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頭條跟百度既像,也不完全像,我們理念不同-虎嗅網

2021-01-10 虎嗅APP


張一鳴可能需要花點時間解釋,頭條到底是怎樣一家公司。

 

雖然他們做了信息分發、短視頻、微頭條、內涵段子、問答等多種形態的產品,仍然有人認為這家公司的競爭對手是各大新聞客戶端。

 

「理念就不同。」烏鎮大會第一天,張一鳴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在連接人與信息這條路上,他要做的是聚合所有信息平臺。不拘泥於文字、圖片、視頻,甚至以後任何未知形式的表達;也不限制在交通、股票、娛樂等維度。

 

在此前《今日頭條的戰役與戰局:十面埋伏還是四面楚歌?》的文章中,我們曾援引一位業內人士的觀點,「在連接信息與人這件事情上,張一鳴正在走一條與百度方向相反但目標一致的道路。」所以某種意義上,頭條是一家跟百度相似的公司嗎?

 

「跟百度像,也不完全像。頭條處理的信息比較長尾,它也比較長尾,但我們理念不一樣。」張一鳴告訴《中國企業家》。

 

就在幾天前他曾發了一條朋友圈,「類比的好處是好理解,缺點是不準確。」

 

他們還需要面對來自用戶層面的不解,諸如「頭條的推薦算法似乎不太理解我」。對於一家致力於「做全球最懂你的信息平臺」的公司而言,這樣的聲音有些違和。張一鳴曾聽到有人反饋,一個女人生完孩子,好長一段時間還能持續收到類孕期注意事項。

 

張一鳴承認,「有些場景或人群的推薦,我們做得不夠好」。但他也解釋,這個改變有難度,相較之前有一定的用戶體驗改善。比如你需要不斷地訓練它,當機器持續接觸到更多樣本,被用戶明確地拒絕或喜歡之後,它才會更精準。

 

平臺也在試圖尋求更全面的解決方案。比如頭條信息從此前單一的智能分發,輔以粉絲分發。強化關注關係增加推薦精準度的同時,「我們還在強化作者頭像的露出,希望用戶記住作者。」

 

除此之外,對於這家估值200億美金的公司,張一鳴還在思考邊界拓展、與巨頭相處、國際化、社會責任等命題。一種普遍的聲音是,留給網際網路公司的快速發展的窗口期越來越短,行業天花板也很容易觸頂,因為他們很難逃出BAT的射程範圍。頭條呢?



對於這家估值200億美金的公司,張一鳴要思考邊界拓展、與巨頭相處、國際化、社會責任等命題。


以下為《中國企業家》雜誌與張一鳴在烏鎮現場的對話。


CE:同樣是在烏鎮,去年最受關注的還有TMD概念,這個現象事實上對網際網路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張一鳴:大家比較關注存量和靜態,不夠動態的去看世界。不論是BAT,還是TMD,未來還會有很大變化。哪個產品、哪個公司有生命力,就能繼續往前走。現在圍繞物聯網、AI、生物基因工程甚至航天有很多創新,我更關心未來。

 

CE:頭條做了很多新業務,你拓展邊界的邏輯是什麼?有人評價,你跟王興的思考很相似。

 

張一鳴:我們的公司業務還是很不一樣的,可能在管理企業、看待組織成長會有一些相似。總體而言,我們希望公司能夠能力全面、思想開放。業務最終形態是想法、觀念的折射,你的觀念會主導組織結構、企業文化,反過來又會最終影響整個業務。

 

CE:你會考慮與周邊生態的關係問題嗎?你可能會把頭條不斷推向戰爭。

 

張一鳴:競爭關係考慮得很少,我們更多還是考慮用戶需求,創造價值。如果是從這個層面講,難度大也會做,不然即使沒有難度,做了也沒有用。很多人做市場分析,習慣尋找藍海,其實這是一種概念推導。

 

貝佐斯有幾個原則,第一條就是顧客需求驅動。這句話說出來稀鬆平常,但從認知到理解,再到與企業文化結合,中間距離蠻大。

 

CE:對頭條而言,核心和邊界分別是什麼?

 

張一鳴:滿足用戶需求的我們就做。別人沒有滿足好的,我們也做。如果別人已經滿足得很好,或者沒有太多空間,我們就不做。你做得比別人差,其實也是浪費社會資源,重複建設。

 

我們的主線還是很清楚的,把技術、內容生態、國際化做好,這都是非常接近的事情。但很多東西都不會做,比如O2O。

 

CE:去年烏鎮大會,你曾提到今年頭條會在國際化上用力。這在頭條業務中處於怎樣的戰略位置?

 

張一鳴:這是未來三四年很重要的增長點。其實現在給我們已經帶來不少收入,既直接又顯然,沒有特別複雜的東西。如果美國公司做一個產品,會盤點歐洲用戶、亞洲用戶多少。就跟我們提到廣東用戶、上海用戶多少一樣自然。所以,頭條的海外業務應該顯而易見,也應該加快速度。

 

其實很多人做海外市場是有心理障礙的,信心很重要。我們的抖音在日本沒幾個月就火了,在ios免費下載排名第一。我們好像也沒有做特別的事情,這樣說好像抹殺團隊工作了

 

CE:前段時間,頭條收購了獵豹旗下News Republic,還投資了Live.me。這是出於怎樣得考慮和想法?對頭條的用戶和產品價值分別是什麼?

 

張一鳴:國際化信息流的規模優勢還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做,可能一時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我們應該合作。頭條給獵豹提供信息流產品,雙方分成,就像Google跟很多公司合作一樣。另外News Republic有部分用戶在歐洲,我們也順勢從零啟動了歐洲的業務。

 

CE:烏鎮大會第一天,BAT談的最多的還有責任,前幾天你在演講時也提到希望頭條將來是一個更負責任的公司。此前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

 

張一鳴:去年開始,我想這個問題比較多。公司是一個很抽象的詞,是生產經營活動的商業組織。但公司和公司之間還不一樣,可能是個人公司,工作室,產業鏈中一個關鍵環節的企業,當你成為一個公眾公司,甚至全球性的公眾公司,對國家社會層面就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當你的體量在行業佔比很重,你的責任就會更大。

 

CE:這也跟網際網路公司社會屬性越來越強相關?

 

張一鳴:對。就是因為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對用戶的滲透大幅度提高,對每個人經濟生活各方面的影響也在加重。以前網際網路只佔用你一天半小時,現在多場景、高頻率、長時間的特徵,意味著它的公眾屬性在提高,因此你就要承擔更多責任。

 

CE:你從去年真正思考這個問題,是因為頭條去年的一些產品或業務比較多的跟社會屬性發生交集了嗎?

 

張一鳴:有一定的關係。你會看到別人都在更多地評論你。可能你在業務上比別人做得好,還是有人在評論你。一開始你覺得有些不合理,但存在就有它的原因,很多公司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也的確很多人的生活因為我們而被影響了,比如頭條上很多「三農」帳號,他們獲取信息會受頭條產品的影響,如果我們的推薦引擎做得不好,作弊的內容多了,就會導致優質內容不能浮現。這也會影響產品生態,影響用戶和創作者。

相關焦點

  • 今日頭條張一鳴:百度成就"比我更懂我"資訊黑馬
    儘管個性鮮明,但大多數人在未使用之前,還是不了解今日頭條的優勢在哪裡。於是,張一鳴強調:「目標為不斷擴大用戶群的推廣,是今日頭條始終面臨的挑戰。」與百度91平臺近一年的合作,令今日頭條的分發下載量有了一個客觀的增長,這讓張一鳴很滿意。
  • 字節跳動中國CEO換帥,張一鳴:像做產品一樣做公司
    朱嘯虎對他的判斷是:太文弱,不像幹大事兒的。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外表文弱,性格內向的IT男,能在日後創建今日頭條、抖音等公司,而且,在排名前列的「獨角獸」中,是唯一獨立發展,未和BAT結盟的企業。對張一鳴進行研究,我們發現,他之所以脫穎而出,最關鍵的因素是:凡事都能抓住本質,而且可以通過「最優算法」實現目標,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
  • 我們分別在頭條和百度搜索了100個關鍵詞
    所以,頭條搜索到底用起來怎麼樣?在搜索結果上,它與百度的差別在哪裡?頭條和百度誰更能滿足用戶的搜索需求?燃財經帶著這些疑問,於近日搜索了近100個關鍵詞,分5個類別對兩款搜尋引擎進行測評,以下是測評結果。由於搜索時間與方式不同,結果可能與大家自行搜索有所不同,僅供參考。
  • 今日頭條的「一橫一豎」,像極了「內容萬物店」?
    去年字節跳動估值750億美元,遠超百度、京東、拼多多的市值,張一鳴在所有戰略方向都布下觸角,但產品策略的三個基石沒變:1、這代人能夠接觸的內容體裁和分發模式,在平臺上都要有體現;2、產品創新就是以更豐富的信息滿足更多變、更挑剔的用戶需求;3、已被時間驗證過的成熟產品,應該穩中求漲、深挖轉化;最後一項顯然適用於正逢七年之癢的今日頭條
  • 張一鳴的「逃逸速度」
    也因此,我們看到字節跳動切割的不只是騰訊一家的地盤。比如在內容分發和信息流廣告上,和騰訊、百度直接開戰;與曾經的投資方微博分道揚鑣,推出微頭條;上線悟空問答,與知乎展開競爭;在短視頻領域,和快手爭奪老大地位。
  • 六問張一鳴:沒有價值觀的企業,何以談社會責任?
    誠如張一鳴自己所言,頭條是內容聚合平臺。既然不輸出價值觀,也不要自行像電影業一樣給內容分級。低俗就是低俗,別找藉口。何況,在你眼中,低俗本來也沒什麼問題。為了迎合所謂的「大眾屬性」,今日頭條一度充斥著遊弋在尺度邊緣的大量涉黃、三俗新聞資訊,憑藉滿足人類劣根性的八卦、獵奇等心理而獲取更多用戶留存。
  • 今日頭條張一鳴:年輕人走向成功的五個能力
    「Stay young」,則是年輕人做事不設條條框框,沒有太多自我要維護,經常能打破常規,不妥協也不圓滑世故。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年輕人能夠走向成功的五個重要能力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2016今日頭條Bootcamp」上,對研發&產品部門應屆畢業生的一席寄語,引起無數畢業生感喟。
  • 百度維新-虎嗅網
    第二收入曲線搜索是百度的立身之本,直到今日百度仍舊佔據搜尋引擎廣告80%市場份額。也因此,向移動端轉型的過程中,從做2011年做手機系統到如今做信息流,核心始終圍繞搜索展開。但實際上,搜索與信息流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產品思路。今年年初,李彥宏曾反思:「我們以前衡量百度的指標,標準是百度搜索回答用戶多少搜索請求。
  • 神壇上下的張一鳴
    那個時候的張一鳴太普通了,剛去酷訊面試時,據當時的酷訊創始人之一吳世春回憶,張一鳴還略有些結巴。除了早已熟知的王瓊懂得張一鳴有技術,沒有人相信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覺得他那張娃娃臉看起來不太靠得住,甚至有人暗示,張一鳴的氣場不像能幹成大事的企業家。不過,當時的張一鳴越是普通,其「修煉」的方法論越有借鑑意義。
  • TMD大佬往事:張一鳴、王興、程維的三個路口
    今日頭條早期第二輪融資,他去找投資人,對方問他,「個性化推薦引擎那麼多人失敗了,為什麼你覺得你能成?」張一鳴答不上來。回家後他反思,覺得自己發揮不好,好像說的問的都不能對上口型。那一個月,他連續見了30多個投資人,說話太多導致失聲。
  • 「頭條取代百度」的翻譯車禍現場
    文章認為,在2019年,若百度與今日頭條合併,將組成中國網際網路新的「BAT」。   這篇文章系Breakingviews評論板塊的2019預測文章,但這個「預測」被不少網民解讀為「頭條與百度馬上就要合併了」,中國網際網路屆的「B」與「B」好像都對這樣的傳言略有不滿。   今天上午,百度公關部的相關人士發表朋友圈回應稱:「百度暫不考慮收購字節跳動」。
  • 張一鳴知道嗎?
    知乎變現難,跟其社區屬性不無關係。跟王興借鑑國外模式創立美團一樣,知乎也是周源從國外借的種。周源在第一次創業失敗後,發現了一款名為Quora的產品,這是一款由Facebook前僱員開發的SNS問答社區。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不正是他想做的事嗎?
  •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年輕人能夠走向成功的五個重要能力
    【張娜/鈦媒體實習編輯】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2016今日頭條Bootcamp」上,對研發&產品部門應屆畢業生的一席寄語,引起無數畢業生感喟。當畢業生在面臨人生的起轉時,迷茫和疑惑自然是紛紛而至。
  • 今日頭條張一鳴:世界上的書,兩類最值得讀
    創業的機會是你用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你看到一些不同的東西,這個東西你可能能領先別人看到,那你最終把它創造出來。02. 今日頭條如何做到全球化?張一鳴:我們覺得,網際網路是互聯互通的,將來一定是全球競爭。張一鳴:儘管網際網路具有規模效應,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現在創業或者投資取得成功的案例,還是越來越多,整個創業創新的趨勢,還是越來越好。這首先是因為規模效應固然重要,但創新是更重要的。好的環境也很需要,無論是法律也好,行業自律也好,需要領先者不能濫用規模效應,保持好的競爭環境。無論頭條也好,美團也好,滴滴也好,這撥企業的誕生跟移動浪潮有關係。
  • 財經八姐:閩商系列之五-後起之秀張一鳴與他的今日頭條"帝國"
    不久前張一鳴還以120億元身家位列2018新財富500富人榜第232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目前國內網際網路行業最受關注的青年領袖之一以及他創立的今日頭條的具體情況。依靠推薦算法起家 快速崛起2005年,張一鳴畢業於南開大學軟體工程專業,與傳統學軟體的男生走出校園就成為技術男日復一日敲代碼、做產品不同,張一鳴曾參與創建酷訊、九九房,為學習大公司的管理,還曾短暫進入微軟。
  • 別跟字節跳動講管理-虎嗅網
    前廳服務崗位由於長期和顧客打交道,隨機性較大,就不完全適合KPI考核。 字節成立至今通過不斷拓展新業務來擴大市場規模,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說字節沒時間管理的原因,字節並不是一家停留在單一業務上的公司,他們自然也沒有什麼固有經驗可以照搬然後執行。這構成了字節使用OKR的第一個前提。 字節使用OKR的第二個前提是業務屬性。
  • 後起之秀張一鳴:創業不是童話故事,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
    最近,因為抖音海外版TikTok要賣給美國的事情,字節跳動和它背後的男人張一鳴站在了輿論的風口。也許你並不了解張一鳴,但你一定用過或者聽過他的今日頭條和抖音。當大家把「字節跳動」奉為後網際網路時代的成功代表時,你可知道,成功可不像「雞湯」描寫的那麼容易。
  • 四大搜尋引擎橫評:微信、頭條、百度、Google 到底誰更好用
    兩天之後,頭條搜索的搜索引導語默默變為了「搜你想看」。從「想搜」到「想看」的微妙差別,也是頭條搜索不同於其他幾個搜索的原因。四大搜尋引擎對比國內市佔率最高的百度,用戶數最多的微信,風頭正勁的字節跳動,再加上世界範圍內市場佔有率最高的 Google,我們一起對比了一下這幾個搜索平臺有何異同。
  • 張一鳴美國往事
    「蘋果的文化和喬幫主之前的風格是我們最不像和最難學的,但我覺得所執觀念是最根本的。」離開美國的前一天,張一鳴來到金門大橋,感受眼前這波瀾壯闊的景致。回到北京,他在一篇博客中寫道,「中國科技公司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2015年9月,張一鳴再一次飛到美國,還和比爾·蓋茨聊了聊作業系統的未來。
  • 字節跳向全球,張一鳴的7個第一次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這應該是張一鳴與矽谷的第一次親密對話,也是對中美兩地網際網路實力的一次親身校驗。 領隊問他們,還有哪家公司想去但沒去。張一鳴想了想,是蘋果。「蘋果的文化和喬幫主之前的管理風格是我們最不像和最難學的。但我覺得其中所執觀念卻是最根本的。其它公司如幼兒園般的色彩和美味很好也應該有,但不觸動。」