守的。

我不喜歡特別抽象的詞,因為抽象的詞會掩蓋實際的含義,雖然抽象思維的效率更高。討論問題的時候,我也會避免不必要的抽象,除非指向很明顯。

溝通中沒聽明白的話,是因為這些話常用「這個」、「那樣」等代詞,或籠統的名詞,含糊的形容詞、副詞、量詞替換掉了往往「本身就模糊或有分歧的內容」。雖然句子是完整了,但是意思不清楚。然而如果替換的部分是清楚的,並不會聽不明白。 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這個詞,還給他們。

這幾年我感覺自己又重新學習或者說補習了本應在青少年階段學習的東西:如何閱讀、如何了解自己、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安排時間、如何正確地看待別人意見、如何激勵自己、如何寫作、如何堅持鍛鍊身體、如何耐心……

創業還是要經常自省,避免自我強化和催眠。所以要區別信心和「YY」,真正信心源於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潛力,可以分成兩個方面:首先是對事情本身判斷的信心;其次是對自己和團隊的信心

我現在更關注事物的本質,關注事物的未來走向,看這件事是不是長期有益的。如果只看短利益,就很浪費時間。我曾總結,當自己無法選擇或判斷的時候,就要離遠一步,遠到用更重要的原則和更長的時間尺度來衡量就清楚了

舉個例子,在我們公司創立不到一年的時候,曾經有巨頭想給我們一個很誘人的投資Offer:比VC更高的估值、上億的捆綁安裝渠道、幾千萬UV的Web流量、數據等等。接受這個Offer,可以在半年內,業務增速有望快幾倍。當時我很糾結,糾結了整整一個星期。

後來我拒絕了,因為:

  1. 我覺得這些幫助是興奮劑,在自己內功未成之前會導致內生力量受到遏制;
  2. 有些資源會讓戰略變形,比如我們本來不打算做Web的,而有了這麼大流量,你就會繼續投入資源;
  3. 接受巨頭的幫助,會被迫站隊,使得自己的想法不再自由奔放;
  4. 獨立公司的定位,更有利於吸引最一流人才,因為夢想和可能性無限。

好處是明顯的、壞處是隱含的,但這類情況很多人容易高估好處,低估壞處。這是一種典型的延遲滿足感不夠的體現,又或者,對長遠信心的不足。而如果一個公司在我手上只能創造10億的價值,併購後能創造1000億的價值,那我覺得應該接受邀約。這對社會總體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是增量。

但有的公司賣了未來、賣了願景、甚至接受非常不利的條款「嫁入」豪門,或許Founder有機會套現賺點錢。這樣的公司儘管短期流量快速上升,但用戶留存低、粘性差,策略變形,被假象蒙了眼的團隊核心能力成長是受到制約的,本質上是浮沙築高臺

這個道理也用於找工作,稍微修改下範爺的話:不要加入豪門的公司,加入就很難成為豪門;而應該加入優秀的公司,和它一起成為豪門

招人看基本面

過去,經常會遇到有創業者問我:

初創公司在招人方面很困難,你是怎麼招人的?

招人最簡單莫過於招幹過這個事的人,不過能找到最具合適特質的人更重要。特別是創新企業,很多崗位未必有成熟的人對應,或者業界的普通標準並不特別適合,又或者具體的崗位有一些特別的要求。這時,通過對崗位的理解而去招最合適特質的人就特別重要

要能大膽僱傭優秀的年輕人。Facebook、Paypal、Dropbox在僱傭上都非常激進,優秀的年輕人也許犯錯,但不會平庸,更划算的是會進步

所以,我招人更看重這個人的基本面,我相信只要一個人的基本面是好的,管理能力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如今,總結過去我所接觸優秀的年輕人共有的基本面,可以歸納成五點:

1、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

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這家公司待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賴別人。

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話,那麼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2、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

比方說今日頭條最開始時,我和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啟動次數。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麼可能做得到?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有些人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

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當時,酷訊想做下一代搜尋引擎(最後也沒有做成,只做了旅遊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麼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這些相關的東西。我覺得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你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3、不甘於平庸

我見到很多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也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覺得他應該能做得很好,但他卻沒有做到。

很多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了。比如,我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為什麼我把這個和「不甘於平庸」掛在一起?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適用房。

我說不平庸,並不是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要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4、不傲嬌,有延遲滿足感

以前有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總覺得自己是TOP1%當中的人。比如要做一個調試工具,他們就不願意做,或者需要和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們就配合得不好,其實「不傲嬌」就是指對現狀要踏實。

有同事問我:延遲滿足感太過了不好,這個度不好把握。我的理解:延遲滿足感無關高興、慶祝、分享等行為。更多是內心的,是不是滿足感將內心蒙蔽、智慧遲鈍、錯過機會。其實,人生的差距就是在自我感覺良好中拉開的

5、對重要的事情有判斷力

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而左右。懂得建立自己原則的人是聰明的,自信的。有原則絕不是迂腐,反而越有原則,往往越靈活

團隊管理心得

將人招過來以後,就會面臨管理團隊的問題。

以前我更喜歡做技術,技術是我的愛好。但管理也變成一種廣義的技術,尤其是隨著公司的快速擴張,對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強,我自己體驗和經歷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對產品和管理的興趣上升得也更快,而且管理現在是我的職業

所以我再分享幾條從今日頭條實踐當中總結出來團隊管理的心得:

1、減少規定和審批

不允許部門隨便出規定,即便不得不有規定,我們也希望規定非常簡單,不允許有長達幾頁紙,非常難執行的規定。要減少審批,甚至希望儘量不要審批。

2、組織結構靈活,拒絕領地意識,能靈活調整匯報關係

讓大家意識到,匯報關係只是匯總信息的一種方式,只要業務需要就可以隨時調整。如果我們有一個項目非常重要,我們可能需要市場部的同事都支持這個項目,那在這段時間裡,這個項目的主管也是市場部同事的主管。

3、弱化層級與Title

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巨變時代,外部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公司需要及時對外部環境作出響應。平等的暢所欲言的氛圍非常重要,敬語是形式化的東西,它會有心理暗示。

為了避免形式感給基層節點帶來壓制,我們弱化層級,首先是不允許稱呼「老大」、「某某總」、「老師」等等,這種稱呼一旦出來之後,很多想法就不能湧現出來了。他們可能會傾向於先聽聽「老師」有什麼意見,自己不能先說出來。如果不從這些細節入手,可能還是會給人帶來層級感,進而影響其他同事發表意見。

4、構建一個好的內部協作系統

我們有將近100個人的內部工具開發團隊,做各種工具嘗試。比如我們自己開發了OKR系統,並且和內部使用的IM打通,方便大家互相查看。這些基礎工具,第一可以讓人更輕鬆;第二可以規模化。新人加入公司,很快也能適應OKR系統,從內部獲取信息。

他也能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有獲得信息的權利,也有支持相關工作的責任。這樣的實踐,在我們看來,更容易構建公司內部協作系統,從而讓這個系統分布式處理的能力更強。

5、鼓勵內部信息透明,鼓勵坦誠溝通

我們鼓勵群聊,各部門之間充分溝通。不要只和CEO溝通,也不提倡一對一的溝通,我們認為一對一的溝通效率很低。如果有新加入的同事或者高管希望和我一對一的溝通,我經常會說你可以抄送給我,但你首先要發給其他人,發給需要和你配合的人。

我們讓管理層的OKR對下屬員工保持公開,讓大家知道你在做什麼,為什麼在做這個事情,其他部門的人在做什麼。OKR的制定過程也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而是大家互相之間自己對齊,了解目前公司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另外,我們還會經常舉辦CEO面對面,在這個會上回答員工提問,讓大家了解公司進展。

我認為能否坦誠溝通是公司團隊管理的主要問題 ,當感到溝通困難的時候,最好的溝通方法不是想太多技巧和說法,而是更坦誠的溝通

最後,我認為創造公平的文化和公平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獎罰分明,這樣大家才相信遊戲規則存在,才會挑戰自己更大回報,才不會有僥倖心理。類似這樣的原則CEO要謹記不忘。

(題圖由作者提供)

 

本文素材來源:Bytedancer、博客天下

作者:張一鳴,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戰略投資人

編輯:潘宇波

本文由 @捕手志(ID:ibushouzhi) 整編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今日頭條張一鳴:百度成就"比我更懂我"資訊黑馬
    儘管個性鮮明,但大多數人在未使用之前,還是不了解今日頭條的優勢在哪裡。於是,張一鳴強調:「目標為不斷擴大用戶群的推廣,是今日頭條始終面臨的挑戰。」與百度91平臺近一年的合作,令今日頭條的分發下載量有了一個客觀的增長,這讓張一鳴很滿意。
  • 今日頭條張一鳴:世界上的書,兩類最值得讀
    最近,今日頭條創始人兼 CEO 張一鳴參加了一場對話,回答了他關於競爭、學習、趨勢判斷的思考。混沌君從 2 萬字的對話實錄中,提煉出了 10 個問題。01. 如何把握創業的時機?張一鳴: 2007 年蘋果發布第一款 iPhone,我當時買到非常震驚,上面可以搭建一個網站或者寫一個程序。
  • 財經八姐:閩商系列之五-後起之秀張一鳴與他的今日頭條"帝國"
    閩商系列已經出了四篇,講的大都是年齡較大、德高望重的閩商,今天八姐要說的是新一代閩商的傑出代表--張一鳴。這位83年出生的福建龍巖人,在2012年創辦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很多人可能更熟悉是它的另一個名字--今日頭條,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張一鳴在巨頭的夾擊中硬生生殺出了一條血路,創造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帝國"。
  • 今日頭條張一鳴:年輕人走向成功的五個能力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年輕人能夠走向成功的五個重要能力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2016今日頭條Bootcamp」上,對研發&產品部門應屆畢業生的一席寄語,引起無數畢業生感喟。  當畢業生在面臨人生的起轉時,迷茫和疑惑自然是紛紛而至。
  • 張一鳴美國往事
    張一鳴創業之初,就想著國際化2009年—2013年,創辦字節跳動前後幾年,張一鳴活躍於微博,當時發的內容中,他就一直關注谷歌、Facebook、蘋果等公司的動向。在一次網際網路大會上,張一鳴曾表示,他創辦今日頭條的第一年,就把國際化當成一個重要的方向。
  • 張一鳴7年賺1090億:那些逆襲的年輕人,都有哪些「底層思維模型」?
    而張一鳴創辦的今日頭條、抖音,從一開始,就是單槍匹馬在BAT三大巨頭所擅長的信息分發業務裡,僅憑「機器算法」這一顛覆性的模式,硬出衝出了巨頭的圍追堵截,橫著殺出一條成功路。 從29歲創辦今日頭條,到估值5億美元,張一鳴僅用了4年。 從33歲創辦抖音,到成為國民級的應用,張一鳴只用了2年。
  •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年輕人能夠走向成功的五個重要能力
    【張娜/鈦媒體實習編輯】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2016今日頭條Bootcamp」上,對研發&產品部門應屆畢業生的一席寄語,引起無數畢業生感喟。當畢業生在面臨人生的起轉時,迷茫和疑惑自然是紛紛而至。
  • 神壇上下的張一鳴
    海納亞洲的王瓊第一次見到張一鳴時心裡還犯嘀咕,為什麼酷訊技術委員會主席這麼重要的職位,竟然交給了面前這個小男生?更讓其想不到的是,三年後,她竟然陪著張一鳴找遍了投資人,甚至有頭有臉的機構挨個刷臉拜見,今日頭條那時候真的很急需要錢。被「以貌取人」,這是張一鳴在早期融資過程中碰到的難題。當此後王瓊將今日頭條推薦給師弟朱嘯虎時,結果朱嘯虎一眼認定,這個看上去「蔫不拉幾」的創始人,不是自己的菜。
  • 今日頭條-用算法計算世界
    —張一鳴如果世界是黑盒子,無需了解盒子的構造,通過反饋來調校算法就能得到答案,應該是每個工程師的夢想。電影「異形:契約」中生化人 David 有強大的智慧,不受情感約束,痴迷於培育更高級的生命形態。David 終不是人類,沒有靈魂,生命在它看他是看來只是科學實驗。
  • 今日頭條改名,向不堪過往說再見?
    據砍柴網4月27日消息,日前,今日頭條發出內部通知:綜合多方意見後,我們最終決定沿用現有公司名稱「字節跳動」(「ByteDance」)。今後在提及公司整體的場景中,請統一使用「字節跳動」(「ByteDance」)品牌。在同日舉行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張一鳴首次以字節跳動創始人、CEO的身份進行出席並發表演講。
  • 張一鳴的2300個夜晚,2800條動態,價值750億美元
    今日頭條在B輪融資時,張一鳴去見朱嘯虎,結果雙方只聊了15分鐘,朱嘯虎就送了「閉門羹」。「看著這個小孩兒蔫蔫的,不是我投資的風格。」沒想到2018年底,今日頭條的估值已經達到750億美元。市場已經飽和,張一鳴為什麼可以從黑暗森林裡突圍,創哥這裡給大家講三個故事:1、張一鳴剛開始工作時,不管什麼工作,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只要自己能做,那就去做。
  • 張一鳴的高考作文:那個扔掉誠信的年輕人
    6月6日中午,有網友微博爆料,在《英烈保護法》剛剛公布不久、處理暴走漫畫餘威未消的時候,《今日頭條》旗下抖音短視頻平臺在搜狗搜尋引擎廣告投放中,出現侮辱英烈邱少雲內容,「在抖音的搜尋引擎廣告推廣中借『邱少雲,被火燒的笑話』進行推廣。」很快,今日頭條發表致歉聲明,稱是工作失誤,向公眾和英烈遺屬誠摯致歉。
  • 定力 保持耐心隨時等待機會【張一鳴:讓字節跳動的創業哲學】
    本書以張一鳴先生的「創業哲學」為主題,從夢想、定力、決策、選人、用人、管理等維度,呈現張一鳴先生創業過程中的無限創業情懷
  • 張一鳴:頭條跟百度既像,也不完全像,我們理念不同-虎嗅網
    烏鎮大會第一天,張一鳴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在連接人與信息這條路上,他要做的是聚合所有信息平臺。不拘泥於文字、圖片、視頻,甚至以後任何未知形式的表達;也不限制在交通、股票、娛樂等維度。 在此前《今日頭條的戰役與戰局:十面埋伏還是四面楚歌?》的文章中,我們曾援引一位業內人士的觀點,「在連接信息與人這件事情上,張一鳴正在走一條與百度方向相反但目標一致的道路。」
  • 不斷創業,不斷突破自我,終於獲得成功,抖音創始人張一鳴的故事
    如今抖音短視頻可以說是紅極一時,自打抖音問世以來就吸引了大量的用戶,現在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人經常捧著手機刷抖音,可以說抖音已經成了很多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了,甚至有部分人一天不刷抖音渾身難受,但是這麼成功的抖音是怎麼創辦的呢?
  • 後起之秀張一鳴:創業不是童話故事,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
    最近,因為抖音海外版TikTok要賣給美國的事情,字節跳動和它背後的男人張一鳴站在了輿論的風口。也許你並不了解張一鳴,但你一定用過或者聽過他的今日頭條和抖音。當大家把「字節跳動」奉為後網際網路時代的成功代表時,你可知道,成功可不像「雞湯」描寫的那麼容易。
  • ...剛剛被永久關停的「內涵段子」是今日頭條100+產品譜系的起點
    在4月10日下午通過官方微信號發布的一則通知中,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表示,在督察「今日頭條」網站整改工作中,發現頭條系的「內涵段子」客戶端軟體和相關公眾號存在「導向不正、格調低俗等突出問題」。相應的解決方案則是:「內涵段子」客戶端軟體及公眾號將被永久關停,今日頭條還被要求「舉一反三,全面清理類似視聽節目產品」。而今日頭條當天傍晚確認了將落實這一要求,並就此向用戶及公眾道歉。
  • 張一鳴的「逃逸速度」
    騰訊在力推天天快報後,還是快速縮小了和今日頭條的差距。如果說今日頭條崛起之際,騰訊還不夠重視和警醒,抖音起來時,騰訊方面顯然有預警,不僅高調啟用微視,甚至在微信朋友圈開了入口,足見重視。而張一鳴是構建了分布式團隊,他覺得,CEO好比一臺超級計算機,但組織龐大之後,一定需要分布式的處理器。讓更多優秀的人擔當CPU進行計算並參與決策。字節跳動內部有一句話,叫「Context,not Control」——即在管理、協調上,利用決策所需要的充分信息集合,比如原理、市場環境、財務數據等,而不是設置各種追求控制感的流程。
  • 今日頭條算法構架師:「今日頭條」這名字是怎麼用數據取出來的?
    一般公司給產品取名字,都是頭腦風暴之後再投票,而今日頭條做了不一樣的事情:分析蘋果商店排名靠前的產品名字的共性,取出備選名字,然後在不同渠道A/B測試,最被用戶認可的名字就是今天的「今日頭條」。本文經混沌研習社(微信公眾號:dfscx2014)授權轉載,研習社是一所線上商學院,致力為創業公司培養具有網際網路思維和全球化視野的創新人才。
  • 「三張」掌控字節跳動 張一鳴要去哪裡?
    在本次調整中,張楠被委以重任,擔任字節跳動(中國)CEO,作為中國業務總負責人,全面協調公司中國業務的產品、運營、市場和內容合作,包括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搜索等業務和產品。和張利東一起向張一鳴匯報。可以說,她和張利東平分了字節跳動的整個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